<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接觸到大英博物館,是2016年在新加坡過春節(jié)的時候,當年的大年初一我們全家去新加坡國立博物館參觀,正趕上大英博物館在此舉辦一項文物展覽,觀看到了很多珍貴的文物。那時候才知道大英博物館的名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4月在希臘旅游,游覽了雅典衛(wèi)城,了解到從1801年開始,英國第7代埃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使手段,破壞性拆走了帕特農(nóng)神廟的6成石雕,裝了200箱運回倫敦。至今仍是大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命名為埃爾金大理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國從中國掠取的文物高達2.3萬件,其中有2000多件長期在博物館中陳列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次有幸親自來到大英博物館參觀,也可以說是我多年的愿望。想到要馬上面對世界珍寶,一睹真容,心中一股股暖流讓我心潮澎湃,面頰發(fā)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這張圖片來自網(wǎng)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位于倫敦的羅素廣場。藏品主要由英國對外擴張得來,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1753年收藏家漢斯·斯隆去世,遺留下的7萬多件個人藏品捐贈給國家,英國隨之開始建筑博物館。1759年正式對外開放,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進入。博物館的核心建筑占地約56000平方米,共有70個對外開放的固定展館,共藏有展品800多萬件,由于空間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開展出。除藏品眾多外,建筑設計同樣十分考究。正門的兩旁有8根又粗又高的希臘愛奧尼式圓柱,在博物館的中心,坐落著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頂部由3312塊三角形玻璃片組成,而廣場的中央則建有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25日下午1: 20分來到大英博物館,由于正門人很多要排隊很長時間,我們繞道在后門進入。這里人很少,順利進入博物館。因此錯過了拍攝大英博物館的正門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計劃在大英博物館參觀2個小時,下午4點鐘要去英國國家美術館參觀。參觀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感覺時間太少了。沒辦法我們只能選擇性的參觀瀏覽。重點是中國館,其次是選擇性的瀏覽埃及和希臘的知名文物。雖有遺憾,但要不虛此行,盡量多看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入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圓頂廣場,參觀的人群熙熙攘攘,好一番熱鬧的場面。我們首先進入了一樓的閱覽室進行參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是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的閱覽室。馬克思曾經(jīng)在這里為創(chuàng)作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而收集資料和寫作。許多參觀者來這里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完閱覽室來到了埃及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羅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最珍貴的文物,2200多年前在正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書體和希臘文的羅塞塔石碑,并據(jù)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zhèn)館之寶。1798年到1801年拿破侖征戰(zhàn)埃及期間,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個名叫羅塞塔的小村莊里,在修筑工事的時,挖出了一個高1.14米,寬0.73米的黑色斷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見,是三段分別以不同的文字刻下來的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的古埃及法老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連續(xù)兩張照片中,是五條腿門神也叫會飛的門神。它們來自于公元前850年亞述帝國的尼姆路德宮,是由尼羅河古埃及的獅身人面斯芬克斯的形象演變而來,傳到兩河變成了現(xiàn)在你看到會飛的門神。后來傳到希臘,在希臘神話中演變成了人頭馬的形象。亞述王朝在人類歷史上,樹立起了我們人類藝術史的第一座豐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女神塞赫梅特根據(jù)它的大小、風格和精湛的做工,毫無疑問,這座雕像是在阿蒙霍特普?伊爾 統(tǒng)治期間制作的。然而,今天在寶座的正面,它唯一的銘文上顯示了帶有王位和舍申出生名字的漩渦花飾,他在公元前945年左右建立了第22 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塑,這個時候的雕塑美的已經(jīng)有點女性化了。他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法老,他生活在公元前1300年,當時人的平均壽命30歲左右,而他活到了91歲高齡。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古埃及的疆土達到最廣,留下的建筑最多,后世評價拉美西斯二世締造了尼羅河上最恢宏的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雕塑最早是在埃及的法國人發(fā)現(xiàn)的,由于雕塑整體有21噸重,無法搬動。法國人在他右肩上打個洞想用撬杠把他撬走,最后法國人抱憾離去。善于搬運的英國人,在雕塑的三分之一處打了一圈小孔,用微型炸藥炸掉了上部7. 25噸,將精華部分運到了大英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蓋耶-安德森貓。青銅鑲銀牌和金首飾,約公元前600年可能出自薩卡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約翰?蓋耶-安德森少校的遺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是希臘館,陳列的是希臘雅典衛(wèi)城帕特農(nóng)神廟的大理石雕塑,可以看到帕特農(nóng)神廟門楣上的雕塑。陳列的這些雕塑不但雕工精湛,而且用水冷堅硬的石頭向我們表達了鮮活柔軟的主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下連續(xù)三張照片中呈現(xiàn)的就是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正門上三角楣內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當時的設計師菲迪亞斯為了滿足這個三角形的區(qū)域而構思設計,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帕特農(nóng)神廟的三角門楣的雕塑在告訴我們,雅典娜女神從宙斯頭中躍出的瞬間,眾神的形態(tài),在日升月落的時間節(jié)點,內容豐滿毫無留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個馬頭是月亮女神塞勒涅的坐騎的馬頭。它在三角門楣的右邊的銳角中平衡著左邊銳角里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第一張照片中左邊有兩個馬頭昂然而起,馬頭的后邊是太陽神的手臂,是太陽神正駕著他的馬車從地平線上躍然升起),這匹馬因整夜的勞作而疲憊不堪:眼睛凸出,鼻孔張開,嘴巴張開,靜脈突出,皮膚緊繃在巨大的顴骨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說當年徐悲鴻多次來到大英博物館在此馬頭前臨摹作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了這些雕塑后,我們發(fā)現(xiàn)希臘人真的是把馬匹的肌肉、骨骼、青筋和血管及人類的身形、衣服的褶皺,全部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所以希臘人向我們樹立起了人類藝術史的第二座豐碑。這是希臘的金黃時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仙女神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土爾其境內,一個國王去世后,在他的陵墓上方建立起了一個海仙女神廟。右邊一個海仙女迎風飄揚起來衣裳的褶皺,和我們看到的帕特農(nóng)神廟,神和人身上的衣服很像,風格如出一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沐浴中的維納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韋魯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件華麗的斗篷從愛神維納斯肩上滑落,優(yōu)雅地垂到臀部。有人認為這座雕塑是由著名的雅典雕塑家普拉克西狄斯根據(jù)阿弗洛蒂特的形象創(chuàng)作的,普拉克西狄斯在公元前4世紀工作。它更有可能是羅馬人的創(chuàng)作,結合了援助和新風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雕像于1775年被畫家和收藏家加文?漢密爾頓在羅馬附近的奧斯蒂亞的一座古代浴場建筑中發(fā)現(xiàn)。在10世紀,古代雕像的買家更喜歡完整的雕塑。因此,有些雕像,有時由著名的雕刻作品被添加了。在此基礎上,作品被重新創(chuàng)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國陳列室(中國館)就占了好幾個大廳,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館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并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大英博物館中的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縣清涼寺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樓梯間之內看到的這尊大佛,來自于中國隋代公元585年,開皇時期,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原來在我國河北的崇光寺內,在他的兩邊應該還有兩尊菩薩,一個是觀自在一個是大至勢。一個流落在日本一個不知所蹤。我們發(fā)現(xiàn)佛的手臂斷了,其實他的右手應該是四指朝上,拇指環(huán)扣掌心外推,這是無所畏懼的無畏印,而左手會呈蘭花指狀輕垂于身下,這是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接引眾生的接引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銅胎掐絲畫琺瑯——明宣德景泰藍龍紋大蓋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掐絲琺瑯是一種裝飾金屬制品的琺瑯技術。通過添加金屬絲網(wǎng)格來創(chuàng)造設計。將彩色玻璃棒熔化并滴入網(wǎng)格中,然后進行燒制,重復此過程。最后,表面進行拋光,金屬絲進行鍍金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可以看到罐子上面有如此多的非常漂亮的細節(jié),但邊緣處都可以看到有銅胎銅絲的痕跡。罐蓋下面寫著“大明宣德年制”,罐子后邊寫有“御用監(jiān)制”。目前全世界僅有兩個,到現(xiàn)在為止我國這種成熟的景泰藍的手藝人不足1000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鎏金銅質佛教護法像頭部。令人垂涎的痕跡留存于曾經(jīng)遍布中國的龐大寺院和寺廟中。這個巨大的鍍金青銅頭曾經(jīng)是一個站立寺廟守護者雕像的一部分,最初的高度超過兩米。它可能是一組兩個或四個雕像中的一件。盔甲以逼真的細節(jié)描繪,覆蓋在上的圓形牌匾保護著雕像的心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菩薩壁畫,在中國館中央墻上有大小17.2平方米,這幅壁畫來自于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原是清涼寺中的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涼寺建于1183年,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戰(zhàn)亂中被毀。清涼寺是朝圣者往返佛教圣地五臺山的中轉休息的場所。由來自五臺山的僧人于1424年繪制了這幅作品,后續(xù)繪畫分別在1437年和1468年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遼三彩羅漢像,遼三彩在唐三彩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優(yōu)點并且更為精美,由于工藝問題當時生產(chǎn)的遼三彩數(shù)量不多,而保留下來的遼三彩更是極少?,F(xiàn)存于我國博物館中的遼三彩基本都是一些造型精美的瓷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尊羅漢像來自于河北省易縣的一個山洞里,他遺失于1912年社會動蕩不安之際。易縣山洞中有16尊這樣的羅漢像,當時一個德國文物販子從當?shù)毓賳T手中買下了其中的8尊,并將其倒賣世界各地。如今現(xiàn)存的羅漢像僅有11尊,它們分別藏于6個國家的9個博物館之中,沒有一尊保留我們中國。據(jù)說其他5尊在當時老百姓你爭我奪中損毀。</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羅漢像是按照真人1:1的比例雕塑的,近看的話極具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寫實主義的一個典范。羅漢像雙眉緊鎖,面部表情凝重。遼代戰(zhàn)火紛飛,這是對現(xiàn)實苦難的深思,對蕓蕓眾生的憐憫,這袈裟的褶皺清晰自然,透出美感。他的這雙結禪定義的手,已經(jīng)和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被并稱為繪塑雙璧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美唐三彩——四神十二時。隨著漢代青瓷的出現(xiàn),我們中國高溫瓷技術一路領先,把整個歐洲往后甩了1000年的時間。中國館展廳的中央,是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完整的一組唐代三彩,它的名字叫做四神十二時。你會發(fā)現(xiàn)前面兩個鎮(zhèn)墓獸,再加上兩個天王是4個神,一共12件代表著一天的12個時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種唐三彩是怎樣流失海外的呢?當時我們修穿山鐵路,在劉廷訓將軍墓中發(fā)現(xiàn)了四神十二時。我國的唐三彩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們僅僅是冥器都是陪葬品,陰氣重沒人敢收留。但當時的外國專家工程師不在乎,把這花花綠綠的東西收走了,就導致這些唐三彩遺失海外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武戰(zhàn)神,在他的長袍下穿著盔甲,胸甲上有一條龍,腰帶上鑲嵌著寶石。他被尊為明朝的神圣保護者。永樂皇帝將他在內戰(zhàn)中取得勝利歸功于這位神,并為他建造了一系列寺廟和神殿。其中包括在武當山山頂上的金頂建筑群,武當山是真武在湖北省的神圣山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來自于我國明代的三彩,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時候的三彩非但沒有垂流,而且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這個塑像是個善判陰司,慈眉善目,手中拿著的是善簿,里邊寫的是善人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位是惡判陰司,一幅兇神惡煞的面孔,手里拿著的是惡簿,里邊記錄著惡人所做的壞事。細仔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惡判手中的惡簿比善簿厚多了,這在告訴我們壞人比好人多。所以明朝的時候,不僅信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也相信荀子的人性本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瓷佛像,布代穿著松散的琥珀色衣服,一位化緣的佛教僧侶穿著彩色長袍,右臂下拿著一個綠色的大布包,手里拿著拉繩。上面刻著:“成化二十年(1484年)仲秋吉日造,居士當城敬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張照片中 龍瓦兩邊的香爐叫琺瑯香爐。這些奢華的香爐,由乾隆皇帝委托制作,參考了商周時期的祭祀三足鼎,但使用了清代的色彩。兩者都帶有與長壽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象征,如鹿。象征長壽的優(yōu)雅鶴支撐著沉重的燃燒器,這些燃燒器原本會裝飾在宮殿內的正式房間內,旁邊還有其他景泰藍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釉面龍瓦,在明朝的后期(1488-1644年),興起了一場建筑熱潮,在各地建造宗祠和佛教道教寺廟。這些大型的高浮雕陶瓷磚被成套制作,形成一系列展示藍色和黃色龍在蓮花中的浮雕。多年來,它們一直是園林屏風的一部分。這些瓷磚據(jù)說可以保護建筑免受火災,因為龍是吉祥的象征,與水相關聯(liá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國館內的藏品精美絕倫,類型豐富,但凡你能想到的,或者書中提前看過的,在這里基本都能看到。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廣泛持久的文明,這應該是所有中國人都值得自毫的地方。但是從入館開始,心中這份自毫就轉成了悲憤壓抑的復雜情緒。館內的中國珍寶級文物數(shù)量巨大,單是敦煌藏經(jīng)洞里的4萬多件經(jīng)書稿,大英博物館就擁有三分之一還要多,那些在國內見不到文物這里卻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又豈能不讓一個中國人心生悲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英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展示人類文明的博物館,對于中國來說,它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西方列強的掠奪史。但是對文物本身而言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方能體現(xiàn)它的歷史價值,才最有尊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25日發(fā)布于廣州天河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謝你的關注與欣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