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井關是太行山南端要沖,位于山西省晉廟鋪鎮(zhèn)天井關村,又名太行關,是太行陘上的重要關隘。</p><p class="ql-block">始建于西漢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稱雄定關,元末名“平陽關”。因關前有三眼深不可測的天井泉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井關自古就是南北要沖。劉歆《遂初賦》:馳太行之嚴防兮,入天井之喬關。又王梁為野王令,北守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關在井北,為天設之險。晉太元十九年,慕容垂攻慕容永于長子,自滏口入天井關滏口,見河南磁州。</p><p class="ql-block">天井關以南幾華里所轄星軺驛、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關隘,至河南沁陽水南關均被羊腸古道所包圍。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時期,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兵家必爭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沁陽市山王莊山口入山,一路北上,過常平,跨省界,進入山西境內。一路上崇山峻嶺,令人望而生畏。</p><p class="ql-block">來之前,曾對太行陘做了簡單了解。之前古人進入山西,是多么的艱難,為此,他們依據(jù)山勢走向,沿著峽谷,河流,探索甚至開辟了多條通往山西的道路,史稱“太行八陘”,而我今天尋訪的就是太行八陘之一的太行陘上的天井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過了省界,經(jīng)過大口、油坊、攔車、石槽。</span>大約四十多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天井關。</p><p class="ql-block">我岳父是個地理通,一路上喋喋不休,給我們講了一些相關的故事。攔車村就與孔子有關。說的是孔子過了黃河進入太行山入晉,到了一個村子前,有個孩童在地上擺了一座城,孔子要求孩童把城拆了趕路。孩童卻說:哪有城給人讓路的道理?孔子折服于孩童的聰慧,于是調轉馬頭折返。這個村子就是“攔車村”。</p><p class="ql-block">聽著故事,覺得太行陘上故事傳說軼事絕不會少。</p> <p class="ql-block">確實天井關歷史遺跡很多。孔廟位于天井關東南,今僅存遺跡,始建于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以后為歷代重修。曾有“天下孔廟兩座半”之說,第一座在山東曲阜,第二座就在天井關。天井關孔廟創(chuàng)建年代之久遠、原有規(guī)模之大堪與山東曲阜孔廟相比??上У氖?943年毀于侵華戰(zhàn)爭。目前能看到的,也就是原來殘留下來的幾個門墩了。</p><p class="ql-block">關于天井關孔廟,歷史上也多有記載,為此專門設置有“孔廟碑廊”,碑廊集陳歷代碑碣,現(xiàn)存碑文首出后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至清代道光代,共三十四通。進占傳說的十分之三。碑刻內容多是孔圣回車考、轍跡辨、廟宇修葺、歷代承當諸事。以明陳棐、清孔衍珻二氏最多,另存詩作二百余首。</p> <p class="ql-block">村內還有一通高大的“孔子回車”石碑,關于“孔子回車”的故事,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孔子在天井關科斗殿時,見有小孩以石柱墻為城,不肯讓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頑童,以只有車繞城而無城讓車之由質難孔子,孔子見項橐雖小卻有過人之處,于是公拜為師,令弟子繞城而過,孔子見晉國頑童如此聰慧而感慨不已。于是回車南歸。</p><p class="ql-block">孔廟碑廊記中是這樣記載的: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趙簡子遣使請夫子行晉,夫子得知竇鳴犢、舜華被殺,臨河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不濟,此命也。”遂回車旋赴衛(wèi),作《陬操》以哀。至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孔子第十九代嫡孫孔昱追思圣祖臨河之嘆,乃于當路南北之天井關立廟存饗。至于回車跡、松鼠拱、小兒城之傳,不過民間演繹而已,然以不悖大節(jié)流于今。</p><p class="ql-block">其實,孔子回車的地方并不在此,只不過是后人演繹罷了。</p><p class="ql-block">孔子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他向西到晉國去見趙簡子。到了黃河邊,當他聽到竇鳴犢、舜華二人被趙簡子殺死的消息,絕然回轉車頭原路折回,竇鳴犢(名犨)、舜華何許人也?原來二人均為晉國的賢大夫。趙簡子就是依靠這兩個人的輔助才獲掌政權的??墒堑人弥疽院螅谷话阉麄儦⒌?。</p><p class="ql-block">面對不仁不義的趙簡子,孔子從內心上是看不起他的。因此回車回返。</p> <p class="ql-block">天井關還留存有“古轍跡”,據(jù)傳為孔子回車時所留。原有車轍綿延十幾里。六十年代還保留兩公里左右,后因修建道路遭損毀,僅剩天井關村南500余米。八十年代村民挖鋁礦損毀殆盡。目前僅存100余米得以幸存?,F(xiàn)出土兩處古車跡僅20余米。共計6道。據(jù)考證距今已有3500多年其中的車距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所規(guī)定的“車同軌”的尺寸完全相同,是天井關古戰(zhàn)場的重要遺跡。也是萬里茶路晉城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性文物。</p><p class="ql-block">我也實地看到了保護下來的珍貴車轍遺跡,有一段被玻璃密封起來了,里面長滿了荒草,看不清楚。另一處裸露著,看得十分清楚。我想這應該是戰(zhàn)車留下來的印跡。而且車轍深深地陷入到了石頭路上,沒有無數(shù)的戰(zhàn)車經(jīng)過多次地碾壓,沒有多年的重復,無論如何是不會留下那么深的車轍印跡的。</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天井關做為戰(zhàn)略要沖的重要性以及茶馬古道的悠久歷史,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天井關村青石鋪就的道路上,隨處可見古老的房屋,有的碎雖成了斷壁殘垣,但依然可以看出當年建筑的雄偉盛貌。許多應該是商號,古韻悠悠,讓人不禁慨嘆歲月滄桑,世事變遷。</p><p class="ql-block">很遺憾未找到“天井關遺跡”,只是在街上的導游宣傳欄看了簡介:天井關遺跡,位于村東側,有三眼天然古井,又名落水洞。古有好事者以百丈繩索縛雞探底,未果,收回繩索僅剩雞腿,驚悚。遂將井口封堵,天井關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孔廟遺址東側有“泮池”,“泮池”是孔廟中軸線前端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根據(jù)《周禮》天子之學設置的大學堂,被稱為“辟雍”,四面環(huán)水,水池為圓形;而諸侯“不得觀四方,故缺東南”,因此諸侯設置的學堂只能稱“泮宮”,“泮宮”之水只能半之,故稱“泮池”。泮池之上,有橋聯(lián)通,名曰“狀元橋”,在古代,新生入學要通過泮橋進入孔廟,才能拜謁孔子,因此又被稱為“入泮”。</p><p class="ql-block">古代學堂竟有如此多的講究,真實漲知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