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潔白的羽毛,艷紅的頭冠和黑色的長嘴,加上細長的雙腳,頭、羽冠、背和兩翅及尾綴有粉紅色,飛翔時呈寶石紅色極明顯可見。頭后枕部羽毛延長成矛狀,形成松散的羽冠。腳亦為鮮亮的紅色。虹膜橙紅色,嘴黑色,嘴基及頭裸露部分朱紅色,跗蹠、爪及脛下部裸露部分亦為朱紅色。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huán)境地帶。性情較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行動時步履遲緩,飛行時兩翅鼓動亦較慢。白天活動覓食,晚上棲于高大樹上。 主要以小魚、泥鰍等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通常在水邊淺水處或水稻田中覓食,也見在爛泥中和地上覓食。在地上覓食時常慢步輕腳行走,兩眼搜覓前面地上,發(fā)現(xiàn)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在淺水處或泥中覓食時主要靠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探覓食物。 朱鹮的繁殖期一般在3-5月,營巢于高樹上,每窩產(chǎn)卵2-5枚,孵化期約為28-39天。朱鹮的性成熟年齡為3歲左右,壽命最長的記錄為17年。 鳥類學家最后一次見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這十幾年間,再也沒見過朱鹮的蹤跡。從1978年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學家們組成考察隊,調(diào)查了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地區(qū),跨越九個省區(qū),行程5萬多千米。終于在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在陜西省洋縣的山林中發(fā)現(xiàn)七只朱鹮,其中四只成鹮、三只幼鹮。 朱鹮受到生存環(huán)境惡化、自身繁殖能力低下與抵御天敵的能力較弱等因素影響,造成該物種瀕危。<div>這次拍攝過程中兩處多因為老鷹的出現(xiàn),全部逃之夭夭。平日和白鷺、蒼鷺相處也顯得柔弱。</div> 朱鹮是一種稀有的美麗鳥類,具有非常高的保護價值和觀賞利用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她是古老的鳥仙。從油頁巖中發(fā)現(xiàn)的鹮類化石表明,鹮科鳥類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的始新世。 圍繞朱鹮的科學研究自十九世紀就開始了,到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和中國已經(jīng)引起各方關(guān)注。通過對其生態(tài)分布、生理解剖、繁殖、歷史變遷等項目的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從朱鹮瀕危的因素著手,逐步掌握了朱鹮的拯救措施,為其它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朱鹮神態(tài)優(yōu)雅,體形端莊,自古以來就成為文學、詩歌和自由想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br>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朱鹮能帶來吉祥,把朱鹮和喜鵲作為“吉祥之鳥”。<br>朱鹮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朱鹮歷來被日本皇室視為圣鳥。朱鹮的拉丁學名“Nipponia Nippon”直譯為“日本的日本”,以國名命名鳥名,足見朱鹮對于這個國家的重要性。 <p class="ql-block"> 2024.11.8-13河南省羅山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