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記》一書出版了,女作家強強邀請我給書寫序,我爽快的答應(yīng)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記》是最近幾年來作者強強創(chuàng)作的文章,共有30多篇寫黃桷渡的故事。黃桷渡是重慶市著名的水碼頭,有“米市”之稱。是重慶市上世紀(jì)40年代龍船比賽的冠軍隊(黃龍隊)所在地。在這里山河壯美,人杰地靈,是人才輩出的地方。書中描述出眾多黃桷渡的精英人物,如:朱德榮,曾弟福,楊昌其,廖善友,尹柱榮,尹柱偉,李忠公,李忠純,李忠善,單戶籍,鄒船長,馮有渝,羅子華等等。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永不消失的黃桷渡》的續(xù)集。</p><p class="ql-block"> 讀《拾光札記》又把我拉回到了那熟悉的家鄉(xiāng)黃桷渡了,官腦殼,河沙壩,獅子巖,石欄桿,三圣殿,觀音閣,土地廟,長樂永康,李家洋房……</p><p class="ql-block"> 一條條熟悉的街道,一個個鄉(xiāng)鄰熟悉的面孔,一幢幢吊腳小樓,一個個大雜院的嘈雜。長江水的奔騰,水泥廠的喧囂,白天人們的忙碌,晚上夜市的喳鬧。無數(shù)個夜晚都讓我沉浸在鄉(xiāng)愁的夢里。</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記》是一盤散發(fā)出鄉(xiāng)土氣息味道的糕點,讀著它就聞著了黃桷渡的原味了。它是一本熱愛故土,奮力圖強,催人上進的優(yōu)秀作品,寶貴的精神食糧。</p><p class="ql-block"> 作者強強是她的筆名,她叫鄒德強1953年生,重慶人。生長于黃桷渡河嘴三八院子,就讀于黃桷渡小學(xué),畢業(yè)于南坪中學(xué)。1971年支邊到云南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8年后返城。在重慶水泥廠工作,曾任車間的宣傳員,《重慶水泥報》通訊員。</p><p class="ql-block"> 強強當(dāng)過支邊知青,吃過苦,磨過刀,割過膠,砍過柴,練過腿。堅強了意志,深知堅難苦楚?;爻呛笈W(xué)習(xí),積極工作,在實踐中不斷的磨練自已,在工作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p><p class="ql-block"> 強強自幼熱愛文學(xué),于 九十年代加入了南岸區(qū)作家協(xié)會。并在一些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詩歌散文,為了不斷的豐富提高自已的閱歷和寫作能力,經(jīng)常到全國各地旅游采風(fēng)。川,滇,黔渝是輕車熟路。特別是重慶晉升為直轄市后,強強更是意氣風(fēng)發(fā)的到處行走,拍照錄像,尤其是為知青的事繁忙不迭。積極參與鄉(xiāng)鄰與知青活動,小年糕,短視頻,美篇作品層出不窮,成為了名不虛傳的多產(chǎn)作家。</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8年強強受邀加入《永不消失的黃桷渡》一書擔(dān)任編委,在該書八個作家的通力合作下,終于完成了這個全國罕見的民間碼頭史的寫作,為重慶現(xiàn)代歷史寶庫增添了寶貴史料。強強的寫作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資料,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后續(xù)的寫作功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記》讀來親切,感染力強。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集子,它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那些在社會主義戰(zhàn)線上,默默無聞忘我工作黃桷渡優(yōu)秀的兒女們?!妒肮庠洝肥棺x者親切的感到故鄉(xiāng)的溫馨,更加熱愛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感謝強強為我們大眾又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廖善友</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9日于貴陽</p> <p class="ql-block"> 廖善友1966年畢業(yè)于成都地質(zhì)學(xué)院(成都理工大學(xué)),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20多篇及諸多文章。專著作有《貴州旅游》(33萬字)等作品?,F(xiàn)為貴州師范學(xué)院終身教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