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和我姐回老家住了近兩個月。有一天我姐說,幾十年了,我們都沒到另一個舊居去看看(我們的童年,除了在外婆家住,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父親的單位宿舍),今晚我們去走走。</p> <p class="ql-block"> 福鼎鹽站,位于桐山溪南,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夜幕時分,我們沿著舊時的記憶,邊走邊打聽。順著河流,一路向南,走入流美地段,我們看到馬路對面寫有“雙榕大院”字樣的牌匾,便知離鹽站不遠了。因為鹽站后門的兩棵大榕樹遠近聞名。找到大榕樹,我們很快就來到單位的圍墻外。外墻的墻面上,至今還遺留著幾十年前繪上去的彩色畫,有鹽船靠岸時搬運工們卸貨的場景,有佩戴紅領巾的孩子們在院子里玩耍的畫面,還有黃昏中老人們圍坐在家門口悠然下棋的情景。這一幅幅畫卷,是那個時代的人生縮影,令人感慨萬千。它像一幕幕懷舊的電影,劃過暗夜,穿越時空,讓人內心涌出親切又復雜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 鹽站大門口,有一盞昏暗的燈。往里看,不見人影,十分冷清。左前方的二樓,隱約透著微弱的燈光,像是無人居住的房子,十分寂靜。我們看著空曠而荒蕪的鹽站,心生落寞,決定不再往里走。</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鹽站,大門右邊是幾間公廁,往里便是一大塊空地,運鹽車輛每日進進出出,十分熱鬧。再往前走,是散裝鹽大倉庫,另一邊是加工包裝鹽的車間,二樓則是職工宿舍。樓下院子里,種著兩棵柚子樹,我還記得當孩子王的哥哥,常在夏天悶熱的午后,在知了的聒噪聲中爬到樹上掏鳥窩;在中秋前后,在柚子變黃變沉時摘下柚子,我們幾個小孩則拉長脖子在樹下接,不爭不搶,每家都分上一兩個。單位的后門,桐山溪漂流而過,溪水清澈見底。溪邊的老榕樹,樹冠茂盛,遮天蔽日?,在樹上玩耍的孩子,不過是萬綠叢中一粒小果實,不細找很難發(fā)現。我不知它們有多少樹齡,經歷多少雨露風霜,那粗狀的枝干緊貼著河面向對岸沿伸,仿佛要把百年的滄桑,隱入河床深處。兩棵樹的中間,有一把長一米多的石板凳,上面有兩個被歲月打磨得無比光滑的拳頭大小的石洞,那是我們的沙漏。我們的童年,就像河岸的細沙,在沙漏中,被我們一遍遍的倒騰,雖一次次的被消耗,卻也一點點的變豐盈,從無知稚氣走向清醒堅毅,從“少年不識愁滋味”,趨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不知不覺消無聲息地我們稀薄掉童真卻也收獲了成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真羨慕那時的我們,不知光陰似箭,只把圍墻內外,都當成了天堂。爬樹、掏鳥窩、玩沙漏、下河戲水、岸邊捉蟹……四季在我們眼里,就是夏天知了噪了,春天枝葉密了,秋季柚子香了,冬季冰柱結了。那時的冬天要比現在冷很多,一根根冰柱從屋檐、樹枝倒掛下來,有的成了小屁孩的糖葫蘆,有的是少年郎的青龍劍,還有的是女兒家的碧玉簪。男孩子們在一場場刀光劍影中,練就成江湖俠客,鐵血丹心;而女孩子們,則把冰柱鑿成各式各樣的飾品玩偶,孩子們眼里的冬天啊,趣味無窮。那時的民風淳樸,臨水而居的人家,與單位大院內的人們,相處得親善而友愛。</p> <p class="ql-block"> 雖說,流美鹽站,在孩子們眼里,是樂園,而對大人來說,卻是艱辛的。特別是搬運工人,碼頭的鹽船一靠岸,他們就得挑著兩百來斤沉甸甸的鹽,從搖晃窄長的木頭踏板上下船,再從碼頭一顛一顫地挑著擔子走很遠一段路進到單位倉庫,然后再配合在里面接應的工人一行行一列列整齊堆放好;而女工們不管是寒冬還是盛夏,常高卷著褲管,在溪里洗又粗又硬的麻袋,特別是在刺骨的寒冬,腳在水里一泡就是兩三天。小包裝車間的活,也并不輕松,任務完不成,沒日沒夜加班是常有的事。雖說生活的艱辛,深深淺淺壓在父輩們的肩上,但大院內卻不乏歡聲笑語:東家的餃子送西家的孩子嘗,西家的壽面敬東家的老人吃,在互敬互愛中,他們總能把煙火氣過得活色生香。</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榕樹間來回徘徊,在單位門口駐足許久,仿佛像在外婆家的井邊,細細打撈,打撈著曾經的人與事,他們隔著厚重的塵埃向我們走來,儒雅的老曾伯,爽朗的老朱叔,俊俏的荷花姨,溫婉的阿嫻嬸……一個個都相繼到另一個世界了,此生不再相逢。而風燭殘年的雙親,也難逃病痛的折磨。我們的父輩,連同那艱難而閃亮的歲月,漸漸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了。</p><p class="ql-block">“世事一場大夢,</p><p class="ql-block">人生幾度秋涼?</p><p class="ql-block">夜來風葉已鳴廊,</p><p class="ql-block">看取眉頭鬢上?!?lt;/p> <p class="ql-block"> 遠處,走來一個倒垃圾的婦人,夜色中,細端詳,并不相識。如今的鹽站,還會有故友舊交嗎?沒有了久別重逢的欣喜,我倒也沒有特別的思念與遺憾,因為舍與不舍,都已遠去。時代在變遷,光陰在流轉,只是這偶爾掠過的一縷幽思,把我年少的時光抖落出來,重溫舊夢,不管是滄桑還是溫馨,是榮光還是苦難,半世紀都過了,終歸是物是人非。</p><p class="ql-block">月西沉</p><p class="ql-block">薄霧籠青燈</p><p class="ql-block">且把夢境當成真</p><p class="ql-block">露重院深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書聲</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針</p><p class="ql-block">爐火熠熠茶末冷</p><p class="ql-block">回首已半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備注:文中插圖,除第五張為網絡圖片外,其余均是本人在鹽站外圍拍攝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