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潭柘寺</p><p class="ql-block">潭柘寺(Tanzhe Temple),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記載的年代最久遠的寺廟。因寺以龍?zhí)逗丸蠘渎劽?,俗稱潭柘寺。</p><p class="ql-block">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華嚴和尚以破敗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并改名為“龍泉寺”。金熙宗完顏亶于皇統(tǒng)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并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將寺改名為“大萬壽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間的歷史上,潭柘寺進行多次整修和擴建,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屢次更改,曾恢復舊名嘉福寺,目前的總平面規(guī)模是明代形成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撥款整修潭柘寺??滴跞辏?697年),康熙親賜寺名為“敕建岫云禪寺”,自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內(nèi)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遺物。</p><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寶珠峰南側(cè)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內(nèi)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內(nèi)建筑依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和塔院等幾大部分,構(gòu)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體。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諺語。其建筑規(guī)模亦當屬京城寺院之最。</p><p class="ql-block">2001年,潭柘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p><p class="ql-block">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區(qū)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雍和宮,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guī)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其事務,并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雍和宮,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9日起,雍和宮恢復開放。</p> <p class="ql-block">戒臺寺</p><p class="ql-block">戒臺寺(Jietai Temple),正名萬壽禪寺,又稱戒壇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馬鞍山上,始建于隋開皇年間。</p><p class="ql-block">戒臺寺依山勢而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4.3公頃,由南北兩路組成。</p><p class="ql-block">南路為主要建筑所在,自東向西建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千佛閣、觀音殿和九仙殿。山門外有地藏院,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千佛閣南北兩側(cè)各有一座院落,稱為南宮院、北宮院,北宮院又稱牡丹院,原為行宮的一部分。南宮院南側(cè)另建有兩座小院為僧房,稱為上院與下院。大雄寶殿南側(cè)建有方丈院,為一座兩進院落。東西兩側(cè)分別建有東西靜</p><p class="ql-block">。北路為戒壇院,自東向西建有明王殿、戒壇殿、羅漢堂和大悲殿。戒壇院東側(cè)為戒臺寺塔院,其臺下南北并列兩座磚塔。北塔為法均墓塔,為七層八角密檐式塔。南塔為法均衣缽塔,為五層八角密檐塔。</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戒臺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戒臺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覺寺</p><p class="ql-block">大覺寺(Dajue Temple),又稱大覺禪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蘇家坨鎮(zhèn)大覺寺路9號。始建于遼咸雍四年(1068年),稱清水院,是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元朝時期重修,改稱靈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建,1992年4月10日作為大覺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大覺寺占地面積約9500平方米,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主要建筑由中路寺院、南路行宮和北路僧房組成。中路為六進院落,包括山門、碑亭、功德池、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堂、舍利塔、龍?zhí)?、龍王堂。北路是僧房,南路行宮有戒臺殿、四宜堂、憩云軒、領要亭等。后部是一處寺廟園林。大覺寺的遼代石碑是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契丹藏有著較為重要的價值。</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1日,大覺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大覺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p><p class="ql-block">法源寺(Fayuan Temple),又稱憫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法源寺前街7號,始建于唐貞觀十九年(645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是北京較古老的名剎之一。</p><p class="ql-block">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整體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依次有一字影壁、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毗盧殿、大悲殿、藏經(jīng)樓。</p><p class="ql-block">法源寺不僅是北京城內(nèi)歷史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yǎng)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1日,法源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妙應寺</p><p class="ql-block">妙應寺(Miaoying Temple),俗稱白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171號,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明天順元年(1457年)重建,寺內(nèi)白塔為中國現(xiàn)存較早較大的元代藏式佛塔。</p><p class="ql-block">妙應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3000平方米,由正院和塔院兩部分組成。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著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覺寶殿、七佛寶殿和塔院。塔院高出地面2米,并圍以紅墻,院內(nèi)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于院子的中央偏北。院墻南門上額題“敕建釋迦舍利靈通寶塔院”。</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妙應寺內(nèi)的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紅螺寺</p><p class="ql-block">紅螺寺(Hongluo Temple),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懷柔鎮(zhèn)盧莊村紅螺東路2號,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是中國北方佛教發(fā)祥地和最大的佛教叢林,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p><p class="ql-block">紅螺寺坐北朝南,占地百余畝,由中路及東西跨院組成。中路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西跨院是僧人居住之所,東跨院為修容院和客房。西墻外還有塔院,是僧人的墓塔。紅螺寺對研究歷代佛教禮儀及人物歷史有著較高的價值。</p><p class="ql-block">1990年2月23日,紅螺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廣濟寺</p><p class="ql-block">廣濟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座落于西城區(qū),現(xiàn)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悠久,文物巨豐,在國內(nèi)外佛教界享有崇高聲望和廣泛影響。</p><p class="ql-block">北京廣濟寺始建于金代,初名西劉村寺。元代時改稱報恩洪濟寺,住持為萬松行秀禪師,現(xiàn)有萬松老人塔存世。明代重建并改名弘慈廣濟寺,清代的名聲愈振,多位皇帝曾御駕到此。民國時期,廣濟寺曾兩次遭遇火災,但均得以重建。新中國成立后,廣濟寺成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的所在地,成為“中國第一寺”。</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p><p class="ql-block">法海寺( Fahai Temple),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模式口28號法海寺森林公園內(nèi),始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于1985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進院落,建在逐層抬高的四層高臺之上,東西面寬72米,南北進深150米,占地面積1.08公頃,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山門后是一東西橫向長方形院落,正中設數(shù)十級臺階,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寶殿,臺階兩側(cè)有石碑兩通。</p><p class="ql-block">法海寺壁畫布局嚴謹、刻畫細膩、技巧純熟、用色考究,其構(gòu)圖、著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畫基底泥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科學價值和佛教文化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法海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法海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天寧寺</p><p class="ql-block">天寧寺(Tianning Temple)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天寧寺前街甲3號的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一說唐朝)。寺內(nèi)的天寧寺塔雄偉莊重,是北京地區(qū)保存較早的古塔。</p><p class="ql-block">天寧寺早期坐西向東,明代后改為坐北向南,清道光年間又改回坐西向東。現(xiàn)存的寺院布局仍為坐北向南,有東西、南北兩條軸線,初進天寧寺有山門,上刻“天寧寺“三個大字,為灰筒瓦硬山式門頂。再往里進,則能望見須彌殿一座,面闊5間,進深3間。殿前有月臺,殿后有東、西殿各三間,其中軸線上便挺立著天寧寺塔。</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天寧寺內(nèi)的天寧寺塔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天寧寺內(nèi)的天寧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臥佛寺</p><p class="ql-block">十方普覺寺(Shifang Pujue Temple),又稱臥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臥佛寺路北京植物園內(nèi),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寺內(nèi)銅鑄臥佛是中國現(xiàn)存較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十方普覺寺坐北朝南,分中、東、西三路,中路圍成廊院,東西路各建若干院落,中路與東西路間隔有南北巷道。中路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和藏經(jīng)樓等建筑。東路院原為寺憎起居處所,從前向后依次是大齋堂、大禪堂、霽月軒和清涼館,均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后有供奉寺內(nèi)開山祖師的祖師院。西路院原為皇帝避暑行樂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宮院。十方普覺寺的建筑布局對了解古代佛教寺院的發(fā)展演變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十方普覺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十方普覺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p><p class="ql-block">智化寺,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祿米倉胡同5號,仿寺院“伽藍七堂”規(guī)制而建,堪稱京城最大的明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智化寺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原為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振的家廟。明英宗時期,王振作為皇帝幸臣獨攬朝廷大權(quán),雖為太監(jiān),但卻家資頗巨,所以他所建造的家廟窮極土木,富麗宏偉。因是皇帝寵臣,加之王振冠以感念皇恩的名義營建廟宇,故英宗賜名為“報恩智化禪寺”。智化寺是京城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構(gòu)建筑群。寺中的建筑雖經(jīng)后代多次修繕,但仍舊保存著明代初期的規(guī)制,特別是殿內(nèi)的藻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為研究明代木構(gòu)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實例。</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智化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歷代帝王廟</p><p class="ql-block">歷代帝王廟(The Temple of Successive Emperors),也稱帝王廟,是明清時期祭祀中華炎黃祖先和歷代帝王、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阜成門內(nèi)大街131號,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其原址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歷代帝王廟,坐北朝南,規(guī)模宏大,寺內(nèi)建筑布局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琉璃影壁、木牌樓(已拆)、大門、鐘樓、景德門、景德崇圣殿等建筑,兩側(cè)建有配殿。景德崇圣殿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筑,其規(guī)格僅次于故宮太和殿。殿內(nèi)原有十一龕供歷代帝王牌位。月臺兩側(cè)各有碑亭一座,大殿兩側(cè)的兩座碑亭內(nèi)立有雍正、乾隆皇帝御制碑各一座。東路為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等。西路主要為承祭官置齋所配房。歷代帝王廟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一座專門祭祀歷代帝王的廟宇。它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而且也體現(xiàn)了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脈相承的歷史特點。此外,對于研究古代建筑、封建典章制度具有較高的文物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1979年,歷代帝王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歷代帝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p><p class="ql-block">覺生寺(Juesheng Temple),又稱大鐘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西路甲31號,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成為皇家祈雨活動場所之一,1985年10月4日被辟為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覺生寺坐北朝南,前后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現(xiàn)已無存)、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藏經(jīng)樓、大鐘樓與東西翼樓。此外,還有鐘鼓樓和六座配廡分布在兩側(cè)。</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覺生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覺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