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龍鄉(xiāng)魂》美篇第23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夢一樣,眼前居然出現(xiàn)了大片的荷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從赤峰驅(qū)車出發(fā),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進(jìn)入了翁牛特地界。又跟在于之部長的車后面, 在翁牛特的大地上疾馳了近三個小時。一直置身在綠色的海洋中。昔日大漠現(xiàn)在已是滿眼的綠。在赤峰地界很少見到這樣一望無垠的平坦??吹截S收在望的土地,心里當(dāng)然充滿了喜悅,但是時間長了,仍不免感到單調(diào)與疲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這時于之部長的車停了下來,我們也下了車。啊,我們看見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夢一樣,眼前居然出現(xiàn)了百畝荷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隱在一望無際的綠色中的荷塘:靜靜的湖面上布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一張張的荷葉猶如一個個翠綠的碩大的托盤,是的,如盤,盤里面還盛著晶瑩的水,有的輕輕飄浮于湖面,有的亭亭玉立在碧波之上,似層層綠浪,如片片翠玉。那美麗的荷花是那樣的干凈,干凈得如同不是生在這凡間人世,一時竟然使我們不知身在何處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滿池塘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啊,一下子使我們同行的四個女作家全都被震撼了。我一時不知該用什么來贊美她,腦海中想起的全是被人們用濫了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哉荷花:你千姿百態(tài)、亭亭玉立、爭艷競俏、各吐芬芳、婀娜多姿、風(fēng)姿嫵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妙哉荷花:你輕搖曼舞、玉潔冰清、儀態(tài)萬千、含笑迎風(fēng)、凌波仙子、競相開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似乎這些詞匯仍不足以表達(dá)出我們的心情。一時竟都有些無語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待我們的是農(nóng)場里年輕的周書記。他對我們說:這片荷塘的來歷很神奇,是三十年前拖拉機在這片沙地里挖地,第二年就在低洼處生長出了一株亭亭玉立的荷。三十年的時間,就有了這百畝荷塘。有人說是飛鳥吃了北京圓明園的蓮子,帶到了這片土地上來。因為無法做出其他解釋,誰也難以置信在這北方的大漠深處會生長著荷花,而且生長的這樣葳蕤茂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這種說法,我是從心里排斥的。我認(rèn)為這就是大遼帝國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年前為了我的大遼王國第八代皇后蕭觀音,我曾在赤峰的大地上尋尋覓覓,尋找那片荷塘。因為在遼史上記載:遼代冬捺缽的地方叫廣平淀。也叫中匯川。同時她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藕絲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一些資料分析:這片神奇的土地應(yīng)該是地處上京、東京、中京之間,地勢平坦,方圓足有二百余里。到了冬天這里一望無際的沙海,猶如平靜的海水,白天吸足了陽光,到了夜晚,沙壤像棉花一樣保溫性能好,慢慢地釋放著白天聚積的熱量,使沙地很溫暖。再加上廣平淀處在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之間,取水釣魚都很容易,安排生活十分方便。由于這里一望無際的平坦所以叫廣平淀;還因為這里地處于老哈河與西拉沐淪河交匯處的沖積平原上,所以又稱中會川。因為在走進(jìn)遼王朝中記載:遼代冬捺缽的地方有天鵝,還有用蘆荻扎成的門“羊簾”。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轍使遼時曾賦詩描述遼代冬捺缽的情景,起始句就這樣寫道:虜帳冬住沙陀中,索羊織葦稱行宮。就是寫的這種用蘆荻的白花織成的宮門,即“羊簾”。在契丹風(fēng)土歌中,蕭總管也用這樣的句子描寫草原浪漫的生活: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車如水馬如龍,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映紅。從這樣的詩句中,我們不但可以知道當(dāng)時遼代行營四處為家的生活,也可以知道上萬里的草色地域應(yīng)該是很平坦很遼闊的。也和我們今天所見的一望無際平坦的土地是相吻合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這兩個名字都有出處。那么為什么又叫藕絲殿呢?我堅信這里是應(yīng)該有荷花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幾年的尋找中,我在這片叫做廣平淀也叫中匯川的地方見到過天鵝,也見到了大片大片的蘆荻??删褪菦]有見到這深藏在沙海中,現(xiàn)在是隱在萬畝稻田中的荷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個秋天,我們《消失的草原帝國的》作者們一起來到廣平淀。那天,已經(jīng)是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水邊有成群的白天鵝,看到有人來了就嘎嘎的叫著飛起來,一直向西飛去。抬眼向西望去,只見西邊的太陽就要落了,像一個金色的盤子,金黃的光灑遍整個大地。遠(yuǎn)遠(yuǎn)的有樹,樹上掛著鳥巢,也融進(jìn)這金色里。那天鵝就像飛到了太陽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dāng)時我的震撼是無法言喻的:大漠無垠,落日熔金,那成群的美麗的白天鵝飛進(jìn)那金色的落日,加之那遠(yuǎn)處的樹,還有鳥巢,這簡直就是一幅畫。不不,比畫美多了,那畫面怎能承載這么多的內(nèi)容,怎么能有如此的壯麗凄美的意境呢?不一會兒天漸漸暗下來,那金色的光已經(jīng)逐漸變成鉛灰色,那樣的美好,竟然轉(zhuǎn)瞬即逝啊!這種感覺使我找到了《蕭觀音》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奠定了那種基調(diào)。</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蕭觀音》一書中,我沒有寫荷花,但是我對這個‘藕絲殿’像著了魔一樣的迷戀,藕絲殿,藕絲殿,證明這里應(yīng)該是有荷花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見到了大漠深處的荷塘,我相信她帶給我的震撼遠(yuǎn)遠(yuǎn)超過對其他幾位女作家,因為多年來這片荷塘就生長在我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堅信:這就是遼代的荷塘,這就是蕭觀音的荷塘。我仿佛看見像荷花一樣美麗的蕭觀音,也看到了像殘荷一樣的蕭觀音。出淤泥而不染清清白白,但是卻遭到風(fēng)刀霜劍。蕭觀音,荷一樣的女子??!她的生命已經(jīng)重生,她的骨骼化為藕,她的笑靨化為蓮。抬眼望不遠(yuǎn)處那大片大片如雪的蘆荻,不是曾經(jīng)裝飾了宮門的“羊簾”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我沒有開口說出我的觀點,不大會有人相信遼代的荷花能夠歷經(jīng)千年在今天開放。但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因為季羨林先生的《荷塘清韻》給了我希望:“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jù)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奔玖w林先生接著又回憶了他種在北大郎澤園的荷花經(jīng)過了四個寒暑才生長出來的情景,接著季老先生又發(fā)出了這樣的宏論:“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nèi)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lt;/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更加相信這大漠深處的荷塘,不會是飛鳥帶來的,不會是圓明園里的荷,她就是大遼帝國的荷塘,歷經(jīng)千年,開在這盛世。那時候大遼和大宋以兄弟相稱,從金銀珠寶到生活用品無不交流。很多的文人雅士也都來過大遼,甚至遼王朝中從皇上到平民都有白居易和蘇軾的發(fā)燒友。那么送幾株荷花種在這條件適宜的大漠,也是順理成章的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藕絲殿,我終于找到了你。蕭觀音,我終于看到了你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空湛藍(lán),藍(lán)如寶石,朵朵白云,白如新采摘下來的棉絮。云在天空緩緩的游動宛如羊群在行走,天空的影子映入湖中,藍(lán)天白云在 波 光 粼 粼 的 湖 面 上 輕 輕 地 鋪 展 開 來 ,恬靜溫柔,安寧美好。鴨群游了過來,打破了湖面的寧靜,也給這靜靜的荷花池帶來了動態(tài)的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遠(yuǎn)遠(yuǎn)望去,千年前蒼茫的的大漠已是無邊的綠色,稻田綿延望不到邊際。我看到千年前的蕭觀音,從荷塘中升起,面帶微笑緩緩向我走來。</p> <p class="ql-block"><b>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劉書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協(xié)會會員,赤峰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b>《龍鄉(xiāng)魂》編輯部</b></p><p class="ql-block"><b>主編:</b>張仲仁</p><p class="ql-block"><b>編輯:</b>朱治文、國向曦、王德明</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b>滕廣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