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橋古鎮(zhèn)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北部,東與外高橋港區(qū)、保稅區(qū)、高東鎮(zhèn)毗鄰,南以航津路與高行鎮(zhèn)分界,西瀕黃浦江,北臨長江口。</p><p class="ql-block">高橋古鎮(zhèn)成陸于唐代,建制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坐落在東海、長江和黃浦江的三水交匯處,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鎮(zhèn)”。高橋古鎮(zhèn)不僅是上海的門戶,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坐標。</p><p class="ql-block">目前,古鎮(zhèn)范圍并不大,主要是沿河浜一條商業(yè)文化街。入口處一邊是第七人民醫(yī)院,一邊是浙新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老街入口</p><p class="ql-block">遠望老街的商業(yè)氣息并不濃厚,也許待節(jié)假日開展活動時,才會熱鬧起來吧?!</p> <p class="ql-block">俯瞰古鎮(zhèn)老街。</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街道一瞥。</p> <p class="ql-block">對高橋的宣傳介紹。</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現做現買松餅、松糕的店鋪有好幾家。</p> <p class="ql-block">松餅松糕都是將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糖及果料后制作而成,其特點是松軟香甜,米香濃郁,口感細膩輕盈,不粘牙、宜消化,老幼皆宜。</p> <p class="ql-block">青瓦白墻——江南水鄉(xiāng)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商業(yè)街的中心位置。</p> <p class="ql-block"><b>一、錢慧安紀念館、葉辛高橋書房</b></p><p class="ql-block">錢慧安(1833年—1911年),寶山高橋鎮(zhèn)花園浜村人。室名雙管樓。</p><p class="ql-block">少時從民間畫師學寫真,早歲摹仇英、唐寅、陳洪綬,繼學費丹旭、改琦、上官周等,更心追手摹《晚笑堂畫傳》,融會諸家之法。</p><p class="ql-block">錢慧安為“豫園書畫善會”首任會長,海派代表性畫家之一。工人物、仕女,細筆干墨,筆意遒勁,神態(tài)閑雅,其調介于老蓮、十洲之間?;ɑ苌剿嗌啤M須q用筆益趨勁峭。</p> <p class="ql-block">錢氏族系及室內陳設。</p> <p class="ql-block">錢慧安畫作。</p> <p class="ql-block">錢慧安書法</p> <p class="ql-block">作家葉辛是上海人,出生于1949年10月,19歲時在貴州砂鍋寨插隊落戶,開始以山野人家為創(chuàng)作素材寫作。</p><p class="ql-block">1977年,他發(fā)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后來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家教》等被改編為電視劇,特別是《孽債》,上世紀90年代中改編為電視劇播映時,一度萬人空巷。</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26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市作協(xié)、浦東新區(qū)為葉辛舉辦了高橋書房落成儀式,該書房與錢慧安紀念館南北相連。</p> <p class="ql-block"><b>二、高橋人家陳列館</b></p><p class="ql-block">該陳列館,濃縮了高橋870多年的歷史,再現了當時高橋凌氏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p><p class="ql-block">館內600余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反映了高橋的文化、生產生活以及鄉(xiāng)風民俗等各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凌宅主人凌祥春,1886年生于高橋一戶貧苦人家,13歲去上海當學徒,后自己開設了義豐皮革店。</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業(yè)有成后,32歲時攜帶三萬銀元回高橋買地建房。建成后的凌宅占地1.8畝,三進宅院,房間36間,建筑面積1200百平米,房屋山墻高大氣派,門窗廊檐雕飾精美,是一座古樸典雅的中式傳統(tǒng)民宅。</p><p class="ql-block">在抗戰(zhàn)前后,凌祥春家道變故,家境日衰。解放后土改時,他將家中19畝地悉數交給政府,1955年凌祥春去世。</p> <p class="ql-block">凌氏民宅是五間三進宅院。沿西街是一排平房,中間是門廳。門廳后面是個小天井,天井和前院之間有道高高的院墻,院門開在院墻中間。</p><p class="ql-block">從門廳望去,院門就是一個小小的矩形門洞,但從院內看,成了一座巍峨莊重、精工細雕的磚雕門樓。</p> <p class="ql-block">二進樓下中間的廳堂“三德堂”,這是主人會客和家族聚會的場所。</p><p class="ql-block">“三德”出于《書?洪范》中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lt;/p> <p class="ql-block"><b>三、鐘氏民宅</b></p><p class="ql-block">現名“一尺花園(清溪府店)”位于古鎮(zhèn)西街。</p><p class="ql-block">這棟建筑始建于1928年,是上海被譽為“石庫門大王”的著名建筑營造商鐘惠山先生的私宅,因高橋舊名清溪,故著名書畫評論家徐建融先生為本宅提撰匾額“清溪府”。</p><p class="ql-block">鐘氏民宅的第一進門樓,為歇山頂門樓,門額磚雕刻“竹苞松茂”四字。竹苞松茂,出自《詩經·小雅·斯干》,意思是比喻家門興盛。</p> <p class="ql-block">鐘氏民宅介紹。</p> <p class="ql-block">精美別致的磚雕。</p> <p class="ql-block">該宅為高橋名人、上海著名建筑營造商鐘惠山先生于1932年耗資20萬銀元在高橋西街建造的建筑面積達2000平方米中西合璧民宅。</p><p class="ql-block">全宅沿南北中軸線建有三進深的正廳、正室和內室,均為二層樓。每進建雕花儀門和石庫門,正屋前后設門樓和天井。樓上四周和建筑東西兩側設回廊和長廊,使宅內40多房間四通八達,明亮通暢。</p> <p class="ql-block">從門樓而入為第一個天井,這里被布置成了荒蕪花園,荒蕪雜亂的感覺似百廢待興,這設計獨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鐘氏民宅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二層樓。進入大門就可步入二樓,二樓可見第一進門樓頂。</p> <p class="ql-block"><b>四、高橋絨繡館</b></p><p class="ql-block">建于20世紀初的黃氏民宅,是一棟仿徽式磚木結構民居,如今這個民宅是高橋絨繡館。</p><p class="ql-block">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承載著高橋濃濃的百年絨繡情懷,展示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絨繡。</p><p class="ql-block">館內具有美輪美奐的堪稱“指尖上油畫”的高橋絨繡作品,仿佛置身于一個油畫展,形象逼真,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黃氏民宅始建于清朝中期,仿徽式磚木結構,老宅主人名叫黃文欽,經營“黃家竹行”。</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上海建筑業(yè)興盛,黃家逐漸致富并興建了這座民宅。該宅為典型的三進式中式結構,三個大小不一的天井,門窗上的木雕,屋檐下的石雕,一切都堪稱精美。</p><p class="ql-block">黃宅坐北朝南,有房25間,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有三大特點:</p><p class="ql-block">一是房屋造型別致,觀音兜山墻與坡頂、青瓦屋面與白灰墻面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二是整體布局嚴謹,宅院三進深,由天井隔開,第一、二進為兩層樓房,底層船篷軒回廊,兩層走馬樓,第三進為5間平房。</p><p class="ql-block">三是建筑工藝精良,堂屋掛“潤德堂”匾額,梁枋、窗欞、門扇多有精致木雕,門樓、門罩有磚雕裝飾,題材豐富,令人回味無窮。</p> <p class="ql-block">絨繡起源于14世紀的?德國,16世紀在?歐洲流行,主要用于制作服裝、壁掛毯、桌椅墊等生活品。19世紀末傳入中國,20世紀初傳入?上海。</p><p class="ql-block">上海絨繡經過幾代人的匠心獨運,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可能性,并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p> <p class="ql-block">絨繡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p><p class="ql-block">上海絨繡的針法多樣,包括打點繡、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和亂針等,具有工藝精細、針法多變、厚實縝密、層次清晰、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高橋是中國絨繡的發(fā)祥地之一,其絨繡花樣多達15000多種,繡工多達數萬人,高橋成了遠近聞名的絨繡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高橋絨繡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p><p class="ql-block">在舉世矚目的2010年世博會期間,高橋絨繡精品進入了世博會的殿堂,向全世界展示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絨繡作品,再配上當時的老物件,仿佛又回到了“改開”初期。</p><p class="ql-block">按下這臺三洋8080四喇叭收錄機的按鍵,盒帶卡立馬打開,里面還有卡帶,說明機器保管不錯,仍然堪用。</p> <p class="ql-block">黃氏民宅的后墻。</p> <p class="ql-block"><b>五、三峽石圖藝術館</b></p><p class="ql-block">該館的石頭,按照人物、動物、景物、靜物、文字分為5篇30章展示。</p> <p class="ql-block">三峽石圖是駐高橋部隊原政委郭學順利用軍旅生涯的業(yè)余時間,與同事們長期撿拾于長江支流——大寧河(小三峽)河谷帶有圖文的天然卵石,經搬運、清洗、分類、整理及輔以詩情畫意,才使這些石頭獲得了藝術生命。</p> <p class="ql-block">正廳之中一卵石,慧眼分辯總相識。</p> <p class="ql-block"><b>六、徐建融藝術史學館</b></p><p class="ql-block">徐建融,美術史論家。1949年生于高橋,早年學畫,以清代寫意為法。1977年考入上海師范大學物理系。1982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美術史碩士研究生。1984年畢業(yè)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p><p class="ql-block">曾先后師從于王伯敏先生、謝稚柳先生、陳佩秋先生,工詩文,擅畫山水、花鳥,長期從事美術史論研究、書畫鑒定和美術教育工作,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橋賦</span></p><p class="ql-block"> 徐建融</p><p class="ql-block"><b>萬里長江口,扼春申而巡東海,三水夾而匯為清溪;千年高橋鎮(zhèn),傳文化而光神州,百川納而造就多元。成陸于唐,扈瀆漁耕,人煙生息,渺不可考。肇興于宋,書禮五世,黃俁墓志,勒銘有證。大盛于明,航運開辟,永樂御碑,筑山為寶。于茲蔚為江東大鎮(zhèn),上海門戶,千百年間,抗倭御侮,保國佑民,有忠義英烈,前仆后繼,壯山河而昭日月;鑿飲耕食,勞作辛勤,賴吾土吾民,樂天安命,秉淳樸而灑春秋。</b></p><p class="ql-block"><b>噫!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橋不在高,而高人出焉,高宇建焉,高藝傳焉。廟堂之顯曰李平書,江湖之險曰杜月笙,丹青流芳曰錢慧安,功過是非,后人評說,不可諱也。西式建筑曰外灘群廈、曰國際飯店、曰外白渡橋,中西合璧曰石庫里弄,中式營造曰古鎮(zhèn)民宅,文物遺存,子孫永寶,不可移也。調和眾口曰高橋松餅、曰本幫佳肴,遠銷海外曰高橋絨繡,生香活色,民俗風情,不可無也。</b></p> <p class="ql-block"><b>逮至改革開放,日耀東方,夢圓盛世,中華卓爾騰飛,古鎮(zhèn)煥然新貌,如日上蒸蒸,民物阜康,氣象萬千,得未曾有。匯聚天下英才、鄉(xiāng)土俊彥,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共謀科學發(fā)展,于斯愈盛。于是四海貨運,輻輳港口,保稅自貿,疏通物流,蓋接軌國際者,勢貫長虹也。</b></p><p class="ql-block"><b>老街則有童叟同樂,深巷幽庭,閑雅靜謐,古風儼然;新衢則見華洋并處,公寓商廈,繁華熙攘,時尚潮涌。沿革歷史而為名鎮(zhèn),借鑒荷蘭而為新城,蓋其命維新者,根植舊邦也?!兑住は缔o》曰:“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則一鎮(zhèn)千年,枕上善之若而不舍晝夜,“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追去日之艱辛,撫今日之美景,望來日之方長,歷史、文化之彰也,物質、精神之顯也,和諧生動,能量正大,直可期于萬年而至于無窮盡者,大業(yè)、盛德之謂歟!至哉幸甚,為高橋賦。</b></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8日,徐建融藝術史學館在高橋西街48號揭牌,成為高橋鎮(zhèn)傳承、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新地標,也為高橋居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七、清溪黨群服務站</b></p><p class="ql-block">這是我看到的最有特點的一個黨群服務站,建筑風格獨特,各種設施齊全,管理十分到位,服務活動多樣。</p> <p class="ql-block">這應該也是以前的一幢老民宅。</p> <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期間,高橋有我黨的地下物資轉運站,電影《51號兵站》就反映了這一時期,地下工作者們?yōu)橄蛐滤能娺\輸作戰(zhàn)物資與日偽展開斗爭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這里居然還有解放戰(zhàn)爭時候,上海戰(zhàn)役進攻高橋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部隊原31軍91師271團(濟南第二團)參加了攻擊高橋的戰(zhàn)斗,作戰(zhàn)示意圖及參戰(zhàn)部隊序列都標有271團。</p> <p class="ql-block">高橋烈士陵園坐落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橋鎮(zhèn)歐高路鐘家弄78號,原名高橋烈士墓,始建于1954年,是為永久紀念解放上海戰(zhàn)役中犧牲在浦東戰(zhàn)場上的1619名解放軍將士而興建的。</p> <p class="ql-block">高橋名人。</p> <p class="ql-block">黨群服務站綠化角。</p> <p class="ql-block"><b>八、長興菜館</b></p><p class="ql-block">這是古鎮(zhèn)老街里最大的一家飯店。</p> <p class="ql-block">主營上海本邦菜。</p> <p class="ql-block">濃油赤醬微微甜是本邦菜的最大特點。</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里的小窄巷,只能“一人過”。</p> <p class="ql-block">仍住居民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b>九、萬壽橋</b></p><p class="ql-block">該橋位于高橋鎮(zhèn)西街與樹德街交叉處,始建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橋長約20米,用巨型花崗巖條石作橋面,因橋側雕有仙鶴數只,故得名萬壽仙鶴橋。</p> <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三面環(huán)水,依“丁”字形河道(“港”)而建,“丁”字之橫為高橋港,豎為黃潼港,萬壽橋橫跨水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