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學通化、悟歸藏</p><p class="ql-block"> —再悼欒棟同學</p><p class="ql-block">欒棟同學出版專著有《美學的鑰匙》、《感性學發(fā)微》、《文學通化論》,譯著有《黑格爾與黑格爾主義》、《美學》、《阿多諾:藝術(shù)、意識形態(tài)與美學理論》、《瀕危的文學》,主編“人文學叢書”3輯,共35種,主編主筆《人文學概論》一部。先后主持國內(nèi)外課題17項,獲省部級獎勵10余項,尚有七部積壓在箱底而不愿很快出版的書稿,涉及人文學、美學、文藝學、比較文學、比較哲學、倫理學等學科。</p><p class="ql-block">欒棟的三部專著我均幸得所贈,每本我都如獲至寶專注學習,但由于我才疏學淺不甚理解,尤其是《文學通化論》,我雖苦讀三遍也只能是略知皮毛,為了和大家共同緬懷欒棟,現(xiàn)將學習《文學通化論》筆記節(jié)選幾頁,以管窺欒棟的生死觀,借以慰籍逝者的親友。</p><p class="ql-block">文學是多面神,是九頭怪,是互根草,是憂憤氣,是星云曲。</p><p class="ql-block">文學是自然的精神樹,是人類的智慧花,可她也是社會的神經(jīng)病,是歷史的小瘡疤。樂觀一點說,文學是人類的救助站,是社會的養(yǎng)護所,是歷史的康復園。</p><p class="ql-block">文學作品是天地之氣象,是人文之隱秀,是各種人文價值和思想情緒的凝聚。</p><p class="ql-block">文學通化,通于文史哲互根,化于天地人和合。</p><p class="ql-block">筆者是在強化文學的歸潛、歸藏、歸化品質(zhì),啟用辟文、辟學、辟思的研究方法,在他動、他性、他化中克制主體和本體的膨脹,以根學術(shù)話語,和非圓一結(jié)構(gòu)的化感通變,臻達通和致化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歸藏是五行之深道。人從土中生,地由天上來,時經(jīng)歸化通,空因藏里得。人類不僅歸藏物質(zhì),歸藏精神,而且歸藏時空,歸藏命運。</p><p class="ql-block">歸藏是山川入地的氣質(zhì),有大氣度;歸藏是襟懷日月的氣魄,有大氣勢;歸藏是集虛孕實的氣韻,有大氣場。山川入地者,德萬物而不彰;襟懷日月者,大明夷而抱陽;集虛孕實者,與天地而共長。歸藏之精神大矣哉!她是終極關(guān)懷的真氣象。</p><p class="ql-block">能蓄萬物者,歸藏,善化萬有者,藏歸。那不是保守,而是真進。其中沒有寂滅,而有不朽。</p><p class="ql-block">“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p><p class="ql-block">死亡是是豐厚的歸藏。這樣的歸潛、歸藏、歸化,是無無化的最高體現(xiàn)。踐履無我的重玄,是堪稱無我化乃至無無化的極致,如果要找尋“天氣歸,地氣藏”的現(xiàn)實榜樣,他們身體力行的無無化重玄就是偉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碧海青天夜夜心”。</p><p class="ql-block">不朽的作家和作品,不會死也不會永遠埋沒,因為小靈性不滅,一豆熒光,足以萬古永照,更何況其精神投影由于卷進大道而恢恢,其思想智慧因為并入大化而浩浩。</p><p class="ql-block">欒棟究天人通古今,學貫中西,文通古今,他的著作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是彪炳人類文化史冊的不朽之作,可推動文學理論思想的金石之聲。</p><p class="ql-block">欒棟培養(yǎng)了許多后起之秀,九五年以來經(jīng)他親手培養(yǎng)的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就有五十五人,我們看到了他的學生李培蕾,懷念老師的文章如泣如訴,綿綿師生情動人心弦,為老師的后事李培蕾忙前忙后,有這樣認師為父的優(yōu)秀學生何憂后繼無人?</p><p class="ql-block">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p><p class="ql-block">一個恩接千載視通萬里無遠弗屆空谷有聲的大格局已經(jīng)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一個超越文明原道體道異質(zhì)同構(gòu)化感通變的新氣象必將形成。</p><p class="ql-block">肉體生命如流星般消亡,但是學術(shù)生命卻在死地突圍絕處逢生。</p><p class="ql-block">一生爭朝夕而惜分秒的欒棟同學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張 云 飛</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7日 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