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十).

知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感悟知青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這代人,在新中國的禮炮聲中誕生。親歷了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和風起云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人稱“老三屆”、“知青”。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命運與共和國息息相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0年代末,老三屆作為主力軍,浩浩蕩蕩奔赴祖國各地的農村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成為一個龐大的“知青群體”。轉瞬間,早已完成了歷史重任,退出歷史舞臺。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穿越時空,恍如隔世,莊稼地的青春芳華,歷歷在目,雖塵封久遠,但揮之不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風起云涌,波及各地。“老三屆”首當其沖,記得我所在的唐山十四中學,六六屆、六七屆兩屆畢業(yè)生,除極少數(shù)同學進工廠,少數(shù)人升入本校成立的高中班,極少數(shù)人做為“知青”去了柏各莊農場及大清河鹽場,絕大多數(shù)人都去了農村,六八屆畢業(yè)生更是全部拉。當時記的我所在的學校學生下鄉(xiāng)的去向是被分配到唐山地區(qū)的豐潤縣區(q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9月27日,我和同學楊永平、陸長海、陳家林、卞玉琪、鄭宗利(地震遇難)、劉俊榮、李和平(地震遇難)八人同乘一輛大卡車上,參加唐山市舉行的“歡送知識青上山下鄉(xiāng)”大會后,離開了唐山家鄉(xiāng)這片熱土,踏上“上山下鄉(xiāng)”的征程,來到唐山地區(qū)豐潤縣西部,大漫港公社小漫港大隊插隊落戶。廣闊天地接納了我們;一千多口人的小村莊,四個生產隊的貧下中農、父老鄉(xiāng)親們接納了我們。八名知青被分配在四個生產隊,每隊二名。算是落了戶,插了隊,開始了我們的知青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蚊子多,狗蹦子咬,下雨泥粘腳”,生活條件是艱苦些,但,認真回憶一下,插隊的小村莊,自然環(huán)境還不錯。尤其是冬去春來的時候,大地披上了綠裝,有了些許暖意。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讓農民朋友心中有了希望。一條小河從村莊里穿過,具說當年也是魚米之鄉(xiāng)。河里長滿了蘆葦,這可是村子里得天獨厚的、增加收入的經濟來源 …… 。說這些美景,象是郊游,然而,我們要在這農村廣闊的天地里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和農村人一樣下地干活兒,出大力,流大汗,磨出兩手老繭,掙工分養(yǎng)活自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我“上山下鄉(xiāng)”插隊落戶54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唐山市自3月份以來,疫情封控、防控嚴緊,宅在家中閑來無事,把自己7年多的知青生涯的歷程,翻來復去,重新審視一下,重新認識、比對、感悟一下“知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先回憶一下“知青”的構成,可以說存在的“形式”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去兵團、有的去了農場;還有的“知青”象我一樣,一桿子插到底,直接到農村生產隊插隊落戶;有的是投親靠友的來到農村,投奔親戚家,同親友同在一個生產隊勞動;還有的人本來家就是農村的,書沒的念了,就回家務農了,被稱為“回鄉(xiāng)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雖然都叫“知青”,但從各方面比較一下,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到 兵團、農場去的“知青”,他們是集體吃住,集體勞動。重要的是他們的勞動分配形式是每月拿工資,只不過是干農活。相比之下,我們插隊知青就不一樣了,要和社員一樣出工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掙工分,養(yǎng)活自己。一年到頭,勞動所得,除去口糧和其它物品扣除工分,有盈余的,才能分到紅利,看到點兒錢。另外,我還很羨慕集體戶的“知青”。他們集體有組織的管理,建食堂,有專人做飯,“知青”們下地回來可以及時吃上現(xiàn)成的飯。不象我們插隊知青,下地回來,還得撅著屁股自己忙乎著生火做飯,相比起來有些艱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個人角度再比較一下,下鄉(xiāng)的地域自然環(huán)境不同??吹接形恼聦懙剑让杀鴪F,、黑龍江兵團和其它農場的,他們離家較遠。也聽我同學說過,要想回家探親,就得提前向連隊打申請報告,還得等待批復,批準后,還得買車票,中途轉乘等?;匾惶思彝β闊┑?,挺不容易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自然環(huán)境比,聽同學講,內蒙有時氣候惡劣,刮白毛風,10月份就開始進入冬季。黑龍江兵團,屬冬三省,都知道那里歷來入冬早,天很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相比之下,我下鄉(xiāng)插隊沒出唐山地區(qū),充其量不足百里路程。所在農村自然環(huán)靜與我所居住的城市沒有多大差異。雖然交通不便,那時年輕,走點兒路不算回事,從村子里出發(fā),走十幾里地到車站,然后買票上車,座上公交車后,趕中午老早到家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從知青返城這個角度比較一下,別的地方我不清楚,只寫知道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我下鄉(xiāng)的公社,知青都是本校同學。最早被推薦安排返城工作的是在一九七一年。之后,知青政策得到逐漸落實。有的被推薦上大學,有的被推薦返城工作。那時到公社這一層都能分到招工指標。知青被推薦返城工作的,都有接收單位,自己只管辦好戶籍和糧食關系,拿上通知就可以回城直接去單位報到。我是1975年被招工返城工作的,在廣闊天地鍛煉了七年多。到1978年知青大返城,我們公社知青都被招工返城參加了工作。即便是在農村成家的知青也被安排了工作,有安排商業(yè)系統(tǒng),有的安排在金融系統(tǒng),工作挺不錯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國一盤棋,1978年后,知青大返城。我看到有文章介紹,知青大返城時,知青沒有返城工作的接收單位。一窩風回城后,還要等街道安排工作,有的還得自己找工作,實在是很艱辛。和這些知青相比,感覺到自己返城還是挺順利挺幸運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知青為應號召,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用唯心的話講,上蒼安排經歷這一切,命運難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管怎么說,我們這些知青經歷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廣闊天地里得到了千鎚百煉。我們從城市到農村,又從農村回到了城市。知青之間不管從哪個角度相比都不為過,都能得到滿足、收獲、增漲見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只有和他們不能相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跟老一輩比,吃的苦,受的罪難比;跟為建設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無名英雄相比,也不能比;下鄉(xiāng)以后 ,勞動鍛煉,使我對家國情懷的認知逐漸加深。城里人生活再苦,也沒有農村的生活艱苦。當年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是鍛煉,后又返城工作,是體驗農村生活,是一個階段,是一陣子。農村的農民呢?是一輩子、幾輩子,是祖祖輩輩的!農民是最辛苦、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一個十億左右人口的群體?。〝?shù)字可能 不準確)。跟背朝太陽,臉朝黃土一輩子的農民相比,就更沒法比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只有這樣比對一下,心里才能平衡,生活才能少點埋怨,多點歡聲笑語。知足常樂,珍惜當下,遲暮之年,夕陽紅的日子太昂貴了,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快快樂樂渡過每一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驀然回首,歲月成金。知青生活的艱辛讓我感到勞動帶來的快樂,經過體力勞動的洗禮,養(yǎng)成了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習慣??部?、曲折人生之路,磨練了的意志。非常感激這段不尋常經歷,它給我留下了人生酸甜苦辣的回憶。七年多在農村艱苦插隊的生活,成了我人生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做為知青,那時憑心而論,還不懂家國情懷,感覺到,進工廠沒戲,升學沒戲,唯一的選擇是應該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是國家需要我們去農村,一聲令下,立即報名上山下鄉(xiāng),就是顧整體識大局。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已過去半個多世紀,現(xiàn)回想一下,當初的選擇,這就是小家服從大家,個人服從整體的家國情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年“知青”下鄉(xiāng),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符號,永載史冊。對我們“知青”來說,是人生中一段特殊的歷練過程;對下鄉(xiāng)插隊之地來說,是接受新事物的熏陶和新生活的引領;對普通的農村百姓來說,是從未見過的一種好奇。總而言之,“知青”就象是一本書,讓我們做過“知青”的、農村百姓及所有人永遠讀不懂,永遠讀不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激情難忘的崢嶸歲月,下鄉(xiāng)插隊那些年,在“廣闊天地”里,我們吃過苦,受過累。但,通過那段歷程的磨練,讓我們堅強、成長。我們是知青,與共和國同齡,與共和國同時代,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共和國一聲令下,我們豪不猶豫,義無反顧奔赴農村、邊疆…… 最艱苦的地方留下了我們的青春艻華,廣闊天地里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和與父老鄉(xiāng)親們并肩戰(zhàn)斗的身影。曾經是知青隊伍中的一員,雖然沒有什么成就和作為,但,在農村的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同時,能埋頭苦干揮灑汗水,歷經艱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了一份力量,感到挺知足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漫漫的54年歲月,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卻是我人生的重要歷程。54年的時光記憶,穿越半個多世紀的時空。雖年代已久遠,但我無法淡忘;“知青”運動巳經終結,“知青”早已完成歷史史命,現(xiàn)在回憶起來,“知青”就象一部史詩,凄美凝重,婉轉跌宕;“知青”是一種精神,百折不撓,任憑風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插隊的小村莊,曾經是廣闊天地的大課堂。歷經艱難困苦的磨煉、高天厚土的滋養(yǎng)、貧下中農言傳身教和淺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知青歲月有淚、有苦、有樂也有甜,腦海里留下了最深刻、最難忘的回憶。艱苦的勞作磨煉了意志,成為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在返城后參加工作和生活中,乃至在余后的生活中,能面對困難不氣餒,為家庭,為社會盡一點微薄之力,是莫大的欣慰?。。?lt;/b></p> <p class="ql-block"><b>  上文是我在紀念日前所寫的第十篇小文拙作: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 (十)感悟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9月27日,是我下鄉(xiāng)插隊54周年紀念日。隨然時間已跨過了半個多世紀,但,那段激情難忘的歲月,依然記憶猶新,終生難忘。在“下鄉(xiāng)插隊紀念日"到來之際,認真、全面、系統(tǒng)地把上山下鄉(xiāng)這段親身經歷,憑個人腦海中的記憶,拙筆寫了《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系列短篇回憶文章10篇,已示紀念。感謝大家關注、鼓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創(chuàng)作時間:2022年 7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定稿完成:2022年 8月 3 0日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知音 · 趙淑琴. 2022年 9月 2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