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西天(千佛庵)</p><p class="ql-block">小西天亦非原名,東明禪師草創(chuàng)時命名千佛庵,期盼未來寺院佛像之盛。因千佛庵坐西向東,重門額題"道入西天",和佛經(jīng)中的西天虛實呼應,又為區(qū)別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p><p class="ql-block">據(jù)《隰州志》和《山西通志》記載,明萬歷年間,五臺山火場寺僧東明禪師動意建造,四處化緣,募集資金,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動工興建。</p><p class="ql-block">初期營構有下院的無量殿、廊廡、南北經(jīng)舍、韋陀殿、摩云閣、小禪窟、八卦亭等。茲后歷時15年,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主建筑大雄寶殿及兩側文殊、普賢兩殿、鐘鼓二樓、東西廊房、憑欄護壁及山下趨善橋等初步建成,形成以大雄寶殿、無量殿為中心的建筑群。大雄寶殿內(nèi)滿堂彩塑從清順治元年至清順治十三年(1644年一1656年)歷時13年完成。后經(jīng)不斷修葺,終使鳳凰山巔這頂金冠熠熠閃光,名聞遐邇,蜚聲中外。</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p><p class="ql-block">小西天又名千佛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崇禎二年(1629年)東明禪師創(chuàng)建。我國眾多名山大寺,以高大宏偉取勝,惟小西天別具一格,以小巧玲瓏獨秀。全寺建筑面積雖只有1100多平方米,卻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nèi),建有大雄寶殿、文殊殿、普賢殿、無梁殿、天王殿、韋馱殿、地藏殿、鐘樓、鼓樓等許多殿舍,渾然一體,并以洞為門,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開來。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為雙層建筑結構,層層疊疊、曲曲折折,曲徑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園林建筑之妙趣。</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是全寺的精華所在,殿內(nèi)彩塑滿布,除佛壇上的五尊主佛外,墻壁標柱、屋椽上都塑著數(shù)以千計的彩塑。整個殿內(nèi),天宮樓閣,層層疊疊,云霧繚繞,粉彩妝鑾,呈現(xiàn)出一派仙宮佛國的迷人景象。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可以這樣說:在小西天之前無滿堂懸塑,小西天之后無懸塑滿堂,它填補了中國佛教彩塑藝術史上的空白,它堪稱是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出景區(qū),滿是賣隰縣玉露香梨的攤位,買了就可郵寄,真心值得買!沒有吃過這么香甜、細嫩、汁多、化渣的梨,放半個月口感不變,好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