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1日,是前山東農(nóng)業(yè)機械化學院80級農(nóng)機、拖制、機制三個專業(yè)校友畢業(yè)40周年返校相聚的日子,我受邀參加了80級農(nóng)機專業(yè)兩個班同學的聚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農(nóng)機一班聚會合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級農(nóng)機一班畢業(yè)合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80級農(nóng)機二班聚會合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級農(nóng)機二班畢業(yè)合影</i></p> <p class="ql-block"> 畢業(yè)后的40年,正是他們一生中踏入社會最為重要的40年,不論事業(yè)有成,還是平平淡淡,但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為社會作出了應有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40年前兩個班共59名同學,40年后,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從海外,克服種種困難,竟有44名,75%的同學回到了母校!這說明了他們濃濃的同學情和母校情,證明了他們班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我望著40年前一個個年輕活潑的面孔,現(xiàn)在變得成熟和穩(wěn)重,望著他們熱情相見的場面,望著他們?yōu)槟感>栀浀溺澘讨八闹确既A始為序”的巨石,不由得有所感動,不禁想起40年前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1984年,那是一個春天,我?guī)ьI農(nóng)機80級兩個班中的15名同學,組成一個畢業(yè)設計小組。</p><p class="ql-block"> 他們是一班的劉忠祥、謝樹峰、張玉華、劉林林、孔凡中、李玉忠、高德軍;二班的王金波、李海濱、周培峰、劉艷云、劉兆乾、程新庭、陳曉暉、倪培東。張玉華為設計組組長。</p><p class="ql-block"> 設計題目是個沉重的課題——《低阻犁體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在不影響耕作質(zhì)量的前提下,減少鏵式犁的機耕阻力,以降低油耗和減輕農(nóng)民負擔。</p><p class="ql-block"> 制定設計方案是在學校進行的,同學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15位同學竟然獨立想出了15種方案,這些方案當時很難取舍,我決定試制和試驗后再一決高低。</p><p class="ql-block"> 畢業(yè)設計組確定的試制、試驗地點是即墨縣店集即墨農(nóng)機修造廠,店集農(nóng)機廠是一個以生產(chǎn)犁為主的國營老廠,當時的規(guī)模和技術力量都不錯。到了工廠后,廠里對我們很歡迎,讓我們住在了廠里的招待所。根據(jù)同學們設計的不同犁體圖紙,在廠里進行了試制。在試制時,所有材料和加工廠里均無償提供,現(xiàn)在看來,當時的國營工廠對學生實習的支持可謂不余遺力,若是現(xiàn)在則難以實現(xiàn)。</p><p class="ql-block"> 試制后進行了田間試驗。此時蘇寶義、劉佃忠老師也到了即墨農(nóng)機廠。蘇老師主要是進行電測犁的受力,劉老師主要指導有關材料的熱處理等方面問題。田間試驗時,我們從農(nóng)村雇了一輛泰山-12拖拉機作為動力,采用廠里生產(chǎn)的犁架,在附近荒地上進行。</p><p class="ql-block"> 在田間試驗時,我們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有的配合蘇老師記錄電測數(shù)據(jù),有的測量耕深,有的負責更換對比犁體,有的觀察工作情況等。下面是試驗時的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間試驗</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更換對比犁體</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蘇寶義老師(右)在觀察電測數(shù)據(jù)</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間休息</i></p> <p class="ql-block"> 在田間試驗時,我們看到附近的農(nóng)民在辛苦地拉犁,感到了我們搞農(nóng)機人的責任。我與張玉華也模仿著照了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農(nóng)民辛苦拉犁</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與張玉華也體驗了一下拉犁的辛苦</i></p> <p class="ql-block"> 通過對同學們設計的各種犁進行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由王金波設計、用劉佃忠老師研制的白口鐵材料的疙瘩犁體,降阻效果明顯。</p><p class="ql-block"> 這次畢業(yè)設計到6月底結(jié)束,臨行前工廠領導與我們合影留念,還招待我們一頓美味的晚餐,晚餐后合影。因設計組長張玉華提前去青島聯(lián)系住宿和購買回學校的火車票,未能參加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學們與廠領導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離開即墨農(nóng)機廠前合影</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李玉忠、倪培東、王興南、蘇寶義、高德軍、劉艷云</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劉忠祥、孔凡中、謝樹峰、劉林林、陳曉暉、王金波、程新庭、劉兆乾、周培鋒、李海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0年后設計組師生合影</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起:劉忠祥、張玉華、劉云樂(劉艷云)、陳曉暉、李海濱、謝樹峰、王興南、劉林林、李玉忠、程新庭、周佩鋒、齊可儉,有4人因故未參加聚會</span></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畢業(yè)后,課題組對王金波同學設計的疙瘩犁體曲面又進行了改進設計,試制后分別在即墨縣和濟陽縣繼續(xù)進行多次試驗。1985年11月16日,該課題通過省教委主持的科研鑒定,結(jié)論是:“其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內(nèi)先進水平,在節(jié)約能源方面有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以后沒有推廣應用。</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已在美國工作的王金波回國時對我說,我們那時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就能設計制造出這么多的犁體進行試驗,在國外也是少見。</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北京工作的李玉忠同學回憶說,通過畢業(yè)設計,將理論和實際相結(jié)合,把課本學的專業(yè)知識,經(jīng)過設計制造,變成具備實用功能的機械設備,是知識的升華和飛躍。特別是在試制和試驗過程中,和工人師傅打成一片、一起工作,對畢業(yè)后進入工廠工作并能迅速融入實際環(huán)境,有很大鋪墊和幫助。我畢業(yè)后在聊城工作時我畢業(yè)設計的齒形犁,經(jīng)進一步修改完善,參加了山東省“六五”科技成果展,并榮獲了二等獎。</p><p class="ql-block"> 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