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的故都,也是基督教(天主教)最早傳入的地區(qū)。據(jù)歷史記載,來自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于元大都時期的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此后,幾經(jīng)興衰和歷史變遷,北京的教堂從最多時的60余座,逐漸演變?yōu)槿缃竦氖畮鬃?。這些教堂建筑風格新穎別致,各具特點,與中式建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給千年古都的建筑風貌增添了異樣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府井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全稱天主教圣若瑟堂,又稱東堂,原屬葡萄牙耶穌教會,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王府井大街74號,始建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康熙、嘉慶、光緒年間三次被毀,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是耶穌會士在北京城區(qū)繼南堂之后興建的第二所教堂,也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2013年3月,東堂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圣若瑟雕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大廳</p> <p class="ql-block">教堂窗戶的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廳</p> <p class="ql-block">教堂側(cè)廳</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立柱</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廳穹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什庫教堂</p><p class="ql-block"> 原稱救世主堂,又稱北堂,位于西城區(qū)西什庫大街33號。原址在中海西岸紫光閣以西,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經(jīng)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qū)的主教座堂,是北京較大、較古老的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什庫教堂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筑,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gòu)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堂正門兩旁,有中國式建筑碑亭兩座,亭內(nèi)分別立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遷建諭旨碑和滿漢文天主堂碑。2006年5月,西什庫教堂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教堂正門</p> <p class="ql-block">左側(cè)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右側(cè)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大廳</p> <p class="ql-block">神職人員向觀眾講解介紹</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廳上的唱詩舞臺和管風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美的彩色玻璃是教堂的一大特色,它向人們講述著天主教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