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錦繡江南、英才輩出……江南的錦繡風光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靈感和滋養(yǎng),而輩出的人才又為江南增添了無盡的魅力和活力……上一輯介紹了:薛福成、榮毅仁、楊味云、楊蔭瀏、唐翔千、唐星海、顧毓琇等名人故居,本輯繼續(xù)連載之……</p> <p class="ql-block"> 6.錢鐘書故居 位于無錫市健康路新街巷30號、32號,系錢家祖遺產(chǎn)業(yè),是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錢鐘書在青少年時期居住的地方……錢鐘書(1910年~1998年)名鐘書,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無錫新街巷人。中國現(xiàn)代學者、作家,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昆侖” 與饒宗頤并稱“南饒北錢”。1929年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1933年畢業(yè)。 1935年與楊絳結婚。1937年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副博士學位。 1941年寫成《談藝錄》和《寫在人生邊上》。1947年出版長篇小說《圍城》…… 1988年、1993年當選第七屆、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199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進門迎面一尊錢鐘書半身像,兩側墻上是他和楊絳的基本介紹。錢鐘書一生最為人廣知的事大概就是寫出了《圍城》以及與楊絳共同締造了完美婚姻,成為了一個不想走出圍城的人。1935年,錢鐘書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與楊絳同往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回國后,被清華大學破例聘請為教授,成為清華史上最年輕的教授之一?;蛟S正是因為錢鐘書聰明才智過人,所以他對許多事都帶有一種骨子里的不遜,盡管錢鐘書平時為人沖淡平和,但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錢鐘書的文字總是尖刻而發(fā)人深省。無論是《圍城》中對人間百態(tài)的諷刺,還是平時與朋友的閑談,錢鐘書先生的“筆刀”與“口伐”仿佛從來都帶著一股淡淡的不遜與獨有的尖刻。</p> <p class="ql-block">修繕后的故居外墻上,有錢鐘書、楊絳、錢媛一家三口的金屬浮雕像,三口都在世的時候應該也是三人最幸福的時候……故居屬江南庭院式民居,共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由其祖父錢福炯籌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籌建,北部由其叔父,著名工商業(yè)者錢基厚(錢孫卿)于1926年續(xù)建,總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為七開間三進明清風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點……</p> <p class="ql-block">南部建筑又名錢繩武堂,由錢鍾書祖父錢福烔組織建設,占地面積723.5平方米,建筑面積565.2平方米。是一組近代江南民宅,主體建筑為平房兩進,每進面闊七間,東有備弄,中有天井。第一進七間中為大門,門外有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撰聯(lián)磚刻:“文采傳希白,雄風勁射潮”(希白是北宋文學家錢易的字;射潮是指吳越王錢繆強弩射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祖父錢福烔題名為“繩武堂”,匾為當時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所書。錢福烔集經(jīng)史語撰聯(lián)懸于廳堂之上,勉勵錢氏子孫勤奮讀書,安份守業(yè),和睦相處,繼承家風。錢鐘書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繩武堂敦厚質樸競志奮進的門風,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天井</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國的吳越國國王錢鏐,是錢家的老祖宗)說起錢家,都會想到“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家、五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p><p class="ql-block">其中,諾貝爾獎是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子。兩個外交家是:錢其琛、錢復。三科學家就是大家熟知的“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四國學大師:錢穆、錢基博、錢鐘書、錢玄同。其中,錢鐘書是錢基博的兒子。錢穆的侄兒子是錢偉長。錢偉長的堂兄錢鐘書。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錢玄同的兒子錢三強。錢玄同的弟子方國瑜。蔣百里的姑娘蔣英,錢學森的夫人是蔣英。</p><p class="ql-block">吳越錢氏家族主要分支有三個,為杭州錢氏,無錫錢氏和湖州錢氏。杭州:錢學森;無錫:錢穆、錢偉長、錢博基、錢鐘書。湖州:錢玄同、錢三強。</p> <p class="ql-block">無錫錢氏后裔“新街巷”“錢繩武堂”一脈,有著名文化學者錢基博、錢鐘書父子;有著名社會活動家錢基厚(錢孫卿)錢鐘漢父子;還有錢鐘韓、錢鐘魯、錢鐘泰等科學院院士、學者教授;更有年僅22歲就為革命事業(yè)英勇犧牲的共產(chǎn)黨員錢鐘儀烈士……</p> <p class="ql-block">無錫錢氏后裔“七房橋”一脈……輾轉遷至鴻聲東嘯傲涇,于此建七宅大院,故名七房橋。七房橋錢氏近代人才輩出,這里有錢穆、錢偉長故居(懷海義莊)近現(xiàn)代鴻聲出過七位院士,涵蓋文、理、經(jīng)領域,即使是在人才繁盛的江南,也是絕無僅有。按出生時間排序是這樣的:國學錢穆,物理錢臨照,經(jīng)濟錢俊瑞,力學錢偉長,力學錢令希,生化鄒承魯,環(huán)境錢易,其中錢穆、錢偉長是叔侄,錢穆、錢易是父女,錢臨照、錢令希是兄弟。</p> <p class="ql-block">錢基博與錢鐘書……無錫市新街巷人。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是一位在文化學術上影響很大的人物,上世紀三十年代,曾與太倉唐文治、余杭章太炎、吳江金松岑并稱四大國學大師。張謇贊其:“大江以北,未見其倫?!鄙鲜兰o八十年代,隨著小說《圍城》熱的興起,錢鐘書的大名聞名遐邇,被學界譽為“文化昆侖”,影響之大在當時的文化學術界幾乎無人出其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錢鐘書為何一生只有一個女兒?105歲楊絳哭笑不得:他太“癡。 錢鐘書先生雖然著書立說,工作忙碌,但是在女兒錢瑗心里,他卻是個長不大的“老頑童”。那時候的夫妻往往生育數(shù)個孩子,尤其是他們這樣生活優(yōu)渥、社會地位高的家庭,但是錢瑗一直以來都是家里的獨生女,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錢鐘書很早就跟妻子提起:“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瑗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么對得起阿瑗呢?”楊絳哭笑不得:提倡一對父母生一個孩子的理論,還從未講到父母為了用情專一而只生一個。</p> <p class="ql-block">據(jù)楊絳說:那年(1925年)錢鐘書父親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教,寒假沒有回家。鐘書寒假回家沒有嚴父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刊物恣意閱讀。暑假他父親歸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輪船,輾轉回家,假期已過了一半。他父親回家第一件事是命鐘書、鐘韓各做一篇文章。鐘韓的一篇頗受夸贊,鐘書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親氣得把他痛打一頓……這次“痛打”,給年幼的錢鐘書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其玩心收斂了不少。此后他開始發(fā)憤用功,心無旁騖,不過一兩年功夫便判若兩人。據(jù)楊絳說:他看見錢鐘書寫應酬信時,從不起草,提筆就寫在八行信箋上。幾次抬頭,寫來剛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錢鐘書對她說,那都是父親訓練出來的,他額頭上挨了不少“爆栗子”呢!換句話說,錢鐘書的八行書是被打出來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歷來強調:“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錢基博對兒子的“棍棒教育”極具傳統(tǒng)也極其有效。</p> <p class="ql-block">錢穆(1895—1990)終年95歲。現(xiàn)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市七房橋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任教于家鄉(xiāng)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fā)表《劉向、劉歆父子年譜》成名,代表作有《錢賓四先生全集》《先秦諸子系年》等。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50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獲香港政府尊崇;1968年膺選中研院院士。1990年在中國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p> <p class="ql-block">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終年98歲。江蘇無錫七房橋人,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 民盟盟員[22],物理學、力學、應用數(shù)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倫多賴爾遜學院院士。生前是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市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回顧我這一輩子,歸根到底,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沒有專業(yè),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yè)。我從不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祖國和人民的憂就是我的憂,祖國和人民的樂就是我的樂”。這句話,是無錫七房橋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說的。</p> <p class="ql-block">錢基厚(錢孫卿,1887-1975)終年88歲。江蘇省政協(xié)副主席、社會活動家,著名右派。別號孫庵老人,無錫市新街巷人。1911年肄業(yè)于南京兩江法政學堂。1921年先后當選為無錫縣自治促進會副會長、商會會長、江蘇省議會議員。他在地方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曾為穩(wěn)定無錫經(jīng)濟,保護民族工商業(yè)作出突出貢獻……1949年后任無錫市政協(xié)副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副主席、省工商聯(lián)主任等職。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 表。1955年當選為民建中央委員。1975年去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到平反昭雪。著有《錫山學務文牘》、《孫庵年譜》等傳世……父親生前經(jīng)常提起此人,留下好多記憶……</p> <p class="ql-block">錢鐘漢(1912~1982)錢孫卿先生的次子,東林小學1924屆校友,無錫市新街巷人。在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得金牌獎。解放前夕作為代表赴蘇北解放區(qū)商談無錫迎接解放等事宜,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無錫市副市長、無錫市政協(xié)副主席。晚年為無錫、江蘇、全國政協(xié),寫了大量回憶性文章,還涉獵詩歌、探案小說等文學創(chuàng)作,并根據(jù)近代無錫工商業(yè)為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小說《商埠春秋》。父親生前經(jīng)常提起此人,留下好多記憶……</p> <p class="ql-block"> 7.榮德生舊居 位于錢鐘書故居對面,健康里16號,榮耀花園居民小區(qū)內(nèi)……榮德生(1875~1952) 終年77歲,名宗銓,字德生,號樂農(nóng)氏居士。他出生于1875年8月4日出生在江蘇無錫,他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的父親,民族工業(yè)巨擘榮宗敬的兄弟。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業(yè)代表,被譽為“面粉大王”和“紡織巨子”。榮德生家境殷實,從小就獲得了一位老先生的悉心教導。9歲那年,他就開始在私塾里讀書,15歲進入上海通順錢莊做學徒,學習算賬。作為一名學徒,榮德生虛心好學,天資聰穎,進步神速。只過了四年,他便跟隨父親一同前往廣東,在厘金局幫忙算賬。到了22歲時,榮德生能夠勝任錢莊分莊經(jīng)理的職責。</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簾的一幢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西式花園洋房。這就是榮德生舊居,曾經(jīng)是榮德生長婿李國偉的住所。在這里,榮德生度過了晚年,直到1952年7月病逝。1989年夏,榮德生女婿李國偉的子女聯(lián)名申請將這座建筑捐贈給了無錫市人民政府。經(jīng)過市工商聯(lián)的精心修復和布置,這座舊居現(xiàn)在成為了“錫商館”,展示著無錫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歷程。</p><p class="ql-block">2006年,榮德生舊居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榮德生舊居宅第坐北朝南,原來有門廳、主樓、廚房、餐廳和輔房,主樓面闊六間,高三層,都是仿西式磚混結構,讓人眼前一亮。走廊和樓梯巧妙地設計在中間,方便又美觀?如今的舊居前后綠樹成蔭,深灰色的水泥墻壁和咖啡色落地門窗,透露出濃郁的民國時代氛圍。而在窗檐和拱柱上,則采用了當時最流行的西洋建筑風格,莊嚴的西式羅馬柱和浪漫的花窗,散發(fā)出一種低調、簡約、莊重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榮德生人生的最后六年就是在這幢小洋樓里度過的。無錫解放前后,無錫工商界的不少重要會議、活動都在這里進行。走進他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感受他那種勤勞、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許這正是他在商業(yè)界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p> <p class="ql-block">無錫是我國民族工業(yè)發(fā)祥地,曾出現(xiàn)過榮(宗敬、德生)、楊(宗濂、宗瀚)、薛(南溟、壽萱)、唐(保謙)蔡(緘三)、唐(驤廷)程(敬堂)、周(舜卿)六大資夲集團。出現(xiàn)過數(shù)以百計的工廠。榮氏兄弟創(chuàng)業(yè)以上海為基地,大量投入資金,并使用從英國進口的機器,結果大獲成功。榮氏兄弟趁熱打鐵,他們拿著賺來的錢進一步創(chuàng)辦了振新紗廠,這便是后來聞名遐邇的“申新紗廠”的前身。1938年開始,他相繼在重慶、廣東等地開設了六家新廠,并積極支援抗戰(zhàn)事業(yè)。抗戰(zhàn)勝利后,他在無錫創(chuàng)立了天元實業(yè)公司,并創(chuàng)辦了天元麻紡織廠、開源機器廠、重建茂新面粉廠,榮氏企業(yè)繼續(xù)熱火朝天地發(fā)展著。1952年7月29日,榮德生在家鄉(xiāng)無錫病逝,享年77歲。他創(chuàng)立的榮氏企業(yè),由他的兒子榮毅仁接手,榮毅仁曾擔任國家副主席,被親切地稱為“紅色資本家”。</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水墩旁,重建后具有規(guī)模的茂新面粉廠……現(xiàn)在的“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博物館”。茂新面粉廠是榮氏發(fā)跡的第一家工廠。他們增購了英制鋼磨6臺,可日產(chǎn)面粉800包。1910年又增添最新式美國制粉機12部。將石磨淘汰,日產(chǎn)面粉3000包。他們在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同時,不斷努力提高面粉質量,創(chuàng)造了“兵船”名牌。行銷海內(nèi)外。1916年,榮氏買下了惠元面粉廠,改名茂新二廠,原茂新廠遂名茂新第一面粉廠。之后,榮氏兄弟通過集資、收買舊廠等方法,在無錫設立了茂新三廠,濟南開設了茂新四廠。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福新一至八廠。12家面粉廠擁有鋼磨301部,日產(chǎn)面粉7.6萬包。獲得面粉大王的稱譽。在經(jīng)營面粉工業(yè)的同時,又投資紡織工業(yè)。創(chuàng)辦了9家紡織廠,又有了紡織大王的稱謂。1937年日寇侵華,榮氏企業(yè)遭受毀滅性打擊。1946年榮德生委派第四個兒子榮毅仁重建茂新面粉廠。榮毅仁委托由我國著名建筑師趙深、童雋等人合作的上海華蓋建筑師事務所沒計,建造了制粉車間、麥倉、粉倉、公事房(辦公樓)四幢大樓。從英國購進了新式制粉機、麥篩、馬達等機器設備。1948年恢復了生產(chǎn)。如今茂新面粉廠的制粉車間、麥倉、辦公樓三大紅磚清水建筑及主要設備仍保存完好。2005年,茂新面粉廠遺址己建成“中國民族工商業(yè)博物館”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茂新面粉廠新廠和碼頭雄姿……1948年,國共內(nèi)戰(zhàn)的局勢變得越來越明朗,許多人紛紛逃往國外或臺灣。他的兒子榮爾仁也勸他一起離開大陸,但是他堅決不同意,說道:“余平生未嘗為非作惡,焉用逃往外國?”他還鄭重向親戚朋友宣布:“余非但決不離滬,并決不離鄉(xiāng),希望大家也萬勿離國他往?!辈⑶以凇缎侣勅請蟆飞习l(fā)表公開聲明,表示決不出國,決不離鄉(xiāng)。懷著對自己創(chuàng)建的企業(yè)的深深感情,對家鄉(xiāng)的濃厚眷戀,以及對民族獨立和國家繁榮富強的迫切渴望,他毅然決定留在祖國。他真正做到了愛國和忠誠,那種信仰和決心是無比堅定的。</p> <p class="ql-block">西新橋位于無錫市西門棚下街,水泥拱型橋梁,是通往西水墩和茂新面粉廠的必經(jīng)要道。民國時期,由實業(yè)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邑紳陸培之、薛南溟、祝蘭舫等組建的“千橋會”集資將原木橋改建為水泥橋。</p> <p class="ql-block">從西新橋攔往前看,前后兩座石拱橋分別為:連接棚下街與西水墩的顯應橋和連接五愛家園與解放南路的顯義橋。</p> <p class="ql-block">榮德生舊居,位于“榮耀花園”居民小區(qū)內(nèi)。</p> <p class="ql-block"> 8.張聞天舊居 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qū)學前街湯巷45號,是一座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仿西班牙式紅色小樓,舊居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庭院內(nèi)種有石榴、芭蕉、龍柏等鮮花翠葉。 舊居南大門上方掛著:由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薄一波題寫的“張聞天舊居”的匾額。張聞天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領導人,理論宣傳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績卓著的領導人。</p> <p class="ql-block">張聞天(1900—1976)化名洛甫,上海南匯人。早年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投身于學生運動。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1年2月回到上海,不久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33年初,隨中央機關從上海遷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34年10月參加長征。遵義會議前夕,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遵義會議上,根據(jù)毛澤東的意見作了批判“左”傾軍事路線的報告,為會議的成功召開作出了貢獻。會后,根據(jù)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代替博古負總責。長征途中,同張國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斗爭。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龍江省內(nèi))省委書記;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長,次年調任遼東省委書記,為東北根據(jù)地的開辟和建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到外交戰(zhàn)線工作。1951年4月出任駐蘇聯(lián)大使。1954年底回國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因為支持彭德懷的正確意見,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干成員?!拔母铩逼陂g,他堅持原則,堅決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陰謀集團進行斗爭,并遭到迫害。1976年7月1日在江蘇無錫含冤病逝。主要著作編為《張聞天選集》。</p> <p class="ql-block">走進舊居,映入眼簾的是紅磚砌就的主樓,樓前矗立的是張聞天的漢白玉半身雕像。張聞天在此渡過了晚年時光。</p> <p class="ql-block">張聞天故居: 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祝橋鎮(zhèn)川南奉公路4398號,是一座一正二廂房庭園,總占地面積7799平方米。大約清光緒六年(1880)以后,張聞天的曾祖父張厚春及其堂兄在張家宅西側選擇土地,兩家合建了一座浦東傳統(tǒng)民居特色的三合院新房。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誕生于此,并渡過了其青年時期。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誕生于此,并渡過了其青年時期。由陳云同志書 “張聞天故居”牌匾。故居于1990年8月30日張聞天同志誕辰9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北朝南,主院落為浦東地區(qū)傳統(tǒng)“一正兩廂”式布局,建筑面積495平方米,正屋五開間,中間是客堂,正中高懸“孝友堂”牌匾,兩側廂房各二間,西廂房外側有雜用房四間。清水磚墻,竹籬護壁,木格窗欞,結構甚好。宅院前的圍墻正中開設大門,大門外有青磚道路、菜園和綠樹,門內(nèi)是鋪磚天井,后院有小天井、翠竹、桔樹和芭蕉,屋后小河流水,一派田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故居風貌</p> <p class="ql-block"> 9.秦邦憲故居 秦邦憲(1907-1946) 名博古,字則民,無錫人,24歲主持黨中央工作,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重要領袖之一,是黨新聞事業(yè)的奠基人,1946年4月8日,因飛機失事犧牲,享年39歲。秦邦憲故居是秦邦憲少年時代的居住地,位于無錫城中崇寧路112號。故居原是江南名流秦邦憲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緒末年。整組建筑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完整、青磚黛瓦、庭院抱廈、馬頭墻矗立,為一組典型的四進江南民宅。1916至1921年秦邦憲隨父母租賃其第四進居住于此,計有平房三間,門額有磚刻“進德修業(yè)”四字。</p> <p class="ql-block">大門上方掛有原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題寫了“秦邦憲故居”匾額;進門后便是秦邦憲的銅像,背后刻有由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同志的題寫……秦邦憲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黨的新聞事業(yè)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秦邦憲畢生致力于追求光明與真理,他經(jīng)濟天下、銳意圖新,不懈追求真理,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心憂天下、曲折求索、英勇獻身的縮影,秦邦憲終生執(zhí)著于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始終忠實于中國革命,忠誠于共產(chǎn)主義信念,矢志不渝,秦邦憲刻苦學習,儒雅博學,文采出眾,他發(fā)表的文章、翻譯的馬列主義著作,影響了一代革命青年,對宣傳和普及馬列主義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p> <p class="ql-block">1916年至1921年秦邦憲隨其母居住在第四進西三間,計有平房三間,東廂房為書房、西廂房為臥室,中間為客堂,建筑面積89平方米,廳室擺放著舊式家具、舊式用品。秦邦憲在此居住6年,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p> <p class="ql-block">在“慎德堂”“既翕堂”中,秦邦憲度過了他少年時期的六個年頭。</p><p class="ql-block">“既翕堂”里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 ,下聯(lián):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積善、讀書,此家風傳承八百余年到了秦邦憲這一代,走出了一位學者型的革命者,并留下了大量的馬列主義經(jīng)典譯著。</p> <p class="ql-block">秦邦憲故居旁邊的“文淵坊”里,有一尊青年秦邦憲的全身銅像,身著大衣,腳踏行李箱,目光堅定,準備遠行,給人一種意氣風發(fā)、勇往直前的感覺。1925年,秦邦憲入上海大學學習,并參加了著名的五卅運動(投身并領導了蘇州的反帝運動,在此期間,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和進行游行等一系列活動)。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博古的由來) 1930年回國1934年參加長征 1936年,參加了西安事變,促成了抗日民族戰(zhàn)線的統(tǒng)一。1946年4月8日,由重慶返延安匯報工作,因飛機失事遇難,毛主席為“四八烈士”親筆提下“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p> <p class="ql-block"> 文淵坊位于無錫市中心崇寧路北面,此處具有明、清、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其中三分之二為文物保護區(qū),如秦邦憲故居(建于清光緒末年)、秦淮海祠堂(始建于明)、景福樓(無錫現(xiàn)存最早的轉盤樓)、牡丹書屋、舊舫書屋、秦氏對照廳、長春堂、金匱山舊址、專諸塔等,其中有部分是古建筑搬遷移建而來。此處現(xiàn)已成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且已成為無錫市非遺文創(chuàng)研發(fā)中心。</p> <p class="ql-block">秦邦憲同志葬于延安烈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秦邦憲的銅像,背后原來刻有由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抱病題寫“秦邦憲生平事跡陳列”展名。</p> <p class="ql-block">10.小婁巷系無錫秦氏世居之地,聲望卓著。北宋末年秦觀之子秦湛任官常州通判,遂移家武進。秦湛遷秦觀墓于惠山二茅峰下。南宋末年,秦湛十世孫秦惟楨入贅無錫胡埭,成為遷錫之祖?,F(xiàn)在的小婁巷和崇寧路文淵坊一帶為秦氏后裔的聚居之地,留下好多遺跡和人文歷史……</p> <p class="ql-block">小婁巷50號——福壽堂/秦毓鈞故居。秦毓鈞(1873—1942),字祖同,號平甫,秦煥之孫,秦堃培之子,集教育家、編輯學家、圖書館學家、目錄學家、博物學家、水利學家、方志學家、鄉(xiāng)邦文獻學家、家族文獻學家、著述家等等于一身,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而且每一“家”,他幾乎都達到了當時登峰造極的地步,實在令人難以想象。錫山秦氏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后代,他們是無錫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之一。“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事業(yè)還是讀書“,這代表了無錫秦氏的讀書傳家。秦家是小婁巷里保留最完美的老宅子,現(xiàn)在還有后代在這里居住。西花園院墻上有“家寶國華”四字,正是后人對秦毓鈞老人一生氣節(jié)和為無錫文化做出貢獻的最好褒彰。</p> <p class="ql-block">無錫秦氏家族,這個從耕讀世家進而為書香門第的文化世族,據(jù)統(tǒng)計,明清兩代,中進士34人,中舉人77人。在34名進士中,有13人點了翰林,入翰林院任職。有三人列入一甲第三名探花,他們是秦鉽、秦勇鈞和秦蕙田。有“一門三探花”之譽。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秦氏榮耀揚錫城。</p> <p class="ql-block">秦氏百米備弄……自小婁巷向北直達福田巷,有數(shù)百米長,為目前無錫城中僅存少數(shù)備弄之一。備弄連至秦毓鎏佚園,形成秦氏修儉堂、福壽堂、佚園等宅園為一個整體。至今仍為秦氏后人聚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小婁巷50號側門,進門即西園,百年牡丹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今尚存福壽堂匾,“福壽堂”三字為清末尤錫名書法家張宗沂所書。光緒三年(1877)秦煥為夫人祝壽建“福壽堂”。據(jù)說,當年房屋落成,眾人來道賀時,有人發(fā)現(xiàn)地面磚石上有“福壽”兩字,大家以為吉祥,于是取名“福壽堂”。福壽磚今仍在,保存于秦氏后人之手。</p> <p class="ql-block">百年牡丹史話 ★★★</p><p class="ql-block">福壽堂西園中有百年牡丹,為市內(nèi)古樹名木,保護序號326,牡丹已歷150余年。同治初錫城淪陷,秦煥避至河南開封。同治二年(1863)清軍收復無錫,時靖海平,秦煥從河南開封回故鄉(xiāng),臨別時友人以牡丹一棵為贈?;劐a后因老屋已毀,于是將牡丹種于女兒處龔家。秦龔兩家世結秦晉,每至花時,兩家姻親賞花為歡。1958年,龔宅被政府征用,于是將牡丹移植至福壽堂旁小園內(nèi)。秦煥曾孫秦寅源細加呵護,牡丹發(fā)榮滋長,盛于往年。此乃小婁巷百年滄桑的見證,是活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坐著紅衣者系“福壽堂”秦氏現(xiàn)主人俞老太,2019年她高壽87歲,牡舟花開87朵,希奇否?</p> <p class="ql-block">福壽堂里牡丹,堪稱“家寶國華”。福壽堂里人物呢?不也堪稱“家寶國華”嗎?那是“五代文翰”??!一代秦煥,文史名家;二代秦堃培,精深名法之家;三代秦毓鈞,百科全書式大家;四代秦寅源,鄉(xiāng)邦文獻及秦氏文獻專家;五代秦紹楹,秦氏文獻通家。福壽堂第四代第五代主人是秦寅源和秦紹楹父子。秦寅源,鄉(xiāng)邦文獻研究者凡有疑難,常常會請教他;秦氏文獻觸及者,常常會被他的博通折服。至今,我們會常常想起他在城東史跡瀕臨拆光的絕境中的堅持。秦紹楹,六百萬字秦氏文獻的整理者,六百萬字??!至今,我們會常常想起他對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qū)上升為“國?!钡钠D難努力!</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牡丹盛開時節(jié)……</p> <p class="ql-block">2024 年 6 月 23 日,中國郵政魏紅牡丹 160 周年紀念明信片的首發(fā)式在小婁巷秦家福壽堂舉行。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活動吸引了來自社會各界的眾多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難忘的時刻。</p> <p class="ql-block">設計者胡志輝(左)與福壽堂主秦紹楹夫婦</p> <p class="ql-block">寄暢園又名秦園……其初代主人為明代大臣秦金,他歷經(jīng)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不做官后回鄉(xiāng)造園,取名鳳谷行窩,即寄暢園前身。</p><p class="ql-block">鳳谷行窩改名為寄暢園源于秦金的后人秦耀。秦耀官場失意回鄉(xiāng)后將園子一通升級又更名。寄暢二字取自王羲之的“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p><p class="ql-block">與大多數(shù)名園很快被初代園主后代變賣的命運不同,寄暢園在500多年間都姓“秦”。由此推斷,秦氏后人應該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園林是燒錢玩意,秦氏有錢維護之余還增建了八音澗、七星橋、美人石等延續(xù)至今的著名景點。 </p> <p class="ql-block">寄暢園盛名天下的是在清朝,出于兩位皇帝的巡幸??滴?、乾隆兩帝多次巡游江南,每次必游寄暢園,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lián)。乾隆帝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因喜其幽致,故攜圖以歸,于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門廳小院內(nèi)是“鳳谷行窩”古樸的三開間廳堂,正中懸“鳳谷行窩”門額,兩側柱聯(lián):“雜樹垂蔭,云淡煙輕;風澤清暢,氣爽節(jié)和”。這里原是祠堂,后歸園中,成為如今寄暢園景區(qū)的入口處。說到“鳳谷行窩”之名便要提到始建園林的秦家人——秦金,號鳳山,故曰“鳳谷”。</p> <p class="ql-block">寄暢園的造園思路始終以山為重點、水為中心,山水大于建筑的特征得以保證……寄暢園門匾為乾隆皇帝親筆所題,根據(jù)2023年5月9日官網(wǎng)顯示,主要景點康熙、乾隆御題“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寄暢園法帖碑廊、鳳谷行窩、知魚檻等28景,有碑刻244方,百年以上掛牌古樹名木12棵。</p> <p class="ql-block">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 </p> <p class="ql-block">秦觀,江蘇省高郵人(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的代表,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墓位于無錫市惠山二茅峰南麓。 2017年3月徒步惠山,從森林公園三茅峰后山上,汽車道下山,經(jīng)秦觀墓牌坊留影。</p> <p class="ql-block">秦氏家族歷史在無錫地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家族中留下的地面文物也最多:寄暢園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秦龍圖墓、秦邦憲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秦淮海祠、碧山吟社、佚園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11.薛匯東舊宅 薛匯東(1897—1965年)無錫城內(nèi)前西溪人,是薛福成的孫子,薛南溟的次子。薛匯東早年就讀于北京清華學堂,1914年留學美國,畢業(yè)于安杜佛高等學校和威斯康辛大學經(jīng)濟系,獲文學士學位。他喜愛體育運動,曾任該校田徑隊隊長。1918年回國,任北京匯文大學體育教練,后歷任北洋政府監(jiān)務署檢事、駐英使署二等秘書、直隸省省長公署顧問、外交部特派直隸交涉員等職。著有《憲政論》一書。 這座巴洛克式住宅于1911年動工,1917年完工?,F(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三座樓房,總建筑面積達到1547平方米。這三座樓分別為門樓、主樓和偏樓,它們采用磚混結構。所有的樓房都借鑒了西方建筑特點,擁有仿西式四坡屋頂,屋頂上覆蓋著紅色平瓦,而門窗、立柱、陽臺欄桿等地方都雕刻著大量西式裝飾,采用水泥砌筑和塑形技術制作而成。這三幢樓房以院墻圍成個大院,院內(nèi)種滿了花木??梢哉f,薛匯東舊宅是無錫老城區(qū)內(nèi)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的西式建筑組群。</p> <p class="ql-block">薛匯東舊宅主樓……1919年11月2日,薛匯東與袁世凱之女袁仲禎喜結良緣,這是一場在薛匯東舊宅舉行的史上最盛大的“世紀豪門婚禮”?;槎Y持續(xù)了整整一周,轟動了整個無錫城。根據(jù)史料記載,“有十幾萬人趕來看這個大場面”,“而以馬路上尤為盛,茶坊酒肆無不利市三倍,沿街窗口無插足之處”。當迎親隊伍來到通運路漢昌路口時,那一段漢昌路已經(jīng)擠得水泄不通,窄小的街道根本無法通行。次日,薛匯東來到了火車站迎親,場面非常熱鬧。薛匯東結婚時,袁世凱四子袁克端親自送著袁仲禎來到無錫舉辦婚禮?;槎Y結束后,袁克端特意前往縣署,向楊知事派警照料表示感謝。</p> <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薛匯東故居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控制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薛匯東故居升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薛匯東故居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p> <p class="ql-block"> 12.祝大椿故居 位于無錫市南門外的清名橋東側的伯瀆港街,伯瀆港117號至122號。故居整個宅邸規(guī)模較大,部分建筑做工精致,是無錫市清名橋古運河景區(qū)內(nèi)保護和修復最完整的清代名人故居,也是街區(qū)內(nèi)的故居中規(guī)模最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祝大椿在無錫故里伯瀆港的這組房子,主軸線上的四進是建于清代的老房子,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平房,其中第三進梁架做法奇特,上雕如意云紋,前有船篷形廊軒,后為雙步廊,花格木窗、方磚鋪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商賈別墅,也體現(xiàn)了濃重的運河江南人家特點。祝大椿故居曲徑通幽,別有洞天,陳設以中西合璧為特點,部分建筑做工精致,里面有私家花園。</p> <p class="ql-block">祝大椿(1856~1926),字蘭舫。清咸豐六年十一月十二日(1856年12月9日)生,無錫南門外伯瀆港人。近代實業(yè)家。祝大椿是近代族工商業(yè)的重要代表人物,近代無錫首位“紅頂商人”,被譽為“電氣大王”,曾在上海灘叱咤風云,舊時上海十大民族工商業(yè)實業(yè)家之首。然而,就在1926年,祝大椿卻因一場車禍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70歲。祝大椿興辦實業(yè)是所有的無錫人中最早的一個,較無錫的楊家、榮家、薛家、唐家等要早十幾到二十年的樣子,是無錫民族工商業(yè)的開路先鋒、引路人。有學者統(tǒng)計近代(1895—1913年)民族工商業(yè)及航運業(yè)中若干買辦出身企業(yè)家的投資額,祝大椿298.5萬元,占19.36%,僅次于虞洽卿475萬元。因興辦實業(yè)有功,1908年清政府特旨嘉獎賞戴花翎以二品頂戴候選道用,不過好像先生婉拒了。</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之后,國內(nèi)的民族工商業(yè)蓬勃發(fā)展,但這并沒有減弱年過半百的祝大椿對投資實業(yè)的熱情。他先后投資創(chuàng)辦了揚州振明、溧陽振亨、常州振生、南通振通等電氣公司,再加上早先在蘇州創(chuàng)設的振興電氣公司,總計足足有5家公司。這些公司為城市居民提供電力,為街道和路燈提供照明,也點亮了整個工商業(yè)的天空。因此,他兩次榮獲北洋政府頒發(fā)的三等和二等嘉禾獎章。1918年,作為華商公團的一員,他赴日本參加世界電氣博覽會,當時的他已經(jīng)被譽為中國的“電氣大王”。</p> <p class="ql-block">行素堂是當年祝大椿會見貴賓的地方。“行素”二字,是指生活起居都簡樸素凈,同時也體現(xiàn)了祝大椿對自身的物質欲望的淡泊,以及對自身德行修養(yǎng)的追求。堂內(nèi)左右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惠民實業(yè)鴻圖”,下聯(lián)是“益眾善行大德”,褒揚了祝大椿一生創(chuàng)辦企業(yè)、發(fā)展事業(yè)、造福百姓、行善積德的追求和事跡。旁邊“敬教勸學”的匾額由北洋政府頒發(fā)給祝大椿,以為表彰他興辦多所學堂的義舉。大廳前方的兩根屋柱掛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推己及彼世上最苦不識字”,下聯(lián)是“解囊辦學人間敬教有蘭舫”,稱贊了祝大椿對于社會公益教育事業(yè)的傾心投入。</p> <p class="ql-block">蠟像場景,再現(xiàn)了當年“無錫縣商會”三巨頭—-祝大椿、周舜卿、薛南溟,共同商討發(fā)展前景的情況。</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8日下午風和日麗,與好友兩人閑步南門外—-伯瀆港、大窯路,尋訪了“祝大椿故居”“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讀懂歷史、收獲頗豐,無錫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只等你、我去慢慢尋訪和讀懂、了解他啊!</p> <p class="ql-block"> 13.“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全面展示中國磚瓦發(fā)展史的主題博物館。位于無錫市大窯路上,地處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這里曾是無錫窯業(yè)的集散地,是明清以來江南地區(qū)最重要的磚瓦生產(chǎn)基地。這是一處頗具文化特色的場所,在這里可以體驗磚瓦生產(chǎn)制作流程,感受運河邊曾經(jīng)繁榮的“磚瓦文化”。千年運河,繁榮古今,作為無錫古運河畔的三大博物館之一,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是運河畔一道美麗的風景線。</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古窯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雖然破損,遺跡仍在……在大窯路周邊,古窯群遺址多達100多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十幾處。博物館一樓園中就保留了3座古窯遺址,它們都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在這里,游客們可以更加真切地看清它們的形狀和結構,廊道這邊陳列著制作磚瓦的工具,還能看到有幾座栩栩如生的銅像,展示了窯業(yè)相關的工作場景。2013年,大窯路窯群遺址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主要保留的“劉外窯”</p> <p class="ql-block">展廳中央是一個巨大的無錫古窯遺址沙盤,地面是透明玻璃,沙盤在玻璃下面。走在沙盤上面,有走玻璃棧道的感覺。古窯遺址沙盤展示了當年窯業(yè)全盛時期窯址的分布和周圍的基本環(huán)境;鳥瞰腳下全景,可以看到在運河兩岸分布著眾多古窯,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年興盛的窯業(yè)景象。</p> <p class="ql-block">各種類型的磚窯,燒制不同類型的磚坯,“金磚”是燒制給北京皇宮,無錫原有這108個窯,現(xiàn)存十幾個屬民窯,蘇州的屬官窯,高我們一個檔次呢……館中珍藏了大量古代磚瓦實物,其中的鎮(zhèn)館之寶就是傳說中古代專供皇宮使用的“金磚”……據(jù)說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又因“金磚”制成后要運至京倉,以供皇宮專用,故又有“京磚”之稱。</p> <p class="ql-block">展廳中陳列的城墻磚,每塊磚上都詳細雕刻了制作年代、地方包括制作者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在古時候對于監(jiān)造城墻磚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p> <p class="ql-block">14.錢松嵒舊居 位于無錫市梁溪區(qū)南市橋巷58號,該舊居建于1937年,自題“芑廬”。錢松喦(1899—1985年)江蘇宜興人,又名松巖、松嚴,號芑廬主人。1957年為江蘇省國畫院首批畫師,生前任江蘇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協(xié)江蘇分會主席。生前政府為其出版?zhèn)€人畫集頗多,拍攝專題紀錄片3部。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國賓館均收藏或在顯著位置陳列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錢松喦是一個早熟晚成的畫家,五十歲以后的他才正真的進入了藝術的高峰期。1957年,他從無錫師范調至江蘇國畫院任畫師,并定居南京,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揚起了傳統(tǒng)中國畫如何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風帆,走上了藝術的探索之路。1960年,錢松喦滿懷著無限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傅抱石等畫友做了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這次寫生無異成了他藝術的催化劑。他過龍門、攀華山、游圣地延安、看西安碑林,登秦嶺、觀峨眉、嘉嶺怒吼、巫山云雨,盡收眼底;出洞庭、入三峽、沐湘江風雨、瞻領袖故居,滿載而歸。寫生歸來的他亢奮之情溢于言表,創(chuàng)作的激情如噴薄欲出的旭日。從此胸襟大開,氣局拓展,創(chuàng)作了一批驚世駭俗躍然紙上的佳作,如《紅巖》《常熟田》《三門峽》等。</p> <p class="ql-block">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我們?nèi)コJ煊萆綄懮?,從興福寺爬山到劍門,站在劍門崖壁上遠眺,廣闊的水田美景呈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錢松嵒畫的《常熟田》。俗話說“無錫錫山山無錫,常熟熟田田常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