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4年的中秋佳節(jié)。中秋是一個萬家團圓,舉國歡慶的重大民間節(jié)日,也是爺爺奶奶和或外公外婆給孫輩們講述古老的月亮故事大好時機。</p> <p class="ql-block">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們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日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民間又稱為秋夕、八月節(jié)、八月半、月夕、月節(jié),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因此又被稱為團圓節(jié)。</p> <p class="ql-block">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而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和清明節(jié)被國人視為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p> <p class="ql-block">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中秋之夜,月色皎潔,邊吃月餅邊賞月便成了節(jié)日的習(xí)俗,因為圓月和月餅都象征著團園,其意韻就是團團圓圓。</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p> <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p> <p class="ql-block">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xí)俗。每當(dāng)中秋月亮升起,尋常百姓就會于露天設(shè)案,將月餅、石榴、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p> <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fēng)。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yán)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的農(nóng)村老家至今還保留有獻月餅,拜月亮,祭祖先等傳統(tǒng)儀式?;食侵氐馗侨绱?,比如今天的北京月壇公園就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祭拜月亮的文化遺址和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中秋賞月的風(fēng)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于是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xí)俗,據(jù)此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我國各地至今扔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中秋節(jié)有很多關(guān)于月亮的眾多傳說:比較大眾的主要有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玄宗游月、貂蟬拜月、嫦娥飛天、天狗蝕月等。</p> <p class="ql-block">這些傳說故事即便從我老祖那輩來算也是久遠的了,可惜我沒見過他。我只見過活過90多歲的奶奶,聽他講過不少關(guān)于月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高中的時候,地理老師曾經(jīng)告訴過我們,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屬全人類所有。這個月亮的權(quán)屬表述當(dāng)時我信了,因為是40多年前說的,所以今天我產(chǎn)生了懷凝。因為:</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把酒問月》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p> <p class="ql-block">有詩人說: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更有人提出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因為懷疑,我只得去請教度娘,得到的答復(fù)是:從國家的層面上說,目前登上月球的國家僅有五個:美國、蘇聯(lián)、中國、<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和印度,</span>到過月球上的人不超過12人,其月球權(quán)屬待定。</p> <p class="ql-block">具體情況只能請六次進入月宮的嫦娥同志來告訴你。嫦娥是何許人?還六次進入月宮?</p> <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嫦娥奔月是咱國家的一個神話,它充分體現(xiàn)出了人們對月球了解的渴望。從 2004 年起,咱們國家就搞起了奔月工程的研究,而且把這個項目叫做嫦娥工程。</p> <p class="ql-block">?嫦娥一號?:于2007年10月24日出發(fā),獲取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的全月圖,并于2009年受控撞月,圓滿完成使命。</p> <p class="ql-block">?嫦娥二號?:于2010年10月1日出發(fā),不僅完成了繞月任務(wù),還飛往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了飛越探測。</p> <p class="ql-block">?嫦娥三號?:于2013年12月2日出發(fā),成功實現(xiàn)了月球軟著陸,并釋放了“玉兔號”月球車。</p> <p class="ql-block">?嫦娥四號?:于2018年12月8日出發(fā),成功實現(xiàn)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p> <p class="ql-block">?嫦娥五號?:于2020年11月24日出發(fā),成功采集月球樣品并返回地球。</p> <p class="ql-block">?嫦娥六號?:于2024年6月25日出發(fā),成功到達月球背面并采集樣品后返回地球。</p> <p class="ql-block">今天,當(dāng)人們“面對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茫茫宇宙,已經(jīng)先期到達月宮的楊開慧烈士受到了月宮的熱情接待:“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p> <p class="ql-block">至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備受矚目的航天大戲——“嫦娥奔月”工程有序推進,</span>“九天攬月”成功,華夏子孫欣喜。</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主席1965年6月在《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一詞中對后人提出的奮斗目標(biāo)圓滿實現(xiàn):“風(fēng)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