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72977242" _msthash="1">錢納利自畫像(摹本)<br _mstmutation="1">啉呱(活躍于 1825-1860)(傳)</font><div _msttexthash="6747884" _msthash="2">約 1850 年</div><div _msttexthash="12094836" _msthash="3">布本油畫</div><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6008606" _msthash="4">香港藝術(shù)館藏</font></div><div><br><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3032064178" _msthash="5"> 1774年,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出生于倫敦,28歲離開英國遠赴東方,從南亞輾轉(zhuǎn)來到中國沿海,寓居澳門27年,在此度過了其最煌的創(chuàng)作生涯。 他把18世紀90年代的英國畫風(fēng)帶到遠東,成為19世紀在華南地區(qū)居留最久、影響最大的西方畫家。</font></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鍾情澳門人文風(fēng)景</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_msttexthash="10871843424" _msthash="0"><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 錢納利1825年遷居澳門,愛上小城的自然、人文風(fēng)景,并在此度過其創(chuàng)作生</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涯中最輝煌的27年。 他創(chuàng)作了數(shù)以千計的肖像畫、風(fēng)景畫、全景畫和素描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稿,他根據(jù)華南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特質(zhì),對英國學(xué)院派畫風(fēng)進行了浪漫化的調(diào)</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適,使歐洲新古典主義肖像畫風(fēng)格、“如畫”(Picturesque)的概念和地志畫</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Topography)融入到中國風(fēng)貌的描繪中, 并以圖像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 錢</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納利廣交友人,培育后進,許多來華的歐洲人和本地畫家都曾向他求教,他的畫</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風(fēng)更影響了粵港澳三地外銷畫家,催生了獨具中國情調(diào)的“錢納利畫派”。 </span></div></h3>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1085503" _msthash="6">西方商人</font><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24000422" _msthash="7">啉呱(活躍于1825-1860)或啉呱畫室 布本油畫</font><br></div><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944122363" _msthash="8"> 畫作中是一位樣貌俊秀的外國人,右手握著字條側(cè)身端坐,後方的紅布、西式立柱和戶外環(huán)境,是西方傅統(tǒng)肖像畫常有的構(gòu)圖和風(fēng)格。 寫實的人物肖像和背景豪邁的用筆,可見啉呱(或其畫室)能純熟掌握油畫這種西方媒材的應(yīng)用,而錢納利亦有類似構(gòu)圖的肖像作品 ——簡佩茵</font><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啉呱(Lamqua)中國外銷畫家</p><p class="ql-block"> 中文名關(guān)喬昌,擅長肖像畫和風(fēng)景畫,是當時將中、西方繪畫融會貫通的外銷畫代表人物。曾寓居澳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發(fā)活力的師生競爭</p><p class="ql-block"> 錢納利曾強烈否認啉呱是他的學(xué)生,但兩人保持密切關(guān)係,同時,他們之間的激烈競爭從未平息。啉呱擅長創(chuàng)作歐洲風(fēng)格的寫實人像畫,風(fēng)格與錢納利相近,但價格較為親民,故他受許多西方商人和船長委託繪畫肖像。這種競爭關(guān)係不僅刺激了雙方的創(chuàng)作活力,也為當?shù)氐乃囆g(shù)市場帶來了更多選擇。</p> 孰扇及手帕的女子肖像<div>啉呱(活躍於1825-1860)或啉呱畫室 布本油畫</div> 清朝文官<div>啉呱(活躍於1825-1860)或啉呱畫室 布本油畫<br></div> 戴珠鏈穿袍服的女子肖像(啉呱) 穿藍袍持花枝女子肖像(啉呱) 穿藍色衣袖袍服的女子肖像(啉呱) 戴眼鏡年輕男子肖像(啉呱) 米格爾·安東尼奧·顧迪納先生(1788-1844)肖像(啉呱) 男坐像<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br></div> 穿藍色長袍男子肖像<div>啉呱(活躍於1825-1860)或啉呱畫室 布本油畫<br></div> 馬禮遜翻譯聖經(jīng)<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畫);<div>查理斯·泰納(1774-1852)(刻)鐫刻版畫</div><div> 此版畫描繪馬禮遜牧師將聖經(jīng)翻譯成中文的情景。馬禮遜牧師坐在桌子旁,與兩位翻譯助理專注地工作。坐著的是較年長的陳老宜,站立的是較年輕的李十公 香港藝術(shù)館提供<br></div> 瑪麗·布魯斯女士肖像<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 1、這幅西方女性肖像,是錢納利訂製畫的精品。<br>2、背景是錢納利最常用的大幅紅布和帶風(fēng)景的窗臺,營造暖色氛圍和空間感突出主體人物。<br>3、面部膚色白裡透紅,兩唇紅潤欲滴,使面容更顯立體生動。<br>4、強化人物光亮度,利用明暗對比來表現(xiàn)光源的方向和強度,展現(xiàn)立感和質(zhì)感。<br>5、女士身穿大領(lǐng)口、短泡袖、胸前抓褶的高腰裙,華麗衣飾反映了其社會地位和高貴氣質(zhì)。<br> 艇家孃<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div> 1、這幅艇家孃(疍家女)畫像是錢納利的個人創(chuàng)作,並不涉及畫資收入。他繪畫了許多疍家女作品,其中以亞來、亞蘇、亞嫦最多。<br>2、背景以深沉的自然景色作襯托。<br>3、人物的面龐、嘴唇、鼻孔和手指之間呈朱紅色,倍添嬌豔。4、光源巧妙地投射到臉部和上身,明暗反差和色彩對比均十分強烈。<br>5、疍家女頭戴籐帽,穿著藍色土布上衣,手持頭巾,笑容可掬,姿勢優(yōu)雅,形象被高度美化,顯示出畫家對東方女性帶有人文主義情懷的欣賞和尊敬。 錢納利筆下的漁孃堪稱華南女性肖像畫中的經(jīng)典。他最為人熟悉的畫風(fēng)在此作中表露無遺。光源巧妙地投射到漁孃的臉部和上身,在人物的面龐、朱唇、臂彎下及手指間,均可見畫家以鐘愛的朱紅色帶岀嬌艷感覺。漁孃是當時洋人在華南地區(qū)鮮有接觸到的女性之一,她們會以廉價酬勞為進入內(nèi)港的外國商船領(lǐng)航,或短途接載商旅船員來往岸邊。 香港藝術(shù)館提供 背著小孩的漁婦<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水彩 畫中的天色似見霧靄,又見落霞。正背著小孩極目遠方,似在等候丈夫歸來。從女子身前的影子,令人感到黃昏將近?!隘D家”女人或小孩照顧嬰幼兒時很多時用“襟褓”,即廣東人所說的“孭帶”且置於背上。這一頗具保護性的背帶以有堅韌的布縫成。錢納利一般“疍家女人”作品中,相同元素是藍色上衣、紅色頭巾。而此畫中的主人翁不一樣,不過,赤腳卻相同 陳縊春 小型人物肖象——母女<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象牙油畫</div> 愛爾蘭時期的錢納利已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畫家,亦精於繪畫“小畫像”(Miniature),在印度時自稱為“小畫像”畫家,對於僑居外國的人而言,“小畫像”的優(yōu)越性是可攜性,郵寄回英國時也不用擔(dān)心清關(guān)的費用。 盡管其面積不大,但藝術(shù)家絲毫不放棄耐心。 此畫十分細致,從材質(zhì)而言,畫在以象牙製成的橢圓盒子內(nèi),盡管畫幅小,但畫家仍然注意線條的運用,來表現(xiàn)畫中母女。 女孩藍色的腰帶和短袖上的蝴蝶結(jié),與門窗外的藍天相互輝映,而紅色沙發(fā)的靠手亦為人注日。 陳繼春 小型人物肖像——男士<div>喬治·錢納利(1774 1852) 象牙油畫</div> 19世紀時,西方油畫肖像有不同的規(guī)格,而這種小畫像有時可根據(jù)材質(zhì)而調(diào)整。 主人翁的白衣與深藍色的西服,襯搭自然。 可以想見,這是錢納利于1815年至1820年加爾各答時期應(yīng)友人或訂件者之請,而為其一家三口畫的“全家?!薄? 陳繼春 亨利·羅素爵士人像<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紙本銅版畫</div> 孟加拉第七及第八輕騎隊將軍威廉·圖恩爵士<div>和瑪麗亞·圖恩夫人肖像<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div></div> 古典人物胸像素描<div>喬治.錢納利(1774 1852) 紙本鉛筆</div> 站在門口的澳門漁婦<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div> 家庭人像習(xí)作<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戴帽子的歐洲或美國女子肖像<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紙本鉛筆</div> 家庭人像習(xí)作<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div> 關(guān)部行臺旁小吃攤<br _istranslated="1">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 習(xí)作——疍家女<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 孟加拉國——廢墟旁的牛<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紙本鋼筆、墨水</div>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15259408" _msthash="8">孟加拉——茅舍旁取水的人</font><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15259408" _msthash="8">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鋼筆、墨水</font><br></div> 兩組習(xí)作——牛、人、村舍<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div>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96701765" _msthash="10">威廉·巴頓小孩時的肖像</font><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96701765" _msthash="10">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水</font>彩</div> 人像習(xí)作——兩組小童<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紙本鋼筆、墨水</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轉(zhuǎn)向浪漫主義風(fēng)景畫</b></div></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802年,錢納利前往印度,很快就因為出色的肖像畫馳名當?shù)?,委托其作畫者眾他?jīng)常外出寫生,繪制了不少反映當?shù)仫L(fēng)土人情的作品,轉(zhuǎn)向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風(fēng)格。</span><br></h3> 古墓遺址<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水彩</div><div>澳門藝術(shù)博物館藏<br></div> 馬西安諾·安東尼奧·畢士達肖像<div>小畢士達(1836-1931) 紙本鉛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錢納利、畢士達和順呱畫室</b></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2516752404" _msthash="0"> 馬西安諾·安東尼奧·畢士達(Marciano António Baptista,1826-1896年),土生葡人,主要活動于澳門和香港,一生繪制了大量關(guān)于澳門、香港、廣州題材的風(fēng)景畫。 早年師承錢納利,水彩畫和速寫受錢納利影響較深,19 世紀中葉后形成自己獨特的水彩線描畫畫風(fēng),其畫風(fēng)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的情趣和廟宇色彩,反映出中國文化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 <br _mstmutation="1" _istranslated="1"> 順畖(Sunqua),活躍于 1830 至 1865年,受錢納利畫風(fēng)影響的知名廣州外銷畫家,擅繪風(fēng)景油畫和水彩小品。 順呱的作品早期以海洋船舶風(fēng)景畫為主,后期則以場景宏大復(fù)雜的港埠風(fēng)景畫著稱。</font> 南灣景色<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br></div> 澳門帆船與小艇<br _istranslated="1">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水彩、鉛筆、墨水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6358202" _msthash="2">澳門馬交石炮臺</font><div _msttexthash="136219252" _msthash="3">馬西安諾·畢士達(1826-1896)紙本水彩、鉛筆</div>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4634194" _msthash="4">澳門港東邊入口</font><div _msttexthash="99146541" _msthash="5">馬西安諾·畢士達(1826-1896)紙本水彩、鉛筆<br></div> 樹下的食物攤檔<br _istranslated="1">馬西安諾·畢士達(1826-1896) 布本油畫 街邊小販<br _istranslated="1">馬西安諾·畢士達(1826-1896)布本油畫 岸山上疍家船<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淡水彩 淺水中的舢舨和疍家船<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水彩</div> 海邊生火的漁民<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進入圣若瑟修院和教堂的入口<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玫瑰堂外市集攤販<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墨水</div> 圣玫瑰堂外市集攤販<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坐在亂石路旁的人物<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水彩</div> 澳門——海旁<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墨水紙本</div> 律勞卑勛爵的房子及西望洋山<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澳門松山<div>馬西安諾·畢士達(1826-1896) 紙本鉛筆</div> 從海上眺望媽閣廟<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南灣<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鉛筆</div> 廣州商館區(qū)海旁<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水彩</div> 西洋繪畫由外籍傳教士經(jīng)澳門傳入中國,迅速成為18至19世紀廣東繪畫的風(fēng)尚。寓澳的中外官員、士紳貴婦、商人海員等對西洋肖像畫的需求,促使商業(yè)畫室在廣東口岸的冒現(xiàn),進而影響了中國近代肖像畫乃至民初商業(yè)月份牌的藝術(shù)風(fēng)貌。珠三角地區(qū)的西洋風(fēng)景畫和版畫,乃至程序化的通草畫和玻璃畫,內(nèi)容包羅萬象,涉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衣飾穿戴、商貿(mào)情景、職業(yè)種類、節(jié)慶樂等是攝影術(shù)發(fā)明引進之前、向西方介紹中國社會文化的重要媒介,以及晚清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珍貴見證。<br> 澳門作為“西畫東漸”的首要門戶、18 世紀中國外銷畫的重要發(fā)源地,在此舉辦相關(guān)特展以追本溯源梳理脈絡(luò),殊為合。是次展覽為澳門歷來規(guī)模最大的歷史繪畫及外銷畫展,以澳門藝術(shù)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外銷畫及“錢納利畫派”作品為基礎(chǔ)聯(lián)袂香港藝術(shù)館,精選展品 300余件/套,以畫藝畫技、畫材三大部分,呈現(xiàn)18至19世紀活躍在珠三角地區(qū)的中外畫家如何以中西方視覺藝術(shù)的對話輿調(diào)和,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代商業(yè)繪畫的“黃金時代”突顯澳門作為“中國近代西洋畫畫家搖籃”、“錢納利畫派重鎮(zhèn)”的顯要地位。展覽近五成展品來自澳門藝術(shù)博物館,包括一些最新整理、未曾公開展出的外銷書,機會難逢。這些作品中的市井百熊,記錄了澳門的商端口繁榮和漁港風(fēng)情,既是中西文明互鑒、貿(mào)易全球化的生動記錄,也為19世紀的廣束風(fēng)貌留下了寶貴的圖像資料。<br> 這次“焦點”展的焦點,無疑是在澳門生活了27年、最后長眠濠江的英國杰出畫家錢納利。為紀念錢納利250周年誕辰,藝博館特意在展覽中大幅增加錢納利及其追隨者的作品比例。作為19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西洋畫家,錢納利在1825年到澳門后,根據(jù)華南沿海特殊的地理氣候和民生情況,對英國學(xué)院派畫風(fēng)作出了浪漫化的調(diào)適,大大影響了一批廣東的中國畫家、澳門的土生葡人畫家乃至居澳的西方僑民?!板X納利風(fēng)”不但讓華洋顧客趨之若鶩,受其指導(dǎo)的中國畫家對立體透視、造型圖、明暗對比、色彩冷暖、層次感的把握運用,透露出中西融會、鉆研變通的痕跡。這些新興的藝術(shù)商品既切合西方趣味,亦確捕捉東方意韻,有著重要的藝術(shù)性、裝飾性和一定的紀實性,富含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意義和學(xué)術(shù)價值,對中國油畫本土化起引領(lǐng)作用。<br> 兩個世紀以前粵港澳畫家與時并進、兼容并蓄的務(wù)實態(tài)度,在視覺藝術(shù)上的創(chuàng)意和探索精神,在這次展覽中表露無遺。藝博館一直秉持開放精神,著重珍藏、展示、研究、推廣這些歷史繪畫,藉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的特別時刻,讓大眾的焦點重新落在這些意義非凡的藝術(shù)和文明結(jié)晶之上,彰顯澳門在中國近代美術(shù)史上的關(guān)鍵角色,以及粵港澳三地的同根同心、同行共進。作為“粵港澳大灣區(qū)博物館聯(lián)盟”成員,文化局澳門藝術(shù)博物館將繼續(xù)致力推進灣區(qū)范圍內(nèi)特色文物資源的共享,深化灣區(qū)文博機構(gòu)的交流,以高質(zhì)量的合作展覽,共創(chuàng)灣區(qū)文化藝術(shù)的另一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