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西晉城市域的沁河兩岸,聳立一座座古堡,以傲人的姿態(tài),講述著沁河兩岸300多年來的商賈巨變、家風傳承與延師興學。</p><p class="ql-block"> 老同學相約共游沁河兩岸,心中滿是感慨。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們都已年過古稀,但那份同窗情誼卻歷久彌新,如同這沁河之水,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沿著沁河兩岸行走,端詳這里的一磚一瓦,融入這里的一呼一吸,慢品這里的一草一木,細嚼這里的一史一話。</p> 樹理小鎮(zhèn)——尉遲村 <p class="ql-block"> 行至人民作家趙樹理故居——晉城市沁水縣嘉峰鎮(zhèn)尉遲村,空氣清新、景色怡人,文學館、家風館、文化墻、小劇場、實景體驗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趙樹理文化”基因隨處可見,一幅和美鄉(xiāng)村畫卷正以“樹理”文化凝魂,催開樹“禮”之花。</p> <p class="ql-block"> 整個村子規(guī)劃合理、整齊、潔凈,村子邊上和村子中間的村民房屋墻壁上許多大幅趙樹理先生《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三里灣》《李家莊的變遷》等經(jīng)典作品核心故事情節(jié),以及趙樹理先生生平介紹的壁畫,令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在趙樹理紀念館,了解到趙樹理生平事跡和代表文學作品,對趙樹理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終生的革命精神有了全新領悟,黨性思想獲得一次深刻洗禮。</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通過觀看館內(nèi)文獻資料、歷史圖片,結合講解員的生動講解,學習到了趙樹理為黨的事業(yè)和人民的幸福而創(chuàng)作和服務的偉大事跡,感受到了趙樹理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情懷和注重細節(jié)、接地氣的工作作風,真正領悟了堅持真理、服務人民的趙樹理精神。</p> <p class="ql-block"> 通過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我們深刻感受到了趙樹理先生對文學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生活,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展現(xiàn)了他對人民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 拾級而上,展覽館與陵園中間有一段路,兩旁是按照時間順序展示趙樹理代表作,基本涵蓋了趙樹理的代表作,如《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孟祥英翻身》《鍛煉鍛煉》《登記》《套不住的手》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里有一個偉大的靈魂。趙樹理從農(nóng)村來,為農(nóng)民寫作,采用農(nóng)民喜歡的傳統(tǒng)話本形式,為農(nóng)民鼓與呼,同農(nóng)民共命運,推動農(nóng)村的發(fā)展、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堅持文學的大眾化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堅持采用農(nóng)民喜歡的形式講農(nóng)民的故事……這就是趙樹理的文學立場,也代表著廣大文學工作者的寫作立場。</p> 三河口濕地公園 <p class="ql-block">一泓清水三河口,山水廊道如詩畫</p> <p class="ql-block"> “百里沁河生態(tài)經(jīng)濟帶”全長168公里,其中,沁水段82.82公里,途徑沁水縣“四鎮(zhèn)一區(qū)”,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經(jīng)濟動脈”“生態(tài)走廊”,三河口公園,就是這一條“廊帶”上一個極為醒目的項目節(jié)點。</p> <p class="ql-block"> 三河口濕地公園是百里沁河生態(tài)經(jīng)濟帶沁水段先行區(qū)建設的核心區(qū)域,公園主要景觀包括功能驛站、冠云塔、人行橋、音樂噴泉、碼頭游船、文化墻、西岸階梯廣場、玻璃觀景平臺等組成。</p> <p class="ql-block">三河口觀景臺、冠云塔、人行天橋上,游人無處不在,或駐足觀賞、或散步游覽,無不被這美麗風光所震撼。“千年古縣,如畫沁水”八個大字,映襯在音樂噴泉的水幕后面,璀璨溢彩,熠熠生輝。尤其是晚上,人行橋上的音樂噴泉,不斷地變換。</p> <p class="ql-block">冠云塔不僅是三河口濕地公園的核心區(qū)域——百里沁河生態(tài)經(jīng)濟帶沁水段先行區(qū)建設的標志性建筑,而且成為了該地區(qū)的文化象征。冠云塔的設計和建造體現(xiàn)了自然美與人文歷史的融合,成為了游客和當?shù)鼐用裥蕾p音樂噴泉和沁河美景的絕佳地點。</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縣,如畫沁水</p> <p class="ql-block">三河口濕地公園,百花竟艷、花香陣陣,沁河蜿蜒、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美不勝收。</p> “相遇”——湘峪古堡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這座始建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的城堡式建筑,歷經(jīng)十年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竣工。它背山臨河,群峰環(huán)繞,蒼松翠柏環(huán)繞其間,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古堡東臨瀑布,西靠虎山,南山藏龍,北山棲鳳。其“山”二龍戲珠,其“水”五龍相會,因此得名湘峪。這座古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國北方鄉(xiāng)村第一明代古城堡”是明代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里。因?qū)O鼎相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又任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所以也被稱做“三都古城”。湘峪古堡四面環(huán)山,風景優(yōu)美。遠望去,屋依著城,城偎著山,粗獷雄偉,是沁河古堡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享有“中國北方鄉(xiāng)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夕陽下,我們見到了最美的古堡,落日熔金流云凝滯,280米長的湘峪古堡金碧輝煌,高高的堡頂,兵洞連城,仿佛蜂窩依次排開,青磚灰瓦被燃燒得金輝鑲滿,透過雕刻著精美的“恩榮四世”的牌坊往里走,歲月仿佛融入了堡前碧玉如帶的護城河中,靜謐而悠遠,鑲著漢白玉的小橋倒影悠悠,形成水影相連的柔美與典雅。</p> <p class="ql-block"> 隔河望去,湘峪古堡沿河而建,可以看到它的城墻建于石壁和陡坡上,高度應該有四五層樓高,極為雄偉壯觀。更神奇的是,它的墻體上有一個個類似窗戶一樣的洞,猶如蜂窩,因此,當?shù)厝擞址Q其為“蜂窩城”。</p> <p class="ql-block">古堡的城墻高達25米,圍繞整個村莊,城墻內(nèi)部還建有藏兵洞,形成了復雜的防御系統(tǒng)。古堡內(nèi)部街道錯落有序,建筑風格融合了明清特色,展現(xiàn)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藝。此外,古堡內(nèi)的“三雕”藝術——?木雕、?石雕、?磚雕,更是技藝精湛,圖案生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 古堡內(nèi)的街道縱橫交錯,既有較為寬敞的街道,又有狹窄的只能過一個人的小巷。這些小街小巷,據(jù)說也是為了防御外敵入侵所設。因此,這里既有居民區(qū),又有軍事設施,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古堡內(nèi)的民居、廟宇、祠堂、戲樓等建筑,無不展現(xiàn)出明清時期的建筑藝術風貌。</p> <p class="ql-block">跨過小橋,走進古堡的城門,先是一座很小的甕城。走上甕城,再沿著一個小地道,就進入了城墻的墻體里面。很震撼的是,整個墻體竟然全是中空的,洞體寬大,洞洞相連,號稱兵洞連城。</p> <p class="ql-block"> 走出被稱之為“藏兵洞”的墻體,我們登上了城墻。城墻不是很長,但很寬,角樓和瞭望花墻也很有點雁門關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的美,不僅在于其古老的城墻、古樸的建筑,更在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那些散落的石磨、石碾、石鼓、石礅等隨處可見,這些物件已經(jīng)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成為這座古堡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沿著沁河兩岸行走,品嘗沁水美食,是一次充滿樂趣和收獲的旅行體驗?。</p> <p class="ql-block"> 隨著世事變遷,古堡內(nèi)依然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如今的湘峪村先后被授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古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生態(tài)文化村”“全國文明村”七個國家級榮譽稱號,是“東方古堡、人間晉城”的一張亮麗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