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楊梅良 美篇號:15408302</p> <p class="ql-block"> 丹東是一座美麗的邊境城市,它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背景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其中,位于中朝邊界的鴨綠江大橋更是讓人心生敬意,成為了眾多游客必游的“紅色景觀”。</p> <p class="ql-block"> “雄赳赳 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是一首令人難忘的軍歌。鴨綠江的名字,隨著那段戰(zhàn)火彌漫的歲月,那首熱血激蕩的軍歌,成為中華兒女的永恒記憶。</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為這首歌的傳唱,我記住了鴨綠江,并在今年“六一”時 第3次來到鴨綠江畔的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上,鋼筋鐵骨的兩座大橋毗鄰而居,相隔不過一百米。在歷史上,它們被統(tǒng)稱為鴨綠江大橋。</p><p class="ql-block"> 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期間,美軍的飛機反復(fù)來炸橋,兩座橋只剩了一座半。后來,完整的新橋載著凱旋的志愿軍將士榮歸祖國,由此改稱“中朝友誼橋”;半座老橋孤懸于丹東一側(c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景區(qū)的一部分,得名“鴨綠江斷橋”。</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斷橋佇立江心,歷經(jīng)了歲月沉淀,戰(zhàn)爭洗禮,這座彈痕累累的橋梁,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它不僅是一座橋梁,更是勇敢與堅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大橋?qū)掖卧獾脚趶椆簟T诖髽虮徽〝嗟臉蝮w上,留下多處不規(guī)則的彈孔仍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斷橋上,裝著一個大屏幕,不間斷地播放著抗美援朝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我在此站立良久,凝視著這些血與火的畫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靜!</p> <p class="ql-block"> 橋頭前豎立著表現(xiàn)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的雕塑像,令人肅然起敬!大型群雕《為了和平》高5米、寬12米,26位人物雕像是以真實的戰(zhàn)斗英雄為原型,代表著26萬第一批過江的志愿軍戰(zhàn)士,他們個個都煜煜生輝。</p> <p class="ql-block"> “六一”前夕,我在參加長春汽開區(qū)第一小學(xué)的“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之后,又來到丹東的鴨綠江畔。在斷橋旁,我戴著紅領(lǐng)巾向志愿軍烈士雕塑敬禮,這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表達方式。</p> <p class="ql-block"> 在江邊的花叢中,立著一座《英雄空軍》的雕塑,一位年輕的中國空軍戰(zhàn)士仰視天空的形象。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新建立的中國人民志愿空軍,曾經(jīng)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保障了戰(zhàn)時物資和祖國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我在欣賞著這件雕塑時,看到飛行員還戴著一條紅領(lǐng)巾,這是當(dāng)?shù)貙W(xué)校的少先隊員獻給他的。</p> <p class="ql-block"> 我來到《英雄空軍》雕塑前,用“行少先隊隊禮”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在鴨綠江畔,總會有一些志愿軍將士的后代來到這里,他們在斷橋旁舉行緬懷先烈的紀念活動。</p> <p class="ql-block"> 一位佩戴志愿軍紀念章的老前輩在鴨綠江斷橋敬禮。</p> <p class="ql-block"> 在觀賞鴨綠江斷橋之后,我隨團前往丹東市的國門邊境,觀看河口景區(qū)的另外幾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 中朝邊境國門,位于丹東市寬甸縣滿族自治縣長甸鎮(zhèn)河口村中朝邊境處。高13.5米跨度13.5米,是我國與朝鮮邊境上唯一座大型國門景觀。</p> <p class="ql-block"> 看完國門,我與同行的游友來到一條隧道的洞口處,只見白色巨石上寫著“74公里隧道”幾個大字。我有些疑惑的問導(dǎo)游:隧道真有這么長嗎?</p><p class="ql-block"> 導(dǎo)游告訴我:其實這條隧道只有900米,之所以取“74公里隧道”這個名字,是因為“鳳上鐵路全長74公里”,抗美援朝修建“鳳上鐵路”時,平均每修建一米就犧牲4位志愿軍戰(zhàn)士。因此,為了紀念這個冰雪兩重的鐵路,把這個隧道起名為“74公里隧道”。</p> <p class="ql-block"> 隧道洞口旁的志愿軍群像雕塑吸引了我。雕塑用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了抗美援朝中鐵道兵那段深沉的歷史,那些烽火歲月。</p> <p class="ql-block"> 參觀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是很有意義的一項研學(xué)活動。</p><p class="ql-block"> 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于2016年修建,建筑面積2944.52平方米,共二層,修建在通往朝鮮鐵路隧道的旁邊。博物館以抗美援朝各階段作戰(zhàn)為主線,用翔實的資料和珍貴的戰(zhàn)地照片真實地再現(xiàn)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鐵道兵團官兵和鐵路員工為保障鐵路運輸,搶修鐵路、恢復(fù)運輸,不怕犧牲、奮力支前的史實,展開了一幅中國鐵路史上的壯美畫卷。</p> <p class="ql-block">搶修被炸毀的大橋</p><p class="ql-block"> 在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和一個個戰(zhàn)爭模擬場景,真實再現(xiàn)了70多年前志愿軍英勇奮戰(zhàn)、不畏犧牲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加快搶修進度,為運輸贏得更多的通車時間。</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館里,有一臺1115號抗美援朝英雄機車,司機李國衍 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抗美援朝二級英雄稱號。我入廠時在一汽的火車運輸車間工作過,看見這個熟悉的火車頭,感到十分親切。</p> <p class="ql-block"> 在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當(dāng)我見到這位正在展館里工作的老同志,猶如遇見當(dāng)年的志愿軍首長,感覺很親近。</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鐵路博物館,我被鐵道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所感動,這些可敬可愛的鐵路人用生命和血肉保證鐵路運輸?shù)臅惩?,鑄就了一條“打不垮、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譜寫了一首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為了表達我的感悟,特留下一段詩意的感言:</p><p class="ql-block"> 鴨綠江畔戰(zhàn)旗紅,鋪軌架橋峭壁中。</p><p class="ql-block"> 不懼犧牲修隧道,屢立戰(zhàn)功鐵道兵。</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畔,一條鐵路線時隱時現(xiàn),串聯(lián)起上河口火車站、74公里處隧道、上河口鐵路橋等多個網(wǎng)紅景點。</p> <p class="ql-block"> 上河口火車站 始建于1950年11月,是“鳳上線”終點站,它連接上河口鐵路大橋與朝鮮的清水站。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鐵路部門在鴨綠江邊的上河口村修建了這個車站。</p><p class="ql-block"> 河口火車站作為連接中朝鐵路線的重要節(jié)點,在不到三年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通車達到21723輛次,三萬多名志愿軍戰(zhàn)士和大量軍用物資就是由此進入朝鮮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 河口火車站旁邊有一間小木屋,是當(dāng)年志愿軍“上河口指揮所舊址”。這里是彭德懷司令的辦公室,如今還保存著彭總用過的木臉盆架、自行車、電話、地圖等物件。這個小小的志愿軍臨時作戰(zhàn)指揮所,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河口斷橋原名為清城橋,是連接中朝兩國的第一座公路橋。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從此過江。戰(zhàn)爭開始后,這里成為支前和作戰(zhàn)物資運輸?shù)闹氐亍;趹?zhàn)略上的重要位置,1951年11月中旬,美國派飛機對該橋進行了轟炸,最終將其炸斷約200米,于是形成了后來的“河口斷橋”。</p> <p class="ql-block"> 來到橋頭,只見彭德懷元帥的雕像威風(fēng)凜凜地矗立在藍天白云下,他騎著戰(zhàn)馬,攥緊韁繩,目光如劍,穿透歷史云霧,直視鴨綠江的對面,讓我不由憶起那句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p> <p class="ql-block"> 河口是毛岸英烈士在祖國留下最后足跡的地方?!傲弧鼻跋Γ涌诖迕队W(xué)校的少先隊員們來到這里,他們?yōu)橹驹杠娪⑿鄣裣翊魃霞t領(lǐng)巾。</p> <p class="ql-block"> 橋頭前面綠樹掩映,每棵樹的下面立著一尊戰(zhàn)斗英雄的銅像,他們是:邱少云、黃繼光、孫生祿、羅盛教……我在這里緬懷先烈。</p> <p class="ql-block"> 踏上橋面,兩邊橋欄桿上插著獵獵作響的軍旗,細細數(shù)來,共40面,代表四十個軍,上面印著每個軍的名字。軍旗映紅了大橋,映紅了一江河水,映紅了兩國邊界。</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上戰(zhàn)旗紅,烽煙滾滾唱英雄。</p><p class="ql-block"> 鋼筋鐵骨斷橋頌,紅色精神永傳承。</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畔,烽煙已散,斷橋猶在,那些英雄故事,仍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 這是抗美援朝紀念館內(nèi)陳列的“向最可愛的人致敬”大型裝置。左邊數(shù)字2900000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先后參加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部隊的累計人次。右側(cè)的197653是國家民政部最新公布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統(tǒng)計人數(shù)。</p> <p class="ql-block"><b>■ 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b></p><p class="ql-block"> 歌曲《英雄贊歌》唱道:“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边@首英雄主義的贊歌,什么時候聽都讓人熱血沸騰!</p><p class="ql-block"> 親歷了鴨綠江上的兩座斷橋,給我留下感悟和思考:每一座橋,都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每一位英雄,就是一面飄揚的旗幟。</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無數(shù)志愿軍戰(zhàn)士為了保家衛(wèi)國而壯烈犧牲,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我們要向最可愛的人致敬!</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原創(chuàng)文字 圖片:楊梅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