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追記出國游(29) 法國凡爾賽宮(四)

樂天

<font color="#ed2308"> 戰(zhàn)爭畫廊 </font> <font color="#167efb"> 位于南翼配殿二樓,全長120米,遠超鏡廳。原為王子、親王住處,改建后用于展示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繪畫作品。</font> <font color="#ed2308">畫廊簡況</font> <font color="#167efb">畫廊展示33幅法國歷史上大型戰(zhàn)役的油畫和數(shù)十尊在沙場上殉國的著名將領的胸像,時間跨度從西元496年到1809年,含蓋14個世紀的戰(zhàn)爭勝利史。<br> 油畫創(chuàng)作時間均在19世紀上半葉,屈指算來,均出自兩百年前的畫家之手。多數(shù)作品規(guī)格:465x543cm,少數(shù)略有不同,兩幅465x262cm豎立的畫,分別為百年戰(zhàn)爭的科切爾戰(zhàn)役與卡斯蒂隆戰(zhàn)役,四幅510x958cm的巨幅油畫,分別為布汶戰(zhàn)役、亨利四世進入巴黎、豐特努瓦戰(zhàn)役、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font><br> <font color="#ed2308">畫廊吊頂裝飾欣賞</font> <font color="#167efb"> 徜徉在金碧輝煌的大廳,觀賞精彩絕倫的名畫,舉頭觀看華麗的羅馬式建筑裝飾,欣賞秀美的愛奧尼柱上的精美浮雕。</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近距離感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氛圍,不啻享受一場豐盛的藝術大餐。</span><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 畫廊將帥廳</font> <font color="#167efb">顧名思義,將帥廳墻上的眾多畫像應該是法國史上各個王朝的著名戰(zhàn)將。</font><br> <font color="#ed2308"> 畫廊展品淺析 (前言) </font> <font color="#b06fbb">“戰(zhàn)爭”是人類的惡夢,2022年2月份開打的俄烏戰(zhàn)爭及隨后持續(xù)發(fā)生、并且仍在不斷上演的世界性的血腥打殺,不知毀掉了多少社會財富?奪去了多少人的性命?更不知何時是個盡頭?<br> 無庸諱言,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一直都伴隨著戰(zhàn)爭,古今中外,無不如此。<br> 翻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史書,從最早發(fā)生于公元前26個世紀的“阪泉之戰(zhàn)”,到后來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澳烈爸畱?zhàn)”、“長平之戰(zhàn)”、 “巨鹿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直到近代的“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 戰(zhàn)事之多,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br> 面積不是很大的法蘭西也不例外,一千多年來,更換過諸多王朝,也發(fā)生過不少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稇?zhàn)爭畫廊》的33幅精妙畫作,展示的就是發(fā)生在那片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的重大戰(zhàn)爭和相關的歷史故事<br> 作為“老外”游客,目睹那一幅幅精彩紛呈的畫作,走馬觀花,雖說在視覺上頗受沖擊、心靈上也深為震撼,但實際上卻很難讀懂其具體內容。即便再怎么認真聆聽導游講解,也只能略知皮毛之皮毛。慶幸的是有了網絡,回家后非常方便就能查找到相關資料進行“補課”。<br> 畫廊展示的畫作含蓋法國歷史上的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各個時期與戰(zhàn)爭相關的戰(zhàn)例和重大事件。</font><div><font color="#b06fbb"> 下面就筆者了解到的相關內容,按照王朝順序、時間順序,作膚淺解讀,以饗讀者。</font><br></div> <font color="#ff8a00">【墨洛溫王朝】</font> <font color="#ed2308"> 1.托比亞克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該戰(zhàn)役是法蘭克王國的立國之戰(zhàn)。 法蘭克國王克洛維一世率領法蘭克人在一個叫托比亞克地方打敗了阿拉曼尼人,確立了法蘭克人在該地區(qū)統(tǒng)治地位。<br> 克洛維一世(466年 - 511年11月27日)是法蘭克王國奠基人。公元481年繼任法蘭克人部落薩利昂法蘭克首領后,征服了鄰近的幾個法蘭克部落并稱王。公元5世紀后期,率眾大舉西侵,占領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486年打敗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最后一任總督西格里烏斯,獨占整個北高盧,并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這一年被認為是法蘭克王國的開國之年。</font><br> <font color="#ed2308"> 2.普瓦捷會戰(zhàn)</font> <font color="#167efb"> 普瓦捷位于法國中部的克蘭河畔,是普瓦圖——夏朗德大區(qū)的首府和維埃納省的省會。<br> 公元732年,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率軍南下迎擊入侵的阿拉伯人,并以極小的代價擊敗侵略者,捍衛(wèi)了國家的獨立,遏止了阿拉伯國家對外進一步擴張的野心。這場會戰(zhàn)是阿拉伯人遭受了自進占西班牙以后的最大失敗,從而失去了向北擴張的實力。這場戰(zhàn)爭,法蘭克人損失1500多人,而阿拉伯人死亡達幾萬人。信奉基督教的法蘭克人與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的這場激烈會戰(zhàn),史稱“普瓦捷會戰(zhàn)”,或“圖爾會戰(zhàn)”。<br> 此次會戰(zhàn)的勝利,對西歐乃至整個歐洲的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避免了歐洲、特別是西歐被伊斯蘭化,使得西方文化在信奉基督教的氛圍中得以順利發(fā)展。其次,為查理曼帝國的誕生準備了條件,會戰(zhàn)提高了查理?馬特的威望,為他的兒子矮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開拓了道路,也為他的孫子查理大帝于公元800年建立加洛林帝國奠定了基礎。<br> </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b06fbb">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城創(chuàng)建了伊斯蘭教。之后,穆罕默德及后繼者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不僅迅速統(tǒng)一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地區(qū),而且還把“侵略”當作“圣戰(zhàn)”,大規(guī)模對外進行擴張。<br>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在征服了整個西亞和北非后,又揮師渡過地中海,滅掉西哥特王國,征服比利牛斯半島,很快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封建大帝國。隨即大馬士革的哈里發(fā)還把消滅拜占庭,征服整個基督教世界,作為戰(zhàn)略目標實施。然而,在普瓦捷會戰(zhàn)之后的4年中,阿拉伯人在與查理·馬特多次交戰(zhàn)中屢遭挫敗,不得不撤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區(qū),伊斯蘭教徒妄圖占領歐洲,把地中海變成阿拉伯帝國內湖的戰(zhàn)略目標終成泡影。</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 <font color="#ff8a00">【加洛林王朝】</font> <font color="#ed2308">3.查理曼在帕德博恩 </font> <font color="#167efb"> 帕德博恩位于今德國西部,查理曼征服薩克森后,在帕德博恩召開臣民大會,很多薩克森貴族前來參加。在查理曼的武力威脅下,他們表現(xiàn)出了屈服的姿態(tài)。很多薩克森人也接受了洗禮,皈依了天主教。<br> </font><font color="#ff8a00">查里曼大帝 </font><font color="#b06fbb">(公元742-814 年) 是中世紀800年左右的法蘭克國王。他的父親矮子丕平,在公元751年,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篡位創(chuàng)立了加洛林王朝。公元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爾斯和他的長兄卡洛曼兩人瓜分。公元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二十九歲的查爾斯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君主,也就是查里曼大帝。<br> 查理曼勇武善戰(zhàn),在位的14年期間,發(fā)動過對倫巴德人、撒拉森人、薩克森人等的大大小小50多場戰(zhàn)爭。<br> 公元772年,查理曼率軍進攻分布在今荷蘭和德國北海海岸的薩克森人,開啟了長達32年對薩克森人的戰(zhàn)爭。直到804年,征服了德國,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薩克森人居住的地區(qū)被納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font><div><font color="#b06fbb"> 公元782年,查理曼在薩克森地區(qū)設立郡縣并派薩克森人擔任伯爵對當?shù)剡M行管理,還頒布了《薩克森異教區(qū)法規(guī)》,規(guī)定不信仰天主教的就判處死刑。嚴苛的法律引起了薩克森人的強烈反抗,查理曼出兵鎮(zhèn)壓了叛亂。公元785年,薩克森人的首領維杜金德率領他的屬下向查理曼投降。查理曼赦免了他,親自為他洗禮,讓他皈依了天主教。幸存下來的薩克森人也都被迫改信天主教。所以德國人信仰基督教其實是被迫的。</font><br><br></div> <font color="#ff8a00">【卡佩王朝】</font> <font color="#ed2308">4.厄德伯爵在維京人進攻面前保衛(wèi)巴黎(巴黎圍城戰(zhàn))</font> <font color="#167efb"> 維京人別稱北歐海盜,曾經以可怕的海上攻擊和難以置信的強悍聞名于世,原是挪威、瑞典和丹麥一帶北歐人。他們及其后代曾一度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的內陸、法國的諾曼底、英國、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區(qū)。在公元825年,發(fā)現(xiàn)冰島(愛爾蘭的僧侶早已經在那里)并在875年定居下來。 <br> 維京人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不列顛島嶼,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他們的長船曾經肆虐于法蘭西北面的海岸線,且屢屢深入內陸。公元797年,首次入侵查理曼大帝統(tǒng)治下的加洛林帝國,后被擊退,而后又不斷入侵,不斷被擊退,繼續(xù)不斷入侵,一直不放棄。特別是在查里曼帝國一分為三后,入侵事件更是越來越頻繁,規(guī)模越來越大,攻守雙方對抗越發(fā)激烈。公元834年,維京人搶劫了帝國的金融商業(yè)中心多雷斯港,并沿著易北河北上,劫掠了沿途的魯昂、圖爾等地。<br> 圖片展示的是公元885到886年的圍城戰(zhàn)中,法蘭西的厄德伯爵統(tǒng)帥統(tǒng)領法軍成功擊退維京人的進攻。<br> 法軍統(tǒng)帥厄德伯爵的父親原來也是法蘭西公爵、即巴黎伯爵——強者羅伯特,曾控制著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的土地,經常和入侵的維京人作戰(zhàn),直至在布里薩爾特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沙場。對于厄德伯爵來說,抗擊這群兇惡的入侵者,既是保家衛(wèi)國,也是在報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font><br> <font color="#ed2308">5.布汶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公元1211-1212年期間,英格蘭無地王約翰聯(lián)合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弗蘭德爾伯爵、布洛涅伯爵結成反法聯(lián)盟,籌劃在1214年擊敗腓力二世。<br> 按照籌劃,約翰從法國西南部入侵,收復丟失給腓力二世的安茹家族領地,且沿著羅亞爾河谷從南部牽制法軍,奧托四世則率領弗蘭德爾以及另外一部分英軍,從弗蘭德爾邊界進攻巴黎。于是,公元1214年7月27日,奧托的軍隊和法國軍隊就在今天法國北部的里爾市附近布汶地區(qū),展開一場殊死的搏斗,這場戰(zhàn)事就是“布汶戰(zhàn)役”。<br> 戰(zhàn)斗結果以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為統(tǒng)帥的法軍擊敗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和佛蘭德伯爵斐迪南的聯(lián)軍,斐迪南被俘虜。這場戰(zhàn)役是中世紀法蘭西國王王權擴張的一次決定性勝利,此戰(zhàn)確立了13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強國地位,法蘭西王室獲得了布列塔尼公國和諾曼底公國,鞏固了在安茹、緬因和圖賴訥的領主權,且導致了金雀花王朝統(tǒng)治下的安茹帝國崩潰。<br> 【布汶戰(zhàn)役的起因,源于英格蘭國王和法國卡佩王朝的國王之間尖銳的斗爭。早在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國的威廉公爵在英格蘭東南部的黑斯廷斯戰(zhàn)役中獲勝后,征服了英格蘭,開創(chuàng)了諾曼王朝,成了英格蘭國王,這樣,威廉就既是英格蘭王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又是諾曼底公爵、也是法國國王的封臣。威廉去世后,他的大兒子威廉二世繼位,威廉二世于公元1100年的一次打獵中被暗箭射死,后由他的小弟弟亨利(后稱亨利一世)繼承英格蘭王位(1100——1135年)。到了公元1154年,英格蘭的國王是亨利一世的女兒瑪?shù)贍栠_的兒子亨利二世(公元1154——1189年在位),他創(chuàng)立了“安茹王朝”也叫金雀花王朝或不蘭奔特納王朝,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亨利二世過世后,經過權力之爭,最終于1199年由亨利二世的第四個兒子約翰登基繼承安茹帝國、坐上王位,與積極擴張、且支持約翰侄子亞瑟接管英格蘭王位的法王腓力二世不斷發(fā)生軍事沖突、爆發(fā)長達12年的金雀花——卡佩王朝戰(zhàn)爭,最后以“布汶戰(zhàn)役”法軍的取勝為標志結束戰(zhàn)爭?!?lt;/font><br> <font color="#ed2308">6.塔耶堡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公元1242年7月21日,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發(fā)動對法國的遠征,法王路易九世(圣路易)迎戰(zhàn)。雙方在塔耶堡交戰(zhàn),這就是圖片展示的塔耶堡戰(zhàn)役。<br> 塔耶堡距離法國的戰(zhàn)略重地普瓦提埃大約100公里,而普瓦提埃的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數(shù)次決定英法乃至歐洲命運的大戰(zhàn)役,畫中的橋位于夏朗德河上。<br> 亨利三世(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是“無地王”約翰的兒子,約翰死的時候才九歲,繼位成了金雀花王朝的第四位英格蘭國王(1216年——1272年在位),在位時間長達56年,1227年二十歲時親政,正式統(tǒng)治英國。但缺乏治國才能,雖說性格和善,虔信宗教,熱愛藝術,為人也算不錯,但從治理國家來說,欠缺判斷力,容易沖動,既怯懦無能,又野心勃勃,行事不切實際。親政后一改以前向御前會議咨詢國事的習慣,獨斷專行,對外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為了奪回諾曼底等地,兩次進攻大陸,包括1230年和1242年的塔耶堡戰(zhàn)役,結果寸土未得,均以失敗告終。統(tǒng)治期間,英國處于停滯不前狀態(tài)。不過,他在位時,有一最重要的事是英國產生了議會。1272年去世后愛德華王子即位為英王,史稱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金雀花朝在歷經約翰和亨利三世兩朝混亂之后,終于又有一位勇武的君主登上了王位。<br> 路易九世(1214年4月25日——1270年8月25日)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第十一位國王,1226年即位(1226年11月8日——1270年8月25日在位 ),是卡佩王朝第十位國王路易八世與卡斯蒂利亞的布蘭卡之子,其軍事才能和實力遠在英王之上。路易九世統(tǒng)治末期,王室領地有所擴大,王權較前加強。但路易九世因熱衷于十字軍東征,不僅花費了大量錢財,本人也死在北非戰(zhàn)場。</font><br> <font color="#ed2308"> 7.蒙斯-昂-佩維爾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發(fā)生在公元1304年8月18日、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率軍入侵弗蘭德斯的戰(zhàn)爭。<br> 腓力四世身材高大、儀容瀟灑、有“美男子”的雅號,公元1268年生于巴黎附近的楓丹白露,時值他的祖父路易九世統(tǒng)治末期。腓力四世是法蘭西卡佩王朝第十三位國王(1285年—1314年在位),在位時打擊貴族,維護法蘭西的利益,壓制羅馬教皇,致力于擴大王室領地,統(tǒng)一法國,但在諸侯頑強抵抗、英國干涉的情況下成果有限。<br> 腓力四世一直想占有富甲全歐的弗蘭德斯。1297年要求弗蘭德斯伯爵—居伊割讓一些邊境城市,遭到拒絕,于是便舉兵入侵。1300年居伊戰(zhàn)敗投降,腓力四世便派代表和駐軍直接統(tǒng)治弗蘭德爾,與貴族寡頭共同壓榨市民,最終激起弗蘭德斯人民的反抗。主要城市布魯日的市民在1302年5月18日晨禱時間舉行起義,殺死大批法國統(tǒng)治者和城市貴族。腓力四世派兵鎮(zhèn)壓,結果于7月在庫爾特累被弗蘭德斯民兵擊敗,庫爾特累戰(zhàn)役(也稱“金馬刺之戰(zhàn)”)敗北后兩年,也就發(fā)生了這場由腓力四世親自率軍再次入侵弗蘭德斯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法國獲勝,雙方簽訂和約,讓弗蘭德斯伯爵居伊的兒子繼任伯爵,法王索取大筆賠款,并派兵進駐。但法國未能鞏固在弗蘭德爾的統(tǒng)治。1314年市民又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起義,腓力四世無力鎮(zhèn)壓,只得談判休戰(zhàn)。<br></font><br> <font color="#ff8a00">【瓦盧瓦王朝】</font> <font color="#ed2308">8.卡塞爾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1328年8月23日,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的首位國王(1328年4月1日—1350年8月22日在位)腓力六世出兵支援不信教的親法佛蘭德斯伯爵路易鎮(zhèn)壓市民起義的戰(zhàn)爭。佛蘭德斯是當時最富庶的地區(qū),腓力六世之所以幫助佛蘭德伯爵鎮(zhèn)壓市民起義,是為了保證法國王室對那個地區(qū)的控制,以防佛蘭德斯出現(xiàn)強大的脫離法國的政治力量,因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也一直覬覦那地方。<br> 腓力六世是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三世的孫子。1328年,前任卡佩王朝的最后一位國王查理四世去世,由于國王沒有男性后嗣,作為堂弟的腓力,經過一系列繼承風波,成功登上法國王位。當時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他爭奪繼承權,雖說失敗,但心存不甘,為此埋下“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隱患。<br> 1337年愛德華三世渡海入侵法蘭西,自封法國國王, 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格蘭在法國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占領耶訥。雙方劍拔弩張,從而拉開了歷時116年的“英法百年戰(zhàn)爭”大幕。</font><br> <font color="#ff8a00">英法百年戰(zhàn)爭</font> <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 法國與英格蘭、及后來加入的勃艮第間的戰(zhàn)爭,發(fā)生于1337—1453年。由法國的腓力六世與英王愛德華三世爭奪王位繼承權及爭奪英國在法境內與英國有密切經濟聯(lián)系而且富庶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qū)開始,爾后演變成英國入侵,法國反入侵的戰(zhàn)爭。<br> 戰(zhàn)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英軍在克勒西(1346年)、普瓦提埃(1356年)戰(zhàn)役大敗法軍,俘虜法王約翰。1360年兩國簽訂和約,法國失去大片領土。第二階段:1369年后,法國進行改革,轉敗為勝,屢挫英軍,收復大片失地。特別是1418年英軍圍攻通向南方的奧爾良城,被愛國女青年貞德率眾擊退,保衛(wèi)了南部國土、收復了北方的許多城市。貞德犧牲后,法國人民繼續(xù)抗擊英軍,取得最后勝利,收復了除加來港外英國在法國境內的全部領土。</font><br> <font color="#ed2308">9.科切爾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1364年5月,貝特朗?杜?蓋克蘭奉命率領法軍前往諾曼底與納瓦拉國王“惡人”查理二世作戰(zhàn)。5月16日與讓?德?格萊利三世率領的加斯科涅軍隊在科切爾展開決戰(zhàn)。 蓋克蘭先用詐敗戰(zhàn)術令敵軍自亂陣腳,隨后采取側翼包抄大獲全勝。此戰(zhàn)的勝利極大削弱了納瓦拉國王的勢力。戰(zhàn)后幾天,得知這一喜訊的查理五世也在蘭斯大教堂正式加冕。這場戰(zhàn)爭應該算為“英法百年戰(zhàn)爭”法國的首場勝戰(zhàn)。</font><br><br><br> <font color="#ed2308"> 10.圣女貞德進入奧爾良(奧爾良解圍戰(zhàn)) </font><font color="#167efb"> 圣女貞德是天主教圣人、法國女軍事家,歷史上唯一17歲就指揮國家大軍的少女。<br> 貞德年少時正值“英法百年戰(zhàn)爭”,1428年英軍同勃艮第人圍攻奧爾良,在奧爾良即將陷落的生死存亡之際,她請命參加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軍隊到達奧爾良后,她身先士卒,一直在最前線作戰(zhàn),受傷也未退縮。三個月后,擊敗了圍城的英軍,解了奧爾良之圍。這是法國人在阿金庫爾慘敗之后的一次重大的、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勝利,解除奧爾良之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法軍士氣,從此法軍轉入對英國人的反攻,貞德也成為法國民族女英雄光鮮亮相于歷史舞臺。<br> 不久之后,貞德又帶領軍隊攻克蘭斯,支持查理王儲加冕為查理七世。1430年5月23日,部隊撤回貢比涅城時,貞德帶領后衛(wèi)部隊斷后,不幸被勃艮第人俘虜,后被英格蘭重金購去,并被英格蘭控制的宗教裁判所誣陷為異端和女巫,判處火刑,活活燒死,年僅十九歲。<br> 二十六年后的1456年,貞德得以平反、封圣女,還定每年5月30日為貞德紀念日,500年后又被梵蒂岡封圣。在法國人民心中,她是自由女神、民族英雄。人們對圣女貞德的崇敬甚至超過了拿破侖和凱撒。</font><br> <font color="#ed2308">11.卡斯蒂隆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1453年7月17日,法國炮兵指揮官讓·博羅率領7000人圍攻卡斯蒂隆,用超過300門的火炮把趕來解圍的英國軍隊撕得粉碎,自此英格蘭失去了除“加來”和“海峽群島”外的全部法國領土,“百年戰(zhàn)爭”結束(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這場戰(zhàn)爭為日后法國稱霸歐洲大陸奠定了基礎,而失去歐洲大陸土地的英國人只能把目光投向海外,造就了后來的“日不落帝國”。</font><br> <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b06fbb">公元 1429年,貞德在奧爾良圍城戰(zhàn)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本來準備逃亡蘇格蘭的王太子查理,看到獲勝的希望,在貞德支持下于1429年7月17加冕為王,史稱查理七世。<br>查理七世積極備戰(zhàn)、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1436年收復巴黎,1438年,頒布“布魯日國事詔書”,削弱了法蘭西教會的權力,為籌措軍費想盡辦法,1439年王室召開三級會議,國王獲得了不經過議會就可征稅與建立常備軍的權力,得以建立包括騎兵、炮兵與步兵的常備軍;1440年平息了大貴族的叛亂后大幅減弱了貴族的權力;經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法國的中央集權大幅加強。<br>進行內政改革的同時,法蘭西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勝利。1435年與勃艮第人達成合約:法蘭西承認勃艮第公國的獨立,勃艮第人則承認查理七世為法國國王,這樣就使英格蘭失去了唯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盟友。就在同一年,英格蘭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去世,年僅10歲的英王亨利六世親政,失去盟友的英格蘭以及無人領導的英軍只能孤軍奮戰(zhàn)了。<br>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后,法軍對英軍發(fā)動了一系列攻擊。1441年法軍收復香檳,1450年法軍在福爾米尼戰(zhàn)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并順利收復諾曼底地區(qū)。1451年,法軍占領波爾多, 1452年波爾多市又被英軍奪回。1453年圍攻卡斯蒂隆,取得勝利。</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 <font color="#ed2308"> 12.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font> <font color="#167efb"> 1494年,查理八世以王位繼承人資格進入意大利,1495年2月22日攻占那不勒斯并加冕為那不勒斯王國國王。他的行動遭到教皇西克斯特四世、威尼斯、米蘭及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阿拉貢的斐迪南的聯(lián)合反對。</font><br> <font color="#ff8a00"> 查理八世 </font><font color="#b06fbb">(1470年6月30日—1498年4月7日)是法國瓦盧瓦王朝嫡系的最后一位國王(1483—1498在位),軍事家,是『蜘蛛國王』路易十一的獨子,生于安布瓦城堡。查理八世頗有野心,企圖控制意大利,導致法國卷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意大利戰(zhàn)爭。但其軍事冒險,只在初期取得一些勝利,后來在泰羅戰(zhàn)役中,法軍戰(zhàn)敗,迫于同年底退出意大利。雖然后來查理八世又制訂征服意大利的計劃,但英年早逝未得成行。</font><br><br><br> <font color="#ed2308"> 13.馬里尼亞諾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這是法國軍隊與米蘭公爵屬下的瑞士雇傭軍于1515年9月13-14日進行的會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局標志法國炮兵的興起和名震一時的瑞士長矛兵的沒落。<br></font> <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b06fbb">到了15世紀末,歐洲各國的戰(zhàn)術體系呈現(xiàn)各不相同的多樣形式,那個時期出現(xiàn)職業(yè)軍隊、職業(yè)軍官,專門接受他國雇傭、拿人家錢、替人家打戰(zhàn),最為出名的當屬瑞士雇傭軍,走出瑞土山區(qū)的瑞土長矛兵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名震一時。那個時期的西班牙軍隊出現(xiàn)了既可用于戰(zhàn)略目的、又可用于戰(zhàn)術目的的輕騎兵,他們配備有十字弓弩和可以在馬背上笨拙地射擊的火繩槍。那個時期的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還讓重步兵拿起了劍和盾。、、、、、、在這樣一個多種作戰(zhàn)形態(tài)并存時期,法蘭西人在意大利挑起了時間不短的國際性戰(zhàn)爭——意大利戰(zhàn)爭。一些地區(qū)性武器系統(tǒng)和戰(zhàn)術風格都在這次戰(zhàn)爭中各顯神通。<br> 到16世紀末,法軍在保留自己上乘的傳統(tǒng)重騎兵的基礎上,又添加了歐洲最好的炮兵。法軍有高素質的炮手,有安裝在四輪貨車上的最好的青銅炮。法蘭西炮兵有著較強的機動力,能與部隊的行進保持同步,既能用于野戰(zhàn)行動也可用于圍城作戰(zhàn)。</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14.加萊圍城戰(zhàn)</font> <font color="#167efb"> 公元1558年1月9日,法王亨利二世派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圍攻“加來”,最終收復了“加來”,并將英軍徹底逐出法國。</font><br> <font color="#167efb">“加來”是歐洲大陸距離英國最近的地方,海運便利,經濟發(fā)達,戰(zhàn)略位置重要。既是英國入侵歐洲大陸的重要據(jù)點,也是防御歐洲大陸入侵英國的重要據(jù)點,英國對“加來”極為看重,與法國爭奪了二百多年。<br> 事情起因當追溯到二百多年前的公元1337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率軍入侵法國,“英法百年戰(zhàn)爭”爆發(fā)。起初英軍一直占上風,公元1347年9月法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加來停戰(zhàn)協(xié)議》,法國承認英國對“加來”的占領。1355年停戰(zhàn)協(xié)議到期,英法再次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1360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和法王約翰二世簽訂《布勒丁尼條約》:愛德華三世放棄對法蘭西王位的要求,約翰二世繼續(xù)承認英軍對“加來”等地的占領。<br>英國非??粗亍凹觼怼?,給予諸多貿易特權,將其并入英國(在英國議會中擁有“加來”的席位)。但始終改變不了英法雙方對這塊地的長期激烈爭奪。1436年菲利普三世率軍圍攻“加來”,沒有攻克。1453年法軍收復除“加來”以外的所有領土,百年戰(zhàn)爭結束。百年戰(zhàn)爭之后,“加來”成為英軍在法國的唯一據(jù)點,英軍通過海上防御和補給加來。到了1558年,便發(fā)生了這場由法王亨利二世派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圍攻“加來”、收復“加來”、將英軍徹底逐出法國的戰(zhàn)爭。</font><br> <font color="#ff8a00">【波旁王朝】</font> <font color="#ed2308"> 15.亨利四世進入巴黎 </font><font color="#ff8a00">(記錄歷史事件、不涉及戰(zhàn)爭) </font><br> <font color="#167efb"> 亨利四世(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本名亨利·德·波旁。原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德·納瓦爾)。納瓦拉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自治區(qū),前身是一個獨立王國,1515年“上納瓦拉”與西班牙合并,1589年國王(即亨利四世)繼承了法國王位(1589-1610),“下納瓦拉”與法國合并。圖片描繪的應該就是亨利四世進入巴黎繼承法國國王的情景。<br> 亨利四世原為雨格諾派信徒,為了繼承法國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在巴黎被刺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這位把法國從廢墟中重建的國王,贊譽為“賢明王亨利”,追稱為“亨利大帝”。<br> 亨利的母親為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父親為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即納瓦拉國王安托萬一世)是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的后代。根據(jù)《撒利克法典》,他們的結合使兒子亨利具有了法蘭西王位第三順序繼承人的資格。<br> 亨利的第一個妻子是瓦盧瓦的瑪格麗特,1572年結婚,而后友好分手。1589年繼承法國王位后,1600年娶了來自佛羅倫薩王族的瑪麗?德?梅迪奇,生了兒子——后來的路易十三。1610年亨利去世,路易十三繼承王位,拉開了法國開始稱霸歐洲的序幕。<br> 亨利四世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他的四世孫后來又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創(chuàng)建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font><br><br><br> <font color="#ed2308">16.羅克魯瓦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發(fā)生在1643年5月19日的羅克魯瓦戰(zhàn)役,屬于“三十年戰(zhàn)爭”后期的一場會戰(zhàn)。法蘭西王國昂基安公爵路易二世?德?波旁受命指揮法軍在法國北部的羅克魯瓦(法國阿登省的城市,當時的要塞)與西班牙軍隊作戰(zhàn)。路易面對的是長期稱霸歐洲的西班牙陸軍,指揮官都是經驗豐富的將領,而他只是個23歲的青年指揮官。結果法國卻取得壓倒性勝利,西班牙主力軍團被法軍步騎兵重重包圍后全殲,德?梅洛主帥陣亡。西班牙軍隊死8000人,被俘6000人,損失火炮24門,法軍死2000人,傷近6000人。路易作為法國名將聲譽鵲起,成了戰(zhàn)爭明星。此役終結了西班牙在歐洲大陸歷史上的戰(zhàn)術優(yōu)勢、走向中衰,同時標志著法國陸軍稱霸歐洲大陸輝煌時刻到來。</font><br> <font color="#ff8a00">【三十年戰(zhàn)爭</font> <font color="#b06fbb">發(fā)生在1618—1648年期間。13世紀后,神圣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各邦諸侯割據(jù)稱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和信奉舊教(天主教)的諸侯分別組成“新教聯(lián)盟”(1608)和“天主教聯(lián)盟”(1609)。彼此紛爭的背后掩飾著爭奪地盤和對待皇帝專權的斗爭、最后演化成以德意志為主要戰(zhàn)場、席卷歐洲、長達三十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一方是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組成,得到羅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及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支持。另一方則是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的法國、瑞典、丹麥、聯(lián)合省共和國(荷蘭)以及英國、俄國組成,得到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捷克、特蘭西瓦尼亞,意大利反哈布斯堡王朝運動的支持。<br>哈布斯堡王朝極力限制新教活動,而法國雖為天主教國家,最后卻還是支持新教聯(lián)盟直接出兵與瑞典聯(lián)合對哈布斯堡王朝作戰(zhàn)。<br> 三十年戰(zhàn)爭的導火線,由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武裝群眾沖進王宮,把皇家欽差從窗口拋入壕溝(史稱“擲出窗外事件”)點燃。</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 <font color="#ed2308"> 17.倫斯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1648年8月20日,由孔代親王路易二世?德?波旁(大孔代)指揮的法國軍隊與由奧地利利奧波德?威廉大公率領的奧地利和西班牙軍隊在法國的倫斯交戰(zhàn),法軍獲勝(這是三十年戰(zhàn)爭中的最后一戰(zhàn))。但由于法國國內爆發(fā)福隆德運動,使法軍的戰(zhàn)斗力受到影響,故西班牙的侵略未被遏止。</font><br> <font color="#ff8a00">【福隆德運動</font> <font color="#b06fbb">也叫投石黨運動,是發(fā)生在1648——1653年期間法國人民反對專制王權的政治運動。1643年法王路易十四登基時只有5歲,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娜任攝政女王,她的寵臣紅衣主教馬薩林擔任首相,掌握大權,成了法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當時,30年戰(zhàn)爭即將結束。馬薩林為了應付戰(zhàn)爭的需要,因收稅問題引發(fā)貴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憤怒,馬薩林的支持者被巴黎暴民以石塊襲擊窗戶。</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 <font color="#ed2308">18.敦斯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1658年1月14日發(fā)生在敦斯附近這場戰(zhàn)斗,頗具戲劇性的是與法軍對抗的西班牙軍隊的統(tǒng)帥是前面介紹過為法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原法軍統(tǒng)帥——大孔代。因某種政治原因大孔代逃亡到西班牙,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把盧森堡賜封給他,并授權他指揮西班牙軍隊與法國作戰(zhàn),雖然也曾取得不少勝利,但這一戰(zhàn)卻以失敗告終。在這一戰(zhàn),他的對手是原來的戰(zhàn)友——法軍統(tǒng)帥蒂雷納,蒂雷納的軍隊得到英國護國主克倫威爾的有力支援,大孔代率領的西班牙軍被徹底擊潰。而后西班牙與法國議和,在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約中,大孔代獲得了已經親政的路易十四的寬恕,于是他又回到法國,為國效力。</font><br> <font color="#ff8a00">【大孔代 </font><font color="#b06fbb"> 是其人外號,原名:路易二世?德?波旁( 1621年9月8日—1686年11月11日),第四代孔代親王,孔代親王亨利二世?德?波旁之子, 法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承襲孔代親王爵位和昂基安公爵爵位,孔代家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17世紀歐洲最杰出的統(tǒng)帥之一。<br> 在1643年羅克魯瓦戰(zhàn)役獲得偉大的勝利后,大孔代返回巴黎, 1644年被派往德國支援在那里的作戰(zhàn)的法軍統(tǒng)帥蒂雷納。被授予整個軍隊的指揮權,立下不少戰(zhàn)功。1646年亨利二世·德·波旁去世,路易二世·德·波旁繼承了親王稱號。他的政治生涯與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投石黨運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赫赫軍功順理成章就成為了法國貴族的首領,這些貴族對年幼國王路易十四的首相馬薩林削弱貴族權力、擴大王室實權的政策十分不滿,乃至與王室和馬薩林決裂。大孔代自然也就卷入其中,加上他高傲和野心使他非常不受奧地利的安娜(路易十四之母)歡迎,在安娜的授意之下,1650年1月18日被政府逮捕,1651年1月得以釋放,獲釋后勢單力孤,于是就在1652年9月逃亡西班牙,與西班牙結盟向宮廷和馬薩林挑戰(zhàn)。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重用了他、并授權他指揮西班牙軍隊與法國作戰(zhàn)。</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 <font color="#ed2308">19.瓦朗榭訥圍城戰(zhàn) </font><font color="#167efb">(未查到相關資料 略)</font> <font color="#ed2308">20.馬薩利亞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未查到相關資料 略)</font> <font color="#ed2308">21.比利亞維西奧薩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未查到相關資料 略)</font> <font color="#ed2308">22.德南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德南戰(zhàn)役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的眾多戰(zhàn)役之一。發(fā)生在末期,是影響戰(zhàn)爭進程的決定性戰(zhàn)役之一。法軍在維拉爾元帥指揮下,以一場白刃戰(zhàn)壓倒歐根軍隊一部。約8000名英、荷聯(lián)軍被殺或淹死在斯海爾德河,法軍只損失500人。該戰(zhàn)役導致大聯(lián)盟開始瓦解,法國也得以收復戰(zhàn)爭中期丟失的大部分城鎮(zhèn)。</font><br> <font color="#ff8a00">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font> <font color="#b06fbb">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沒有子嗣承繼王位。按照關系,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卡洛斯二世有宗親關系;卡洛斯二世的姐姐瑪利亞·特里薩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當上皇后,法國通過外交積極活動,促使卡洛斯二世生前立下遺囑,要將王位傳給姐姐的孫子——安茹公爵腓力。這樣一來,為了爭奪西班牙王位,法國的波旁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便爆發(fā)了長達十幾年(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與荷蘭結成聯(lián)盟,支持奧地利,后來又有普魯士王國、葡萄牙、意大利地區(qū)的薩伏依等邦國加盟。而與法國結盟的只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寥寥幾個邦國。<br> 戰(zhàn)爭最后結果:法國的腓力五世繼承了西班牙王位。但和約規(guī)定他的后代永遠不能繼承法國王位,而且法、西兩國永遠不能合并。法國雖然成了第一贏家,但戰(zhàn)爭過程,損兵折將,飆升的戰(zhàn)費加上當年嚴重“寒災”拖垮了國家經濟,饑民大量死亡、社會瀕臨崩潰,人口從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不足1900萬,法國人對這種結果嚴重失望,路易十四原本偉大的“太陽王”形象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殆盡。同時《烏得勒支和約》規(guī)定法國與西班牙永不合并,路易十四想統(tǒng)一法國、西班牙和尼德蘭(荷蘭和西屬尼德蘭)的計劃也成為泡影。】</font><br> <font color="#ed2308"> 23.豐特努瓦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發(fā)生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期間。一方由英國、漢諾威、荷蘭和奧地利組成的聯(lián)軍,另一方是法國。戰(zhàn)前雙方兵力都在五萬上下。5月9日,聯(lián)軍從康布城出發(fā),向豐特努瓦村集結。</font><br> <font color="#167efb">聯(lián)軍總指揮坎伯蘭公爵作戰(zhàn)斗部署:奧軍進攻左翼,荷蘭軍進攻豐特努瓦村,右翼的英軍和漢諾威軍擔負主攻任務。法軍由薩克斯元帥任總指揮,國王路易十五帶著王子來到陣前助威。圖片中騎白馬、穿紅衣者為法王路易十五,穿藍衣者為法軍薩克斯元帥。<br> 5月11日凌晨4點,聯(lián)軍分四路進攻,法軍頑強抵抗,經幾個小時苦戰(zhàn),聯(lián)軍彈藥告罄,法軍仍堅若磐石。擔負主攻任務英軍傷亡嚴重,十余名軍官死傷,153名士兵、士官陣亡,100余名受傷,喪失突破戰(zhàn)線的指望,不得不退回。聯(lián)軍損失至少13000人以上,法軍自然也傷亡不輕,但總算是取得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最大的勝利,提升了士氣,找回了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后、一度失去的太陽王鼎盛時期強者風采的法國人的民族自信。拿破侖曾說道:豐特努瓦戰(zhàn)役,像一針強心劑,給風燭殘年的波旁王朝輸了最后一次血,使她又活了三十年。</font><br> <font color="#ff8a00">【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40-1748) 奧皇查理六世1740年10月20日死后無男嗣,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引發(fā)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而長達八年的戰(zhàn)爭。其中普魯士、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薩克森、皮埃蒙特、撒丁王國、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俄羅斯帝國、波希米亞王國、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繼承王位】</font><br> <font color="#ed2308">24.勞菲爾德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的一部分,勞菲爾德位于馬斯特里赫特西邊。1747年7月2日,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元帥帶領8萬法軍對陣英荷聯(lián)軍,與英國和漢諾威王朝旗幟下的坎伯蘭公爵指揮的6.6萬精銳部隊在這里展開決戰(zhàn)。(聯(lián)軍總指揮坎伯蘭公爵曾經在豐特努瓦戰(zhàn)役被薩克斯伯爵擊敗過)<br> 坎伯蘭的軍隊雖然精銳,但他無視將軍利戈尼爾的建議“占領和鞏固一排村的前端”,致使聯(lián)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前沿陣地、雙方在羅庫展開激烈的拉鋸戰(zhàn)??膊m組織荷蘭與英國軍隊進行反擊,但荷蘭騎兵被法國騎兵擊潰,而后步兵陷入混亂,法國騎兵劃破聯(lián)盟中心后,又威脅到英國步兵。利戈尼爾見勢不妙,緊急組織反擊,以圖拯救處于滅頂之災的陸軍。雙方激烈交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堪稱最大的騎兵戰(zhàn),出現(xiàn)超過15000騎兵的沖擊和反沖擊的壯觀場面,該村曾幾度易手,最后薩克斯占了上風,法軍控制了局面,利戈尼爾被被俘,英荷聯(lián)軍最終陷入崩潰。戰(zhàn)爭結果:聯(lián)軍傷亡12000人,法軍傷亡8700人,<br> 法國取得最后勝利,留下了門戶洞開、任法國擺布的荷蘭共和國。1748年5月7日,馬特斯利赫特陷落。薩克斯成功的完成了對此地的征服。<br></font><br> <font color="#ed2308">25. 約克鎮(zhèn)圍城戰(zhàn)役 </font> <div> <font color="#167efb">作者:奧古斯特?考德,</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創(chuàng)作時間:1836年。</span><div><font color="#167efb"> 約克鎮(zhèn)戰(zhàn)役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最后一場陸上大型戰(zhàn)斗。1781年8月,由華盛頓將軍率美軍和羅尚博伯爵率法軍共1.7萬人,聯(lián)手合圍約克鎮(zhèn)的英軍,打的由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指揮的英軍無路可退,只好與美法聯(lián)軍談判,10月19日,駐守約克鎮(zhèn)的英軍共8000人正式投降。約克鎮(zhèn)圍城戰(zhàn)役之后,英國議會被迫同意議和,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于凡爾賽宮簽訂英美《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font><br> <font color="#ff8a00">【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5——1783)</font><font color="#b06fbb"> 是大英帝國和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及幾個歐洲強國間的戰(zhàn)爭,始于對抗英國經濟政策的萊克星頓槍聲,結束于約克鎮(zhèn)圍城戰(zhàn)役。<br> 14世紀末,西班牙的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15世紀末,西班牙人開辟了往美洲的新航線。西班牙、法國、英國等一些殖民</font><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國家先后來到美洲、接手美洲土著人手里的北美。1607年,英國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經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有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shù)是英國人,也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span></div><div><font color="#b06fbb"> 1775年4月19日清晨,800名全副武裝的英國輕步兵,在向萊克星頓進發(fā)時,與一隊北美洲民兵發(fā)生沖突,被民兵打死打傷274名,殖民軍倉惶逃回波士頓,民兵取得巨大勝利。從此,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了,后來因為法國加入對抗英國的戰(zhàn)爭,使戰(zhàn)爭的范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杰斐遜執(zhí)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26.弗勒呂斯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 弗勒呂斯是現(xiàn)在比利時埃諾省的一座城市,曾被西班牙、奧地利統(tǒng)治過。1794年6月26日,在這里爆發(fā)的這場戰(zhàn)役,奧地利被法國擊敗,“比利時”也就割讓給了法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不過,21年后的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并入荷蘭。此后的歷史就是比利時人民開始反抗統(tǒng)治者的斗爭,最終于1830年11月宣布獨立,建立比利時君主立憲國。</font><div><font color="#167efb"> 1831年,英國、法國和普魯士參加的倫敦會議承認比利時的獨立并保證它的永久中立。從法國承認比利時獨立這點看,法國對比利時還是有恩的。<br> 1792年,法國爆發(fā)大革命,廢除了君主制。歐洲的國王,彼此之間,好多都沾親帶故,豈能坐視共和之火蔓延?普魯士和奧地利(還有英、荷、西、撒、那)等國家很快結成聯(lián)盟,前來軍事干預。形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誘發(fā)了多場戰(zhàn)爭,包括這一場戰(zhàn)爭。</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 27.里沃利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侖?波拿巴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后奔赴意大利。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次年1月14日,奧地利阿爾文齊元帥指揮軍隊分三路攻襲,拿破侖率軍隊應戰(zhàn),他親自指揮的里沃利方向是主攻方向,當他判斷出對方主力位置后,立即調動部隊應對。奧軍總數(shù)10萬人,里沃利方向2.8萬人,法軍總數(shù)4.3萬人,里沃利方向2.3萬人,最后結果奧軍損失1.4萬人,法軍損失5,000人,法軍擊敗奧地利軍隊,贏得了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奧地利被迫和談,法國贏得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的勝利。此后,拿破侖的名字威震全歐洲。<br> 里沃利戰(zhàn)役是拿破侖以少勝多的一個成功戰(zhàn)例,顯示了拿破侖嫻熟的指揮藝術和杰出的組織才能。這次戰(zhàn)役中,拿破侖面對來自幾個方向的進攻,不是平分兵力、消極抵御,而是將主力迅速集中到最關鍵的方向和最危險的地區(qū)。在決定性的戰(zhàn)斗中,每每都處于相對優(yōu)勢和主動地位。事實證明:敢于集中、善于機動、決于進攻、巧于調度,是拿破侖在里沃利戰(zhàn)役中以少勝多的最重要的秘訣。<br> 法軍在北意大利的勝利,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一個奇跡。它使“第一次反法聯(lián)盟”宣告瓦解,也給拿破侖帶來無尚榮譽。</font><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 28.第二次蘇黎世戰(zhàn)役</font> 發(fā)生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期間,俄、法兩國軍隊于1799年9月25~26日在瑞士蘇黎世展開的戰(zhàn)斗。<br> 一條南北走向的利瑪河將蘇黎世與法軍擱開,有條巨型“護城河”的保護,占據(jù)蘇黎世的的俄將科薩科夫覺得可以“穩(wěn)坐釣魚臺”。<div> 過利瑪河的確十分不易,但戰(zhàn)爭需要,法軍必須渡河。法軍統(tǒng)帥、當時法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名將馬塞納在岸邊部署交叉炮火作為掩護,用三個強有力的火力點控制對岸俄軍,由3個卡賓槍連和1個輕步兵營組成先頭部隊,通過艱苦奮戰(zhàn),成功登陸、奇襲俄軍。士氣正旺之際,馬塞納又親自監(jiān)督搭建臨時橋梁,在他的鼓舞下,工人們用3個小時建成橋梁,接下,法軍的大量大炮和騎兵得以順利渡過利瑪河,8000法軍占領對岸陣地,10點,俄軍被逼退到蘇黎士城中,蘇黎士被法軍南北包圍。9月26日科爾撒科夫第2次試圖反擊,但再次被法軍擊退,之后,馬塞納趁勝帶領軍隊攻擊蘇黎士,12點蘇黎士被徹底攻下。<br> 這場戰(zhàn)爭,法軍戰(zhàn)果豐碩。俄軍7000人傷亡,6000人被俘,丟失7面軍旗,100門大炮被法軍繳獲。法軍傷亡共計3000多人。過后不久,蘇沃洛夫狼狽丟下輜重潰退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退出同盟。馬塞納用2個月時間破解死局,拯救了法國。<br><font color="#ff8a00">【 第2次反法同盟(1799年-1802年) </font>為<font color="#b06fbb">了促使法國恢復君主制,1799年歐洲各國趁法軍大將拿破侖的軍隊被困于埃及的時機,再次發(fā)起反法戰(zhàn)爭。由神圣羅馬帝國聯(lián)同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多數(shù)歐洲國家組成。<br> 同年底拿破侖只身返國,發(fā)動了霧月政變,任首席執(zhí)政官,并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zhí)政。而后,他親自指揮意大利方面軍,對付反法各國。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哥之役打敗奧地利軍,12月3日的霍恩林登戰(zhàn)役又一次打敗奧地軍隊、取得巨大勝利,為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最后神圣羅馬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侖議和,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font>】<br><br></div> <font color="#ed2308">29.霍亨林登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 發(fā)生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期間的又一場戰(zhàn)爭。</font><div><font color="#167efb"> 1800年12月3日,法國的莫羅將軍率領萊茵集團軍(5、6萬人)與奧地利的約翰大公率領的多瑙集團軍約6萬人,在霍恩林登(巴伐利亞慕尼黑城東32公里處的村莊)附近交戰(zhàn)。法軍的任務是將敵軍趕過因河一線,奧軍的任務則是在因河和伊薩爾河之間推進并占領蒂羅爾。<br> 霍恩林登交戰(zhàn)前的12月1日,雙方的先頭部隊在安普芬遭遇,戰(zhàn)斗中法軍失利。初戰(zhàn)獲勝使奧軍滋長了輕敵心理,奧軍約翰大公從并不可靠情報得出法軍已開始向伊薩爾河對岸撤退的錯誤結論,遂命令軍隊展開追擊,分四路向安青挺進。追兵缺少統(tǒng)一指揮,各路動作互不協(xié)同、組織渙散,穿過林地,道路又崎嶇不平。與之同時,法軍卻于12月3日拂曉在霍恩林登村外占領了陣地,晨8時許,奧軍先頭部隊走出森林,在霍恩林登村外突然與全部法軍遭遇,雙方交戰(zhàn)結果奧軍戰(zhàn)敗,在法軍追擊下,開始向因河退卻。 <br> 這場戰(zhàn)爭,奧軍損失約1.4萬人(其中0.9萬人被俘)和幾乎全部火炮(87門),法軍損失約2500人。奧軍在霍恩林登的失敗以及后來法軍對維也納的進攻,迫使奧地利退出戰(zhàn)爭并簽訂了不平等的呂內維爾和約(1801)。</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30.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 </font><font color="#167efb"> 法蘭西帝國 VS 俄羅斯帝國、神圣羅馬帝國。打斗發(fā)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期間,時間是公元1805年12月2日,地點是奧地利的奧斯特里茨(今位于捷克境內)。由于參戰(zhàn)三方的君主: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均御駕親征,親臨戰(zhàn)場,所以又稱“三皇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是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一場著名戰(zhàn)役。<br> 戰(zhàn)爭結果是人數(shù)為73000人的法國軍隊(實際參戰(zhàn)65000人)在拿破侖的指揮下,取得了對總計86000人的俄奧聯(lián)軍的決定性勝利。俄奧聯(lián)軍損失3.6萬人,法軍傷亡8245人。神圣羅馬帝國滅亡、奧地利帝國建立。</font><br> <font color="#ff8a00">【第三次反法同盟</font> <font color="#b06fbb">自1802年《亞眠和約》后,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地中海和巴爾干沖突不斷;俄羅斯帝國和法國的關系也在惡化。1804年3月21日,波旁王室的昂吉安公被法國政府以叛國罪處決,導致英國和俄羅斯帝國對法國的不滿爆發(fā), 1805年4月,兩國結成新的反法同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中遭受重大損失的奧地利起初持觀望態(tài)度。但1805年3月,已經成為法蘭西皇帝的拿破侖·波拿巴進一步加冕自己為意大利國王,激怒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1805年7月,奧地利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31.耶拿-奧爾斯塔特戰(zhàn)役</font> <font color="#167efb"> 耶拿-奧爾斯塔特戰(zhàn)役是法軍同普魯士——薩克森聯(lián)軍于1806年10月14日在耶拿和奧爾施塔特相距13公里的兩地在同一天進行的雙重會戰(zhàn)。<br> 1806年9月,英、俄、普等國組成第4次反法聯(lián)盟。當時的形勢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連續(xù)三次慘敗于拿破侖、被迫解散神圣羅馬帝國、俄國也在奧斯特利茨會戰(zhàn)中損失慘重,整個歐洲大陸,唯一沒有受到沉重打擊的只剩下普魯士,于是擁有1000萬人口、20萬大軍的普魯士成為第四次反法同盟當仁不讓的主力。 <br> 10月初,普薩聯(lián)軍17萬余人未等俄軍到達即率先行動,在布倫斯維克公爵指揮下分3路向西南推進至耶拿和魏瑪?shù)貐^(qū)。拿破侖聞訊后迅即調兵迎擊。 10月14日雙重會戰(zhàn)打響之前,聯(lián)軍把主力5.3萬向奧爾斯塔特撤退,只留下約4.7萬人留守耶拿和魏瑪,拿破侖誤認為留下的是聯(lián)軍主力,迅即調動主力8.3萬人于14日發(fā)起突擊,一舉將其圍殲。在耶拿戰(zhàn)場,普軍共傷亡2.7萬人,損失火炮200門;法軍傷亡5000人。<br> 在普軍的主力陣地奧爾斯塔特,法國反而只有達武一個軍(2.7萬人)應對。然而,盡管普軍兵力是法軍的2倍,卻遭到法軍毀滅性打擊。布倫斯維克公爵等高級將領負傷,國王威廉三世親自指揮也未能挽救敗局。普軍傷亡1.8萬人,損失火炮115門。法軍傷亡7270人。<br> 一天之內的兩地會戰(zhàn),普軍幾乎全軍覆滅。之后20多天,法軍三位元帥繆拉、蘇爾特和貝爾納多特跟蹤追擊,不斷摧垮普軍殘部,史稱“三元帥大追擊”,27日拿破侖率領達武、奧熱羅、蘭納斯和近衛(wèi)軍,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進入柏林。路易和莫提爾也奉命向希斯進攻</font>。<br><br> <font color="#ed2308"> 32.弗里德蘭戰(zhàn)役 </font><font color="#167efb"> 爆發(fā)在1807年6月14日,是拿破侖戰(zhàn)爭中法軍與第四次反法同盟軍隊在普魯士弗里德蘭鎮(zhèn)進行的一場決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是: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帶領約50000人法國軍隊與俄羅斯帝國的本尼格森伯爵帶領的76000人俄國軍隊。油畫描述的是當天上午3時,拿破侖皇帝在在弗里德蘭的橋頭,向各軍軍長發(fā)布戰(zhàn)斗命令,開始進攻本尼格森率領的俄國軍隊。<br> 這場戰(zhàn)斗的結果,法軍獲得決定性勝利,俄軍戰(zhàn)敗后沿著維納河與尼曼河混亂地潰逃,傷亡40000余人,八十門大炮落入法軍手中。法軍也傷亡8000余人,第四次反法同盟由此瓦解。<br> 弗里德蘭大捷是拿破侖極其輝煌的軍事成就之一。在事先沒有機會偵察戰(zhàn)場、對敵人的意圖一無所知情況下,單從騎兵的報告,弄清了敵人的位置、獲得有關地形情報,而后,以嫻熟的技巧調兵遣將,自如指揮,取得勝利。<br> 弗里德蘭戰(zhàn)役,取得戰(zhàn)術上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促使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也對于拿破侖成為歐洲中、西部的實際統(tǒng)治者、掌控整個中東歐具有轉折性意義。<br> 戰(zhàn)后簽訂和平條約:普魯士放棄所占領的波蘭,將易北河與萊茵河間的所有土地割給拿破侖和萊茵同盟、同意將軍隊減至42000人,并支付給法國1.4億法朗戰(zhàn)爭賠款。俄國承認法國組建的華沙大公國,并同意與法國結盟反對英國。</font><br> <font color="#ed2308">33.瓦格拉姆戰(zhàn)役 </font> <font color="#167efb">發(fā)生在1809年7月5、6兩日,是第五次反法同盟戰(zhàn)爭中的一場經典大軍團戰(zhàn)斗,是拿破侖一世的法軍與卡爾大公的奧軍在奧地利維也納東北16公里處的瓦格拉姆展開的大決斗。雙方總共動員了30多萬兵力,各自調動了400門以上的火炮,從單個戰(zhàn)斗而言,超過了1789年以往各時期歷次戰(zhàn)斗的規(guī)模。<br> 1809年7月3日,法國皇帝拿破侖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動用了當時可以調來的全部兵力約17萬人、火炮433門,準備與奧軍大決戰(zhàn)。為了渡過多瑙河,先在6月1日開始搭建浮橋(3座主橋和8座輔橋),然后計劃在7月4日晚渡河。到了7月4日那天,說來也巧,白天晴空萬里,晚上卻風云突變,驚雷閃電挾裹著疾風暴雨,拿破侖按原定計劃,指揮大軍、借著風雨交加的夜色掩護,把十余萬主力部隊送過多瑙河。渡河過程堪稱完美,充分體現(xiàn)了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優(yōu)秀的指揮組織能力和危難降臨時靈機應變能力。<br> 然而,讓拿破侖預想不到的是完美地渡過了多瑙河、卻鉆進了奧地利卡爾大公預設的伏擊圈,入了人家 的“口袋”,如果奧軍能成功“扎緊口袋”,后果萬劫不復。然而,算是老天幫助了拿破侖,當時除了惡劣天氣客觀上降低了奧軍的警覺性外,還有奧軍犯了不少嚴重的致命錯誤,懂得巧妙布下“口袋”陣的卡爾大公,卻未能乘法軍渡河期間“半渡而擊”、以及登岸后的混亂狀態(tài)及時進攻,卻為了等弟弟約翰大公爵的遲遲不到,白白延誤了最好的戰(zhàn)機,給拿破侖提供了渡河后站穩(wěn)腳跟的機會。<br> 雙方經過兩天劇烈的反復沖殺(7月5日—7月6日),人數(shù)較少的奧地利一方(14.5萬人)無力殲滅人數(shù)占優(yōu)勢的法軍,不得不撤圍,讓拿破侖驚險獲勝。</font><div><font color="#167efb"> 這場大軍團戰(zhàn)爭,勝敗雙方都損失慘重,奧軍傷亡、失蹤、被俘41250人,法軍傷亡、失蹤、被俘37500人,其中包括1866名軍官,僅將軍就超過30名。(據(jù)近代考古發(fā)現(xiàn),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東北小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那場戰(zhàn)爭的遺跡,挖掘出土的士兵遺骸多達55000多具。)<br> 這場戰(zhàn)爭是一場決定性戰(zhàn)役。戰(zhàn)爭結果迫使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求和,奧地利割讓領土。這次戰(zhàn)役也成為拿破侖的最后一次絕對性勝利 。</font><br> <font color="#ff8a00">【第五次反法同盟 </font> <font color="#b06fbb"> 第四次反法聯(lián)盟失敗后,英國一方面援助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方面又在1809年組織第五次反法聯(lián)盟,企圖趁機復仇的奧地利參加了同盟,俄國保持中立。參加同盟國家實際只有英國和奧地利,是七次聯(lián)盟中聯(lián)合國家最少的一次,并且只有奧地利出兵作戰(zhàn),實際上只是法國與奧地利的單獨作戰(zhàn)。<br> 奧地利在1809年4月9日冒險對法宣戰(zhàn)。7月5日到6日在瓦格拉姆戰(zhàn)役中,被法軍擊敗,被強迫于10月14日締結維也納條約,第五次反法聯(lián)盟以奧地利被迫簽訂《肖恩布魯恩和約》再一次割地求和宣告失敗。第五次反法聯(lián)盟失敗后,拿破侖幾乎占領和控制了除英國、俄國以外的整個歐洲。</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br><br></div>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