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家界市,原稱“大庸”,湖南省轄地級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長江中下游重要生態(tài)屏障。全市下轄2個區(qū)、2個縣,總面積953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張家界市常住人口為150.4萬人。</p> <p class="ql-block">張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屬武陵山區(qū)腹地,是湘鄂渝黔革命根據(jù)地的發(fā)源地和中心區(qū)域,因旅游建市,是湖南開放的窗口、迎賓的客廳、全域旅游的龍頭和美麗中國的靚麗名片,被譽為“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8月,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被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qū)構成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2004年2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17年,張家界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p> <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澧水兩岸就人類活動了。上古時期典章文獻《尚書·舜典》中便有“舜放歡兜于崇山”的記載。又據(jù)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楊顯德纂修的《永定衛(wèi)志》與清道光三年(1652年)修刊的《永定縣志》以及《慈利縣志》和《桑植縣志》等史書記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劃全國為三十六郡,當時的大庸與慈利便屬于黔中郡,它是湖南境內第一個行政區(qū),比省會長沙還早。黔中郡所轄包括慈姑縣(縣址在今慈利蔣家坪鄉(xiāng)太平村一帶),桑植縣與大庸縣(今永定區(qū))、石門縣、安鄉(xiāng)縣、澧縣、津市、臨澧,以及湖北省公安、鶴峰兩縣與湖南桃源縣一部分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縣國交錯體制。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縣、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qū)與桑植縣)。</p> <p class="ql-block">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621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tǒng)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qū)與桑植縣)歸其所轄。</p> <p class="ql-block">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于乾德元年(963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市全境劃歸澧陽郡,曰慈利縣,并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qū)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qū)設索口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