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蘇州楓橋古鎮(zhèn)位于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南來北往,舟楫競渡,商旅云集。宋元之際,運河運輸日漸重要,楓橋市肆因水繁榮,聞名遐邇,明清時期達到空前。唐伯虎有詩云:“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 清代,楓橋成為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并有權(quán)利設(shè)定水運糧食的交易價格,有“楓橋塘上聽米價”之說。歷史上 楓橋一帶的名人第宅、園林比如殷裴仲的松鶴堂,戈載、戈宙襄的廣居,惠磐卿的冷香別館,段玉裁寄居的一枝園,顧廣折的思適齋,袁廷禱的漁隱小圃等。楓橋古鎮(zhèn) 沿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獨特的水鄉(xiāng)風(fēng)韻。 《吳郡志》卷十七:“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jīng)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進軍蘇州城,放火燒城,使十里金閶、上津、下津、楓橋一片繁華化為廢墟。</p> <p class="ql-block"> 楓橋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當時的名僧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創(chuàng)建寒山寺。寒山寺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因為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 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而使楓橋寒山寺聲名遐爾。1000多年內(nèi)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nèi)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文革后,寒山寺已經(jīng)是一片破敗景象,后經(jīng)修繕恢復(fù)了鐘樓,但鐘樓的古鐘早已被日寇掠去,如今的鐘是八十年代初,日本復(fù)制運來的,已不是原有的了。原有碑刻和后來陸續(xù)增加的名人碑刻收集在碑刻亭中,內(nèi)有抗金名將岳飛的題詞:“三聲馬蹀閼氏血,五伐旗梟克汗頭”??梢娫里w當年路過蘇州,并在寒山寺停留過。 河對岸的江楓洲也辟為景點,立有堪稱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大碑,上有按照俞樾先生書寫的《楓橋夜泊》碑刻;又有最大銅鐘置于最大鐘樓,鐘樓牌匾皆由名人題寫,如趙樸初:梵音閣。性空法師:霜鐘天籟。 </p> <p class="ql-block"> 楓橋只是一座江南常見的單孔石拱橋。大運河在此通過,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會。楓橋外形比寒山寺門前的江村橋更大些,建于唐朝初期,同樣于清同治年間重建。漕運是蘇州歷史的一個重要標簽,因境內(nèi)水網(wǎng)密布,在以船為主要運輸方式的古代,這里自然成為全國商貿(mào)重鎮(zhèn),而楓橋所在一帶是漕運中轉(zhuǎn)站,江浙、湖廣等地的糧食都是從這里運往京城的。楓橋古時這里既是運河的主要碼頭口岸,又是古驛道必經(jīng)之路,自建成之始,不光成為商旅的重要中轉(zhuǎn)站,也是軍事上的咽喉地段??邕^楓橋就是鐵鈴關(guān),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guān)樓遺跡。雄關(guān)巍巍聳立,與楓橋、寺院一同見證了古鎮(zhèn)的歲月滄桑的遺留痕跡。</p> <p class="ql-block"> 楓橋古鎮(zhèn)自唐宋至明清時代一直是全國著名的商貿(mào)集鎮(zhèn),因這里商品豐富、信息通達,而成為人口密集的地方,從而沉積了濃厚的吳地民俗文化 ?,F(xiàn)在的楓橋古鎮(zhèn)依舊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韻味,整潔的石板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各地游客熙熙攘攘,整個古鎮(zhèn)沉浸在濃濃的水鄉(xiāng)風(fēng)情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