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長安又是個英雄惜英雄、詩人結詩友的集結地。</p><p class="ql-block"> 帝都長安這個全國首善之地,從十三行省舉子會試到殿試欽點,給天下讀書人創(chuàng)造了相識、相知和相慕的機會。于是,詩文唱和互動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話。</p><p class="ql-block"> 在一個煙柳迷朦飛絮滿天的春日,白居易收到好友元稹的來信。此時,元稹正在去山西公干的途中。信中除了寒喧還有首《梁州夢》的七言詩。</p><p class="ql-block"> 夢君同繞曲江頭, 也向慈恩院里游,</p><p class="ql-block"> 亭吏呼人排去馬, 忽驚身在古梁州。</p><p class="ql-block"> 這首詩說的比較直白。某天晚上元稹在梁州驛館,夢見與白居易、李杓直等同游曲江,之后又去了慈恩寺游玩。忽然間,無稹在人喊馬嘶中驚醒。于是,他匆匆寫下此詩,交給信使捎來長安。如果,這僅僅是做夢與朋友同游的詩,恐怕也就沒有多大意思了。但更神奇的、更不可思議的是,白居易居然真的在這天與李杓直游了曲江。之后,也去了慈恩寺。更巧的是,白居易也寫了首游慈恩寺的詩《同李十一醉憶元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時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籌,</p><p class="ql-block"> 忽憶故人天際去, 計程今日到梁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詩的大意一目了然。白居易與朋友游曲江飲酒時閑聊,如果元稹兄在長安就好啦,計算一下行程,他今天應該到梁州了吧。正是在這同一天,元稹恰恰到了梁州,夢中與白居易等人同游曲江。夢境與現(xiàn)實竟然驚人地契合,?冥之中天意昭昭?!霸p白俗”是后世對二人詩風評價的概括,《夢梁州》與《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卻是友情超然的應答。元稹和白居易都做過省部級大官。元白二人卻始以詩交,終以詩快,唱酬之作近百余首。更兼二人詩風平白曉暢,深情蘊藉,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 順便說一句,曲江不是江,是唐玄宗修茸的天然湖,在秦漢時期的長安就很有名了。曲江又叫曲江池。曲江池、大唐芙蓉園和慈恩寺相距很近,處在南北縱向的同一軸線上。慈恩寺是李治為報母恩修建的,長安的地標建筑大雁塔就在寺院之內。 唐詩中以長安或周邊地名入詩的數(shù)不勝數(shù)。賈島的“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李白的“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賀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等。</p> <p class="ql-block"> 以長安入詩的作品的確很多,有些可以忽略不計,唯獨杜牧的詩絕對不可一筆帶過。</p><p class="ql-block"> 杜牧,是安史之亂后出生的京兆(長安)人。祖父杜佑即是當朝重臣又是當代大儒。杜牧不但長于詩文,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他在詠史詩方面更是可圈可點。</p><p class="ql-block"> 安徽和縣是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如是說:</p><p class="ql-block">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p><p class="ql-block">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杜牧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遭挫折兵敗,就無顏見江東父老不可取,“包羞忍恥”方是男兒。暗暗批評項羽錯過韓信,氣壞范增,愚不可及。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重操勝卷,也是很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對于赤壁之戰(zhàn)孫、劉的獲勝,杜牧操持了這樣的觀點: </p><p class="ql-block">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p><p class="ql-block">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p><p class="ql-block"> 杜牧把孫、劉在赤壁戰(zhàn)役中的巨大勝利,歸結在偶然的東風上,在強調天時地利人和的同時,又強調了偶然性也是決定必然結局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杜牧這個鐵板銅琶唱大江的關中大漢,有時候詩也寫得細膩含蓄?!哆^華清宮》看似輕描淡寫,卻又有如蒙太奇般的遠近拉伸的攝影效果。</p><p class="ql-block">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p><p class="ql-block">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p><p class="ql-block"> 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是諷刺唐玄宗和楊貴妃。超級美女愛吃荔枝,為了新鮮,吃起來可口,李隆基不惜耗費人、財、物力,千里運送,跑死了一匹匹驛馬?!扒чT”因何而開,“一騎”又為何而來,“妃子”又因何而笑,層層剝繭地展開鏡頭,畫面明晰,寓意精深,含蓄有力,不用典故,不事雕琢。歷史事件之所以容易流傳,多半是沾了風流韻事的光,有了桃色襯托就一定能夠永垂不朽。周幽王為博寵妃 一笑,便有了鋒火戲諸候的鬧劇;唐明皇為讓胖妞開心咧嘴,眼皮眨都不眨地就去揮霍民脂民膏。無論是漢唐還是明清,只要君王和朝臣們,亂用權力,中飽私囊,腐敗奢侈,縱欲作惡,這個王朝大概都會離滅亡不遠了。</p><p class="ql-block"> 杜牧不但有史學金句而且更有史學名篇。 </p><p class="ql-block"> 《阿房宮賦》就是典型的范例。文中著重強調: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族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秦人還沒來得及哀悼自己時,后人已開始哀悼秦亡了,如果后人哀悼秦亡時,卻不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會使更后來的人又來哀悼這后人了。</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最可貴之處,是面對歷史事件或王朝興亡,從來不就事兒論事兒。卻是以史為鑒,溶入自己的情感與思考,揭示出王朝興衰國祚更替的歷史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唐詩刊刻源于宋、興于明、盛于清。</p><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兒。康熙責令彭定求、楊中訥、沈三曾等十人,在明代胡震享《唐音統(tǒng)簽》和清初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編撰了《全唐詩》最后由曹寅具體負責刊刻事宜。全書共900余卷,收錄2200多人的詩歌作品有48900余首。</p><p class="ql-block"> 我曾多次站在永寧門城墻上撫今追昔,試圖在蔥籠與落葉中尋找昔日長安的影子。苦于長安人文歷史太厚重了,找不到落筆之處幾乎成為夢魘。是鐘樓地鐵站出口墻上的長安詩提示了我,于是才拼湊整理出這篇“詩話”,向古老的長安致敬,向多彩的唐代詩人致敬,同時也向如今的西安文化氛圍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