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泉水江段氏家族家譜探源記

巧姑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5日,我們姊妹三人從遙遠的膠東半島啟程,坐上綠皮火車的軟臥,前往湖南衡陽,尋訪母親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同舅舅在衡陽石鼓公園合影</p> <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整,在舅舅段鋼和兩個表妹衡寧、文娟的陪同下,來到母親段惠珠的祖居—湖南省衡南縣茅市鎮(zhèn)坪山村的泉水江屋場。該宅院是母親先祖誥封光祿大夫段華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修建的三進三出的一座四合院古代院落,距今201年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已經(jīng)被列為衡南縣文物保護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進入寬大的庭院,經(jīng)歷了二百年風霜雨雪侵蝕,已經(jīng)破敗不堪的老屋,還是勉強保持了原貌,拖著虛弱的身體,掙扎著向我們這些歸來的游子,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他們曾經(jīng)的輝煌和落寞。</p> <p class="ql-block">  這個有點不倫不類門頭是八十年代段家在臺灣的親戚回國修建的,原來的已經(jīng)倒塌毀損。</p> <p class="ql-block">  高高的門檻提醒段家曾經(jīng)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堂屋里祖先的神位依然保留著,段家的后人們在此祭拜緬懷祖先。</p> <p class="ql-block">  神位下雕刻的麒麟圖案精美如新</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下的房梁上雕刻著的八仙過海圖案,經(jīng)過200多年的風霜雨雪仍然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每根房柱都由精美雕刻的石墩做支撐(上圖),大門口門檻旁的石雕圖案也保留較完整(下圖)</p> <p class="ql-block">  目睹了段家興衰的五米長的長條椅,已經(jīng)在此服務段家200年了。</p> <p class="ql-block">  院門口池塘里長滿了蓮藕,屹立了200多年的拴馬石,默默地見證著段家歷史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  三姊妹第一次來到母親的故鄉(xiāng),瞬間仿佛回望了段家的兩個世紀......</p><p class="ql-block"> 段氏家族后人多,有些子孫相繼在外成家立業(yè)。太姥爺段彝廷在這里出生長大后就離開了老家。段家大家族當時的核心人物是段彝廷,他老人家謝世前幾年,眾多侄輩與家鄉(xiāng)親朋戚友至南京,必到太姥爺處一聚。</p><p class="ql-block"> 段彝廷祖籍地雖在較為偏僻的茅洞橋泉水江,但在衡陽城有家族宅第,在《黃埔學校同學錄》通訊處上,收信地址為衡陽馬趾口段寓,也稱段公館。 馬趾口位于今衡陽市石鼓區(qū)后宰門一帶,因傳說吳三桂在衡稱“帝”時,騎馬經(jīng)過此地,留下馬蹄印,故名“馬趾巷”。</p><p class="ql-block"> 母親曾經(jīng)說過,她幼年時段公館家里有管家、賬房先生、傭人等,老媽是妥妥的地主家的大小姐。</p><p class="ql-block"> 可惜段公館于1944年衡陽保衛(wèi)戰(zhàn)時毀于日寇的大轟炸中。</p> <p class="ql-block">  在親人的陪同下,我們祭奠先祖,這里有著我們的血脈與傳承,這里埋葬著祖祖輩輩的故事。血脈的記憶永不忘記。</p> <p class="ql-block">  留守祖居的段家兩位親友,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家譜,讓人大吃一驚!沒想到從清朝康熙年間段家祖先就開始修家譜,且保留完整,讓我們這些段家后裔通過家譜更好地了解祖先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一頁一頁的翻看著,仿佛段家的先人們從族譜里走出來,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他們來過。</p> <p class="ql-block">  族譜里祖居的太師椅地形原始圖示。風水宅居中,最好的風水地形被稱為“太師椅”,這類宅居地,背后靠山,較高,如同太師椅的椅背;左右有纏護,較低,如同太師椅的扶手;中央是居宅,如同椅子的座位。這是風水地形中最理想、最合理的布局,三面皆有護繞,宅運屋自然又穩(wěn)又安全。</p><p class="ql-block"> 段家祖居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無疑是難得一遇的風水寶地。圖下角標記“水來”,右下角標記“水去”。故而 《陽宅十書》中說:凡宅左有流水,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責地。”</p><p class="ql-block"> 兩世紀前由風水大師精心設計的祖居地形圖,逼真地呈現(xiàn)在后人的面前,這就是家譜的作用,一個資料豐厚的家庭檔案館,使段家的歷史延續(xù)200多年未中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為家譜眾多,且看不懂族譜里的敘述,只好拍部分照片留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看完族譜來到院子,一只美麗的蝴蝶先后落在我和小妹身上,我相信是媽媽的靈魂附在蝴蝶身上回來看我們了,我和小妹激動不已,淚流滿面。</p> <p class="ql-block">  下圖這個近代家譜,我通過舅舅介紹略知一二:前禧 名段彝廷,是我母親的爺爺。段彝廷(1882-1930),早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曾任孫中山大本營拱衛(wèi)軍第五路第一梯團司令官、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將高參。正因為有他的人脈與引領,段家的年輕人紛紛南下投身革命洪流,踏入黃埔軍校。</p><p class="ql-block">  因我母親是長孫長女,當時是由國民黨南京中央醫(yī)院院長親自接生的,太姥爺段彝廷興奮地抱著母親說:沒有魚,蝦也行?。∫馑际钦f不是男孩女孩也行!可惜在我母親出生兩個月后的八月十五,他老人家因心臟病突發(fā)離開人世,享年48歲。這次回鄉(xiāng),我們還專程到他的墳上祭拜。</p> <p class="ql-block">  太姥爺段彝廷之墓,位于衡南茅洞橋金仙廟,當年遺體是用船從南京運到漢口,再從漢口火車運到衡陽,然后請64人抬柩穿城而過,直至抬到鄉(xiāng)下安葬。墓地是我姥爺段徽讓請風水先生,從離祖居幾十公里處一路選中的地方,花費1000銀元買下的。棺木系楠木內棺外槨,入殮時有不少名貴珍寶陪葬,并請有守墓人,但還是沒有免除二次被盜。</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他老人家生前顯赫,死后卻如此凄涼。好在還有舅舅和表妹們每年清明看望,替我們這些遠方的游子盡孝心。</p> 段彝廷碑文 <p class="ql-block">  禧公長子段徽讓,是我母親的父親,也是我的姥爺。 段徽讓字梅舫號遜齊。19O2年生,少年時因其父段彝廷在外追隨孫中山,無暇顧及家庭,流落在張家口一藥鋪當學徒。段彝廷隨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將其找回,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騎兵科學習,肄業(yè)后曾任國軍上校團長,衡陽火車西站派出所所長??箲?zhàn)期間定居鄉(xiāng)下。土改時,被時任工作隊長、后首任衡陽地委書記的伍召基定為開明士紳,1954年卒于衡陽市。</p><p class="ql-block"> 讓公子小梅段鋼,系我舅舅。此次返鄉(xiāng)探親就是他全程陪同和講述段家的歷史。讓長女段惠珠(1930-2009)是我母親,1950年在堂叔共產(chǎn)黨員段徽楷(段家四英烈之一)的引薦下,和她的堂妹段惠珍(我們一直稱她為二姨媽)一起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讀青島海軍護校,是護校第一批學員。畢業(yè)后姊妹倆分配在海軍北海艦隊404醫(yī)院任護士、醫(yī)生?!? </p><p class="ql-block"> 我姥爺段徽讓共育有四個孩子,長女惠珠,次女惠玉&lt;學生時期夭折﹥三女惠義(后送人)生子小梅 段鋼。</p> <p class="ql-block">  段宜彬系表妹文娟之父</p> <p class="ql-block">  祥公長子段徽楷(段家四英烈之一),因被叛徒出賣1954年犧牲于臺灣。</p><p class="ql-block"> 我太姥爺段彝廷去世后,段徽楷就成為段家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了,他也是段家四烈士中唯一的共產(chǎn)黨員。我母親就是在他的指引下參加革命的。</p> <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段徽楷隨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他位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衡陽(現(xiàn)今岳屏公園動物園處)的家也就成了段家中心。當時屋的前面置有花壇,花壇下方挖了兩口魚塘,魚塘右側上方栽滿了桔子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為其熱情好客,家里經(jīng)常高朋滿座,</span>招侍兩桌乃至以上客人是常有的事。為應對入不敷出,段徽楷自己養(yǎng)雞種菜,家中雖配備了勤務兵,非不得巳他極少使用勤務兵,一般都是自己動手。加之娶了個聰明賢慧的賢內助姚師真,且燒得一手好菜,因此避免了捉袖見肘的難堪局面??上?lt;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革結束后其住宅在政府擴大公園中拆除了。</span></p><p class="ql-block"> 段徽楷后受黨組織派遣,赴臺灣策反段沄、段復,被叛徒出賣而犧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犧牲后此地也成為段家眾親友的棲居之地,我母親當兵回來探親也住這里,因為原來住處段公館在1944年衡陽保衛(wèi)戰(zhàn)被日寇炸毀,現(xiàn)在已成為公園和衡陽抗戰(zhàn)紀念城紀念地,衡陽也成為全國唯一的抗戰(zhàn)紀念城,衡陽不愧是一座英雄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表妹文娟就是九姥姥姚師真在這里把她帶大到13歲的。</p> <p class="ql-block">  段宜成舅舅是段徽楷哥哥段徽謨的兒子,今年85歲,他的父親段徽謨畢業(yè)于黃埔軍校,1950年因從臺灣回來被鎮(zhèn)壓。文革期間受了不少不公正的待遇,這個家譜是表妹文娟在他家找到的,應該泉水江祖居家譜里也有,但是沒找到。</p> <p class="ql-block">  段氏家族最近六代序例(略表)</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母親段惠珠(后排右一穿軍裝者)于1954年回家探親時照的。信息量很大,前排左一是段鋼舅舅生母,前排左二是段徽楷烈士遺孀姚師貞(1906-1984)。前排中間小孩是段惠珍弟弟段宜彬,文娟的父親。前排右一女士和后排中間高個男士是我堂姨段惠珍的父母,后排左二是段宜成,后排左一是其姐姐段宜湘,右二是段惠珍妹妹段惠嬌,衡寧表妹的母親。</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年湖南私立建德中學畢業(yè)照。后排右二是</span>我母親段惠珠,后排右四段惠珍,看穿戴這些學生都是大戶人家的子女,兩姊妹畢業(yè)后就入伍參加革命了。</p> <p class="ql-block">  風華正茂年輕的母親段惠珠(后排右一),在衡陽上學期間同學合影照片。后排左一是烈士謝小球(我的姑老爺)的大女兒謝培華,今年四月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  母親段惠珠后排中,二姨媽段惠珍前排左一,堂姨段惠嬌前排右一,應該是在衡陽讀書期間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左一母親段惠珠,中間二姨媽段惠珍,看服裝應該是在海軍護校學習期間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左一母親段惠珠,中間二姨媽段惠珍,估計也是護校期間和同學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參加革命后的母親段惠珠前排右一,二姨媽段惠珍后排左一,與湖南老鄉(xiāng)戰(zhàn)友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為了捋清段家這段曲折輝煌的歷史,特把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湖南省散文學會理事甘建華寫的有關詳細介紹段家波瀾壯闊、不同尋常的歷史文章轉發(fā)如下,其中就段家家譜一事進行了詳細地闡述。通過他的文字描寫,一個隱匿在歷史長河的段家重新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為段家后人,在此表示特別感謝。</p> <p class="ql-block"> <b>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秘辛</b></p><p class="ql-block"> 甘建華</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 從衡陽通往茅洞橋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沿老衡祁公路、現(xiàn)在的G322國道西行,自汽車西站始發(fā),經(jīng)石坳、頭塘、三塘鎮(zhèn)、譚子山鎮(zhèn),此段路程計30公里。再折向南行X072縣鄉(xiāng)公路,過湘桂鐵路道口,經(jīng)京山、香花坳、代泉亭、三星亭,到達茅洞橋,計20公里,兩段合計50公里。另一條是從市郊二塘蒸湘收費站,上S61高速,轉G72高速,或從西外環(huán)西南行至衡陽西互通,直接上G72高速,都到硫市出口,再沿X067縣鄉(xiāng)公路行走十六七公里,便是南鄉(xiāng)名鎮(zhèn)茅洞橋。后者相對更好走一些,而且路途近一些,只有45公里,有車一族大都選擇這條路。</b></p><p class="ql-block"><b> 自硫市鎮(zhèn)西行10公里,就在與茅市鎮(zhèn)交匯地塘鋪,有一座不銹鋼搭建的門樓,上書“茅市人民歡迎您”七個紅色大字。離門樓大概還有半里路,隔著溪流有一座古舊大院,在金秋時節(jié)靜靜地肅立,陽光下放射著暖暖的光輝。遠遠地看過去,就像一頂花轎,又像一個戲臺。緩緩地走近前去,只見漫山青翠的竹林,路邊有一棵不大的柚樹,一棵很大的橙樹,綠色的枝葉將柚子和橙子襯托得分外好看。門前是一塊水泥坪,有兩塊升旗的石墩,顯然只有舊時官宦人家才配擁有。再登一個圓弧形平臺,近年修繕的門樓中間,砌了一面乳白色磁磚墻體,四道外包凸起的門柱用的朱紅色磁磚,檐上蓋著黃色琉璃瓦,下署“日新月異”四個鎦金行書。兩邊是綠色的琉璃瓦蓋著的矮墻,再兩邊又是黑瓦青磚二層樓房,上下均有雕花木質結構的大窗。這就是清末民國時期,在湖南頗有影響的茅洞橋泉水江(鄉(xiāng)音念quánxūgān,特別有文化地理韻味)段氏將軍家族故居。新舊搭配、不倫不類的門墻外表,一如大宅主人們的命運,二百多年來沉浮不定,撲朔迷離,令人為之扼腕長嘆。</b></p><p class="ql-block"><b> 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路過這個地方,卻沒有特別留意這個屋場,更沒有想到它的榮盛與衰落,與中國近代史竟然有著如此密切的關聯(lián)。直到2017年9月10日中午,仿佛有神靈特別的指引,我在一種不由自主地行走中,第一次跨進它的院落,受到宜柳、宜年、友剛、友財叔侄的熱烈歡迎。他們四人都已七八十歲,腰背佝僂,走路遲鈍,純粹一副老農模樣,絲毫看不出將門之后。但一旦開口說話,卻又非同尋常,咬文嚼字,出口成章。說起自己的年齡,都是“我與中央領導某某同年”。湖南深山大澤,往往藏龍臥虎,可別小覷了任何人。</b></p><p class="ql-block"><b> 聽我們道明來意,他們馬上從陳舊的衣柜中,恭敬地捧出《政平段氏四修族譜》,既有大陸版,還有臺灣版。讀后方知清代康熙年間,他們曾與衡陽瀟湘段氏合修族譜,爾后于乾隆年間分支單修。始修乾隆丁卯(1747年),續(xù)修同治己巳(1869年),三修民國甲子(1924年),四修則在2004年,三四修之間跨度長達80年之久。中國傳統(tǒng)社會族譜都是30年一修,否則“當年老人多已作古,后生中源流不清,輩份莫辨者多矣”。先是臺灣段祖蔭秉承其父段師旦(民國時期衡陽戲劇業(yè)公會理事長)遺命,獨力四修宗牒四卷,耗資數(shù)十萬元,前后二十余載始成,旋印數(shù)套,分贈美、加、臺港宗親。內有民國書法大家于右任、趙恒惕的題簽,時間分別是1961年3月、1967年5月。2002年5月5日,曾任茅市區(qū)區(qū)長的段前孝,在雁城衡陽召集族人,決定譜祠雙修。歷時兩年半時間,“鄱陽嫡派,又萬流歸宗,蘭桂騰芳矣”。</b></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b> 少小時候,我家住在茅洞橋老街上,祖父玉林公常常對我慨嘆,后來家父琳翁也常常提及,“泉水江段氏一十八條(或四十八條)斜(鄉(xiāng)音念qià,不念xié)皮帶”。所謂斜皮帶,是國民革命軍軍官的標配,腰間再別支手槍,看起來英武非凡。至于是哪18個或48個具體人物,除了兩名中將(段彝廷、段沄系嫡親叔侄),四名少將(段徽縉、段徽楷、段政、段宜銀均系嫡親叔侄),我對其他校官尉官所知甚少。</b></p><p class="ql-block"><b> 泉水江的確是因泉水命名的,泉水就在村邊的小河旁,小河是從北面的南鄉(xiāng)堡流過來的。據(jù)說這一帶的泉眼,一晝夜積水可灌溉十畝田。村前還有一口水塘,小河從三個不同的方向環(huán)繞合抱,清澈映照,九曲回腸,是謂栗江三十六灣之一。從古代輿地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玉帶纏腰的風水寶地。對面有一座筆架山,風水學中的作用利科甲、旺文才。故居背后則山巒聳立,林木葳蕤,云浮碧野,鳥語花香,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游覽勝地。</b></p><p class="ql-block"><b> 泉水江有新老泉水江之說,兩者相距不過幾百米,因荊棘叢生無法直通,得繞公路迂回而行。新泉水江即路邊可見的段華所建大院,雖然房屋蒼老幾近傾圮,但雕梁畫棟舊貌依然,一條可坐十三四人的超長板凳,足足有一丈三,說是150年前的同治六年(1867年)所做,讓人想象當年段家的氣派。老泉水江是段起之宅,始建于乾隆年間,屋場尚存一道月亮門,幾堵青磚門樓,一組咸豐十年的旗桿夾石,堂屋先祖神位有二龍戲珠木雕。坪中有兩個長方形水泥匣子,禁鎖著一對漢白玉獅子,肚臍下面的腳踝處,分別串連著一根碩大的鋼筋。說是早幾年曾有歹人盜竊,已經(jīng)弄到了對面的山中,幸虧及時發(fā)現(xiàn)追回來了,這也是擔心再次被盜而不得已為之。</b></p><p class="ql-block"><b> 這個屋場的開拓者段州淥(1778-1862),名鵬程,字三湘,號云門,誥授榮祿大夫,云南候補布政司理問廳,系政平段氏第三十六代裔孫。生三子,長子必行,誥授榮祿大夫,太學生;二、三子分別名必衡、必衢。孫輩則有廿八個,可見這個家族善于生養(yǎng),而且男丁興旺。</b></p><p class="ql-block"><b> 果然不出所料,泉水江段氏也自認共叔段為先祖。這個西周鄭國公次子,在《春秋左傳》《史記》中,是一個謀逆造反的亂臣賊子,背上“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罵名。但在《詩經(jīng)》中,共叔段卻被認為是儀容美麗、品德高尚的人?!秶L?鄭風?叔于田》贊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b></p><p class="ql-block"><b>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唐代文學家段成式撰寫,他是唐穆宗宰相段文昌三公子,官至太常少卿。其子段懷本,曾任蘇州刺史、禮部郎中。其孫段翊,南唐天成年間(926-929),由北地之東昌出任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令。生二子,長名謙,次名謨,長居鄱陽,次居西湖,后人奉段翊為南天段氏始祖。段謙第八代孫少嚴,南游今湖南茶陵潢流堆田,愛其山清水秀,遂卜居于此。段少嚴第十三代孫孟紀,生有四子:義良、貴良、富良、仁良,其中三子富良于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由茶陵徙居衡陽南鄉(xiāng)政平上一都松木塘(今衡南縣茅市鎮(zhèn)同德村),成為政平段氏的基祖。曾孫普清生法通、法親二子,法親徙居祁陽,今居永州,另立派,政平段氏惟法通一脈繁衍而來。法通生三子,長名聆,次名聰,三名玨。段玨外徙未入牒,段聰后裔徙居衡陽雁峰、九銅鋪、衡山三處,已另立派,政平段氏嗣孫實屬段聆一脈相傳。段聆生四子,長永年,次永壽,三永福,四永祿,泉水江段氏乃永福之裔孫。如此說來,政平段氏在茅洞橋一帶已歷600余年,逾25代,裔嗣近萬之眾。</b></p><p class="ql-block"><b> 我們聊天看族譜的地方,是新泉水大院的堂屋,正面有一個紅色油漆頗有年頭的木質神龕,上書“館閣堂”三個大字,這是政平段氏的標志,也是其家族門戶的代稱。</b></p><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b> 因為政平段氏家乘都是各支自藏,其他的我沒有見到,只看到卷十三段必行一房的。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家,除了清末兩個一品大臣,四個將軍,光是四五品銜、誥授大夫、誥命夫人、例封宜人,就有二三十個之多。段必行有三個兒子,譜名文英、文蔚、文萼,堪稱段氏三杰。段文英即段華,字俊丞,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六月廿一日,歿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十一月三十日,年53歲。段文蔚即段起,字培元,號小湖,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丁亥十月初一,歿于光緒八年(1882年)壬午正月初一,年55歲,娶有一妻六妾。段文萼,字聯(lián)芳,號棣垣,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十一月初一,歿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己亥六月十四日,年64歲,花翎副將銜,即補參將。</b></p><p class="ql-block"><b> 段華元配陳氏生四子,分別為明星、明耀、明光、明彩;繼配王氏無出,誥封一品夫人,旌表節(jié)孝。明星、明光、明彩均蔭授五品銜,夫人均誥封宜人,旌表節(jié)孝;明耀誥授通奉大夫,賞戴花翎,浙江候補同知,直隸州同知,統(tǒng)領江西老衡營襄辦,援越靖邊將軍。</b></p><p class="ql-block"><b> 段明耀生有十三子。第六子前祥誥授五品銜,歷任辰州鹽務局、安徽蚌埠、江西河口、湘潭釐金各差。生子二,長子名徽楷,字儀生,畢業(yè)于保定軍校,歷任國民革命軍聯(lián)勤總部外事科長,北伐軍總司令部中校、上??崎L,少將軍械處長等職;次子名徽模,名永嵩,字范學,國軍上校。第十子前祿,名長樂,字爵廷,太學生,曾任安化牌照稽查員。生四子,分別是徽緒、徽縉、徽紳、徽純?;站w名彥欽,字兆基,國語師范講習所畢業(yè),曾任國軍上校;徽縉即段復,又名笏,字成生,號琴僧,先是畢業(yè)于杭州美專,創(chuàng)辦過湘江書畫社,后與戴笠黃埔軍校第六期騎兵科同窗,并在戴的引薦下進入軍統(tǒng)局,曾任湖南站站長、少將科長及平漢鐵路警務處長、交通部設計委員等職;徽紳即段沄;徽純即段政,名祖武,字克成,又字舜琴,陸軍大學將官班乙級第二期畢業(yè),曾任國民革命軍新七軍二師師長,1949年11月5日在湖南道縣起義,后任解放軍二縱二師師長,1974年7月21日歿葬岳陽建新農場,享年57歲。</b></p><p class="ql-block"><b> 段明耀第十一子段彝廷(1882-1930),譜名前禧,名炳璋,以字行,畢業(yè)于北洋陸軍軍需學校。因緣結識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先任陸軍步兵中校,獲授五等文虎章、六等嘉禾章。再任孫中山大本營拱衛(wèi)軍第五路第一梯團司令官,改任中央直轄第一軍第一梯團司令官,終官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將高參。其人混跡江湖,交游廣闊,與當時名流譚延闿、曾熙等均有往來。1930年農歷七月四日(8月27日),大書畫家衡陽同鄉(xiāng)曾熙病逝。翌日,譚延闿聞訊,急與呂滿商派段彝廷作為代表先去上海,攜帶大洋兩千以助曾熙發(fā)喪,并致信以表悼念(事見王中秀、曾迎三《曾熙年譜長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10月版)。</b></p><p class="ql-block"><b> 段宜銀是段明星的曾孫,祖父前璠,名作霖,字效靈,別號玉峰,太學生,五品銜。前璠子四,名徽從、徽徠、徽徂、徽循,其中徽從是曾熙弟子,畢業(yè)于湖南南路優(yōu)級師范學堂(由石鼓書院改制而來,后改為省立湖南三師,再并于今之衡陽師范學院),考入北京國子監(jiān);徽徠效力于湘軍水師營;徽循長子宜鈴曾任國軍軍需廠廠長,1944年5月犧牲于抗日戰(zhàn)場?;蔗抟嗌淖?,長子即宜銀,字萬鈞,號鎮(zhèn)楚,生于民國六年二月十六日(1917年3月9日),1942年12月至1945年3月,入讀黃埔軍校第19期二總隊工兵一隊,國軍少將,2004年家族修譜時還在臺灣,不知如今是否健在?</b></p> <p class="ql-block"><b> 四</b></p><p class="ql-block"><b> 史載段華少時,好騎馬擊劍,武藝超群,力大蓋世,據(jù)說能抱得起500斤重的石獅子。段起“通五經(jīng)章句,少有文名”,“初入貲助餉,敘道員”。</b></p><p class="ql-block"><b> 讓我吃驚的是,《政平段氏四修族譜》承續(xù)前面三修的序言,竟然不見一個有名人物,而其族杰出人物第三十八代段華、段起兄弟,以及第四十一代段沄等人,也只是簡單提及名諱,沒有事功記錄。好在我手頭存有《衡南縣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二十八篇“人物·傳記”載有他們仨的簡介;《清史稿·列傳》《光緒湖南通志·人物志》均有段起的列傳,不知為何漏掉了段華?《湖湘文化大辭典·軍事分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湖南名人志·2》(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11月版)、《衡陽市志·人物》(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收錄段沄小傳。</b></p><p class="ql-block"><b> 晚清文學大家王闿運所撰《湘軍志》多處提到段起,譬如:“段起、鐘世楨、樊俊等以湘人雜用江、湘軍,亦頗有名。”“丙戌,段起收建昌縣?!薄耙越飨孳妼⑶?、王德榜、段起及水軍孫昌國、徽防將張運蘭,悉統(tǒng)于左宗棠。”“劉典自徽州來總諸軍,諸軍將段起、王德榜、王沐、韓進春及寶田攻陶渡寇屯,大破之?!薄澳伦诩次?,則超用沈葆楨(為江西巡撫)。葆楨習于湘人,始自養(yǎng)軍,重用湘將,湘將名者不可致,唯王德榜、段起以偏師積閥閱為大將?!?lt;/b></p><p class="ql-block"><b> 太平天國對于清廷和南方各省都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對于驍勇剽悍的湖南人來說,卻是一個建功立業(yè)的大好機會。咸豐初(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揮師進入桂林地區(qū)。段氏兄弟出山投奔廣西左江道王普相,一為哨官(底層武官),一為記室(掌管文書),逐步得到賞識。王普相推薦給廣西巡撫勞崇光,他倆奉命率領百余名將校,成功解除了全州之圍。另有一股流寇鄧正高部,乘虛襲擊永州,窺視衡州。段起藝高人膽大,單騎深入敵營,勸告招降了這群烏合之眾。相鄰的貴州苗民造反,進犯懷遠,段氏兄弟率兵將其討平,獲獎六品頂戴。</b></p><p class="ql-block"><b> 咸豐六年,曾國藩湘軍在江西被太平軍包圍,幾乎全軍覆沒,“軍儲如洗”“軍無現(xiàn)糧”,勞崇光令段氏兄弟率部馳援。曾國藩初次見到他倆,并沒有覺得多么出奇。其時太平軍盤踞建昌(今撫州市南城縣建昌鎮(zhèn)),湘軍久攻不下。段起夤夜率400人撲向敵營,一舉攻克,乘勝收復德安。曾國藩大喜,收其為護衛(wèi)軍,易軍名“衡字營”,段華為領哨,保奏藍翎,以守備補拔。</b></p><p class="ql-block"><b> 夜讀《曾國藩書信》,內有一封“復段起”,信是這樣寫的:“培元尊兄大人閣下:初十日接奉惠函,猥以攬揆之辰,吉詞袚飾,非所敢承。就諗豸節(jié)宣猷,魚旟肇瑞,蒞雙江而績懋,荷九陛之恩濃,引睇矞暉,良殷傾企?!?lt;/b></p><p class="ql-block"><b> 咸豐七年,段氏兄弟跟隨劉騰鴻、李續(xù)宜部攻打瑞州(今江西高安市),劉騰鴻戰(zhàn)死,段起亦受重傷,但收復了瑞州。翌年援浙,解除衢州之圍,反攻景德鎮(zhèn)和浮梁縣,又將兩地一并克復。</b></p><p class="ql-block"><b> 咸豐九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率兵大舉挺進景德鎮(zhèn),段起扼其要沖,陳玉成受挫。段氏兄弟拿出家財募集兵勇,派遣別的將領支援浙江,數(shù)次立下赫赫戰(zhàn)功。浙江巡撫王有齡上疏,調遣段起赴浙擔任水陸兩軍的首領。朝廷綜合考慮其以前的功勛,加鹽運使銜,留在江西以道員補用。</b></p><p class="ql-block"><b> 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進逼廣豐,并包圍廣信(廣豐、廣信兩地均屬今江西上饒市)。段起在城內固守,伺機出擊,大敗李秀成,加布政使銜。</b></p><p class="ql-block"><b> 同光年間,段氏兄弟的仕途飛黃騰達,成為湘軍顯宦、衡陽名門。同治元年(1862年),段起獲授江西督糧道,但仍然留在軍中帶兵。第二年,攻克鄱陽、彭澤,賞給瑚松額巴圖魯名號。第三年,赴任江西督糧道(掌管全省督運漕糧)。其時軍事大局漸漸穩(wěn)定,朝廷商議撤兵,段起上奏兵弁安置之策,巡撫沈葆楨征得朝廷恩準,按其辦法頒行。第四年,湘軍名將鮑超所部索餉嘩變,段起聞訊趕去察看,結果被前隊官兵打傷面頰。好在有人認出了他,大聲制止道:“這是段糧道!”紛亂暫息。段起反復勸慰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兵變乃定。不久,兼署江西按察使(正三品)。</b></p><p class="ql-block"><b> 江西與福建、浙江交界處,山脈綿亙千里,曾經(jīng)是盜賊之窩,長期以來都被有司封禁。太平天國作亂的時候,老百姓往往遁入山中避賊,久而久之,生息日漸繁衍。有人謊報太平軍余孽的巢穴也在山中,詔令三省會剿征討。大軍過處寸草不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段起頗為疑惑,輕騎尋訪,獲悉真實情況,上書督撫沒有此事,千萬不能輕舉妄動,否則會禍及無辜百姓。當?shù)厝嗣窀衅涠鞯?,為他建立一座生祠,歲歲祭祀。</b></p><p class="ql-block"><b> 同治六年,段起因病歸鄉(xiāng)療養(yǎng)。適逢衡陽大饑荒,他傾盡家財賑災,“全活逾萬家”。</b></p><p class="ql-block"><b> 光緒二年(1876年),段起再授江西督糧道,調江南徐州道。光緒六年,兩廣總督張樹聲調治海防,段起擢廣東鹽運使,誥授光祿大夫(正一品),賞戴花翎。兩年后,因勤勞王事,死于任所,詔令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江南五省專祠追祀。</b></p><p class="ql-block"><b> 關于段華,因為手頭缺乏足夠的資料支撐,我也不敢妄加猜測。譜載其誥授建威將軍,花翎提督銜(從一品),記名簡放總鎮(zhèn),統(tǒng)領江西老衡營。</b></p><p class="ql-block"><b> 1992版《衡南縣志》特別指出,段氏兄弟除了賑濟家鄉(xiāng)的饑荒,還捐資修橋梁、平道路,設育嬰堂、補恤堂,以“振孤寡、周乏絕”。并在小新橋、古桐廟建茶亭,方便來往行人。</b></p><p class="ql-block"><b> 五</b></p><p class="ql-block"><b> 泉水江最傳奇的人物是段沄??梢哉f,段氏一家的榮辱,后來迄今都系于其身。</b></p><p class="ql-block"><b> 段氏家乘上說,段沄名穀,字堯生,又字云清,號湘泉,別號茂生,光緒三十三年丙午八月十五日未時生。這個出生年份是錯誤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丁未年,丙午年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而所有記載段沄的生年都是1906年。元配唐氏早逝,繼配盧兆麟。</b></p><p class="ql-block"><b> 據(jù)段沄侄兒段鋼(又名段小梅,段彝廷之孫,段徽讓之子,生于1950年,現(xiàn)居衡陽)說,盧兆麟原名段徽云,段沄叔祖段起的曾孫女,未出五服,論輩份是他的堂妹。盧是其外祖母的姓,大學畢業(yè),擔任段沄的秘書,他們的結合曾遭到兩邊家庭的強烈反對?,F(xiàn)有資料都說段沄是程潛(湖南醴陵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49年8月4日與陳明仁領銜發(fā)表湖南“和平起義通電”,解放后任湖南省長,段沄后來準備投誠新中國與此也不無關系)的干女婿,干女兒就是盧兆麟。段沄沒有生養(yǎng),將其大哥徽緒長子濟安兼祧承嗣。段濟安娶妻蔣先來,后來兩岸段氏的家事,多賴其協(xié)調打理,包括段沄兄弟歿后歸葬故土諸項。</b></p><p class="ql-block"><b> 據(jù)說段沄身高一米八幾,膀大腰圓,龍行虎步,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逗饽峡h志》稱:“段沄少時家境貧寒,曾進襪廠學藝,繼入衡陽振新中學念書。”不知此說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據(jù)其外甥謝培建(生于1946年,現(xiàn)居衡南縣譚子山鎮(zhèn)楊湖村)說,1925年7月,段沄與其父謝小球同時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因為國文成績跟不上,且吊兒郎當,作風散漫,常與校內外人員打架酗酒,段沄被降一期。他與謝小球特別要好,謝家也在衡陽南鄉(xiāng),譚子山蟠龍大樂皁離泉水江只有二三十里山路。段沄將妹妹段玉介紹給謝小球,兩人成了郎舅關系,后來成了真正的生死之交。</b></p><p class="ql-block"><b> 段沄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五期,后又結業(yè)于峨眉山軍官訓練團將官班第三期。歷任黃埔軍校入伍生總隊排長、區(qū)隊長,國民革命軍第6軍第18師連長、營長、團長,第1師1團團長,第24師114團團長,第19師參謀長,第52師154旅少將旅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歷任預備第3師副師長、寶雞警備司令、第四新兵補訓處副處長、敘南師管區(qū)司令、第95師副師長,率部隨第37軍軍長羅奇參加徐州會戰(zhàn)、長衡會戰(zhàn)、浙贛戰(zhàn)役、常德會戰(zhàn)和桂柳會戰(zhàn)。1944年12月,膺任有“趙子龍師”之稱的國民革命軍第95師師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段沄赴越南參加受降儀式,任召南警備司令,獲得美國政府頒發(fā)的自由勛章。10月,率部開赴臺灣接受日軍投降,任嘉義警備司令。</b></p><p class="ql-block"><b> 1946年9月,在勝芳之役、固安之役兩次攻堅戰(zhàn)中,段沄率部僥幸獲勝,得到“華北趙子龍”的稱號。國民黨國防部見95師屢立戰(zhàn)功,給該部置換了美式裝備,段沄也被調升整編第208師(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師長。1948年9月,明令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整208師擴編為87軍番號,所屬三個旅改稱師,段沄升任87軍軍長,兼任天津塘沽防守司令,代第17兵團司令。</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攻克天津。當天下午,塘沽守軍即從無線電臺得到消息,段沄直接向南京發(fā)報后,連夜率5萬大軍登艦撤離至上海,隸屬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指揮。4月25日,段沄奉命駐防浙東、舟山時,溪口交警倒戈,蔣介石處境甚危,乘“太康”號軍艦去臺灣之前,專門召見段沄,親授機宜。87軍在撤到舟山的國軍各部中,以實力排名計,位列第四。蔣介石要他堅守象山半島,兼管穿山半島沿海島嶼的防御,確保舟山基地的安全。段沄得令,隨即派兵敉平嘩變。</b></p><p class="ql-block"><b> 在這期間,發(fā)生了幾件事情,為段沄后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因為軍隊糧草不繼,他派副軍長王永樹持函去廣州,面見代總統(tǒng)李宗仁,要求調駐廣東,意在躲避內戰(zhàn),結果沒有如愿。又以擴充兵員為名,派副軍長易謙等在長沙、衡陽等地招募新兵。潛運美式槍支8000余件給胞弟段政,在衡陽組建新編第七軍第二師,暗里培植自己的武裝。當時蔣介石對其所作所為雖有耳聞,但無真憑實據(jù),內心疑忌則是不言而喻的。</b></p><p class="ql-block"><b> 不久,段沄從浙江調任臺灣防衛(wèi)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走到了人生的巔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關于段沄等人的生平,海峽兩岸迄今尚無一篇專門文字記述,《政平段氏四修族譜》中也沒有單傳或列傳,只是一個簡單的記名而已。我只能依賴網(wǎng)絡零星資料的傳播,再加以綜合甄別、判斷取舍,部分地還原曾經(jīng)轟動臺島的“段沄中將叛亂案”。</b></p><p class="ql-block"><b> 段沄及兄弟段復、段徽楷、謝小球(曾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0師副師長、政治部主任及新七軍二師少將參謀長,隨同段政投誠后,自愿解甲歸田),四人從國民黨的將軍,最終的身份卻轉變成了共產(chǎn)黨的革命烈士,歷史就是這樣吊詭。他們的名字已于2013年,鐫刻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上,骨灰半個多世紀后安葬在謝小球老家大樂皁,由年過七旬的鄉(xiāng)賢謝培建負責打理歸園。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安全部和湖南省近期安排撥款數(shù)千萬元,擬重新修整建設烈士陵園及其道路設施,以遲來的愛告慰英靈于九泉之下。</b></p><p class="ql-block"><b> 我所聽到、讀到的段沄事件,不外乎這樣兩種說法。一種是說1950年3月間,段政奉命邀約歸鄉(xiāng)隱居的段徽楷至長沙,與劉道衡(中共湖南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戴石渠(民建衡陽市委委員)等,密商去臺策反段沄陣前起義事宜,同時動員其兄段復搜集情報。段徽楷在戴石渠的陪同下赴港,寫信給段沄安排其入臺。段沄讓侄兒段宜銀假冒段徽楷養(yǎng)子身份,于1951年3月申請段徽楷入臺。與段徽楷同行的謝小球,入臺申請也是在段沄的安排下,由其舊屬陳瑩轉托謝自雄,假冒謝小球的直系血親提出申請。謝小球、段徽楷二人抵臺后,馬上被段沄接回寓所安頓。嗣后,謝、段二人告知段沄有關他們來臺的目的,并得到了段沄的默許與贊同。</b></p><p class="ql-block"><b> 另一種是說1949年11月,謝小球、段徽楷潛入臺灣,從事策反與情報收集工作。謝培建、段鋼二人分別向我坦承:“這種說法言之有理。”因為就在幾年前,天津市國家安全局派員與國家安全部的干部,前來歸園驗收段沄四烈士墓時,二人親耳所聞,但具體是誰委派,來人沒說,他們也沒有追問,可能這是永遠的秘密。段徽楷遺孀姚師貞(1906-1984),出自衡陽名門,能說會道,頗有見識。她生前也曾對段鋼說:“你九叔(段徽楷)是從天津去臺灣的。”</b></p><p class="ql-block"><b> 雖然兩種說法不太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的身份暴露,與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捕叛變有關。1952年8月,國民黨保密局以約談喝茶的方式,將三段一謝相繼逮捕,段沄許多部屬受到牽連,其影響僅次于后來的孫立人事件。1954年2月3日,在沒有判決書的情況下,四人慘遭殺害。</b></p><p class="ql-block"><b> 但是,他們在大陸的親屬并不知道這些事情,當?shù)卣矡o法獲悉真實情況。在當時令人恐怖的政治氣氛中,泉水江段氏家族和謝小球親人,都被作為歷史反革命家屬,作為人所不恥的“黑五類”,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和迫害,只能留待另一篇文章來述說了。由于那是一個看不見的戰(zhàn)線,有關部門不能公開作出解釋,按照有關人士后來的說法,“國家利益至高無上,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你們受苦受難”。直到1988年八九月間,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三局才向有關部門發(fā)出459號通知。2000年8月,經(jīng)由國家安全部落實政策辦公室申報(第28-31號文件),國家民政部根據(jù)《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第三條第四款規(guī)定,批準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同志為革命烈士。</b></p><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段氏將軍們當年出生、成長的地方,我吟誦著曠瑜炎《泉水江》一詩:“甘做荒村草里囚,泥沙鋪路淌春秋。大江不盡千重浪,源自悄悄涓細流?!毕肫鸸?08年,李斯因遭秦二世及奸人趙高的構陷,被腰斬于咸陽,臨刑時對其次子李瞻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是他留在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句名言,誰能讀懂其中的悲傷之情與切骨之痛?</b></p><p class="ql-block"><b> 在沉寂68年之后,2017年10月22日,我?guī)ьI湖南作家藝術家六七十人,滿懷虔誠地來到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故居采風。嗣后,全國及省市縣的許多文化名人,相繼分批趕往這兒,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文學、美術、書法、攝影藝術作品,將匯輯進文化地理選本《茅洞橋記》。這些連續(xù)開展的文化活動,經(jīng)新華社、人民網(wǎng)等中央權威媒體和省市主流媒體的報道,終于掀起了她的紅色蓋頭,再度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10月26日,衡南縣人民政府召開常務會議,通過了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故居和楊湖村大樂皁烈士陵園(歸園),作為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新年伊始,在衡陽市政協(xié)第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王錦芳、雷雨時、許志杰等七位委員呈交提案,要求大力保護泉水江段氏將軍家族故居,盡快納入市級文保單位的范圍,撥付??罹S修改造,組織國土、公安、住建、規(guī)劃等部門做好“四有”工作,早日申報省級文保單位,最終成功申報全國文保單位,使之成為衡陽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b></p><p class="ql-block"><b> 倘能如是,幸甚至哉!</b></p><p class="ql-block"><b> (本文最先見于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載于《湖南報告文學》2017年第4期,美國《新文學》雜志2018年總第44期轉載,收入湖南文藝出版社中國文化地理散文選本《茅洞橋記》)</b></p><p class="ql-block"><b> 甘建華,生于1963 年8 月18 日,湖南衡南縣茅洞橋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湖南省散文學會理事,眉山市散文學會域外副會長,德令哈市作協(xié)榮譽主席。出版文學、新聞專著及配套評論集十余部,主編文化地理散文選本多部并有理論建樹,作品入選海內外上百個權威選本,獲得全國第七屆冰心散文獎、首屆絲路散文獎、首屆吳伯簫散文獎、首屆青海省青年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第二屆中華鐵人文學獎、第三屆四川散文獎、第三屆劉勰散文獎、2017年《西部散文選刊》優(yōu)秀作品獎、2021年首屆《格調》美文獎等獎項</b></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段徽楷和謝小秋受中央社會部派遣,二赴臺灣策反段沄、段復兄弟,因叛徒出賣事敗被蔣介石殺害。今天,泉水江村走出的烈士們,他們的名字已經(jīng)刻在北京西山公園內無名英雄紀念碑上。該紀念碑是為紀念1950年代為解放臺灣、光榮犧牲在臺灣省的中國共產(chǎn)黨方面的潛伏人員而設立。無名英雄廣場的花崗巖墻上用陰文素鐫著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等846位隱蔽戰(zhàn)線烈士名字,其中有部分為空白,代表未留下姓名的無名烈士,以便今后隨時增補。</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一月,舅舅段鋼又親赴北京西山公園,瞻仰緬懷段家四英烈,在刻有800多位烈士的花崗巖墻上找到了段沄、段復、段徽楷烈士的名字,謝小球暫時沒找到,帶著遺憾而歸。</p> <p class="ql-block">  刻有段沄、段復、段徽楷三烈士名字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在國家相關部門和兩岸親人的共同努力下,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四人的骨灰從臺灣回到故鄉(xiāng),游離他鄉(xiāng)半個世紀的英魂落葉歸根。</p><p class="ql-block"> 如今政府在衡南縣投資七千萬,專門為四位烈士建了一個占地92畝,名為《歸園》的烈士陵園,兼做國家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謝小球兒子謝培建給父親和舅舅的陵墓取名“歸園”,寓意“妻盼夫歸、子盼父歸、家盼人歸、國盼民歸”。</p> <p class="ql-block">  《歸園》內段家一門四忠烈終生從軍、戎馬一生的雕像威風凜凜,每一座都是精神豐碑!</p> <p class="ql-block">謝小球烈士的親孫女在陵園工作</p> <p class="ql-block">  陵園內烈士生平簡介</p> <p class="ql-block">  段沄、段復、段徽楷是我母親的堂叔,謝小球是我母親的姑父。段微楷九姥爺、段沄十姥爺、段復五姥爺、謝小球姑姥爺,我們看您來啦!</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內分四個展區(qū),通過史料圖片、仿真模型、場景再現(xiàn)、情景互動等,全方位展示了“一門四忠烈”(段沄、段復、段徽楷、謝小球)的愛國情懷、英雄事跡。</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里展示的段氏譜系簡圖,按此推算,我們姊妹應該是段氏第四十三代。</p> <p class="ql-block">歸園“一門四忠烈”烈士陵園視頻簡介:</p> <p class="ql-block">  最后附上:(1)關于修復烈士故居的(段氏將軍府)的申請報告</p> <p class="ql-block"> ?。?)關于修復江水泉屋場的申請報告</p> <p class="ql-block">(3)湖南省第十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摸底表</p> <p class="ql-block">  此次回母親故鄉(xiāng)尋祖,意義重大,收獲巨大,段家曾經(jīng)輝煌也好,落寞也罷,作為段家的后裔,應該知曉我們的祖先是誰,他們都經(jīng)歷了什么,讓段家的歷史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母親因成分不好,太多的臺灣親戚讓她在文革期間飽受歧視,一直不愿意同我們姊妹講她參軍前的經(jīng)歷,所以對湖南衡陽老家,我們姊妹一直抱有神秘、好奇、向往的感覺。如今母親已經(jīng)離開14年了,我們終于揚眉吐氣替她老人家圓了夢,也使我們多年的夙愿得以實現(xiàn),謹此希望段家的子孫后代能攜手團結,將好的家風永遠傳承下去。如此,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達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視頻記錄看家譜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  母親化身蝴蝶來看女兒,曾經(jīng)看過的一句話: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p> <p class="ql-block">  該視頻是江蘇常州電視臺因段有慧自臺灣第一次回湖南衡陽全方位跟隨拍攝的。此視頻獲得最佳新聞片二等獎。視頻中女主角為十姥爺段沄的嫡親孫女段有惠。</p><p class="ql-block">簡介版:</p> <p class="ql-block">紀錄片完整版</p> <p class="ql-block">  視頻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鏡頭畫面,里面提到了段復、段沄家譜中因子女在臺灣不詳無法記錄,段有惠說要由她補上,段家歷史不能斷開。</p> <p class="ql-block">衡南黨校高級講師有關“一門四忠烈”的演講</p> <p class="ql-block">視頻記錄姊妹回湘心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