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淸詞歌盛世 麗句頌安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淠史杭灌區(qū)主題詩賽創(chuàng)作隨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文/與時俱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煙島云飄渺,鷗鷺綠波翔。層巒競秀,藤蔓萬里水流長。塘富湖平庫滿,荷艷蝦豐菱茂,沃野稻菽香。塔電織山岡,燈火醉仙鄉(xiāng)。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悲昔日,逢旱澇,屢遭殃。饑荒無奈,群雁九徙斷愁腸。帝胄筑城防衛(wèi),黎庶修渠灌溉,億眾戰(zhàn)寒霜。大愛安瀾固,百業(yè)共繁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span>歷時28天,這首《水調歌頭?淠史杭》(新韻)我終于完成了對它的創(chuàng)作,興奮之情自不待言。</p><p class="ql-block"> 此詞是專為“‘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qū)”主題詩賽活動而創(chuàng)作的,回望對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其情其景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創(chuàng)作緣起</b></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下午,市委黨校有位老師將“‘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qū)”主題詩賽信息轉發(fā)給我,當時沒在意。因為網絡詩賽方面的資訊實在是鋪天蓋地,讓人煩不勝煩。2023年5月29日我在隨筆《踏歌而行》中特別作過申明,從此不再參加賽事活動,一心只想做好本職工作。</p><p class="ql-block"> 9月19日小雨,未出行的我再次翻閱了詩賽信息,收索詞條“淠史杭”時,有幸觀看了第三集大型紀錄片《人間天河淠史杭》。</p><p class="ql-block"> 淠史杭灌區(qū)工程的歷史、成就與建設精神徹底地震撼了我,這讓我不得不改變不參加任何賽事的決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創(chuàng)作準備</b></p><p class="ql-block"> 我對淠史杭灌區(qū)的歷史缺乏全面的了解,雖有紀錄片觀的感,下筆卻很難。自9月19 日起,我開始有計劃地收集關于淠史杭灌區(qū)方面的資料,它們有《我在金安等你》、《裕安投資指南》及電子版六集大型紀錄片《人間天河淠史杭》等,更為可貴的是為了支持我創(chuàng)作,淠史杭灌區(qū)管理總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送我一本2006年由中國水利出版社出版的《走進淠史杭》。</p><p class="ql-block"> 對收集來的資料,我反復看了兩遍,拿筆邊讀邊記,邊看邊記,記錄留痕兩大本;在看紀錄片時,對有意義的景觀還進行了截屏處理,共收集截屏照片17張。從資料中得知對外宣稱的萬佛湖(國家級AAAAA風景區(qū))就是原龍河口水庫,我也曾觀光過。上下聯系起來,也算是對淠史杭灌區(qū)的一次采風。</p><p class="ql-block"> 根據觀感與翻閱資料的心得,我初步進行了一次創(chuàng)作前的構思,作品將分兩個部分,一部分寫淠史杭灌區(qū)成就中的風物,以體現淠史杭灌區(qū)的作用,譬如山水變化,水系分布,養(yǎng)殖業(yè)豐收現狀,農作物繁茂景象,淠史杭灌區(qū)綜合發(fā)展成就等。另一部分則寫淠史杭灌區(qū)建設前的情況,通過今昔對比,彰顯山河安瀾的作用與其社會效益,以升華主題。</p><p class="ql-block"> 9月19日至10月7日為我創(chuàng)作準備階段,花去了19天時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創(chuàng)作初稿</b></p><p class="ql-block"> 10月6日,我與韓先悟先生通了一次電話,得知他創(chuàng)作了三首浣溪沙參賽,并按要求已于2日前發(fā)送給主辦方了。韓先悟與程家驊兩位同志的參賽信息是我提供的,程老師的參賽作品《西江月˙秋游橫排頭》已于10月4日完成,他對排版與發(fā)送電子郵件不熟練,我答應為他代辦。我們仨是此次詩賽的一個創(chuàng)作組合。</p><p class="ql-block"> 我告訴韓我還沒動筆,計劃8號出初稿,正思考如何開頭,開頭是我定韻、定詞牌的基礎。韓說:“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初稿寫好后拿來我們一起研究研究。”從韓老師那急切分享成果的心情中可以想見他對我的關心與鼓勵,令我十分感動。</p><p class="ql-block"> 韓、程兩位先生參賽作品的告成給我壓力不小,距截稿還有4天時間,這期間不僅需要寫初稿,還需要結合初稿自我審核,譬如,字句間的邏輯,上下內容間的邏輯,即先后順序表達的問題,包含與被包含的問題等;在寫作技術方面,是直抒胸臆還是托物言志,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是靜寫還是動寫,是從遠到近還是從近到遠等;在表現手法方面,是渲染烘托還是虛實結合,是聯想起興還是用典等;在修辭方面,是用比喻還是擬人,是對比還是對偶等,僅四天時間夠用嗎?上等詩詞作品都是打磨出來的,不然有何參賽資本,尤其是還肩負上傳程老作品的任務,計劃和程的作品一起上傳,設若自己的作品出不來,恐負重托耽誤程老師參賽才是大事,一想起就心急如焚。</p><p class="ql-block"> 10月7~8日兩天,我丟下事務摒棄煩惱,安心地進行創(chuàng)作。按水調歌頭詞牌的句數,用白話文先寫出短句來,類似詩詞的譯文。第一部分寫淠史杭灌區(qū)作用下的輝煌景觀;第二部分寫淠史杭灌區(qū)沒有開工建設前的景觀,通過前后對比,與萬里長城工程對比,突出淠史杭灌區(qū)工程的巨大貢獻與成就,揭示共產黨大愛為民的初心這一主題,只有山河安瀾,才會達到民心穩(wěn)定,社會和諧,百業(yè)共榮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接著,再按水調歌頭詞牌的字數,句數,平仄格律等要求,用簡潔而富有詩意內涵的詞句進行替換。最后,進行作品自我審核與修改,直至10月9日凌晨五點,初稿才最終出爐,并將其編排分享給韓、程兩同志,以求完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精修細磨</b></p><p class="ql-block"> 詞作《水調歌頭?淠史杭》被連續(xù)打磨了9天,先后進行了六次精修細改,直至10月16日修訂工作才圓滿結束。</p><p class="ql-block"> 10月9日六點至八點,我稍適休息,便開始與程老師面對面地交流,采納了他的建議,即在下闕詞第三句中使用“興”“修”兩字。受貴州吟友劉錫瀘的啟發(fā),將下闕結句“百姓有生計,舍命護國光”修改為“大愛安瀾故,社稷永無疆”。下午3點后,我又拜訪了韓先悟老師,采納了韓的兩點建議,即改“碩”為“茂”及改“傲”為“戰(zhàn)”。在返程的路上,我給詩賽組委會聯系人袁老師去了電話,主要是關于截稿時間問題。從袁老師處得知稿件退后兩天發(fā)送應該沒問題,后來在統(tǒng)計時發(fā)現,退后2天剛好為一個月征稿時間,我的心初步有了底。10月10日,我又作了一些潤色工作,至下午5點48分向詩賽收稿信箱發(fā)送了參賽作品,算是參賽作品第一次修改。因“民國”誤成“國民”而更正,在同天晚8點30分前向詩賽收稿信箱第二次發(fā)送參賽作品,屬于第二次修改。</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參賽作品雖已報送,但精進工作并沒停止。上闕詞的首句“飄渺”誤作“縹緲”,后來查對了一下,它們屬于同音同義詞語,它們區(qū)別在于一靜一動。上闕第四句中的“燈火映輝煌”修改為“燈火醉仙鄉(xiāng)”。下闕第一句中的“苦無疆”修改為“苦生蝗”。下闕第二句中的“食盡餓殍狗心涼”(有點俗,且易產生歧義),故改為“街路餓殍遍荒涼”。下闕的結句“大愛安瀾故,社稷穩(wěn)中強”修改為“大愛安瀾固,社稷壽無疆?!贝藶閰①愖髌返谌尉藜毟?,立馬又將修改稿第三次發(fā)送詩賽收稿信箱,發(fā)送時間為10月11日下午5點37分。</p><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面對參賽作品第三次修改稿,總覺不完美。尤其下闕第三句的“秦政筑墻防衛(wèi),共黨修渠灌溉”,后來采納了程老師的修改建議,即改“秦政”為“帝胄”;“共黨”改為“黎庶”;我又將“筑墻”改為“筑城”,“社稷壽無疆”改為“百業(yè)共繁昌”。此為參賽作品第四次精修細改,于下午3點53分再次將修改稿第四次發(fā)送詩賽收稿信箱。深感不好意思,隨郵件附言略作說明。</p><p class="ql-block"> 10月13~16日,參賽作品經過四次精進修改,仍覺需要進一步提高。問題集中表現在下闕第二句“餓殍”一詞上,它是一個政治敏感詞語,即“江淮赤地,街路餓殍遍荒涼”句。我先后將其改為“塵土漫漫鬧飛蝗”,并改“苦生蝗”為“屢遭殃”;又將“苦生蝗”不變,改“街路餓殍遍荒涼”為“群雁九徙遍荒涼”。16日凌晨2點許,靈感凸顯,改“苦生蝗”為“屢遭殃”,改“江淮赤地”為“饑民遍地”,改“群雁九徙遍荒涼”為“群雁九徙去荒涼”。4點52分我將此次改動情況告知程老師,8點36分收到程老師的回復,程建議改“饑民遍地”為“饑民無奈”,改“去荒涼”為“斷愁腸”,同時改“躍波”為“綠波”。建議甚好!采納。此為參賽作品第五次精修細改,并于16日上午11點41分第五次將修改稿發(fā)送詩賽收稿信箱,同時將該情況匯報給程老師。</p><p class="ql-block"> 16日下午2點32分,程老師信息建議我改“饑民”為“饑荒”。之后,又建議改“億眾”為“何畏”,經過反復思考,最后決定采納程的建議。此為參賽作品第六次精修細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創(chuàng)作感言</b></p><p class="ql-block"> 淠史杭灌區(qū)是全國3個特大型灌區(qū)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p><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作《水調歌頭˙淠史杭》歷時28天,并不是奢望在“‘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qū)”主題詩賽活動中獲獎。“淸詞歌盛世,麗句頌安瀾”是我此次創(chuàng)作思想的定位,主要是對大別山老區(qū)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卓絕的建設精神由衷地抒發(fā)我的感念情懷,是我愿也。 </p><p class="ql-block"> 作為皖西人民的一員,是淠史杭灌區(qū)的水養(yǎng)育了我;學習與弘揚淠史杭灌區(qū)工程的建設精神是我參加鄉(xiāng)村建設事業(yè)的新動力;宣傳淠史杭灌區(qū)工程建設成就與人文歷史是我家鄉(xiāng)情懷的表現。</p><p class="ql-block"> 最后特別要道聲感謝!在詩賽作品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感謝“‘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qū)”主題詩賽活動組委會,感謝它給了我創(chuàng)作目標與動力;其次要感謝郭元勛、韓先悟與程家驊三位吟長的不辭辛勞地不厭其煩地審讀、建議與啟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結束語</b></p><p class="ql-block"> 在審讀《水調歌頭˙淠史杭》作品后,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六安市詩詞楹聯學會顧問、著名文化策劃人史紅雨先生翹指大贊。中華教育藝術研究會與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原《作文成功之路》主編王浴海先生留言評論:“筆態(tài)橫生,意象生動。詞情澎湃,氣吞萬里?!表n先悟先生一個88歲高齡的詩人打趣地說:“王老師是個苦吟派!”</p><p class="ql-block"> 以上幾位先生給予的盛贊與點評皆是鼓勵,我深知優(yōu)秀詩詞作品的誕生,不僅需要高遠的立意,靈動的表達,詩境的唯美,格律的規(guī)范,還需要進一步地交流,在交流中字斟句酌地打磨修改、完善與提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二〇二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草成于皋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