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國慶同學小聚</p><p class="ql-block">別離母校五十秋,</p><p class="ql-block">聚少散多各奔求。</p><p class="ql-block">易逝光陰難轉返,</p><p class="ql-block">青絲霜染夢未休。</p> <p class="ql-block"> 綿綿群山入云煙,陣陣秋風感微寒。沙溪河畔暮色闌珊、燈光璀璨。在這美麗的山城里,中秋、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在鄧長源同學的熱情邀請下,在趙榕湘、蘇春娣同學的精心安排下,三明一中75屆高中三班部分在明同學,晚上相聚在三明明人餐館,舉杯對酌,共敘同窗之情。</p> <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人易老,別離母校近50個春秋,時光改變了同學們?nèi)蓊?;歲月使原本青春帥氣、靚麗的男女生臉龐刻上了刀痕;光陰使青絲霜染了白發(fā)。但同學們依然熱情高漲,保持童心,互訴衷情、把酒言歡。共祝:節(jié)日快樂、身體健康!</p> <p class="ql-block"> 回顧我們的青蔥歲月,情竇初開時,雖然同在一個教室里上課,但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男女授受不親,男生、女生不敢交流。下課時總是男生一堆、女生一群,致使男女生畢業(yè)后擦肩而過,互不相識。在校期間學工、學農(nóng)、學軍,還要批判資產(chǎn)階級、斗私批修。畢業(yè)后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品嘗到了農(nóng)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學會了吃苦、懂得了知足、磨練了意志。</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在小聚交流中,我們雖已近古稀之齡,許多同學還要承擔著育小顧老的責任,有的夫妻分別在外地養(yǎng)育孫輩、在家里照顧年邁的父母。這是我們這代人的擔當。</p> <p class="ql-block"> 雖然時代對我們不公:幼小時遇到饑荒;童年時趕上文革;青少年時期響應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工作不久我們的許多人被迫下崗;甚至退休時工資待遇都因沒有“補充養(yǎng)老保險或企業(yè)年金”比后退休的低,但我們自強不息,用勤快和堅實的臂膀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擔當。我們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傳承人,忠孝仁義、敬老護小。</p> <p class="ql-block"> 我們也感到知足,因為我們生存在和平年代,遠離戰(zhàn)爭的硝煙。我們見證了從原始社會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耕社會到如今的現(xiàn)代化、智能化社會的發(fā)展過程,穿越了從原始社會到現(xiàn)代化社會的時空。哪曾想到,我們能夠游遍祖國的錦秀山川、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甚至走出國門、飛往世界,體驗西方文明。幼年的理想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而今身帶手機,走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縱然我們行走在老去的路上,但現(xiàn)在更有時間享受自由的生活。你可在郊外的綠蔭里環(huán)繞,可在燈紅酒綠的城市里喧鬧;可在棋牌室里玩耍,也可以到老年大學里學習知識,展示技能。</p> <p class="ql-block"> 同學小聚是短暫的,但大家留下了歡快的影像,歷史記錄了這歡樂的片刻。讓我們忘掉年齡、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健康的體魄,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我們的夕陽生活充滿霞光、絢麗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