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次尋訪的目標,是長清萬德靈巖村南的文王山上的文王寨遺址和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相傳,南北朝北魏時期,有一伙匪寇曾占據(jù)此山,其首領自封文王,盤踞該山幾十年,最后被官軍剿滅。官軍剿滅后,為了紀念勝利,曾在山崖上留下摩崖石刻。</p> 檀抱泉 <p class="ql-block"> 上午10點左右我們到了萬德鎮(zhèn)街道辦事處,換乘辦事處曹主任車繼續(xù)前行。首先到了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檀抱泉,此泉也叫東檀池,檀井。位于靈巖寺景區(qū)明孔山下第四峪村,此泉因在千年古青檀樹根的環(huán)抱下而得名。檀抱泉名列濟南七十二名泉第67位,系長清第一名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檀樹抱泉,根水相融,檀因泉潤,泉因檀香,相傳乾隆帝曾八次來此,嘆為觀止。此地曾出土過不同年代的青石水槽、陶土簡瓦水槽和燒土水槽,干百年來此泉是靈巖寺僧人的唯一水源,至今泉水清冽,未有枯竭的記錄。</p> <p class="ql-block"> 此處的野生山菊花清香宜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清肝明目等功效。因乾隆帝喜飲靈巖菊花茶,因有“御菊”的雅號。路邊就有一塊乾隆二十二年的石碑《靈巖御菊記》,記載了乾隆帝微恙,進食真菊后痊愈,題贈“物華天寶,風味清絕”,后真菊在此地廣泛種植的故事。</p> 文王山寨遺址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檀抱泉后,我們繼續(xù)前行,到達大佛山景區(qū),因是假期,游人如織。</p><p class="ql-block"> 文王寨遺址就在景區(qū)內的文王山上,此山海拔高度雖只550余米,但山勢險峻,南北兩側均是陡翹懸崖,崖壁垂直近九十度;西頭是斷崖,東頭僅有一條寬約50厘米的石階與陡峭的明孔山連接,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看此地形,也就知道匪寇為何在此處安營扎寨了。</p> <p class="ql-block"> 乘坐游覽車到達半山腰后,我們便開始了攀爬,小小的一座山,真是有些大意了。</p><p class="ql-block"> 只見一層一層的“天梯”,幾近垂直,當我們雙手抓著欄桿攀爬時,遠看如同懸掛在上面一樣,真是前人踩著后人的頭!開始還好,走到最后一級臺階時,我忍不住回頭一看,只見身后懸空,山巒在腳下,眼前一暈,差點爬不上去。</p><p class="ql-block"> 途中,周老師提到馬第伯《封禪儀記》中的話“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保瑢嵲趹?!</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到,最近在抖音上經(jīng)常刷到的一句話,形容景區(qū)人多的“回頭都是臉,抬頭全是腚?!弊屛也唤麊∪皇?!途中遇到了自然形成的山孔,知道了明孔山的來歷。</p> <p class="ql-block"> 在文王亭畔稍事休息后,繼續(xù)往前走,途徑玻璃棧橋,只見橋上紅旗獵獵,分外妖嬈!</p><p class="ql-block"> 又過吊橋,搖來搖去很是愜意,等上了岸,周老師問我,你不暈嗎?瞬間覺得腳下波濤洶涌,一時站立不穩(wěn),竟不敢動了!這心理暗示的作用真是厲害!</p> <p class="ql-block"> 行行復行行,終于找到了當年曾親眼見過碑刻的老人,一位景區(qū)保安,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看到了樹林里山寨的遺址,只剩幾處屋基的殘石被落葉覆蓋。不遠處的巨石上,散落著幾個大小不一的石坑,老人比劃著說是當年舂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至于摩崖石刻,他說小時候與人拾柴時曾見過,但此后四五十年再也沒尋到。告訴了我們大約的位置后,我們繼續(xù)前行,尋找傳說中的摩崖石刻。</p> 文王寨遺址 <p class="ql-block"> 傳說中摩崖石刻的位置正好在一分叉口處,一側是游客坐滑道下山,另一側是木質棧橋,步行下山。我們踏上木質棧橋,急切地搜尋著身邊高聳的崖壁,在斑駁的石面上未發(fā)現(xiàn)石刻的痕跡后,便選擇了這條路,遠離了喧囂的游客,欣喜萬分!卻沒想到后面的路是極其難走!</p><p class="ql-block"> 耳邊突然清靜下來,山下的雞鳴犬吠,顯得格外清楚。拂過低垂的藤蔓,我雀躍地走在前面;探尋老虎洞時,采摘了一串紅豆;躲過攔在路中間的蜘蛛網(wǎng),摘食著路邊的酸棗,看大朵的云投影在地面,我們行走在山巔。</p><p class="ql-block"> 突然一段直立的鐵梯又橫亙眼前,讓我們忍不住發(fā)怵,以為走錯了路;曹主任趕忙打電話詢問,弄清是下山的路,只這一段攀爬。我們又鼓足了氣,手腳并用爬了上去。上去后不再是棧道,崎嶇的山路上,隔一段就有一塊下山的指示牌,跟著指示的方向,我們穿行其中,忍不住又想起“亂草牽衣”這個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途中我除了發(fā)出“好美好美”的感嘆外,不知再如何表達;周老師脫口吟出“良辰美景賞心悅事”、“一山放過一山攔”詩句,同時說起凡今天你能想到的,古人都已說完;要想詩詞翻出新意,實屬不易!</p><p class="ql-block"> 穿行過山脊上的茅草,踩過腳下厚厚軟軟的松針,我們開始往山下走,漸漸地我走在了后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山實屬不易,只覺得腳尖要把鞋子頂透了;更要命的是又遇到一段鐵梯,直上直下,每下一節(jié),都覺得自己跟機器人一樣,咔嚓一下,這膝蓋是格外酸爽,等下到了水泥路上,竟一時覺得自己不會走路了!</p> 裴家園龍王廟 <p class="ql-block"> 午飯吃得格外香!飯后驅車來到裴家園村,此處有一龍王廟。在廟的院墻和旁邊石屋壁上發(fā)現(xiàn)數(shù)塊石碑:</p> <p class="ql-block"> 1、廟南側院墻上鑲嵌碑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精×之氣未有不效;其靈者也如吾鄉(xiāng)石都莊西舊有龍王廟一座,前有龍山后有龍?zhí)?,山雖不高,而以龍名;潭雖不深,而以龍稱。如遇歲旱,祈禱×于影×,自古及今莫不應焉。廟東有×楊樹一株,被烈風所拔,辨價若干,合莊公議,皆欲植松柏于山上,以為庇蔭,修墻壁于廟前,以壯觀瞻也。樹價雖無余而鳩工亦告竣矣,至××于樹之數(shù),自山之四至亦皆開列于后,以示后世××不休云爾。柏樹三百株均栽龍山北面下至×× </p><p class="ql-block"> 介賓 王子芳書丹 領袖人 孫長祿 柏樹許在不許壤 ……”</p><p class="ql-block"> 光緒二十一年歲次。</p> <p class="ql-block"> 2、外側院墻鑲嵌碑刻:間嘗舉步不外其莊西,諸山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龍山也。山之陰松柏蒼蒼,臨于溪北者龍王廟也。廟雖微,而固然無墻以避風塵;游者惜之。幸宋君鴻漢等賣廟樹一株,積錢若干,修立四壁,業(yè)已儼然,猶恐有失,又將社中馀錢伍十千四百鳩工治石,以為墻帽,非壯觀瞻,敬神明也。工竣求予為文,遂不辭濡筆而之記。 </p><p class="ql-block"> 儒子王春第撰書 宣統(tǒng)四年</p><p class="ql-block"> 3、外側院墻一殘碑,只有碑文“重修龍王塘記”</p> <p class="ql-block"> 此處墻上砌一殘碑,碑文“都寨巡檢官”</p> <p class="ql-block">周郢老師:</p><p class="ql-block"> 昔讀《石都》詩(清初張綱孫《石都寨》詩),今到石都寨。藥廟與龍?zhí)?,巡檢字猶在。</p> <p class="ql-block"> 4、 旁一小石屋,造型與二起樓相似,頂立一石。</p><p class="ql-block"> 屋內鑲嵌一石碑,《石廟碑記》:龍王神司天下之水權也,雨澤之施莫不賴焉。當其廟貌×其烝,嘗誰謂不×后有一灣,求雨必應×名傳××不知始于××,遙想當日廟貌整齊,觀目前墻垣損壞,規(guī)模冺於無跡,觀之莫不曰此堂也有名而無實也,莊常習同祭一×念粧修石像 楊門孫氏、宋有才等募化闔莊創(chuàng)制石廟,雖非廣大觀而堂之名,庶幾其不整矣。龍王神庶幾其有歸矣,風調雨順×。特立石以誌之。 ×× 乾隆十八年歲次</p> <p class="ql-block"> 5、石屋背面也鑲嵌一石碑,上書“大清”二字,下面均是捐款人名,第一行領袖竟多為女性,如王門薛氏,楊門孫氏等一排,有新莊、土門等村名。</p><p class="ql-block"> 旁邊河道旁立有一塊2005年的《小流域治理攔河壩工程紀念碑》,再旁邊的巨石上隱約可見“毛主席萬歲”的石刻大字。</p><p class="ql-block"> 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就在這片水域旁交錯展現(xiàn)。</p> 三官廟(藥王廟) <p class="ql-block"> 路上聽曹主任說,附近小石都莊有一藥王廟,很神奇,附近村民經(jīng)常去求方,善治瘡。</p><p class="ql-block"> 這藥王廟在三官廟里,京臺高速路下,院里兩通道光、宣統(tǒng)年間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碑文讀的磕磕巴巴,文章寫的啰里啰嗦,姑且記之,以備查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