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2023年讀書小記(下)

芝麻開門

<p class="ql-block">  11、《兩面之:關(guān)于革命問題的通信》</p><p class="ql-block"><b> 01中國的哲學(xué)家、法國的革命家</b></p><p class="ql-block"> 趙汀陽的書名大都起得貼切又新穎,這本《兩面之詞》也不例外。一個中國哲學(xué)家和一個法國革命家針對革命等問題的通信,可不就是兩面之詞。趙汀陽作為中國的哲學(xué)家,在法國也頗有名氣。因為一次會議,法國作家雷吉斯.德布雷注意到趙汀陽對革命問題的發(fā)言,于是相約以通信的方式深入討論革命問題。這本書信往來集以革命問題開始,漸漸擴展到政治、宗教、歷史,乃至世界秩序。</p><p class="ql-block"> 雷吉斯.德布雷,咱們中國讀者可能非常陌生,在此之前我既沒有聽說過這個人,更沒有讀過他的書,不過說起他的經(jīng)歷就非常有法國似的浪漫。他年輕的時候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巴黎高等師范學(xué)院畢業(yè)后,就去了南美的玻利維亞,追隨切.格瓦納參加游擊戰(zhàn)爭。這段經(jīng)歷讓他可以站在革命家的身份思考革命問題,這也是趙汀陽興致勃勃和他探討革命問題的緣故,作為一名親身參加過游擊戰(zhàn)爭的思想家,他的觀點很具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趙汀陽的簡潔清晰,加上語言習(xí)慣的差異,很多時候德布雷闡述觀點的邏輯并不十分清晰,有時候他對趙汀陽的觀點還有諸多誤解。不過對于現(xiàn)實問題也常常有直達本質(zhì)的深刻認識。一個是才氣橫溢的哲學(xué)家,一個是參加過革命經(jīng)歷豐富的思想家,算是棋逢對手,他們的思想碰撞精彩紛呈。</p><p class="ql-block"><b> 02關(guān)于革命</b></p><p class="ql-block"> 一直喜歡趙汀陽論證問題的方式,他首先對“革命”這個詞進行了界定,劃出了他自己界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他認為真正的革命是改變制度和社會性質(zhì),以中國的歷史看,王朝更替權(quán)力轉(zhuǎn)移不是革命,縱觀中國歷史真正的革命只有三次:商周之變、秦漢之變以及清末帝制之變。</p><p class="ql-block"> 革命的顛覆性如此之強,所以趙汀陽對革命持謹慎態(tài)度,他認為“革命的亂世力量無法轉(zhuǎn)化為治世力量,結(jié)果就是,革命的激情過去之后,卑微的人性又使一切恢復(fù)原樣”。革命很多時候會走向它的反面,在這一點上,兩人的觀點相似,只不過作為格瓦納的戰(zhàn)友,德布雷身上不乏法國人的浪漫激情,他認為社會始終需要革命去滌蕩一切不合時宜的腐朽之物。</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暴力革命將會逐漸被技術(shù)革命所取代,技術(shù)革命拋棄了暴力革命許多破壞性的基因,同時也伴隨新的問題,不再顯而易見的激烈,代之以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p><p class="ql-block"><b> 03東西方的借鑒和學(xué)習(xí)</b></p><p class="ql-block"> 在遇到政治結(jié)構(gòu)、社會秩序方面的問題時,東西方都不約而同把目光對準了自己的對面,中國人希望從柏拉圖、維特根斯坦等哲學(xué)家的思想中尋找解藥,而歐洲人則關(guān)注孔子、老子的思想。這也許并非“禮失求諸野”的無奈,像趙汀陽這樣把西方哲學(xué)思想研究透徹后,挾“學(xué)貫中西”之勢,確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xué)體系。</p><p class="ql-block"> 從書信往來也可以看出兩人觀念上的對立,作為一個革命的實干家,德布雷似乎特別不喜歡空談的理論家,他更追求用行動改變世界,即使要構(gòu)建理論,也應(yīng)當(dāng)在革命實踐中去總結(jié)。趙汀陽則在回信中坦陳自己就是對方說的紙上談兵的理論家,他說世界需要革命家也需要理論家。德布雷也許并未認可這一點,但至少他不喜歡的哲理論家中不會有趙汀陽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 04無限權(quán)力與天下秩序</b></p><p class="ql-block"> 兩人一致同意,世界正在發(fā)生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移,過去的權(quán)力對人的壓迫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實體,而現(xiàn)在,權(quán)力已經(jīng)變得隱形,且沒有邊界,人們感受不到權(quán)力施加的壓迫,也不知道朝哪個方向反抗。就像美麗新世界里的嗦麻,人們愉快的接受控制,沒有掙扎和反抗。他們將這種權(quán)力的控制稱之為“無處不在的服務(wù)”。</p><p class="ql-block"> 種種跡象顯示,以后權(quán)力將并不掌握在國家或者政府手中,而是由金融資本控制下的各種平臺和公司來掌控。大多數(shù)人歡天喜地地在各種商品中沉淪,人們用民主制度不斷讓渡自己的權(quán)力最終徹底喪失自由。</p><p class="ql-block"> 新的世界秩序需要新的理論,趙汀陽由此拿出了他理論解決方案——天下體系。關(guān)于這個理論,趙汀陽寫了一本《天下的當(dāng)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象》來詳細論述。從回信看,德布雷對于趙汀陽的天下體系有很大誤解,他以為趙的理論是要建立一個中國主導(dǎo)的國際秩序,而這正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最深誤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12、《了凡四訓(xùn)》</p><p class="ql-block"> 《了凡四訓(xùn)》雖然不如《顏氏家訓(xùn)》、《曾國藩家書》有名,但其總結(jié)的 “安身立命”、“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非常全面且接地氣,讀來頗為親切,屬于扎根民間的思想家風(fē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立命之學(xué)</b></p><p class="ql-block"> 安身立命乃人生大事,不可不察。“命由天定”還是“命由我作”是涉及人生觀、世界觀的核心問題。 </p><p class="ql-block"> 照我的理解,袁了凡先生的看法是人的命運由“天定”與“我作”共同決定。所謂天定是說人生下來的外貌、健康程度、智力以及出生的家庭和環(huán)境這些都是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這是上天給每個人劃定的上限。而人能夠有作為的地方就在于可以盡量去貼近這個上限,不浪費上天的饋贈。大多數(shù)時候,人并不容易確定上天設(shè)定的上限在何處,多經(jīng)歷幾次挫折,大多數(shù)人極易墮入宿命論。心理學(xué)上有個名詞叫“習(xí)得性無助”說的就是這種妄自菲薄的慣性。所以沒有看清楚天分所在的時候需要在無限可能性中努力尋找,一步步確認邊界之所在。這時候需要的是雄心壯志。</p><p class="ql-block"> 另一個極端是了凡先生沒有提及的,即少數(shù)志大才疏者自覺潛力無限,非要在一個飄渺的目標上耗上十幾年的青春歲月。這另一種不智,可能了凡先生的時代非常罕見,即使如范進考到老朽了,一朝中舉也是前途無限。但我們這個時代卻必須放棄沉沒成本及時止損。這時候需要的是理性審視。</p><p class="ql-block"> 圓滿的人生應(yīng)該是早早就清楚自己的局限并且沒有浪費任何天分的人生,袁了凡一生多次改變?nèi)松x擇,最終求仁得仁,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例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改過之法</b></p><p class="ql-block"> 雖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過錯太多的人生也委實面目可憎。此篇先從如何面對過錯談起。對于過錯的態(tài)度,他用三個心來概括:羞恥心、畏懼心和勇猛心。羞恥心是內(nèi)在動力,知恥方能改過;畏懼心是外在壓力,人犯的過錯各路神仙都看著呢;勇猛心是改過的勇氣,改過并非易事,需要勇氣和決心付諸行動。 </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礎(chǔ)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改過心法”,從“事、理、心”層層遞進、步步提升。所謂“事”是針對所犯的具體過錯去改正;“理”是從具體過錯背后的道理入手,避免犯相同的錯誤;“心”則是最徹底、最根本的改過之法,過由心生,亦由心滅,斬斷可能造成過失的心念,從源頭解決犯錯的可能。 當(dāng)然,改過并非一時一昔,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其間種種艱難,需要有良師益友的提醒,有心中對神明的敬畏。改過亦如修行,時時警醒,方能天長日久。了凡先生最后舉了與孔子同時代的蘧伯玉改過的例子,用生動的事例示范改過的長期性、艱巨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積善之方</b></p><p class="ql-block"> 了凡先生一生積善行德,堪為行善之楷模,此篇為四篇家訓(xùn)中最長一篇,說明他不僅自己看中此事也希望子孫后代能夠延續(xù)積善行德的家風(fēng)。 首先,圍繞《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用十個事例論證了行善積德之功德無量,終會惠及家族乃至子孫后代。用福報的觀念來鼓勵人做善事,雖然不及康德的道德律令那么純粹,但對于教化民眾也是十分有效。 其次,鑒于真正的善并非一目了然,世俗之人往往容易被表面的善行所迷惑,所以行善之前必須能夠分辨所行之事是否是真正的善事。了凡先生從“真假、端曲、陰陽、是非”等八個方面一一辨析,告訴人們要看清行善之人是否出自善心,切忌將欺世盜名的偽善當(dāng)做善行。特別借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來說明不能為了名聲而行善,做善事不僅要看動機,還要考慮實際效果,非常具有啟發(fā)和教化意義。 最后將行善之事概括為“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等十個種類,給人指明行善的具體方向。每一個方面都用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便于普通的民眾效仿實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謙德之效</b></p><p class="ql-block"> 中華文化深深刻著謙遜的基因,各種思想大約只對于謙遜為美德毫無爭議?!兑捉?jīng)》中有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下有山之象,寓意人的德行很高,但能自覺地不顯揚。謙卦是易經(jīng)中最特殊的一卦,六爻皆為吉,說明在古人眼里,哪怕是偽裝出來的謙遜也是值得贊美的。《尚書》說“滿遭損,謙受益”,《道德經(jīng)》中處處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人生智慧。近代王鳳儀那句“低處有道,高處有險”,常被人奉為圭臬。諸如“謙謙君子”、“虛懷若谷”,更是無不存在于社會共識之中。</p><p class="ql-block"> 此篇依然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謙遜是一個人一生都需堅守的美德。雖然人人贊美謙遜的美德,但是能夠做到時時刻刻保持謙遜之風(fēng)的人也寥寥無幾。人最容易顯露的還是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本性。如此,保持謙遜便是修身的重中之重,即使不能日日自省,也不妨偶爾警醒一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3、《長恨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王琪瑤的出場</b></p><p class="ql-block"> 《長恨歌》的開頭其實頗有些冒險,整整第一章節(jié)只寫了四個詞“弄堂”“流言”“閨閣”和“白鴿”,如果不是王安憶超凡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不僅從一個詞延展出上千字困難重重,讀者在這個章節(jié)棄書的可能性也很大。待看到第二章,便明了作者花費如此精力,目的就是要給這個故事涂抹上盡可能豐富的底色,四個詞、幾千字都是為了烘托主角王琪瑤的出場——一個從弄堂中走出來的美麗的閨閣女子,心中的那點夢想像偶爾飛起的白鴿,卻注定飛不了多遠,而她的故事將在狹小的天地里以流言的形式傳播開去。</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王琪瑤從這鋪墊好的背景中走出來時,人物已經(jīng)豐滿到不需要任何語言的描述,她的樣貌、氣質(zhì)、性格早已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2走進王琪瑤生命中的男人</b></p><p class="ql-block"> 比較與王琪瑤有過交集的男人們,大多數(shù)人會覺得工作穩(wěn)定相貌不錯還深愛著王琪瑤的程先生才是良配。但王琪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李主任,去過那種充滿等待也見不得光的華麗生活。王琪瑤和李主任之間算不得有愛情,不過是各取所需,最多有一些一見鐘情的迷戀。有著“上海小姐”光環(huán)的女子大約不會舍得浪費上天給的稀缺資源早早去過一種平淡幸福的生活,她會有一些野心有一些妄想會為自己的命運放手一搏。</p><p class="ql-block"> 王琪瑤等來的是李主任的死訊,從此,她成了一個生活在過去的人,一個沒有未來的人,樣貌雖然年輕,內(nèi)心卻已暮氣。但她隱隱的還是有所期待,在各種各樣的男人走近她時,即使知道與他們沒有任何未來,她還是忍不住把身心投入。所以明知道與康明遜不可能有任何結(jié)果,她依然選擇抓住眼前的溫暖,她的孤寂需要些許慰藉,她漫長的人生需要有所依賴。</p><p class="ql-block"> 沙莎算是一個過渡也是她想要利用的工具,王琪瑤對沙莎更多的是母性之愛而非男女之情。</p><p class="ql-block"> 老克臘所迷戀的歲月,正是王琦瑤一生最輝煌的時刻,雖然隔著年齡,但是他們似乎有著共同的記憶,這正是王琦瑤無法抗拒的,借著老克臘,王琦瑤才是那個舊上海的風(fēng)光女子。</p><p class="ql-block"> 本書的書名讓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那個同樣不幸的女子,隔著幾百年的時光,都是作者對以色侍人的女子的憐憫和痛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王琪瑤的可能人生</b></p><p class="ql-block"> 閱讀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為王琦瑤設(shè)計另一種人生,在命運的分叉處給她另外的選擇,也許潛意識里覺得這樣美麗的女子不應(yīng)該在青春正盛之時便以凋零。</p><p class="ql-block"> 如果當(dāng)初選了程先生,王琪瑤大概率會過著輕松平淡的生活,但是午夜夢回之時也許會有諸多的意難平吧,年輕的王琦瑤可是想要過人上人的風(fēng)光日子的,那么平淡的生活便會加倍的難捱。</p><p class="ql-block"> 如果就在鄔橋這鄉(xiāng)下過一輩子,找一個老實人嫁了,同樣會歲月靜好。但王琦瑤是屬于大上海的,她驛動的心無法在遙遠的鄉(xiāng)村歸于寧靜。</p><p class="ql-block"> 如果王琦瑤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別的男人身上,而是選擇立足自身,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命運會不會有所不同?這種可能性是有的,王琪瑤有精巧的裁剪和縫紉的手藝,有制作精美食物的能力,還有給人打針做護士的經(jīng)歷,任何一樣繼續(xù)精進,多少可以充實孤單寂寞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可能性大約都是一種臆想吧,生活不能重演,不過是落子無悔,冷暖自知。</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一個疑惑,小說雖然有時代背景的變遷,但王琪瑤的生活始終游離于時代之外。只能猜測是作者的仁慈,不忍給她增加來自那個特定時代的屈辱和不堪,讓她能夠在一個小天地里活出一絲本色。</p><p class="ql-block"> 無數(shù)的熱鬧散去,最后總留下孑然一身的王琪瑤,但她從來不怨天尤人,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清楚選擇的后果,也坦然承擔(dān)一切。沒有把自己熬成一個怨婦,而是繼續(xù)把日子過得盡可能精致,絕不敷衍、潦草,這是屬于王琪瑤的驕傲。至死,她都是最優(yōu)雅的那一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4、《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旅行文學(xué)</b></p><p class="ql-block"> 合上《從上都到大都:在古道上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開始回憶什么時候喜歡上旅行文學(xué)的。最早大約是讀比爾.波特的《禪的行囊》,一個一臉大胡子的美國人,對禪宗的研究堪比隱世的高僧,用從北京到廣州的穿越旅行,追溯了禪宗各代祖師從北到南的足跡。然后是何偉的《尋路中國》,何偉是美國人彼得.海斯勒的中國名字,他很早就來到中國,并將其在涪陵的經(jīng)歷寫成了那本著名的《江城》,《尋路中國》是他沿著北長城沿線旅行的見聞和經(jīng)歷。他和比爾.比特一樣都有非虛構(gòu)文學(xué)的名校專業(yè)背景,文字樸實卻極具魅力。再后來是郭建龍的《穿越非洲兩百年》,作者寫這本書之前,冒著危險走遍了非洲大陸,對非洲的現(xiàn)狀有直觀的感受。比郭建龍更像旅行者的是劉子超,這位畢業(yè)于北大的才子,在各個大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真正讓他聲名遠揚的是他幾次深入中亞的旅行以及那本入選多個好書榜單的《失落的衛(wèi)星》。劉子超在這本書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旅行的孤獨以及在這種孤獨中進入歷史深處的意義。楊瀟仿效當(dāng)年西南聯(lián)大師生徒步重走從長沙到昆明1600多公里的路程,堪稱壯舉,他用《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這本書記錄了其行走的過程以及與之有關(guān)的歷史,告訴我們“行走,也許是更可靠的認識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向金蓮川</b></p><p class="ql-block"> 北大教授羅新從元上都(今北京)到大都(今內(nèi)蒙錫林格勒盟正藍旗)的徒步距離并不長,只有450公里。這段不長不短的路,曾經(jīng)是元朝皇帝春去秋來往復(fù)多次的路,也是連接農(nóng)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路。</p><p class="ql-block"> 元代從上都到大都有4條路,驛路和輦路分別兩條。驛路和輦路的區(qū)別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為什么來回要分別走不同的路。羅新選擇的是輦路上行,皇帝出行沿路總是會留下各種建筑和古跡,一路行來,羅新不僅考據(jù)般地追憶了歷史,也描繪了今日種種,就像他自己所言,他的徒步之行是“關(guān)于歷史,關(guān)于當(dāng)下,關(guān)于自我的深刻探尋”。曾經(jīng)的大都被稱為金蓮川,那一望無際的金黃色花海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對于一個研究元史的學(xué)者,走向金蓮川既是完成心愿,也是一次朝圣。</p><p class="ql-block"> 對于元史我是相當(dāng)不熟,像許多國人一樣,對那段歷史有點抗拒,不僅僅是異族統(tǒng)治,更多是因為那段歷史充斥的暴力和血腥。用武力征服建立的帝國,分崩離析也格外迅速。如今留下的元代遺存很少,可能和明代的刻意毀壞和抹去有很大關(guān)系,加上蒙古人對于喪葬的不同觀念,帝王的寢陵已無處可尋。</p><p class="ql-block"> 上都,一個曾經(jīng)作為帝都的城市,就這樣消失得無隱無蹤,廣漠的草原上只留下一段歷史可供追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路上</b></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開啟走向上都的旅程時,他的朋友正在哈薩克斯坦的沙漠草原中行進。與此同時,世界上還有名為“走出伊甸園”的宏大行走正在進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撰稿人Paul Salopek在2013年開啟了他重走人類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大陸的壯舉。</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天都有某個人正在某個角落開始自己的行走,因為一段逝去的歷史,因為一個需要了卻的心愿,或者只是想要獨自一人走一段不長不短的路程。</p><p class="ql-block">受限于體力和精力,大約我自己很難開啟一段這樣的徒步旅行,只是每每在讀到一本旅行文學(xué)時忍不住蠢蠢欲動一下,在心里幻想著那種走在現(xiàn)實的大地又隱入時光隧道的美妙感覺??梢粤囊宰晕康氖?,我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旅(中國境內(nèi))”已經(jīng)算是正在進行之中,借助交通工具而非徒步的方式,領(lǐng)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勉強也算是“在路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