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時間回到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那天,剛好也是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開展的第一天。興匆匆去探個鮮,結果尚在博物館外,就被洶涌的人群,彎了幾道彎的長隊給嚇了一跳。真的沒想到三年疫情之后成博的第一個免費特展,會吸引這么多的人,甚至可以說,這是博物館愛好者如我,這么多年來看展最郁悶的一次——展廳里那個人山人海啊,有的展品完全就沒辦法擠過去近距離觀看。沒辦法,后來總結,這大概還是源于這個特展的主題,能獲得很高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吧——漢字,這是從遠古慢慢演變而來,至今仍被我們使用的文化遺產(chǎn),看似普通,但細細探究,卻又不普通:因為文字,才能夠讓先民們的智慧、思想,歷史的成功與失敗,統(tǒng)統(tǒng)能被記錄、留存、延續(xù),再交付給后世的我們借鑒。也因為文字,那些穿越時光長河的文物,才有了被后世了解的入口,那些遠古的文物,才能證明我們中華民族存在的“文明”,而不僅僅是“文化”的存在。<div><br><h1> 后來又去了兩次,最近一次是7月的最后一個周末,7月29日。前兩次人山人海,第三次是正常的參觀量,于是好歹把三次觀展的經(jīng)歷整合,這才有了這篇筆記。</h1></div></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漢字溯源】</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特展入口兩側墻壁上,別具匠心地用燈光繪出了黃河、長江,這大概是為了隱隱呼應展覽開篇,對世界古文字的綜述,對漢字的溯源——黃河、長江流域的文明,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而中國漢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一樣,都是世界上獨立起源的文字。在光陰流轉中,古埃及的圣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都消散在歷史長河中,只有漢字沿用至今,依然在繼續(xù)書寫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漢字各個發(fā)展時期的漢字發(fā)展面貌、關鍵詞、主要書寫載體及流行字體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石器時期,漢字萌芽期/(關鍵詞)刻繪記事/(載體)陶器、龜甲、玉石器、獸骨等/(流行字體)無;</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殷商時代,漢字成熟期/(關鍵詞)甲骨卜辭/(載體)龜甲、獸骨等/(流行字體)甲骨文;</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周,篆引規(guī)范,章法初具,金文走向成熟/(關鍵詞)銘于鐘鼎/(載體)青銅器/(流行字體)金文;</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戰(zhàn)國,以地域性多樣化為特點,出現(xiàn)了草體篆文/(關鍵詞)文字普及/(載體)青銅器、簡牘、絹帛/(流行字體)篆體;</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小篆通行,隸書發(fā)軔,漢字史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關鍵詞)統(tǒng)一文字/(載體)簡牘、絹帛/(流行字體)小篆,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代表是李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漢,隸書成熟,草書初興/(關鍵詞)漢字隸變/(載體)簡牘、絹帛/(流行字體)隸書,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代表是蔡邕、張芝。<div><br><h1> 魏晉南北朝,由隸向楷過渡的關鍵時期,隸楷草行四體紛呈,書法審美突出情感/(關鍵詞)多元共進/(載體)紙張、石碑/(流行字體)隸書、行書,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代表是鐘繇、王羲之、王獻之。</h1></div><div><br><h1> 隋唐五代,楷書成為官方字體??瑫膰乐敺ǘ扰c草書的浪漫縱情相互交融。/(關鍵詞)秉持法度/(載體)紙張、石碑/(流行字體)楷書、草書,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代表是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懷素、顏真卿。</h1><h1><br> 宋元,兩宋力求突破唐代章法,提倡個性自由之書風。元代推崇復古,強調“書畫同源”,確立了“詩”“書”“畫”相結合的藝術面貌。/(關鍵詞)縱情尚意/(載體)紙張/(流行字體)楷書、行書,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代表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h1></div><div><br><h1> 明清,明代書學書畫兼論,崇尚自由奇巧;清代書學開創(chuàng)了碑學理論,完善了中國書法的傳統(tǒng)理論體系。/(關鍵詞)傳承革新/(載體)紙張/(流行字體)楷書、篆書,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代表董其昌、文徵明、傅山、王鐸、翁方綱。</h1></div></h1> <h1> 【刻符龜甲】<br> 賈湖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以河南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是裴李崗文化早期典型遺址,在其內共發(fā)現(xiàn)17例刻畫符號,其中一些符號形體與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相似,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源頭。<div><br><h1> 特展上第一件躍入眼簾的文物,就是有一個類似人眼形象,瞳孔偏下刻符的龜甲,與甲骨文、金文的“目”字寫法相似。出土于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河南博物院藏。</h1></div></h1> (刻符龜甲) <h1> 文字是由圖畫逐漸發(fā)展演變而來,這是目前大部分學者的看法。新時期時代,先民們或結繩而治、或繪于陶石、或刻于竹木,將對萬物的感知、觀察與思索抽象為多樣的記事性刻繪符號。文明由此萌生,星火逐漸燎原,如滿天星斗,共同構成了中國漢字的源頭,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寫照。<div><br><h1> 【蚌埠雙墩文化刻畫符號】<br> 安徽蚌埠雙墩文化遺址,距今約7300年,出土的陶器上共發(fā)現(xiàn)600余個刻畫符號,內容涉及日月山川、動植物、房屋等,也有表示漁獵、種植、養(yǎng)殖、編織等生產(chǎn)生活的內容,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數(shù)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刻符材料之一。展覽上這幾件文物均來自蚌埠博物館收藏:十字形刻符陶片、干欄式房屋形刻符陶片、魚形刻符陶片、太陽形刻符陶片、豬形刻符陶片。</h1></div></h1> (十字形刻符陶片) (干欄式房屋形刻符陶片) (魚形刻符陶片) (太陽形刻符陶片)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仰韶文化刻畫符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以渭河、汾河、洛河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qū)為中心分布,北到河套地區(qū),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西抵黃河上游。帶刻畫符號陶器在關中、豫西和晉南地區(qū)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發(fā)現(xiàn),以陜西西安半坡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的刻畫符號最多。</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刻符黑陶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來自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文化,浙江澄湖遺址出土,吳文化博物館藏。罐腹部刻4個符號,學術界眾說紛紜,或認為是文字的先行形態(tài)。</span></h1><p class="ql-block"><br></p> (刻符黑陶罐) <h1> 【柳灣馬家窯刻畫符號】<br> 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的青海、甘肅境內,其刻畫符號集中發(fā)現(xiàn)于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絕大多數(shù)畫在飾有彩繪圖案的陶壺腹下部,少數(shù)畫在器物的頸部。這些符號都是在陶器未入窯燒制前用類似毛筆的工具以黑彩或紅彩繪出。展覽上有三件刻畫符號的彩陶壺,來自柳灣遺址出土,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收藏。 </h1> (彩陶壺,柳灣遺址出土) <h1> 【人射馬石雕】<br> 龍山晚期至夏早期,距今約4000年。陜西榆林石峁遺址出土,陜西考古博物館藏。這塊石雕,也可以說是一幅定格的動畫,讓人可以從這個畫面中理解“人射馬”的流暢動作,圖像觸發(fā)的動態(tài)聯(lián)想,可以說是漢字形成的基本邏輯。同時,這個畫面,也頗像“射”這個字的原型。<br></h1> <h1> 時間來到商代,“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文字已發(fā)展成熟。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是商王貴族與神靈、祖先溝通的橋梁,中國早期國家的信仰體系和精神凝聚力由此建立。雖然甲骨文字形不太穩(wěn)定,異體字多,圖畫性強,但總體來看是比較成熟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不僅具有“象形”“會意”“形聲”“指事”等基本結構,還有“假借”“轉注”等用字方法。同時,甲骨文所記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生產(chǎn)生活、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呈現(xiàn)出商王朝廣闊的文明圖景。</h1><div><br></div><h1> 【征伐刻辭卜骨】<br> 商代,約前1600—前1046年,出自河南安陽小屯,旅順博物館收藏。卜辭有殘缺,大意為:商王占卜征伐方國,是否會受到祖先神明的保佑。</h1> (征伐刻辭卜骨) <h1> 【祭祀刻辭卜骨】<br> 商代,出自河南安陽小屯,旅順博物館收藏。卜辭有殘缺,大意為:商王占卜在甲子日舉行祭祀,會不會下雨。</h1> <h1> 【祭祀刻辭卜骨】<br> 商代,出自河南安陽小屯,旅順博物館收藏。卜辭有殘缺,大意為:商王在庚辰日占卜是否舉行某種祭祀。</h1> <h1> 【商武丁 五百用()卜骨】<br> 商代,天津博物館收藏。國家一級文物。卜骨正面卜辭中有一條記錄了三月癸丑日貞人?貞問是否要用五百()奴進行祭祀。根據(jù)事后補刻的驗辭,之后的第10天,也就是三月壬戌日,是用了一百()奴進行祭祀。反面所刻卜辭記錄了商王根據(jù)卜兆判斷說丙戌日會下雨,不吉利等事。</h1> <h1> 【祭祀刻辭卜骨】<br> 商代,國家一級文物。卜骨卜辭記錄了辛酉日貞人?貞問是否要為戰(zhàn)事向自太乙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禱告,以及貞問征伐()方會否受到保佑等事。</h1> <h1> 【狩獵殘辭卜甲】<br> 商代,出自河南安陽小屯,旅順博物館收藏。龜背甲,卜辭有殘缺,大意為:商王外出打獵,捕獲野馬和麋鹿??剔o上有“馬”和“麋”兩個象形字。 </h1> <h1> 【刻辭卜骨】<br> 商代,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本卜辭中的“見”字為典型的會意字。</h1> (西周卜骨,陜西扶風法門鎮(zhèn)采集,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刻辭卜甲,西周,陜西岐山周公廟遺址出土,陜西考古博物館藏) (“今又酉”卜骨,西周,陜西扶風齊家村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 (“大丁”骨爵,商,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安陽博物館藏/“大丁”骨爵復原模型) <h1> 商人尚鬼神,而周人尊禮尚施。周代商后,以煌煌周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先民、利后嗣”,青銅器及銘于其上的金文成為禮制的體現(xiàn)。伴隨著周朝的大分封,周王室將有銘青銅禮器授予各諸侯國,漢字由此在中華大地上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傳播,促進了思想、文化的跨區(qū)域交流和族群融合。</h1><div><br></div><h1> 【小臣(缶)方鼎】<br> 商代,故宮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高29.6cm,方唇,二直耳,長方形腹,四柱足??谘叵嘛椯缂y,腹飾獸面紋,以細密的雷紋為襯地,夔紋和獸面紋上再飾以流暢的線刻。器內壁鑄銘文4行22字。經(jīng)學者解讀,大意為:商王賞賜其近臣缶漓地五年的積貯。因作了這件鼎,置于家廟,用來祭享死去的父親太子乙。這件銅器銘文中的小臣缶、太子乙與商王族之間關系值得關注,或許太子乙是某個王太子也不一定。</h1> (小臣缶方鼎) <h1> 【夨王竊曲紋折沿簋蓋】<br> 西周,陜西寶雞賈村鎮(zhèn)征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蓋內銘文3行17字:“夨王作鄭姜尊簋子=孫=其萬年用寶用”。<div><br><h1> 夨(cè)國,是一個古籍中不存在的古國,但根據(jù)出土銅器銘文分析,夨國應該早在商朝時就已存在,推測商末時參與武王伐紂,方得以在周畿內立足。古夨國的地理位置在哪?盧連成、尹盛平《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中認為汧(qiān)水上游隴縣南坡和下游寶雞縣賈村屬于古夨國地盤。夨國是一個頗有戰(zhàn)斗力的國族,出土銅器揭露它曾侵略過周邊許多國家,跟散國爭搶土地,甚至滅掉了一個同樣不見史載的“弓魚”國。夨國的結局不見史載,出土銅器也無蛛絲馬跡可尋,但根據(jù)《史記》,東周初秦襄公因勤王有功始獲諸侯得周土,后將都城遷到?jīng)F邑(今陜西隴縣東南),此地正是夨國故地,照此推測,夨國或亡于西周末年,夨氏族人可能融入了秦部族。</h1></div></h1> <h1> 【格仲簋】<br>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穆王時期,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銘文是:“唯正月甲午,戎捷于喪原,格仲率追,獲訊二夫,馘二。對揚祖考畐(福),用作寶簋?!敝v述了戎人到了“喪原”這個地方,格仲率領武裝力量,活捉兩個探子,砍掉了他們的頭,因此,作器記功。</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弓魚)季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周,陜西寶雞竹園(弓魚)國墓地出土,寶雞青銅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尊在商周青銅器中是重要的盛酒器,流行于商至西周中期。此尊呈長方形扁橢狀,喇叭狀口,尊體低矮,腹側有一獸頭鋬,腹下部為四個扁形虎足。器身紋飾較為簡樸,以夔龍、夔鳳紋為主,以細密云雷紋襯地。在尊底鑄有銘文:“(弓魚)季乍(作)寶旅彝”。</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該季尊的形制和紋飾風格都十分獨特,帶有單鋬,與常見的銅尊不同,較為罕見,類似形制的銅尊在全國為數(shù)不多,其功能與同類器也有一定的區(qū)別,既可用于宗廟祭祀,又可攜帶用于行旅與征伐,單鋬的存在是為了便于移動。</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史墻盤】<br> 西周,陜西寶雞扶風縣莊白村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因墻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稱作“史墻盤”。墻盤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盤腹外附雙耳,腹部飾垂冠分尾鳳鳥文,鳳鳥有長而華麗的鳥冠,鳥尾逶迤的長度,為鳥體的二至三倍,延長部分與鳥體分離。鳳鳥紋在當時象征著吉祥,是西周時期最為流行而且最富時代特征的紋飾。墻盤內底部鑄刻有18行銘文,共計284字,記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的家世。</h1> <h1> 【十三年興壺】</h1><h1> 西周,陜西寶雞扶風法門鎮(zhèn)莊白村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長頸,扁腹,龍首銜環(huán),頸飾鳳鳥紋,蓋緣和腹部飾鱗紋,蓋頂飾長冠鳳鳥,圈足飾波曲紋。蓋榫和頸外壁同銘文56字,大意為:十三年九月戊寅日, 父陪同在成周的師徒淲宮入見周王,接受命服的冊賜.此壺為懿王十三年鑄器。</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年興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周,陜西寶雞扶風法門鎮(zhèn)莊白村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此窖藏共出土三年興壺兩件,大小、紋飾、銘文完全相同,此為其中之一。該器形體龐大,造型莊重,紋飾古樸,是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作品。整器束頸垂腹,除蓋頂飾團鳥紋,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環(huán)飾曲波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器蓋、底圈足飾竊曲紋,形成對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蓋榫外側有銘文六十字,大意為:周王三年九日丁已丑日,周王舉行饗禮,天子命虢叔召興,給興賞賜祭祀。興為答謝天子之賜,鑄造了這對壺,以記錄天子的恩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興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周,陜西寶雞扶風法門鎮(zhèn)莊白村出土,寶雞周原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也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在祭祀、宴饗時常以偶數(shù)與奇數(shù)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莊白村青銅窖藏出土8件興簋,此為其中之一。</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器蓋同銘,大意為:顯赫的祖、父繼世咸有威儀,以先王為君而臣事之,我不敢不從早到晚勤奮做事;王鼓勵我,并賜給我佩;我為祖、父鑄造了這件簋,用來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希望予以多福,萬年永寶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四十三年逨鼎(丙)】<br> 西周宣王時期,陜西眉縣馬家鎮(zhèn)楊家村窖藏出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展覽上的鼎屬于當時出土的10件列鼎中的一件,所謂列鼎就是指器形、紋飾和銘文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一套鼎。這套列鼎器形保存完好,色澤光亮,腹部飾環(huán)帶紋,紋飾華美。10件鼎內壁均鑄有銘文,單篇316字,記錄了周宣王四十三年一位叫作單逨的貴族被提拔任命的全過程,是西周青銅文明的代表作。</h1><div><br></div><h1> 銘文大概意思是:在周宣王四十三年六月中旬丁亥日,逨因治理林澤,供應王室山澤物產(chǎn)有功,周王室冊封其為官司歷人(相當于監(jiān)察部長一職),訓導其如何施政等等,可以說是任前談話記錄。</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戰(zhàn)國,生產(chǎn)力巨變。生產(chǎn)關系鼎革,歷史風云際會,學說百家勃興,空前的思想激蕩與制度探索由此展開。漢字在時代的呼應下,朝著簡易化、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大量出現(xiàn),文字使用愈加廣泛,成為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碰撞的重要載體。</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晉系文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晉系文字使用范圍較廣,除韓、趙、魏三國外,中山國、東周、鄭、衛(wèi)等國文字也都屬于晉系文字的范疇。晉系文字早期承西周書風,字體古典雅正,后結體生動,并帶有連筆,自成一格。</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晉系文字典型代表為“中山三器”。中山國,姬姓(一說子姓),是由西北草原地區(qū)的白狄所建立的國家,春秋時稱為鮮虞,立國后為中山。疆域在今天河北平山縣一帶。中山三器指中山王()墓葬中出土的刻有長篇銘文的三件青銅器,其銘文肢體修長,結構勻稱,“加點為飾”進行美化,是晉系文字代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銅鼻鈕“文**西疆司寇”鉨/戰(zhàn)國,魏,故宮博物院藏) (銅鼻鈕“榆平發(fā)弩”鉨/戰(zhàn)國,趙,故宮博物院藏) (銅鼻鈕“武遂大夫”鉨/戰(zhàn)國,韓,故宮博物院藏) <h1> 【鄬子倗浴缶】<br> 春秋,前770年—476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國家一級文物。蓋上及口沿上均有相同銘文:楚叔之孫鄬子倗之浴缶。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地處亞熱帶氣候區(qū),雨水充沛,夏季氣候炎熱且潮濕,楚人在沐浴中創(chuàng)造了一套專用禮器,即用鼎燒水加溫,用浴缶裝水,用鑒沐浴。浴缶的大量出現(xiàn)顯然與楚人重祭祀,行沐浴禮有關,也是楚人特有的器物。</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齊系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齊系文字使用范圍以齊國為中心,包括魯、邾、倪、任、滕、薛、莒、杞、祝等國。自春秋中葉以后逐漸脫離西周晚期書風影響而自成體系,尤其陶文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內容豐富。在山東臨淄齊故城出土的“王卒左軌蒦陽北里五”陶豆柄,陶文中的“王卒”指齊國兵卒,“蒦陽”是齊都臨淄西部的大邑?!拔濉睉獮楣そ郴虮O(jiān)工人名。戰(zhàn)國齊國實行“兵農(nóng)合一”政策,士兵有時也從事制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哀成叔銅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河南洛陽玻璃廠出土,洛陽博物館藏。腹內壁有銘文,8行54字,銘文大意是:記載哀成叔出生于鄭,后來游宦到周(即洛陽)侍奉康公,當了家臣。此鼎是哀成叔死后,其家人為他作的一件殉葬器,目的是希望他死后永遠侍奉康公。這樣長篇的銘文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極為少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span></p> <h1> 【燕系文字】</h1><h1> 燕國初建時,定都于薊(今北京),周昭王時,又大規(guī)模興建燕下都武陽城(今河北易縣)。因其長期偏安北方,燕國文字有明顯的北地特色,字體線條均勻,結構規(guī)矩工整,并影響其周圍的孤竹、無終等少數(shù)民族部落。</h1><h1><br></h1><h1> 【楚系文字】</h1><h1> 楚系文字的使用范圍以楚國為中心,包括吳、越、徐、蔡、宋及漢、淮二水之間星羅棋布的小國。楚系文字地域特色分明,是“南文尚華藻”的典型代表,字體體勢狹長,結體婉約,風格浪漫自由。</h1><p class="ql-block"><br></p> (卜筮祭禱記錄簡,戰(zhàn)國,湖北荊州天星觀楚墓出土,荊州博物館藏) (左:銅鼻鈕“怳陰都左司馬”鉨/戰(zhàn)國,燕;右:青玉鼻鈕“?薈”鉨/戰(zhàn)國,齊,故宮博物院藏) (銅鼻鈕“東武城攻師鈢”鉨/戰(zhàn)國,齊,故宮博物院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在這篇參觀記的結尾,濃墨重彩地記錄一下展覽上這個單元最讓人驚艷的青銅器——晉公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晉公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公安機關移交,山西博物院藏。國家一級文物。不同于大多數(shù)青銅盤,晉公盤的平底淺腹內,鑄有眾多的立體動物雕塑。在底部中心有一對浮雕游龍回旋盤繞,雙龍之內站著一只水鳥,雙龍之外又有四只水鳥和四只烏龜。再向外延,又有三只青蛙和三條游魚。最外一圈,是十數(shù)只青蛙和烏龜,它們或蹲或游,或者爬行,非常生動鮮活。這些動物的制作展示了工匠的心靈巧思,鳥喙可以自由開合,龜首能夠如意伸縮,原地還能進行360度轉體,既體現(xiàn)了青銅冶鑄技術的高超,亦體現(xiàn)了機械制作技術的進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晉公盤內壁的183字銘文分為七處,每處各三行,內容與早在清代時便已被發(fā)現(xiàn)并著錄的晉公盆(又稱晉公簋)銘文基本相同。晉公盆現(xiàn)已失蹤海外,遺留下來的銘文拓片大部分模糊不清,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內容難以辨識,長期以來一直不能確知作器者“晉公”是誰。而晉公盤的銘文則非常清晰地告訴大家,這位“晉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span></p> <h1> 銘文記錄的大意是:“在周歷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今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后)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也就是說,晉文公的女兒即將遠嫁楚國,為此,按照慣例,晉文公派人鑄造了這件青銅禮器,上面刻下銘文詳細記錄。當然,在表述嫁女一事之前,晉文公不忘追溯始祖唐叔虞、父親晉獻公的豐功偉績,同時稱頌自己開創(chuàng)的晉邦霸業(yè)。</h1><div><br></div><h1> 有學者考證,晉文公重耳流亡楚國時,深受楚成王禮遇。當時楚成王問他,今后如果晉楚相爭,你會怎么辦?重耳于是說出有名的“退避三舍”之諾。因此,當重耳回到晉國即位,應該很快就安排嫁女給楚國,來表明晉楚之好的態(tài)度。由此推測,晉文公嫁女時間應該發(fā)生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之前,可能是文公三年。因為文公五年城濮之戰(zhàn)晉國全勝,奠立霸業(yè),兩國從此交惡,應該不會再有嫁女聯(lián)姻之事發(fā)生。</h1> <h1> 至于銘文中提到的晉文公“元女孟姬”的身份,有學者指出,重耳已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功臣趙衰,因此出嫁楚王的這位孟姬不會是他的親生女兒,只能是同宗中的長女。想來春秋時期,諸侯間盛行以婚姻維系政治關系,陪嫁品種以盥器為大宗。這個盤或者確實是隨孟姬去了楚國,或者僅僅是為了記錄這場盛事制作了這件禮器,也就是這個盤一直留在晉國。倒是晉公盤里的動物圓雕使得這個盥器多少具有了玩具興味,也許體現(xiàn)著晉文公嫁“元女孟姬”時,作為父親難以言說的內心摯愛。“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以及蛙多子的喻意,均含有長輩的祝福之情。無論如何,風吹雨打去,這個只有“孟姬”稱謂的女子,史書上不會更多地記載她的人生經(jīng)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晉楚兩國交惡后,在楚國的她,日子應該不會好過。是回到晉國呢,還是老死楚國呢?她只是一顆棋子,就如這個再是精美的青銅盤說到底,也只是一個裝飾,在歷史滾滾而過的洪流中,他們沉淀下去,湮沒無名,就留下語焉不詳?shù)钠灾徽Z,供后人來想象,那些宏大與刀光劍影過的時代。</h1><br><br><br><font color="#ff8a00">參考文章:</font><div><font color="#ff8a00">1.澤宇講歷史 2020.11.25.《西周古國——夨國,西周時稱王,與眾多姓氏的貴族有聯(lián)姻》<br>2.熊氏家族網(wǎng)文章:《楚人沐浴的風俗》<br>3.太原廣播電視臺:2022.11.14. 《春秋晉公盤:孟姬的命運》</font><br></div> (巴蜀圖語削刀/戰(zhàn)國,成都青白江雙元村出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越王”銅矛/戰(zhàn)國,河南洛陽啤酒廠出土,洛陽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此為越王勾踐之子鼫與兵器,銘文書:越王者旨與賜) (康生豆/西周,山西太原征集,山西博物院藏) (展覽上一件沒標注的青銅器) (看展出來的人們) (博物館外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