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作為民國文化的一個代表,也是一對現象級的人物。他們倆對中國古建筑的研究、發(fā)現、乃至保護,幾乎是旁人無可企及的。</p><p class="ql-block">看了央視八集相關紀錄片,在欽佩之余,更是對他們跌宕起伏的一生頗多感慨,個人在時代浪潮面前,是多么的渺小…</p><p class="ql-block">這次正好看到國家地理有這么個考察機會,欣然報名。</p> <p class="ql-block">八十六年前,梁林二人及一個考察團隊,在1937年6月從北京出發(fā),開始了對山西大佛光寺的尋找,并于6月下旬發(fā)現了五臺山附近的佛光寺。</p><p class="ql-block">本次國家地理的考察,似乎也是挑選這么個特別的日子,重走梁林之路,很有意義。</p><p class="ql-block">本次線路中,中國目前發(fā)現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南禪寺,相距僅50公里,二位卻是錯過了,這是也是件憾事。</p> <p class="ql-block">提早一天到了太原,所幸是周日,看到了二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督軍府,解放后成了政府辦公地,現為山西晉商博物館,內容與歷史有點牽強附會。</p><p class="ql-block">閻錫山統(tǒng)治山西38年,自然會在當地留下印記,又何必回避呢?</p> <p class="ql-block">督軍府,還是個很有氣勢的園子,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當時山西政府開會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鳥尊</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之墓。整體作鳥形,器蓋及腹部內壁均鑄銘文"晉侯乍(作)向太室寶尊彝"。"太室"即宗廟,表明這是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應為《周禮·春官·司尊彝》記載的"六尊六彝"中的"鳥彝"。鳳鳥佇立回眸,象首隱于鳥尾,構思奇特,造型藝術和實用功能完美融于一體。</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館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司馬金龍漆畫屏風板</p><p class="ql-block">司馬金龍漆畫屏風板,是與石床榻一起組合使用的圍屏構件,為木胎漆繪,木胎外以麻布為底,再以漆填平。屏風板正、背面均繪漆畫,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四層,表現列女古賢人物故事,人物旁多有榜題和題記。故事和文字內容取材于《列女傳》《孝子經》《漢書·外戚傳》等史籍文獻。</p><p class="ql-block">畫面以朱漆為地,以黑漆勾線,采用渲染和鐵線勾描的手法,色彩非常濃艷。在藝術風格上與傳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較為接近,呈現出鮮明的東晉、南朝文化特征,反映出當時南方繪畫對平城的影響,對于探討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價值。</p><p class="ql-block">此物出土于大同司馬金龍墓葬,另有二塊留存于大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石槨。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王郭村一處隋代古墓出土,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被譽為山西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之一。該石槨雕造精美,是反映北朝和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是太原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祚寺依山構筑,坐南朝北,由寺院、塔院和碑廊院組成。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門、前院東西廂房、二門、三門和后院的大雄殿、禪堂、方丈室等。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后殿。大雄股高兩層,平面呈長方形。下層面闊五間,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上層為三圣殿,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當心間為正方形穹隆頂,兩次間則為兩橫券;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殿之外表仿木結構,以磚砌出柱、額、斗拱、橡、檐,出檐較短;殿內全為磚券,不用梁架,故又稱無梁殿。大雄殿兩側配殿為單層,面闊五間,其結構和外觀與大雄殿相同。</p> <p class="ql-block">上層為三圣殿,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當心間為正方形穹隆結構,頂部的磚雕藻井精妙絕倫,整個是磚構無梁殿。</p> <p class="ql-block">寺內一株明代牡丹“紫霞仙”,為國內唯一,可惜錯過了她的盛開,唯留幾滴露水。</p> <p class="ql-block">寶賢堂,堂內留存“集古法帖”,是全國保留原石最為完整的一部藩府刻帖,可惜時間關系,只能走馬看花,匆匆而過。</p> <p class="ql-block">夜晚,國家地理領隊為團員進行了接風,同時請到了古建筑研究達人連達老師作為這次的專業(yè)指導,為大家講解相關知識。</p> <p class="ql-block">行程第一天</p><p class="ql-block">晉祠風景區(qū)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始建于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是一處風景十分優(yōu)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此處“晉祠”二字,系陳毅在山西視察工作,住晉祠賓館時所寫。</p> <p class="ql-block">石獅看盡了人間滄桑</p> <p class="ql-block">難老泉之水</p> <p class="ql-block">明代牌坊,斗拱密集。</p><p class="ql-block">“對越”是晉祠三大匾額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人臺,</p><p class="ql-block">所謂金人就是鐵人和鐵漢。四人鐵人中以西南隅的鐵人為最,是北宋紹圣四年(1097)所鑄,溜光鉦亮,被稱為宋朝的“不銹鋼”,造型獨特,威武雄壯。東北隅的鐵人為民國2年(1913年)補鑄。</p> <p class="ql-block">獻殿</p><p class="ql-block">原為祭祀圣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創(chuàng)建,經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簡潔,出檐深遠,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wěn)固。</p> <p class="ql-block">從這所金代建筑開始,我們真正接觸了解古建筑木結構的一些基礎知識。</p> <p class="ql-block">前方: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在晉祠中軸線最后隅。前臨魚沼,后擁危峰,雄偉壯觀。創(chuàng)于北宋天圣年間。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傳說為宋代遺物。四周圍廊,為人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之一。殿內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為圣母端坐木制神龕內,風頭椅是,鳳冠蟒袍,神態(tài)端莊。侍從手中各有所奉,為宮廷生活寫照。是國內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盤龍八條,為宋代舊物</p> <p class="ql-block">圣母端坐木制神龕內,風頭椅是,鳳冠蟒袍,神態(tài)端莊。</p> <p class="ql-block">周柏唐槐,周柏相傳已經3000年。</p> <p class="ql-block">維護古建筑,匠人們辛苦啦</p> <p class="ql-block">離開了太原晉祠,經過二小時車程,我們來到了五臺縣李莊的南禪寺。</p> <p class="ql-block">南禪寺為現存最古老木結構建筑(唐,公元782年),系鄉(xiāng)村香火廟。</p><p class="ql-block">1953年,山西考古人員考察南禪寺時,根據大佛殿殿內屋梁上書寫的“大唐建中三年”的墨書題辭,確證了南禪寺于公元782年重修,比佛光寺的落成時間要早75年。</p><p class="ql-block">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亦三間,平面接近正方形,單檐灰瓦歇山頂。</p><p class="ql-block">生起、側腳,四根角柱略高于梁,與層層迭架、層層出挑的斗拱構成“翹起”。</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內頂系徹上露明造,對于了解木結構十分便利,可惜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四根角柱略高于梁,與層層迭架、層層出挑的斗拱構成“翹起”。</p> <p class="ql-block">鴟吻,系1974年大修時仿古作品。</p> <p class="ql-block">殿內唐代彩塑佛像,原汁原味,系難得瑰寶。</p> <p class="ql-block">網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配殿系懸山頂結構</p> <p class="ql-block">南禪寺建在村邊偏僻的黃土小坡上,常年干燥少雨,也許正是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它得以躲過“滅佛運動”、躲過戰(zhàn)火,傳承超千年。</p> <p class="ql-block">告別了南禪寺,我們來到此行的高光時刻:探訪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很有可能是通過北平的營造學社了解到伯希和的畫冊《敦煌石窟圖錄》,其中61號洞窟中的《五臺山圖》標明了唐末五代時期五臺山及周邊地區(qū)的寺院分布?!按蠓鸸庵隆币鹆肆核汲傻淖⒁猓ㄟ^中國強大的地方志書體系了解到佛光寺的大致歷史:始建于北魏,毀于會昌法難(845年),但在僅僅12年之后又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敦煌61窟照片,引自網上</p> <p class="ql-block">香風花雨樓,梁林二人曾經就是住在這里,現實中卻是一間小破屋。</p> <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經幢后面的小殿也已消失</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面開七間懸山頂大殿,國內罕見。</p> <p class="ql-block">清風遠揚匾額是明代舊物</p> <p class="ql-block">明代羅漢彩色壁畫</p> <p class="ql-block">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東大殿系滅佛運動后重建,公元857年建</p> <p class="ql-block">東大殿隱藏在一大片樹林之后的高臺上</p> <p class="ql-block">從這小山門沿階而上,可達東大殿。</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殿坐東朝西,最東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約十二三米。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大殿出檐深遠,屋面坡度較平緩,遠眺兩側屋檐舒展,恰是飛鳥展翅。</p> <p class="ql-block">殿前經幢上的文字“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成為了斷代的重要依據。恰與大殿橫梁上的文字切合。</p> <p class="ql-block">佛殿正面中五間裝板門,兩盡間則裝直欞窗。</p> <p class="ql-block">七鋪作斗拱縱橫恣肆,威壓四方,是現存中國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層數最多、距離最遠的一個實例。</p> <p class="ql-block">此處文字由林徽因沿梯爬上,用床單擦拭后才認清,從而一舉證實了大殿年代。</p> <p class="ql-block">殿內頂上是平闇結構</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彩塑佛像眾多,可惜經修飾,不復往日古樸之風。</p> <p class="ql-block">供養(yǎng)人寧公遇彩塑</p> <p class="ql-block">殿后面屋檐下的斗拱因年代久遠,已經部分損壞,增加了額外的角柱支撐。</p> <p class="ql-block">局部有個寶瓶,也起固定支撐作用。</p> <p class="ql-block">北魏祖師塔</p> <p class="ql-block">夕陽下,告別了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梁林二人在七月中旬返回縣城后才得知七七事變,匆匆開啟了逃亡之路。</p><p class="ql-block">林徽因也開始經歷她人生的至暗時刻…</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