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風(fēng)景區(qū)的南端,在錢塘江畔的月輪山上,是中國十大名塔之一,為中國古代早期八角樓閣式塔的杰出代表,也是西湖景觀中最具建筑遺產(chǎn)價值的文化遺存。 【1】歷史與傳說<br>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名稱之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或謂取諸佛教典籍《本業(yè)瓔珞經(jīng)》中之“六和敬”,曰:“身和同住,口和無爭,竟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被蛑^取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及東南西北四方。或謂源自《晉書·五行志》:“六氣和則沴疾不生,蓋寓修德祈年之意?!逼鋵?,無論哪種說法,都寄托了人們對六和塔消災(zāi)祈福功能的冀望。<br> 六和塔歷史悠久,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是錢弘俶舍園所造,同時還建造了塔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毀于兵燹,幾乎片瓦無存,塔院也被破壞殆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太平天國后的六和塔(晚清1891,格羅夫斯拍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晚清,甘博拍攝)</i></h5>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高宗趙構(gòu)因見錢塘江潮搗堤壞屋,侵毀良田,為患甚烈,便決計重建六和塔。這時,僧人智曇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勞,不以絲毫出于官”。他不但將自己的財物傾囊奉獻,還歷經(jīng)艱辛,四方募化籌集資金,當(dāng)?shù)毓倮舾粦艉捅姸嗌颇行排疄橹菚业木\所感動,紛紛盡力支持,百姓“雖遠在他路,亦荷擔(dān)而來”,出資出力。如此前后歷時十余年,至隆興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層告成,歲末全部完工。六和塔屢建屢毀,但南宋時所建塔芯一直保存至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晚清)</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喜龍仁拍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i></h5> 元朝元統(tǒng)年間(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敗而作修繕。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騰騰烽煙劫火中,寺與塔均遭破壞。明萬歷年間(1573~1620),佛門凈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蓮池大師)主持大規(guī)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頂層和塔剎加以重建,還調(diào)換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構(gòu)件。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認(rèn)為這座古塔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下詔特?fù)車鴰爨?,命浙江巡撫李衛(wèi)再作大規(guī)模修整,前后歷時兩年才竣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甘博拍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甘博拍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格雷戈里拍攝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喜龍仁拍攝)</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六和塔舊照(民國,甘博拍攝)</i></h5> 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六和塔又因天災(zāi)人禍而日漸破損,外部木結(jié)構(gòu)部位甚至敗落無存,頹敗朽衰持續(xù)了五十年。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資修筑錢塘江堤壩的同時,更以余財重修六和塔。他組織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磚結(jié)構(gòu)塔身外部添筑了“七明六暗”共十三層木構(gòu)外檐廊。據(jù)史料記載,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極為浩大而艱巨,僅僅搭扎施工必需的腳手架一項,就花了三年時間。經(jīng)過這次修繕,六和塔的狀貌基本定型,一直保存至今。 六和塔的建造緣由比較特殊,它并非因為單純的佛教意義而建,據(jù)《咸淳臨安志》卷八十二記載:“智覺禪師延壽始于錢氏南果園開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鎮(zhèn)江潮。塔高九級,五十余丈,內(nèi)藏佛舍利?!庇纱丝梢?,六和塔最初是用來鎮(zhèn)伏洶涌的錢塘江潮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寶塔鎮(zhèn)河妖”。 據(jù)說,六和塔建成之后,江潮果然不再蕩溢迸流,而是乖乖地沿著原先的江道平穩(wěn)地流動,作孽日久的錢塘江潮從此被鎮(zhèn)伏,沿岸百姓再無驚溺之憂。 此外,六和塔還兼具燈塔照引航向之功用。那時候的錢塘江上,風(fēng)波險惡而航船眾多,時常有事故發(fā)生。巨塔高高聳峙之后,每當(dāng)夜幕降臨,江上往來船只,都憑塔頂明燈高照辨識行船方位、方向,航行得到了安全保障。 關(guān)于六和塔的來歷,民間則一直流傳著“六和鎮(zhèn)江”的故事,說的是古時錢塘江里住著一位性情暴躁的龍王,經(jīng)常無緣無故興風(fēng)作浪,打翻漁船,淹沒農(nóng)田,附近人民怨聲載道。見此情景,有個漁民的兒子六和挺身而出,發(fā)誓要學(xué)精衛(wèi)填海,用石頭填滿錢塘江,不讓龍王再危害人間。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頭,終于降伏了龍王。后人為了紀(jì)念六和的壯舉,就在月輪山上修建了一座寶塔,并以六和的名字作為塔名。傳說當(dāng)然不可信,但它反映出的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 六和塔高約60米,占地約890平方米,塔基外表用條石砌筑,每邊長約13米。塔身為磚砌,外檐為木結(jié)構(gòu),平面呈八角形。外檐共十三層,其中七層與塔身相連,另外六層為暗層,它們夾于其他七層之間,因此只有七層可達。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歷南巡到杭州,兩次專游六和塔,還賦寫詩章數(shù)篇。對錢塘江、月輪山一帶的山河風(fēng)光,這位以風(fēng)雅自命的當(dāng)朝皇上大加贊賞,發(fā)出了“壯觀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禪”的感嘆。 興之所至,乾隆皇帝還重新撰寫出一篇塔記,并在塔前牌坊上題寫了“凈宇江天”四字。原額已佚,現(xiàn)額為當(dāng)代著名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劉海粟(1896~1994)書?!皟粲罱臁彼淖旨扔械歉咄h時眼見“居宇凈麗、江天一色”之意,也有“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開闊與通達。 每到春季,牌坊上的紫藤會開出如同瀑布般的花朵,為古老的六和塔帶來嶄新的生機。 六和塔入口上方,有匾“六和塔”,乾隆皇帝題寫。 【2】回廊<br> 六和塔自外及里,分外檐、外墻、回廊、內(nèi)墻和中心小室,內(nèi)墻和外墻形成了內(nèi)外兩環(huán)。內(nèi)環(huán)是塔心室,外環(huán)是厚壁,兩環(huán)之間為回廊。回廊內(nèi)設(shè)旋轉(zhuǎn)木樓梯,可達塔的頂層。<br> 回廊狹窄,石板鋪地?;乩仍O(shè)有木梯。木梯有些舊,走的人多了,地面木頭已磨損,凹凸不平。左下右上,形成明顯的左右兩列磨損痕跡。 六和塔內(nèi)保留著不少文物。在塔底層回廊東南側(cè),立有杭州僅存的一款南宋尚書省牒碑。該碑為南宋乾道元年(1165)原物。碑高2.53米,寬1.04米,厚0.25米,下置碑座,碑額隸書“敕賜開化之寺”。碑文上下共分四欄,分別為智曇請賜寺額的陳情、主事官員押印、隆興二年(1164)與乾道元年(1165)尚書省劄兩道及臨安府帖,主要記述了六和塔、開化寺重建的原因、時間及建成后功效等,并對智曇盡力自行籌資建塔的行為加以褒獎。該碑對研究南宋行政文書制度、宗教政策及杭州歷史提供了參考、佐證作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反光厲害,不好拍。 底層北面甬道內(nèi)壺門壁龕上有明線刻真武像碑。碑高1.54米,寬0.75米。碑中刻畫之真武像,筆力遒勁,線條婉轉(zhuǎn),形象生動,為同類刻像中之精品。真武,又稱玄天大帝,即民間和道教遵奉的玄武神。像中真武位于碑之右下方,頭禿,手執(zhí)降魔劍,足踏龜蛇,貌甚威武,氣勢凌人,其左還有一執(zhí)旗小神,手中之旗迎風(fēng)招展,周圍云彩環(huán)繞。碑右下附有題跋:“萬歷丙戌季春望日,錢塘都鐘因見六和塔圣像被人磨壞,發(fā)心重修,并洗筑‘噴月泉’供奉?!北箢}字為“陳應(yīng)龍囗囗勒”。 塔底層西南、西北、東北、東南內(nèi)墻壁龕上嵌有南宋《金剛經(jīng)》刻石4塊,由宋代賈昌朝、富弼等32位名土達官分別書寫。年代已久,字跡有些不清。據(jù)說原來底層內(nèi)墻還有《佛說觀音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等,現(xiàn)已不知去向。 回廊頂部繪有華麗的彩繪。 【3】壁畫<br> 甬道壺門上方以及壁龕中,有的墻面粉刷剝落,露出了墻體的本色。原來的粉墻上,有精美的壁畫!<br> 端坐于蓮座上的佛像,身后有背光,上部有寶蓋,周邊有鮮花祥云,一派佛國祥和景象。 從已顯露的幾處壁畫來看,壁畫涉及佛教、道教和民間文化等各種題材。這些壁畫繪于什么年代?外面為什么會刷上粉刷,為什么要隱藏起來呢? 看來,六和塔還隱藏著很多大家所不知的秘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