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命的瀑布》</p><p class="ql-block">作者/楊曉雷</p><p class="ql-block">誦讀/陳陽</p><p class="ql-block">制作/陳陽</p> <p class="ql-block">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深圳來到了遙遠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則徐的流放之地。</p><p class="ql-block"> 提起林則徐,人們立刻會想起廣東的虎門,想起中國近代史上那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新疆的伊犁,林則徐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為艱難困苦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蘭州、嘉峪關、玉門關、星星峽,過哈密、阜康、烏魯木齊,林則徐足足走了四個月才到伊犁。他的身邊沒有前呼后擁的侍衛(wèi),只有自己的兒子和隨行的幾輛馬車。沿途人煙稀少,到處是高山荒漠,他們孤獨地跋涉在西域寂寥的大地上。當林則徐進入新疆境內(nèi)時,正值冰天雪地的寒冬,戈壁灘上無路可走,天山腳下大雪紛飛。</p><p class="ql-block"> 站在今天的伊犁,我努力想象著一個民族的功臣,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當年是怎樣頂風冒雪,一路走來。我的耳邊,隱約聽到了車輪碾壓在亂石上的隆隆聲,人馬失陷在雪地里的驚叫聲。</p> <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在流放伊犁三年多的時間里,林則徐拖著多病之軀,為新疆的建設嘔心瀝血。他親歷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等地勘察,行程二萬多里,所到之處興修水利,開荒屯田。他親自設計修建的“林公渠”,至今還發(fā)揮著作用;他積極推廣的“林公井”——又稱坎兒井,現(xiàn)在依舊造福百姓。</p><p class="ql-block">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面對厄運,面對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則徐沒有驚慌,沒有絕望,他鎮(zhèn)靜坦然,無怨無尤。</p> <p class="ql-block">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在逆境中,如何生存,如何作為,堅守什么,追求什么,除了外部的客觀環(huán)境,更多的是依賴于他本人的主觀選擇,取決于他個人的意志和品質。如果說,當年的虎門銷煙,是時勢造英雄,讓林則徐名垂青史。那么流放伊犁,卻讓我看到了他靈魂中最深刻、最真實、最精彩的內(nèi)容,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戲。縱觀林則徐的一生,戲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這段經(jīng)歷。以往的輝煌與顯赫,似乎都是為此所作的積蓄和鋪墊。就像一條河流,其精彩動人之處,不是匯聚力量的上游,也不是浩浩蕩蕩的下游,而是水到斷崖,勇往直前的瀑布。面對眼前巨大的落差,那義無反顧的縱身飛躍,成就了生命中最壯美的一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