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節(jié)氣說詩詞(王嚴收集編寫并書)

王嚴

作者簡介:王嚴,網(wǎng)名:靈堅、大道中庸,廣東省茂名市人,政工師,中山大學(xué)政治系——行政管理專業(yè)畢業(yè),曾任廣東省水豐農(nóng)場黨委書記兼場長,廣東省紅峰農(nóng)場黨委書記,化州市委農(nóng)場部部長。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書畫藝術(shù)委員會委員,廣東楹聯(lián)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廣東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茂名市詩詞楹聯(lián)學(xué)會副會長、廣東楹聯(lián)書畫院茂名分院常務(wù)副院長、茂名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對聯(lián)文化研究院化州分院執(zhí)行院長兼秘書長等。授予中華當代卓越詩詞著作家榮譽?!兜谌龑谩ぬm亭微展》授予“優(yōu)秀獎”。詩詞楹聯(lián)作品多數(shù)發(fā)表在《詩詞吾愛》上,詩詞聯(lián)、新聞稿件散見《中國楹聯(lián)報》、《中華楹聯(lián)報》、《楹聯(lián)博覽》、《茂名日報》等。 <b>1、立春</b><br>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度時為立春。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依據(jù)“斗轉(zhuǎn)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在傳統(tǒng)觀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義。寫立春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下面以王安石一首詩來說說對春天的思念。詩:<br><b>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fēng)陣陣寒。<br>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b><br> 詩的首句“金爐香燼漏聲殘”,是詩人因國事而一夜未眠,看著香爐里的“燼”又聽漏聲之殘,而感到時間的流去。次句“翦翦輕風(fēng)陣陣寒”,寫詩人由室內(nèi)來到戶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風(fēng)輕微而帶有些寒意,恰好說明了詩人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惱人”更是把作者亢奮不已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結(jié)句“月移花影上欄桿”,更是借景抒情,把作者愉悅的心境表現(xiàn)得含蓄而又興味長。<br> 這首詩內(nèi)在抒情曲折,外在春夜清幽美景,創(chuàng)作手法獨具。詩中緊扣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fēng)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念之情。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對遠方的人強烈追思。詩人通過春色去表達,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不盡之意。<br> 王安石還寫了一首春節(jié)詩,流傳甚廣?!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痹娙〔挠诿耖g習(xí)俗,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jié)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jié):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xiàn)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fā)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fā)精神。 <br>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b>2、雨水</b><br> 雨水,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二個節(jié)氣。每年公歷2月18-20日交節(jié)。雨水節(jié)氣的含義是降雨開始,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nóng)作物的生長很重要,它是農(nóng)耕文化對于節(jié)令的反映。進入雨水節(jié)氣,中國北方地區(qū)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shù)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下面分享張九齡的《春江晚景》詩:<br><b>江林多秀發(fā),云日復(fù)相鮮。<br>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br>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br>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b><br> 詩意是江畔林木枝葉繁茂,花朵盛開;云層與落日相輝映,景象明麗。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發(fā)的意興更加廣闊遼遠。自覺春思渺然,賞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傳。黃昏時分,渡口邊的驛亭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飄落的花瓣灑落在渡口的客船上。<br> 頸聯(lián)的“只”是多音字,如果按現(xiàn)在的檢測工具是仄聲,這樣就出現(xiàn)三仄尾了。張九齡最著名的詩是《望月懷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此詩入選《唐詩三百首》。<br> 張九齡(673年~740年)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xué)家、詩人。他積極發(fā)展五言古詩,詩風(fēng)清淡,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xí)的六朝綺靡詩風(fēng),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b>3、驚蟄</b><br>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在每年公歷3月5日或6日。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jié)律變化影響而出現(xiàn)萌發(fā)生長的現(xiàn)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nóng)耕生產(chǎn)與大自然的節(jié)律息息相關(guān),驚蟄節(jié)氣在農(nóng)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nóng)耕文化對于自然節(jié)令的反映。下面選用宋代詩人仇遠《驚蟄日雷》同大家分享。詩:<br><b>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br>野闊風(fēng)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br>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br>惟有石龜并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b><br> 詩說坤宮半夜一聲雷,冬眠戶花房曉已打開。野寬風(fēng)高吹蠟燭滅了,電閃雨急打窗來。草木精神別,從此寒暄氣候催。只有石烏龜和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來。<br> 首聯(lián)是說,半夜里天地間傳來一聲驚雷,清晨時蟄蟲早已醒來,花草開始萌發(fā)。春雷陣陣,花兒開放,野闊風(fēng)高,電明雨急,這就是與眾不同的驚蟄奇妙景觀。頷聯(lián)是說,田野遼闊,東風(fēng)猛烈地吹滅燭火;電閃雷鳴,春雨著急地敲打著窗戶。頸聯(lián)是說,突然之間,草與木別有精神;自此之后,寒與暖催發(fā)氣候變化。尾聯(lián)是說,只有石龜和木雁,仍然守株不動,任憑春回大地。<br> 詩貫穿萬物在變化,春回大地,要順應(yīng)自然,廣步于庭,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而不能學(xué)石龜和木雁,錯過美麗的驚蟄時光。<br> 仇遠(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號山村、山村民,人稱山村先生。元代文學(xué)家、書法家。元大德年間(1297~1307)五十八歲的他任溧陽儒學(xué)教授,不久罷歸,遂在憂郁中游山河以終。 <b>4、春分</b><br> 春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春季第四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jié)。春分在天文學(xué)上有重要意義,春分這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繼續(xù)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過黑夜,南半球與之相反。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中國除青藏高原、東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北部外,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下面選歐陽修《踏莎行》簡析分享。詞:<br><b>雨霽風(fēng)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br>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b><br> 這闋詞是寫春愁。前闋寫“春分天氣”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雙的燕子反襯孤眠的鸚鵡春景,成為對比強烈的兩個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獨。后闋寫閨婦。特寫居所周圍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墻,莓苔滿地”的荒蕪景象同上闋的明麗春景退然不同,這也是使觀賞者思舊的契執(zhí)。青樓的歌聲,勾起了主人公對舊事的回憶,“舊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澀的,這里當指苦澀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時到青樓尋歡作樂,感慨自己正如“玉籠鸚鵡愁孤睡”。<br>  在這闋詞中,春分時節(jié)的明媚風(fēng)光躍然紙上。百花盛開,新燕歸來,還有依墻而長的薜荔,遍生滿地的莓苔。詞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節(jié)道出難言的心境。先詠春日韶景,后嘆浮云舊事,字面上是在說新燕鸚鵡,青藤苔蔓,實際上是一個孤寂冷清的場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獨的命運。(歐陽修簡介,請看8、小滿) <b>5、清明</b><br>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在每年4月4-6日交節(jié)。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jié)氣,這個時節(jié)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南方地區(qū),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qū)開始斷雪,氣溫上升,春意融融。杜牧《清明》膾炙人口,統(tǒng)編入教部編版小學(xué)語文三年級下冊語文第9課。詩:<br><b>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br>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b><br> 《清明》據(jù)說是唐代文學(xué)家杜牧的詩作。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征,抒發(fā)了作者孤身行在路上寂寞的情緒和希望。下面扼要說說,與大家分享。<br> 清明節(jié),傳統(tǒng)祭祖掃墓的習(xí)俗,也是與親友結(jié)伴踏青的好時節(jié)??墒窃娭械摹靶腥恕眳s獨自在他鄉(xiāng)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孤獨、凄涼,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置身于飲酒的熱流之中。于是,問牧童便指點遠處有一片杏花林。結(jié)句使人感到悠遠而深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br> 這首詩,還有一些人說,根本不像是杜牧的作品,甚至都不像是唐朝的作品,而更像是宋代的詩作。追溯《清明》這首詩最早的源頭,是來自南宋末年的《錦繡萬花谷》。<br> 后來,這首詩被收入了《千家詩》,因此流傳非常廣泛。其真實的作者,不能確定是不是杜牧。但是,詩作本身影響卻很大,通常認為作者就是杜牧。<br> 盡管這首詩按某些人的標準來說,的確存在一些“瑕疵”,但貴在章法自然,清新不造作。因此它的遣詞造句,完全無損其美學(xué)價值。因此歷代詩評家“熱心”修改,只能是浪費表情。<br>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孫。唐代文學(xué)家、大和進士。歷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監(jiān)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勛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長居樊川別業(yè),世稱杜樊川。 <b>6、谷雨</b><br> 谷雨,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六個節(jié)氣,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4月19日—21日交節(jié)。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谷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jié)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xiàn)象的節(jié)氣,是古代農(nóng)耕文化對于節(jié)令的反映。下面以唐朝孟浩然的《與崔二十一游鏡湖,寄包、賀二公》說說,詩:<br><b>試覽鏡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br>帆得樵風(fēng)送,春逢谷雨晴。將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br>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賀生。滄浪醉后唱,因此寄同聲。</b><br> 這首詩是長律。詩人在谷雨這一天,正趕上天晴,是春游的大好日子,于是與朋友一起游覽鏡湖,清澈的湖水,能看清水中的游魚;湖上的水鳥叫聲啾啾,像是在和人交流感情;風(fēng)吹得船帆鼓鼓,一路觀看了夏禹穴和越王城等歷史遺跡。詩人游歷后,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寄送給沒去游覽的朋友,以與朋友同樂。<br> 孟浩然最著名的詩《春曉》,是一首家喻戶曉極為優(yōu)美動人的小詩,收錄入《唐詩三百首》,編入小學(xué)課本第二冊。“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笔敲虾迫浑[居在鹿門山時所作。此詩也是仄聲入韻,古韻平仄為:平平通仄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lián)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fā)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br>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的詩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p class="ql-block"><b>7、立夏</b></p><p class="ql-block"> 立夏,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七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在每年公歷5月5-7日?!岸分笘|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時至立夏,萬物繁茂。下面說說陸游的《立夏》,詩:</p><p class="ql-block"><b>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b></p><p class="ql-block"><b>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b></p><p class="ql-block"><b>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b></p><p class="ql-block"><b>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b></p><p class="ql-block"> 首聯(lián),詩人用象征手法,婉轉(zhuǎn)道出夏天來了?!俺鄮谩币辉~的運用,可見陸游對于《易經(jīng)》的熟稔。在《周易》里,赤幟,代表紅色,紅色代表火,屬于南方,對應(yīng)夏季。用赤幟,既是對“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的實寫,又是對夏天來了的隱寫。頷聯(lián),“泥新”對“花盡”,“巢燕鬧”,“蜜蜂稀”,兩組事物的強烈對比,將赤幟插,東君歸的結(jié)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頸聯(lián),“槐柳”對“簾櫳”,“陰初密”對“暑尚微”。亦是一組對比。這次對比,沒有失落,感傷,流露出的是歡喜。這一轉(zhuǎn)就將上句的傷感的苗頭扭轉(zhuǎn)過來了?!稗恪钡幕绷?,給人們送來了清涼。窗簾和窗牖之間的暑氣依舊輕微。這句與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蓖菍懥⑾牡木拔铮痪o一松,一遠一近,同工異曲。尾聯(lián),寫太陽西沉,暢快地洗完澡,將夏天的衣服找出來,一件一件地試穿。這就是在立夏這個季節(jié)才能看到吧。祝愿大家身材不變,開心度過夏天。 </p><p class="ql-block">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愛國詩人。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p> <b>8、小滿</b><br> 小滿,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八個節(jié)氣,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5月20—22日交節(jié)。小滿之名,有兩層含義。第一,與氣候降水有關(guān)。小滿節(jié)氣期間南方的暴雨開始增多,降水頻繁;民諺云“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小滿中的“滿”,指雨水之盈。第二, 與農(nóng)業(yè)小麥有關(guān)。在北方地區(qū)小滿節(jié)氣期間降雨較少甚至無雨,這個“滿”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麥的飽滿程度。下面談?wù)剼W陽修的《五絕·小滿》:<br><b>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br>最愛壟頭麥,迎風(fēng)笑落紅。</b><br> 這是一首描繪小滿節(jié)氣的美麗風(fēng)景畫。詩說小滿時節(jié),夜鶯啼叫,綠柳拂堤,明亮的月亮懸掛在夜空,清晰可見。我最喜歡觀看這個時節(jié)的麥子,剛剛成熟,青青的麥穗初露,在初夏的風(fēng)中輕輕搖曳笑看那滿地落紅。詩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感染力強。<br> 小滿就是一種剛剛好的狀態(tài),飯只吃七分飽,酒只喝七分醉,話只說七分完。否則就是過猶不及,吃得太飽、喝得大醉會傷身,話說得太滿,事做得太絕,則會沒有回旋余地。這種人生境界,被號稱千古完人的曾國藩稱為“花未全開月未圓”,他說這是一種珍惜福分,持有幸福的大智慧,甚至,他的書齋都被他命名為“求闕齋”,這個“闕”的意思就是缺失的缺。因為他真正做到了中國古人追求的立德立言立功,人生莫太過于圓滿,所以他希望在某些事情上,能有一些缺失和不飽滿,這樣就不會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br>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在宋代文學(xué)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fēng)的文壇領(lǐng)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lǐng)導(dǎo)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fā)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b>9、芒種</b><br> 芒種,芒種又叫“忙種”,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九個節(jié)氣,是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于每年公歷6月5-7日交節(jié)。芒種,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的意思。這個時節(jié)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下面說說元稹《芒種》詩:<br><b>芒種看今日,螳螂應(yīng)節(jié)生。<br>彤云高下影,鴳鳥往來聲。<br>淥沼蓮花放,炎風(fēng)暑雨情。<br>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b><br> 此詩意思是,今日芒種,螳螂也都應(yīng)節(jié)而生了。彩云下面時不時聽到鴳鳥的叫聲和身影。池塘里的蓮花開了,炎熱的風(fēng)伴著暑氣,時常會烏云突變,下來一場大雨。大家見了面,就互問家里養(yǎng)的蠶和麥子收割得怎么樣?這就是夏日農(nóng)家的人情味。<br> 此詩描寫細膩,思路清晰。通過“螳螂”出生、“鴳鳥”鳴叫,告訴人們芒種己經(jīng)開始。中間兩個對句,用“淥沼”對“炎風(fēng)”,“蓮花放”對“暑雨情”。把清新的夏日畫面,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詩最后,說農(nóng)民正忙著收獲蠶麥,接著又犁田種植水稻。體現(xiàn)“收種并舉”的忙碌季節(jié)。然而,老百姓忙得開心,忙得高興。樸實的話語,共同的話題,贏得大家的感情,自然而然的靠近在一起。活在夏風(fēng)里,活在淳樸中,活在希望與收獲里。芒種,真是一個令人最忙,又是最愛的季節(jié)。<br> 元?。?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宰相、著名詩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父元寬,母鄭氏。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年少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結(jié)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p class="ql-block"><b>10、夏至</b></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個節(jié)氣。一般情況是在每年的公歷6月21日或22日。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xiàn)雷陣雨,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因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jié)”中的一個節(jié)日,自古民間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習(xí)俗。下面來說說楊萬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的詩:</p><p class="ql-block"><b>清酣暑雨不緣求,猶似梅黃麥欲秋。</b></p><p class="ql-block"><b>去歲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禱汗交流。</b></p><p class="ql-block"><b>此生未用慍三已,一飽便應(yīng)哦四休。</b></p><p class="ql-block"><b>花外綠畦深沒鶴,來看莫惜下邳侯。</b></p><p class="ql-block"> 詩的意思是夏天清涼酣暢的雨水可遇不可求,恰似秋日梅子變黃,麥子成熟一樣,時節(jié)到了自然呼之欲出。去年現(xiàn)在這個時候,禾苗干旱到快要死掉,我等遍禱告而祈求下雨,汗流浹背。這一生未被重用,雖然心里面非常抑郁不平,但只求一頓飽飯便心滿意足,不求其它。透過花叢,看外邊綠色的田野上,躲藏著白鶴,看來沒有珍惜邳侯。</p><p class="ql-block"> 從來沒有哪一個季節(jié),讓人那么盼望一場雨。夏天最令人喜悅的,就是來一場雨了。驅(qū)散炎熱,帶來涼爽,滋潤禾苗,洗刷萬物,潔凈空氣。夏天的雨就像詩人生命中的某些過客,來的轟轟烈烈,去的急急忙忙,帶給你片刻的愜意與清涼。也許走得快,但那一刻的清涼,卻是實實在在。</p><p class="ql-block"> 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創(chuàng)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fā)愛國感情的作品,值得稱贊。</p><p class="ql-block">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人。南宋文學(xué)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p> <b>11、小暑</b><br>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干支歷午月的結(jié)束以及未月的起始。于每年公歷7月6-8日交節(jié)。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中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jié)。下面以秦觀《納涼》說說小暑。詩:<br><b>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br>月明船笛參差起,風(fēng)定池蓮自在香。</b><br> 首句連用“攜”、“來”、“追”,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xiàn)。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nèi)在感情,此句從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就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次句指出柳外納涼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盡情領(lǐng)略納涼的佳景。在詩人看來,這也算是“人間佳絕處”。胡床,即交椅,可躺臥?!耙泻病币浴白窙觥保菫榱蓑?qū)解煩熱,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三四句展開對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之夜,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fēng)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 <br> 詩人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br>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高郵軍武寧鄉(xiāng)左廂里(今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zhèn)少游村)人。北宋婉約派詞人。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元祐初,因蘇軾薦,任太學(xué)博士,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紹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黨籍,出通判杭州等。秦觀善詩賦策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xué)士”。著作有《淮海詞》三卷100多首,宋詩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40卷、《勸善錄》、《逆旅集》等。 <b>12、大暑</b><br> 今天是大暑。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二個節(jié)氣,是夏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于公歷7月22—24日交節(jié)?!笆睢笔茄谉岬囊馑迹笫?,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jié)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fēng)頻繁?,F(xiàn)在把白居易題大暑詩同各位分享,讓大家愉快度過大暑天氣。詩:<br><b>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br>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fēng)。<br>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br>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b><br> 詩指大暑總是炎熱的時節(jié),而詩人白居易卻能悠然處之。他居住在小院之中,雖然貧窮身無長物,但是臨風(fēng)窗下,心靜了,暑氣自然消退,室內(nèi)東西不多很是清爽。那個年代,此詩讀來也是清爽宜人,為苦夏的人們送來一絲清涼。<br> 首聯(lián),說如何才能消除暑熱,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這兩句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和地點,即暑氣炎熱的夏天,端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岸俗倍郑瑸橄挛摹把矍啊薄按跋隆薄靶撵o”“涼生”埋下了伏筆。頷聯(lián),說眼前沒有多余的東西,窗子自有清風(fēng)吹來。這兩句分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交代了詩人“端坐”時的所見所聞,即消暑在一“無”一“有”,符合道家清靜無為的養(yǎng)生之道,親近自然,少卻欲望,實屬寫消暑的佳句。頸聯(lián),說散去熱氣全靠心中安靜,涼風(fēng)生起因為室內(nèi)空蕩。說明心若安靜,自得清涼的重要性。尾聯(lián),說這時身心可得到自我安慰,難與別人一樣。只有當一個人靜下來,才會聽到大自然的聲音,聽到內(nèi)心的聲音,才能真正感受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br>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br> 今天,步入新時代,人們巳進入小康社會,生活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家家都使用上電風(fēng)扇和空調(diào),暑氣來襲,開電風(fēng)扇吹風(fēng)或開空調(diào)制冷,一解萬般愁。我有感賦詩一首:<br><b>記得門前蒲席月,常來窗下竹簾休。<br>如今不用搖葵扇,電扇空調(diào)伴到秋。</b> <b>13、立秋</b><br>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三個節(jié)氣,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jié)。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zhuǎn)變?yōu)殛幨⒌霓D(zhuǎn)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br> 進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zhuǎn)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下面用劉禹錫《秋詞》與大家分享。詩:<br><b>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br>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b><br> 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秋天到來的本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風(fēng)度,令人肅敬。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最后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br> 這是一首抒發(fā)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shù)魅力,發(fā)人思索,耐人吟詠。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和深刻的美感。<br>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時期大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有“詩豪”之稱。 <b>14、處暑</b><br> 處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四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jié)。時至處暑,已到了高溫酷熱天氣“三暑”之“末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下面以王之道《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的詩說說處暑。詩:<br><b>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br>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br>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br>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b><br> 這是一首描寫處暑的詩。詩說方圓千里都處于干旱之中,大家都盼望天降甘霖。夜晚突然下起了秋雨,早晨山中堆滿云霧。還剩三天處暑就過去了,可在田地里犁地了。我的喜悅之情從哪里來呢,是因為那些干枯的草木可以免去沒有泥土穩(wěn)固的焦慮了??!沒有人不盼望一場秋雨,特別是在長久的干旱之后。雨落大地,滋潤萬物,洗掉空氣中的混濁,更帶來秋收的希望。<br> 這首詩的頸聯(lián)“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把處暑炎熱的天氣變化形象表現(xiàn)出來。意思是說,還剩三天處暑就過去了,可在田地里犁地了。處:終止、躲藏。處暑:炎熱的暑天將結(jié)束。<br> 王之道(公元1093年~1169年),宋朝官員,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為人慷慨有氣節(jié)。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他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等作品傳于世。 <b>15、白露</b><br> 白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五個節(jié)氣,秋季第3個節(jié)氣,干支歷申月的結(jié)束與酉月的起始。于公歷9月7-9日交節(jié)?!鞍茁丁笔欠从匙匀唤绾畾庠鲩L的重要節(jié)氣。由于天氣逐漸轉(zhuǎn)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后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大。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唐朝杜甫的《白露》,詩如下:<br><b>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br>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br>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br>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b><br> 這是詩圣杜甫寫白露時節(jié)的一首詩。他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曾寫出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千古佳句,可謂是寫白露最深情的詩句。今天的這首《白露》,無疑是詩圣寫得最美的白露。<br> 詩是說白露點點,凝結(jié)在柑橘上,清晨,杜甫騎馬經(jīng)過一片橘林。花圃中的菊花盛開,遠遠看去仿佛與山石樹林連成一片,在渡口,小船緩緩駛?cè)虢?。下馬憑靠幾案觀看魚嬉,居然不知不覺地忘了時間,著急趕回的馬鞭聲乍起,歸巢的鳥兒被嚇得驚飛??v馬踏秋,才漸漸知道秋天果實的肥美,幽靜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讓我找不到回家的路。<br> 這首詩頸聯(lián)寫得出彩,“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倍鸥ο埋R,走到江畔觀魚休息。他不是來等渡船的,而是來踏秋的,所以游樂才是真正目的。下馬觀魚,也才能展示詩人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一面。同時,也讓人容易聯(lián)想到莊子與惠子一起討論“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典故,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自由的向往?;乇藜兵B棲,一個“回”字,一個“急”字,正好呼應(yīng)了詩人觀魚,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想起要回家,趕忙快馬加鞭,由于鞭打急,發(fā)出的聲音太大,以至于將歸巢的鳥兒都驚飛了。<br> 如此有秋景,有詩意,有哲理的白露詩,剛好白露節(jié)氣讀《白露》,踏秋正是好時節(jié)。祝白露出行的人們開心快樂,盡情享受秋意之旅。<br>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b>16、秋分</b><br> 秋分,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六個節(jié)氣,秋季第四個節(jié)氣。于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交節(jié)。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有一層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br> 今天說說唐朝詩人王維。王維是山水田園派詩人。他和詩人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并稱王孟。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等。秋分選王維《秋夜曲》說說,恐怕更有意義。詩:<br><b>桂魄初生秋露微,<br>輕羅已薄未更衣。<br>銀箏夜久殷勤弄,<br>心怯空房不忍歸。</b><br> 此詩是說秋夜微涼,景物凄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詩中描寫的人物是少婦,她獨守空閨,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fā)內(nèi)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怨情,表現(xiàn)出詩人詩藝的功力。<br> 詩前面兩句,點明時間,夜幕初臨,月剛剛從東方升起,秋露雖生,卻還微薄稀少,說明天氣已經(jīng)涼爽,但還不覺寒冷,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末尾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接著寫“彈箏”的行動,似迷戀樂曲,實際上以樂曲寄情。詩巧妙的構(gòu)思和奇特的表現(xiàn)方法,值得稱贊和學(xué)習(xí)。<br> 王維(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xùn)|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王維出身河?xùn)|王氏,于唐玄宗開元初年中進士第,開元九年(721年)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fù)后,被責(zé)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b>17、寒露</b><br> 寒露,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七個節(jié)氣,秋季的第五個節(jié)氣。在每年公歷10月7日-9日交節(jié)。進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并且秋燥明顯。下面說說唐代詩人韓愈《木芙蓉》:<br><b>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br>艷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br>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br>愿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fēng)。</b><br> 詩說寒露時節(jié),木芙蓉花盛開,比春日的花還紅。詩人說,花長得艷麗,名字也好聽,他愿意天天來看,希望秋風(fēng),不要將它凋零。即使在蕭瑟的秋天,依然有美麗的花兒,讓人感受自然的美好。想被秋天卷起放在溫柔的清風(fēng)里,柔軟的云朵里,還有橘子味的擁抱里。<br> 尤其是詩的后半部分,通過采花和觀花寫木芙蓉的可愛。頸聯(lián)寫愛花之情不禁而采花。“官渡”是官家在江邊設(shè)的渡口,“古祠”是古老的祠堂,點明木芙蓉生長在江水畔古祠側(cè)。“搴”是摘取。到江中采芙蓉的季節(jié)已過去,故曰“晚”。樹上的木芙蓉正盛開可供摘取,而除木芙蓉外既無芙蓉又無它花,故曰“空”?!翱铡迸c“晚”相對,通過對比和襯托出木芙蓉的美麗。<br> 韓愈這首《木芙蓉》詩,注重情感的表達。將木芙蓉與芙蓉相比較而表達出來,是本詩的突出特點,加上修辭技巧,使詩充滿清新活潑的氣氛,富于藝術(shù)感染力。高度贊美了木芙蓉的堅韌的品質(zhì)。<br>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 <b>18、霜降</b><br> 霜降,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八個節(jié)氣,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一般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24日。再選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的詩說說。詩:<br><b>風(fēng)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br>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br>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xiāng)。<br>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b><br> 詩說清風(fēng)卷起清云而去,空天萬里披上了早霜。野外的豺狼陳列獵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純潔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陽佳節(jié)。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傷。鴻雁的鳴叫,遙遠的故鄉(xiāng),令人追憶。誰會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悵去除殆盡呢?<br> 詩突出一個“悲”字,這正是霜降節(jié)氣的寫照?!氨弊鳛槿姷脑娧?,貫穿全詩。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造物肅殺,大地一片蕭索。農(nóng)諺則云: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霜降節(jié)氣,莊稼必須收割完畢。這樣肅殺的季節(jié),極易生發(fā)悲傷的情緒。<br> 詩人看到滿目的秋色,也難逃避悲傷感,我們也要注意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從容應(yīng)對,以寧靜內(nèi)斂的心態(tài)迎接霜降的到來。 <p class="ql-block"><b>19、立冬</b></p><p class="ql-block"> 立冬,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九個節(jié)氣,也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jié)。立,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yǎng)、收藏狀態(tài)。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F(xiàn)在以明朝王稚登《立冬》說說,詩:</p><p class="ql-block"><b>秋風(fēng)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b></p><p class="ql-block"><b>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b></p><p class="ql-block"> 詩意是秋風(fēng)將已吹盡,看舊庭的草木,葉子黃了,楓葉紅了。我還客居在他鄉(xiāng)。夜里一盞青燈,窗外半輪秋月,伴我左右。立冬來了,今宵寒冷,更比昨晚寒涼。</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是寫“秋風(fēng)之寒”,交代了立冬之時空。舊庭樹木,落葉紛飛,正是秋風(fēng)之寒,凋敝萬物的結(jié)果。</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口寫黃葉丹楓,客里過冬。這是寫“黃葉之寒”,交代了立冬之處境。即“黃葉丹楓”之時,客居他鄉(xiāng)?!包S葉丹楓”,化用了晏幾道“紅葉黃花秋意晚”之詩境。一個“客”字寫出了“萬里念將歸”的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是寫“燈月之寒”,交代了立冬之孤影?!岸U燈”,本意佛寺之燈,這里借指青燈。庭院里的樹葉被吹落了,屋內(nèi)只剩孤燈一盞,從窗戶向外望去,只有半輪秋月伴我孤獨?!耙稽c”“半輪”兩個量詞的連續(xù)使用,加重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感。</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結(jié)句),今宵寒冷,更甚昨宵。這是寫“今宵之寒”,交代了進入立冬之感受。一個“寒”字,可作全詩詩眼,亦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為何今宵寒冷更甚昨宵?表面上是寫立冬之后,天氣更冷了;實際上則是寫內(nèi)心的思鄉(xiāng)之情,比秋天更濃烈了,這就是詩意。此詩第三句采用特拗處理,增加詩的強度與聲律美。</p><p class="ql-block"> 王稚登一般指王穉登(公元1535年~1612年),字伯谷,號松壇道士,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明朝后期文學(xué)家、書法家。著有《吳社編》《弈史》《吳郡丹青志》等作品。擅長書法,善書法,行、草、篆、隸皆精,有名作《黃浦夜泊》存世。</p> <b>20、小雪</b><br> 小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個節(jié)氣,冬季第2個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公歷11月22或23日。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jié)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shù)較高的節(jié)氣。小雪節(jié)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下面說說戴叔倫《小雪》詩:<br><b>花雪隨風(fēng)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br>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b><br> 詩說隨風(fēng)飛舞的雪花總看不厭,雪下多了會遮掩樹林和山巒,使人看不見。正在為生計發(fā)愁的我坐在書房的窗戶下,窗外飛來一片雪花也帶進來一片嚴寒。<br> 黃昏日暮之際降雪,顯得格外寒冷。此時有長老高僧講經(jīng)說法,經(jīng)堂墜天花,寺外墜雪花,豈不相映成趣?白須公自己臨帖,烹茶,卻是自得其樂。這個時候,不如關(guān)上廟門,免得客來打擾。詩寫得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意境甚妙,情趣甚佳。<br> 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就潔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卻沒有梅花的香味。前人已經(jīng)懂得梅與雪的這些特點。<br> 《小雪》將梅與雪的不同特點用兩句詩概括出來,寫得妙趣橫生,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首詩中,隨風(fēng)飛舞的“花雪”就像四處漂泊的詩人,一生飄零,用飛雪的意向暗喻自己寂寥漂泊的光陰。<br>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 <b>21、大雪</b><br> 大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jié)氣,冬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為每年公歷12月6-8日。大雪節(jié)氣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標志著仲冬時節(jié)正式開始。大雪節(jié)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下面選一首柳宗元《江雪》與大家談?wù)?,此詩被錄入唐詩三百首,最新編入小學(xué)二年級上冊。詩:<br><b>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br>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b><br> 詩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jīng)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漫天風(fēng)雪中垂釣。<br> 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為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也就沒有什么感染力。詩人在“千山”、“萬徑”的后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一下子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br> “雪”字籠罩全詩?!扒健?、“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用“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遙遠和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描寫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br> 詩向讀者展示了天地之間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清高、孤傲的生活。這正是柳宗元憎恨當時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通過極度的夸張手法,形成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br> 這首詩是古體詩,押仄聲韻,因為唐代初期,絕詩的平仄還不是很講究。如果按平仄要求的話,其平仄應(yīng)為:中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br>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xué)家、儒學(xué)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xùn)|集》。 <b>22、冬至</b><br>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jié)、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二十二個節(jié)氣,而且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冬至是四時八節(jié)之一(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jié):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習(xí)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xí)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下面用蘇軾一首《冬至日獨游吉祥寺》與大家分享。詩:<br><b>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br>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b><br> 詩說冬至,水底的暖氣將回而未回,大地還是一片凄冷,寒雨蕭蕭,打濕了地上的枯草根。還有誰能像我蘇夫子一般,不是花開時節(jié),竟肯獨來賞景?<br> 詩反映詩人獨自漂泊在外,而且在這一天又無法與家人團聚,他的內(nèi)心極為悲傷。詩開頭兩句,就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描寫了當時的心境,這樣的一種描寫,使得這首詩更具感染力,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以“井底”和“微陽”來呈現(xiàn),立馬令意境全出,使得這種情感更為細膩,而那種悲痛之情也是呼之欲出。最后兩句又是直抒胸臆,寫得更為傷感,也更加的悲情,沒有人像詩人一樣,即使是在冬至這天,也無法與家人團聚,只能是一個人獨自漂泊。最后兩句,把內(nèi)心的悲痛和感傷描繪得更為悲痛。<br>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在散文著方面豪放自如,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br>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b>23、小寒</b><br> 小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jié)氣,冬季的第5個節(jié)氣,干支歷子月的結(jié)束與丑月的起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jié)氣。小寒節(jié)氣的特點就是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冷到極致。下面用李白小時候?qū)懙摹抖諝w舊山》說說小寒。詩:<br><b>未洗染塵纓,歸來芳草平。<br>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br>地冷葉先盡,谷寒云不行。<br>嫩篁侵舍密,古樹倒江橫。</b><br> 標題中的舊山,指的便是大匡山,它位于四川江油市大康鎮(zhèn)的西北地區(qū)。而冬日,大多專家認為是唐玄宗開元九年的小寒時節(jié)。<br> 李白寫這首詩,開篇便描寫了冬天回到舊山的心情,帽子上的灰塵還未清洗,便匆匆來到舊山,可見李白對舊山的喜愛,這里是他曾經(jīng)生活和居住過的地方,亦是他受傷時心靈的慰藉。此時雖然地冷天寒,但是大匡山卻依然充滿生機,一條條青藤爬滿山間,遠處的雪山,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白色光芒。山上寒意十足,樹葉紛紛落盡,白云凝滯不動,可謂老木寒云滿舊山。山上雖然鋪滿了落葉,但是篁竹似乎感受到一絲絲陽氣,紛紛從泥土中冒出來。作為年少的李白有如此的文采,體現(xiàn)他才氣橫溢,滿腹珠璣。<br>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舊唐書》記載李白為山東人;《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br>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b>24、大寒</b><br> 大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于每年公歷1月20—21日交節(jié)。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jié)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致的意思。根據(jù)中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qū)大寒節(jié)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區(qū)來說,最冷是在大寒節(jié)氣。大寒在歲終,冬去春來,大寒一過,又開始新的一個輪回。在中國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舊布新、制作臘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下面以屈大均《后嘉魚詩(甲子)其九》作個簡評,與諸位分享。詩:<br><b>半在崧臺市,漁船買更鮮。<br>自烹香積外,相饋大寒前。<br>小用蔥花糝,輕將酒子煎。<br>雪兒能勸客,歌曲有馀妍。</b><br> 詩的意思是,南方的大寒節(jié)氣,偶有雨雪,也濕冷,但是年關(guān)將近,更有鮮美味。吃魚可以直接從漁船上買到最新鮮的魚。所謂香積,是各種南方的香料。用蔥花和酒煎魚,魚香飄蕩,本來南方的大寒節(jié)氣也沒有多冷,這吃的更是春之風(fēng)味。這個雪兒,可不是下雪,是這里年輕陪侍的歌舞女郎。魚好,歌甜,人美,酒香,這里很有年節(jié)娛樂的風(fēng)味。但是重點還是大寒的節(jié)令食品,南方鮮魚。屈大均是廣東人,大寒節(jié)氣雖然冷,但是廣東廣州基本上屬于全中國最溫暖的區(qū)域之一。<br>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余,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qū))人。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在詩學(xué)理論、詩歌創(chuàng)作等方面均進行了積極探索,并作出了獨特貢獻。<br><br>(以上資料從百度搜索,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