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朝花夕拾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注定是千古名篇!倒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文字,而是因為它是魯迅的童年記憶,是了解魯迅其人的第一重要資料!</p><p class="ql-block">當然,了解魯迅其人的第二重要資料,就是魯迅的弟弟周作人關于魯迅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里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fā)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p> 寫作背景 <p class="ql-block">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制造了“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冻ㄏκ啊分械淖髌冯m然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fā)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p> 故事梗概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為“回憶的記事”,原名《舊事重提》,反映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前七篇反映他童年在紹興的家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p><p class="ql-block">作品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反映了那些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fā)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p> 主題思想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tài)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xiàn)實的斗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它的思想內容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p><p class="ql-block">⑴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抖男D》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丑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庸醫(y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yè)內的“烏煙瘴氣”。</p><p class="ql-block">⑵表現(xiàn)對親友和師長的崇敬、懷念之情。作者通過對青少年時期生活片斷的回憶,記敘他所接觸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跡,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等。</p><p class="ql-block">⑶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p><p class="ql-block">⑷揭露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資產階級文人的本質?!豆贰へ垺な蟆烽_篇便揭開斗爭的序幕,資產階級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態(tài)攻擊魯迅的仇貓。</p><p class="ql-block">⑸作者以熾烈的感情和濃重的筆墨,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各個側面?!豆贰へ垺な蟆方榻B舊的婚俗,要問名、納采、磕頭作揖,繁瑣至極?!斗稅坜r》描寫辛亥革命以后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換湯不換藥的本質揭示了出來。</p> 主要人物 <p class="ql-block">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身材粗壯,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如送給魯迅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經》時,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p><p class="ql-block">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良師。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一直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藤野先生的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范愛農:在《范愛農》中,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fā)展緊密相連,他們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但最后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再次將他們逼入絕境。</p><p class="ql-block">父親: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xiàn)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于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p><p class="ql-block">衍太太:《瑣記》中的衍太太是位專愛撥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惡,然后散布流言蜚語的兩面派人物。</p> 狗·貓·鼠 <p class="ql-block">《狗·貓·鼠》作為《朝花夕拾》的第一篇,有著眾多的隱喻與諷刺。當然,這里面也很多的時代特征,讓人難懂。</p><p class="ql-block">看了一些知乎相關的回答,了解了一下背景知識:</p><p class="ql-block">本作于1926年2月開始創(chuàng)作,到11月結束的,歷時9個月,1924年5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新任校長楊蔭榆與政府勾結,壓制學生的革命活動,濫用經費,違章收費,等等,引起學生公憤。1925年初,學生派代表要求教育部撤換校長。5月,楊借故開除劉和珍、許廣平等6名學生自治會代表。1925年5月12日,魯迅在《京報副刊》上發(fā)表《忽然想到(七)》,第一次公開表示對此次學潮的意見,公開支持學生。5月21日,魯迅又寫了雜文《“碰壁”之后》,尖銳地抨擊那些所謂教育家們對學生的迫害,他把無限的同情與正義給予了受迫害的學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鏈接:魯迅先生為什么會用《狗?貓?鼠》做為《朝花夕拾》的第一篇</p><p class="ql-block">此時,魯迅確實因為支持女大學生,與陳西瀅等人陷入罵戰(zhàn),在雙方激烈筆戰(zhàn)的時期,《朝花夕拾》也是這時候出現(xiàn)的。因此魯迅的《朝花夕拾》,有很多對于陳西瀅等人的明嘲暗諷。</p><p class="ql-block">貓作為文章中著墨最多的角色,其實就是在諷刺陳西瀅這類“學者”,認為他們欺侮弱者,并且對于強者諂媚。尤其是陳西瀅在女大學生事件后,公然支持楊蔭瑜,因此對他的諷刺不言而喻。而文中對于貓的態(tài)度是有改變的,在貓教老虎的故事中,魯迅也慶幸下樹的不是虎而是貓,虎應該代表著帝國主義的列強(前文中也說獅虎同族卻是媚態(tài))。說明貓對于虎的侵略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但是過大于功,他們還是教給了虎很多的東西。作者自己最討厭貓的地方其實是貓老是在自己耳邊叫嚷,這也意味著魯迅對陳西瀅等人的不屑于厭惡,而魯迅又說這種人明明很厭惡,但是自己去趕走卻又被別人說殘忍,一方面是諷刺國人泛濫的愛心和中庸性格,一方面就是表示無奈與不屑。</p> <p class="ql-block">而狗其實有很多種解讀,魯迅可以是文中的狗,因為他和狗一樣仇貓,但是魯迅也暗嘲了狗是沒有眼力的,自己的問題還懷恨在心,感覺其實還是在罵陳西瀅、胡適與徐志摩一派的“現(xiàn)代評論派”,尤其是徐志摩,徐志摩曾經抨擊過魯迅,1924年他主持的《晨報》上刊登一篇文章這么說:</p><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的作品,我拜讀過很少,他平常零星的東西,我即使看也等于白看,沒有看進去或是沒有看懂?!?lt;/p> <p class="ql-block">鼠,是文中的弱者,也是作者同情的對象。鼠可以象征著窮苦大眾,在被貓這一類的欺壓者折磨,鼠自己也很擔憂。但是鼠不是被貓殺死的,而是被長媽媽一腳踩死的。長媽媽其實是無知一類人的代表,說明鼠不是死于階級,而是死于無知。這也是作者棄醫(yī)從文的一個目的所說。作者希望拯救鼠,要為鼠整日擔憂,但是還是敵不過無知與粗魯。</p> <p class="ql-block">文中還有一個著墨不多的動物,兔。魯迅《吶喊》中《兔和貓》是本篇的開頭由來,《吶喊》中寫了大貓將兔子折磨吃掉的故事,其實兔子更代表弱者,而且是作者最希望保護的弱者。而兔子和鼠都是弱者,兔子是被貓吃掉的,老鼠是被無知踩死的,都隱喻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也暗示了弱者的兩種悲慘的結局。</p> 阿長與《山海經》 <p class="ql-block">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透露出人性的美好,魯迅先生對于保姆阿長的由憎惡到敬意,到最后的懷念的心路歷程。</p><p class="ql-block">一、魯迅先生憎惡阿長的原因:</p><p class="ql-block">1.謀死了魯迅先生養(yǎng)的隱鼠,且欺騙了他。</p><p class="ql-block">2.黃胖而矮,長的并不好看,小孩子天性里有著對于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3.阿長切切察察,好打小報告,魯迅先生的頑皮都傳進了母親的耳中。</p><p class="ql-block">4.“大”字形的睡覺方式,擠壓了魯迅先生的空間。</p><p class="ql-block">5.規(guī)矩太多,讓先生不耐煩。</p> <p class="ql-block">二、敬意的由來</p><p class="ql-block">1.第一次產生敬意,來自于阿長講述長毛攻城時,她們這樣的女人會被拉到城墻上,脫掉褲子使對面大炮炸了的懼憚。后來這種敬意淡薄并消失了??謶植⒉荒荛L久的存在,負面的情緒總有落寞的一天。</p><p class="ql-block">2.第二次產生敬意,是先生兒時曾渴慕一本繪畫的《山海經》而不可得?!皠e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不識字的阿長,告假回家回來時,給魯迅先生帶來了“三哼經”(即《山海經》),對于魯迅先生而言,這是一本書,更是阿長愛的寄托,是魯迅先生童年美好的記憶,更是魯迅先生治愈心靈的一劑良藥。</p> <p class="ql-block">三、永遠的懷念</p><p class="ql-block">三十年過去,阿長辭世,每一次回憶起曾經不耐煩的規(guī)矩,都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再度體味。</p><p class="ql-block">“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這是做人的禮貌,“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這是對生死之事的尊重,“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這是節(jié)儉得意識,“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進去的”,這是為人的尊嚴,就連魯迅先生當初覺得最難捱的吃福橘習俗,也浸透了阿長對于先生的愛意與祝福。</p><p class="ql-block">“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終于記不得阿長姓名的魯迅先生,只能在三十年后的一次次回憶中悼念著最初不能理解的愛意,成長是一個知道真相卻無從彌補的殘酷過程。</p> 二十四孝圖 <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兩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當滅亡”</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主要是魯迅先生對于這句話的闡釋,從此出發(fā),引出了中國兒童沒有合適的讀物,以啟發(fā)心智,魯迅先生從而想到自己曾經只能光明正大的看《文昌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歷鈔傳》,看的盡是些鬼鬼神神,規(guī)規(guī)矩矩的故事。向來也是無趣得很。</p><p class="ql-block">在這一部分中魯迅先生用了阿爾志跋妥夫的話來講謀殺,是在諷刺“現(xiàn)代評論派”的所謂“言行一致”,不過是一種虛偽的做派,以言語為工具,突顯個人的“高尚”品格,這個與第二部分先生論《二十四孝圖》有異曲同工之處。</p> <p class="ql-block">二、《二十四孝圖》中的七個故事</p><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對于《二十四孝圖》的敘述是以一種抵制封建糟粕思想的角度出發(fā)的,就連不識字的阿長,都可以看圖滔滔不絕的說上一段事跡,可見此書對于當時國人的毒害之深。</p><p class="ql-block">1.子路負米</p><p class="ql-block">2.黃香扇枕</p><p class="ql-block">兩個故事,尚有溫情可言。</p><p class="ql-block">3.陸績懷橘</p><p class="ql-block">就讓人感到道德有失,以“孝”之名,行偷盜之舉,《三國演義》中孔明舌戰(zhàn)群儒時,提及此事,總不能是贊揚陸績吧,難道這又是“讀書人的事”?</p><p class="ql-block">4.哭竹生筍</p><p class="ql-block">5.臥冰求鯉</p><p class="ql-block">此二事便毫無科學依據(jù)可言,純粹的精神幻想,愚弄國人心智,若真是上天有靈,神明庇佑,這破敗的舊中國,又作何解釋。</p><p class="ql-block">6.老萊娛親</p><p class="ql-block">在這個故事中,孝成為了一種形式,“詐跌”以取樂,便失了正氣,“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孝”字的質在這就壞掉了,成了一個人彰顯個人品德的工具,非發(fā)于心,實屬不誠之舉。</p><p class="ql-block">7.郭巨埋兒</p><p class="ql-block">讀來頭皮發(fā)麻,若是兒時真的聽來這個故事,與魯迅先生當是一樣的恐懼,埋子活母,子不為人,母亦不為人,不過是犧牲了兒子這件工具,借母親這件工具,以彰顯自己的德行,欺世盜名之輩。古云“父慈子孝”,若有父如郭巨者,為兒者,當若何。</p> <p class="ql-block">“孝”應當是發(fā)自于人心中的正能量情感,這種情感應當引人向善,一旦執(zhí)著于“孝”的虛名,便容易偏離了孝的本質,做出很多違背人性的荒唐舉動,那么人心也就壞了。</p> 五猖會 <p class="ql-block">本文是魯迅在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文可以說是匠心獨運,雖然開篇就在為這個盛大的五猖會開始蓄勢,但是知道末尾卻沒有多少真正描寫這盛大賽會的文字,所以魯迅的這篇文章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p> <p class="ql-block">本文從一開始就在描寫各種賽會的情況,通過文字的敘述我們知道了五猖會是縣里最盛大的賽會,到這里的時候,作者突然轉筆,轉而描寫父親強制要求魯迅背書,魯迅因此郁悶至極,雖然最后背書成功,獲得了去看五猖會的許可,但是最后卻并沒有寫賽會的盛況,與文章一開始的情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進而表達了魯迅對于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扼殺的強烈譴責。</p> <p class="ql-block">其實魯迅的父親相比當時社會的其他人來說已經不算是頑固的了,但是在魯迅父親的眼里,讀書-科舉-做官依舊是自己孩子的唯一出路,這點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悲劇,對于父親本身來說同樣是一個悲劇,而造成這些悲劇的正是封建強權教育、</p> 無常 <p class="ql-block">無常是勾攝生魂的使者,他一出現(xiàn)就表明一個人要失去最寶貴的生命,按理說該是人人敬而遠之,討厭不及的。然而在魯迅筆下,他卻是可愛的。</p> <p class="ql-block">雖說在目連戲里,無常由最開始的同情阿嫂,私自將她兒子還陽半刻而被“不大高明”的閻羅天子誤解,并且給了“我們的活無常以不可磨滅的冤苦的印象”,隨后就變成了執(zhí)法不帶一絲情。但在人們心里,這不能怪無常,而是因為他受了閻羅老子的督責,不得已也。真正的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充滿了情誼,若是有像幫助阿嫂兒子還陽半刻的“人情”,他是一定會給的。</p> <p class="ql-block">“活無?!闭莿諏嵉摹跋碌取编l(xiāng)民,而“死有分”卻是虛偽的“正人君子”。正是這些“紳士”“名教授”與“下等”鄉(xiāng)民組成了現(xiàn)實世界里兩個不同的世界?!瓣庨g”與“陽間”,“民間”和“官方”形成對照和對立關系面。魯迅追憶的故鄉(xiāng)是以社會底層民眾質樸信仰為依托的世界,是“下等人”的世界。所批判的正是“上等人”的不講公理,正人君子的欺騙性和普通百姓的樸素認知,魯迅始終站在“下等人”和“愚民”一邊。</p><p class="ql-block">在《無常》這篇散文里,魯迅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實寫鬼無常,虛寫人間無公正、無人情,表現(xiàn)陽間不如陰間的殘酷事實,表明了他對公正與人性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我們回到關于《無?!返睦斫馍?。</p><p class="ql-block">當我們意識到,《無?!菲鋵嵤腔貞洠R人這樣的組合時,我們理解它便輕松多了:某天魯迅想起了兒時看戲時的無常,點起一根煙,陷入了回憶,并且將自己的回憶寫在了紙上。回憶著回憶著,思維便開始發(fā)散,不由便想起了近日陳西瀅罵自己的文章,于是憤憤然,中斷回憶,借著無常暗諷幾句陳西瀅,諷刺夠了,便繼續(xù)回憶,回憶著回憶著,思維又發(fā)散,便又暗諷幾句。如此往復,便形成了此文。</p>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p class="ql-block">這篇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叭ひ话恕睉K案以后,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因此他無法公開與北洋軍閥作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魯迅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的時候經?;貞浧鹕倌陼r的往事,就寫了這篇散文發(fā)表于《莽原》上,發(fā)表時加的副標題是“舊事重提之六”。</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篇譜寫幼年往事的優(yōu)美回憶性散文。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p><p class="ql-block">“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結構上形成鮮明的對比,書屋雖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但作者魯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這篇散文題目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點出了創(chuàng)作的本意和內容,即敘寫自己從有“無限樂趣”的“樂園”到全城“稱為最嚴厲的書塾”的過程和心程。</p> <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首先采取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描寫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tài)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其次,運用對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次,用詞準確、鮮明、生動,突出了景物的特點。如作者用“掃開、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xiàn)了兒童好動的性格,以及對捕鳥的喜好。文章描寫中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狀物、敘事、寫人都真實具體,放得開,收得攏。</p> <p class="ql-block">這篇散文條理清晰,語言生動流暢,清新活潑。作者以時空為線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自然,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心理,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以及作者當時的童真童趣。全文最后一句,所表達的思想也有深層含義,實是指作者的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復返。</p> 父親的病 <p class="ql-block">《父親的病》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最初發(fā)表在《莽原》上,后被收錄在《朝花夕拾》當中。講的是魯迅的父親得了肝病,肚皮鼓脹,疼痛難忍,在紹興找了幾任中醫(yī)都沒有治好,最后在痛苦中去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大家記憶深刻的點有很多,或許是幾任醫(yī)生之“庸”、草菅人命、故弄玄虛,以及中醫(yī)的荒唐。比如蟋蟀要原配的才能入藥,故而魯迅調侃地說,“似乎昆蟲也要貞節(jié),續(xù)弦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币委煿拿?,就要“敗鼓皮丸”,“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看來諧音才是生產力啊!</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我們對于這樣的故事自然是可以一笑置之,加上回憶起自己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此類藥和藥引,便足以引發(fā)課堂上的一場“開懷大笑”了。</p><p class="ql-block">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曾經寫到這段經歷,便得出一個結論——中醫(y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他由父親一個人的多病,想到中國無數(shù)人的體弱。所以他懷著這種悲憤,準備去學西醫(yī),救治像他父親似的被庸醫(yī)耽誤的人的性命。又因為日本的明治維新便是從學習西醫(yī)開始發(fā)端,或許這顆醫(yī)學的種子也可以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p><p class="ql-block">這就是由“父親的病”,魯迅想到要去醫(yī)治的第一味藥——西醫(yī)!</p> <p class="ql-block">但其實,“父親的病”這件事并不怪當時的醫(yī)生,因為這個病即使現(xiàn)在也無法醫(yī)治。而魯迅筆下反寫做“陳蓮菏”的醫(yī)生,其實本名叫“何廉臣”,是紹興當?shù)氐拿t(yī),還創(chuàng)辦了醫(yī)藥學報,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好醫(yī)生。但是魯迅當時并不知道這個病無法醫(yī)治,所以其實也不能怪魯迅的偏激,只能說是時代悲劇,只是少年失怙的痛苦太劇烈、太強大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一直在想,魯迅筆下有很多愚昧的人,都表現(xiàn)在對于治療疾病的“荒誕信仰”——比如《藥》中眾人認為人血饅頭可以治療癆病——是不是也是他刻意的安排呢?或者說是中醫(yī)PTSD?</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的話,魯迅就是把這些庸醫(yī)、和信庸醫(yī)的人,都看做是一種“病態(tài)”,是需要醫(yī)治的。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愚昧、麻木,都是需要醫(yī)治的。而后來魯迅因為“幻燈片事件”決定棄醫(yī)從文則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了。</p><p class="ql-block">這就是由“父親的病”,魯迅想到要去醫(yī)治的第二味藥——喚醒國民的精神,改革社會的弊端!</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本文更多地看做一種批判,則它更應該被收錄在《吶喊》中,而不是《朝花夕拾》。以及,“文學即人學”,它當然有社會性價值,但更多的則是人的價值。</p> 瑣記 <p class="ql-block">《瑣記》寫于1926年10月8日,最初發(fā)表于1926年11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二期。1926年春天,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三·一八慘案,魯迅因抗議政府暴行而被通緝。這年8月他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在這里,校長的尊禮讀經,口是心非,對立派的打擊排擠,使他異常的寂寞和苦悶。這段時期,他對以往的歲月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也寫了一些回憶往事的文章,《瑣記》就是其中的一篇。</p> <p class="ql-block">文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但不是如題目所言,其中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比較清晰的脈絡,就是先生思想價值觀的逐漸成型。</p><p class="ql-block">一、外出求學的緣由</p><p class="ql-block">我感覺魯迅先生是帶著一種怨恨的心里在寫衍太太這個人物的,從上一篇的《父親的病》中,先生因聽了衍太太的建議,使父親在不得安寧中逝去的悔恨,到如今這一篇對于衍太太偽善、嚼舌根、心地惡毒的形象的描寫。</p><p class="ql-block">衍太太只是魯迅先生外出求學緣由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此篇文章中卻成了主要原因,想必是魯迅先生為了表達對于傳統(tǒng)農村婦女的愚昧、偽善的形象的一種厭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xiàn)在,只要有地方發(fā)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貍尾巴來,但那時太年青,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人言可畏呀,如今的網(wǎng)絡輿論暴力何嘗不是如此,持續(xù)的熱度發(fā)酵過后,當事情真的水落石出,還當事者一個遲到的清白,又有何用,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早已留下的,只能靜待時間的撫平。</p> <p class="ql-block">二、外出求學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外出求學中,魯迅先生經歷了三個過程:</p><p class="ql-block">1.雷電學堂</p><p class="ql-block">用先生的話講是“烏煙瘴氣”,一個所謂的現(xiàn)代學堂,教授的多是沒有用處的知識,味同嚼蠟;學生在這里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邁著螃蟹步的頭二班學生,和后來教育部的官員是一脈相承的,當時的教育現(xiàn)狀可見一斑;淹死人的池子,填平后鎮(zhèn)壓了一座關帝廟,學生在這里也是要小心謹慎一番的,這樣的學堂處處透漏著一種壓抑,沒有良好的學習的氛圍。</p><p class="ql-block">2.礦路學堂</p><p class="ql-block">別致的課程里的地質學和礦物學,是對于全新知識體系的接觸;《華盛頓論》的考試題目,讓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看新書的風氣流行,魯迅先生對于《天演論》的如饑似渴透出了對于知識的渴望;畢業(yè)時雖學問上仍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心中卻明白尚有求學之路可試,先生對于自己的人生有了判斷和方向。</p><p class="ql-block">3.留學之事</p><p class="ql-block">因為祖母哭鬧而放棄機會的同學,曾經游歷日本的前輩給了兩個錯誤的建議,似乎在預示著日本留學的此行并不會太順當。</p><p class="ql-block">文章可以用“漂泊”和“成熟”這兩個詞概括,幾經波折,幾經動蕩,在這條曲折的求學路上先生看到了底層人們的愚昧偽善,看到了上層人士的作威作福,看到了這個文明古國透露出的衰弱,在不見五指黑暗中,魯迅先生尋找著那唯一的光,魯迅先生的思想逐漸形成,正因前途不明,更要不懈求索。</p><p class="ql-block">“雖千萬人,吾往矣”。</p> 藤野先生 <p class="ql-block">魯迅之所以能成為后來的文學巨匠,和他的老師密不可分。他在日本留學時遇到的藤野先生對他影響很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精神上的撫慰</p><p class="ql-block">魯迅在日本留學之時,因為舊中國國力微弱,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遭受了很多歧視。比如說,魯迅考試及格,卻遭到無端的非議。再加上魯迅家道中落,受盡了世人的冷眼,在異國他鄉(xiāng)能受到來自老師的鼓勵,自然是一件令魯迅無比暖心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藤野先生超越國界的平等和博愛精神,對身處困境中的魯迅該是多么重要啊。</p> <p class="ql-block">治學態(tài)度的傳承</p><p class="ql-block">魯迅在講義上描繪血管的時候,為了好看,將血管的位置稍作改動。這樣的改動讓解剖圖更加好看,但是藤野先生親自將這些錯誤給改正了過來。</p><p class="ql-block">看似只是一件小事,但是這讓魯迅看到了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這樣嚴謹?shù)膽B(tài)度,自然會讓魯迅受益頗深。</p> <p class="ql-block">懈怠之時的督促</p><p class="ql-block">魯迅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自己的墻上。仿佛藤野先生從未走遠,一直在像上學時那樣陪伴著他,督促著他,鼓勵著他。這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每當他懈怠之時,藤野先生的照片讓他增添了許多勇氣。</p> 范愛農 <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底,魯迅來到廈門大學教書,過得很不如意,百無聊賴,便寫了很多回憶文章,取名《舊事重提》。11月18日,他用清冷沉郁的筆調,回憶了和昔日老友范愛農的瑣事,以及范愛農悲慘的遭遇。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p> <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一生名篇眾多,方式各異,或辛辣,或深刻,或讓人驚醒,或讓人深思,縱觀《魯迅全集》,讀完之后給人以哀傷久久不能散去的惆悵之感作品,唯兩篇回憶之作,一篇是為了懷念被殺害的左聯(lián)五壯士(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收錄在《南腔北調集》的《為了忘卻的紀念》(以后有時間再聊聊這篇);另一篇則是《朝花夕拾》的最后一篇,也就是今天的主角《范愛農》。這類作品和他的小說一樣,往往讀過之后,讓人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想起這些就毫無樂觀的理由。</p><p class="ql-block">很多作家一輩子嬉笑怒罵,但好的文字水平往往在這種靜水流深的哀悼中方顯本色,比如我們都熟知的王朔,一輩子的侃爺兒痞子形象,但如果你讀過他撰寫的《為梁左寫的悼詞》、《回憶梁左》,即使你對這二人不甚熟悉,依然會悲傷不已,而但凡對他們這一代創(chuàng)作者有些了解的話,可能就會忍不住的潸然淚下了。</p>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雖是散文,但卻沉重,全集不同的文章閱讀下去卻仿佛有一條故事線,好像在讀一篇中長篇小說,而整體一直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在縈繞,范愛農一出場,一個遇事冷靜不盲從的、不世故且?guī)c小孤傲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瞬間清晰起來,魯迅特別擅長用寥寥幾語將主要角色的第一次出場給人以震撼,比如最經典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币幌伦泳桶堰@個角色的與眾不同以及人物最鮮明的色彩給帶出來了,這是非常高明的寫作手法,而當代很多作家,包括影視劇,經常啰里啰嗦一大堆,我們還記不住這個人到底是什么性格特點,比如去年《中國機長》這部電影,到最后你也記不住那幾個空姐到底有什么人物區(qū)別,甚至第一主角機長到底什么人物性格,而乘客倒是五花八門,但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劇情作用,只是混個臉熟,這就是典型的工業(yè)速度化的文藝產出浪費好題材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我們解析《朝花夕拾》一定不要有一個誤區(qū),就是錯把散文集完全當成真正的紀實文學,無論是《故鄉(xiāng)》、《范愛農》都不是單純的簡單敘事,里邊是存在小說的意向手法的,因為我們印象極深的范愛農與魯迅在日本之間的爭執(zhí)可能是虛構的,因為據(jù)周作人回憶,徐錫麟刺殺被害后,魯迅和范愛農是一伙兒的,他們都是不主張發(fā)電報的,主張發(fā)電報的是梁啟超派,百年后到今天我們是能夠非常明確地了解發(fā)電報確實是沒什么鳥用。那么就意味著魯迅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實際上是自污了一把,那么我們如果把這個“自污”的角度延展到全篇呢?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回憶,主線或者說明線是祭奠、懷念范愛農,而暗線其實是魯迅深刻的自我批判,甚至是不惜用自污的手段來把自己解剖,我們?yōu)槭裁醋x《范愛農》會感到憂傷不絕,并不著重覺得這樣的人逝去或自殺可惜,而是因為暗線的那種自責、愧疚之感讓我們作為讀者似乎都代入了進去。</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寫作選擇并不是孤立,我們回過頭來看《狂人日記》、《祝?!贰ⅰ犊滓壹骸愤@些名篇,里邊的“我”其實從來都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反而殺人吃人的時候都是一個參與者,而魯迅所謂的不知不覺中吃人的感受,其實很大程度上和對范愛農的經歷是相同的感受。比如,在日本的兩次不自覺的“搖頭”看不起、在許壽裳的幫助下脫離紹興苦海奔赴南京,后在蔡元培的幫助下又去到了北京,而像范愛農這樣的革命者只能留在“革命不變”輪回的紹興,將一腔革命熱情寄予魯迅身上而不可得,這些情節(jié)其實都是魯迅自我認為的不知情下的“吃人”行為,而這類批判的原因,不單純是魯迅在批判自己,同時也是批判所有把自己剝離開中國社會之外而去批判國民性的所謂“英雄們”。</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為什么魯迅永遠比近現(xiàn)代作家高幾層的重要原因,因為只有魯迅是把自己放在這個籠子里一起批判的,而且每次批判自己的時候非常的冷靜且伴隨著痛苦,這就像我在之前解讀《野草》時,提到《墓碣文》中那句讓人瞠目結舌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很多人道聽途說的標簽化魯迅是激進分子其實是很可笑的,但凡是帶著腦子讀完魯迅作品五分之一以上的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你見過哪個激進分子大篇幅的去用嚇人的冷靜狀態(tài)去反復批判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魯迅先生此文批判“自己”,其真正用意在于批判那些借著革命者的外衣,喊著響亮的口號,實際時卻是沽名釣譽、營營茍且之徒,中國革命的成功,更多依靠的是像范愛農這樣的無名英雄們的默默奉獻。</p> <p class="ql-block">,</p> 考點練習 <p class="ql-block">1、《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憶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們學過其中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p><p class="ql-block">2、《二十四孝圖》著重分析了 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p><p class="ql-block">3、作者在《瑣記》中提到喜歡看的一本書是《天演論》 。</p><p class="ql-block">4、《五猖會》中,父親讓我背《鑒略》,讓我感到痛苦。</p><p class="ql-block">5、魯迅小時侯最喜歡在(百草園 )玩耍。</p><p class="ql-block">6、《二十四孝圖》中,(子路負米)、( 敦巨埋兒 )、(老菜娛親 )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稱。</p><p class="ql-block">7.魯迅在仙臺學醫(yī)時發(fā)生了(三 )件重大的事。</p><p class="ql-block">8.“賽神會”中“我”和許多人喜歡看(活無常 )。</p><p class="ql-block">9、 魯迅在《瑣記》中記敘為了“尋別一類人們去”又選擇了無須學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p><p class="ql-block">10、“好。那么,走罷!”而去“尋別一類人們去”一語出自魯迅的《瑣記》篇。</p><p class="ql-block">11 魯迅在《瑣記》一文中,用了“烏煙瘴氣”一詞來譏諷洋務派的辦學。</p><p class="ql-block">12 魯迅在《瑣記》中寫自己一有空閑,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表現(xiàn)出魯迅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p><p class="ql-block">13《范愛農》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學和回國后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p><p class="ql-block">14《藤野先生》記敘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學習生活,記敘了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分別的幾個片段,并說明了在仙臺醫(yī)專時(棄醫(yī)從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經歷。</p><p class="ql-block">15魯迅在《二十四孝圖》里,針對“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p><p class="ql-block">16《五猖會》記述了作者兒時盼望觀看 迎神賽會 的急切興奮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p><p class="ql-block">17魯迅在《 藤野先生 》深切表達了對日本沒有民族偏見的正直熱誠的先生的懷念。</p><p class="ql-block">18 作者回憶少年讀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后,覺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之類。而“哭竹生筍”的故事則有些可疑,還有“臥冰求鯉”的故事,如模仿則有性命之憂了。</p><p class="ql-block">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妨害白話者”的憤怒之情。</p><p class="ql-block">20魯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觸“物竟天擇”,“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礦路學堂,這段經歷在,《瑣記》中提及。</p><p class="ql-block">21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說起兒時生活常常出現(xiàn)對迎神賽會、看戲等情節(jié)的回憶,如《無?!?,《五猖會》。</p><p class="ql-block">22在《瑣記》一文中魯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學堂與舊學堂的區(qū)別。</p><p class="ql-block">23魯迅在《無?!芬晃闹?通過對 無常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以諷刺當時社會上的“正人君子”之流。</p><p class="ql-block">24魯迅寓居的東墻上,一直掛著他的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p><p class="ql-block">25魯迅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一位朋友,當時彼此都沒有什么好感,但回國偶遇之后,交往甚密,這位朋友是范愛農。</p><p class="ql-block">26、“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fā)著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這句話出自哪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p><p class="ql-block">答:出自《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p><p class="ql-block">27、《朝花夕拾》中引用《長恨歌》中的詩句是哪一句?</p><p class="ql-block">答:《瑣記》:“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lt;/p><p class="ql-block">28、《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圖》中哪幾個故事?</p><p class="ql-block">答:子路負米、黃香扇枕(可以勉力仿效的)、陸績懷橘(也并不難)、哭竹生筍(就可疑)、臥冰求鯉(有性命之虞)、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fā)生反感的)七篇。</p><p class="ql-block">(《后記》中還包括李娥投爐、曹娥投江覓父尸、嘗糞心憂)</p><p class="ql-block">29、《狗·貓·鼠》中有關貓的故事有</p><p class="ql-block">答:德國童話貓狗成仇、愛倫·坡短篇小說《黑貓》、日本“貓婆”的故事、中國古代“貓鬼”的故事(出自《北史·杜孤信傳》)、貓教老虎本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30、《狗·貓·鼠》中作者小時候床頭貼的兩張花紙是?</p><p class="ql-block">答、《八戒招贅zhuì》、《老鼠成親》</p><p class="ql-block">31、作者是如何認識隱鼠的?</p><p class="ql-block">答:有一回作者聽到一間空屋里有“老鼠數(shù)錢”的聲音,推門進去,看見一條蛇伏在橫梁上,看地上躺著一匹隱鼠,口角流血,但兩脅還一起一落的。取來給躺在一個紙盒子里,大半天隱鼠竟醒過來了,漸漸的復了原,但不逃走。于是隱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p><p class="ql-block">32、隱鼠的結局是怎樣的?</p><p class="ql-block">答: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踩死了。</p><p class="ql-block">33、作者仇貓的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答:貓的性情和別的猛獸不同,總是盡情折磨獵物才吃下去;與獅虎同族,卻一副媚態(tài);到處嗷叫,鬧得別人心煩;以為它吃了自己飼養(yǎng)的可愛的隱鼠;傷害了兔的兒女們。</p><p class="ql-block">34、長媽媽講的“長毛”的故事中,“長毛”指的是?</p><p class="ql-block">答:洪秀全軍和后來一切土匪強盜。</p><p class="ql-block">35、對長媽媽的“特別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時消失?</p><p class="ql-block">答:因為她經常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某種情況表明她似乎有“偉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別的敬意”。在知道是長媽媽謀害了自己的隱鼠之后,這種敬意就完全消失了。</p><p class="ql-block">36、《阿長與〈山海經〉》中,所說的“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什么故事?</p><p class="ql-block">答:刑天舞干戚。</p><p class="ql-block">37、《阿長與〈山海經〉》中,所說的“三腳的鳥”指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答:三足金烏,即太陽。</p><p class="ql-block">38、長媽媽所說的“三哼經”指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答:《山海經》。</p> ??碱} <p class="ql-block">(一)常見考題</p><p class="ql-block">1.《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經歷和體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很多故事令我們回味無窮,難以忘記。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天捕鳥的故事,《阿長與〈山海經〉》中長媽媽給我買《山海經》的故事,《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給“我”修改講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阿長與》中善良淳樸、不拘小節(jié)的長媽媽(或:雖然有些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的長媽媽)。</p><p class="ql-block">3.《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作品《藤野先生》中的人物藤野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4.《朝花夕拾》最初發(fā)表時總題目為“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的十篇回憶性散文。集子記述了先生少年時代以至到日本的若干生活片段,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冬天里的捕鳥活動;《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在新年到來之時教作者說吉祥祝福的話;《父親的病》中作者為給父親治病四處索求藥引的情景;《瑣記》中作者在礦路學堂求學開始接觸新書…這一篇篇文章,展現(xiàn)了當時的世態(tài)人情、地方民俗,流露出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和對家人師友的真摯感情,堪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高水平的回憶性散文。</p><p class="ql-block">5.在《朝花夕拾》10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一篇?理由是什么?(2分)</p><p class="ql-block">《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理由:記述了作者童年上學前后的一段生活經歷,語言優(yōu)美流暢,生動幽默,妙趣橫生。</p><p class="ql-block">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都是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這兩篇散文里,魯迅回憶了他的兩位老師。其中,藤野先生以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等高尚品質贏得了魯迅的尊敬與懷念。</p><p class="ql-block">7.讀《朝花夕拾》,我認識了嚴謹治學的老師藤野先生;讀《朝花夕拾》,我走進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過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讀《朝花夕拾》,我從阿長身上感受到了善良的好品質。</p><p class="ql-block">8.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許多篇章都寫出了兒童天然的興趣和愛好,體現(xiàn)出作者關心兒童的真摯情懷。作者兒時,讀長媽媽(阿長)給“我”買《山海經》,看閏土父親雪地捕鳥,坐船看目連戲……這些內容,表達了作者對童年時代美好生活的留戀;對百草園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與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兒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圖》中,對郭巨埋兒故事極度為反感的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對束縛兒童健康成長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p><p class="ql-block">16.上文選自哪一部古典文學名著?作者是誰?(2分)</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魯迅</p><p class="ql-block">17.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段所寫的內容。(2分)</p><p class="ql-block">兒時熱切盼望去看五猖會的我,被父親強令背一字也不懂的書。</p><p class="ql-block">18.文中“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夾??;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fā)著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4分)</p><p class="ql-block">表現(xiàn)了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p><p class="ql-block">19.分析本文段的寫作特色,并找出一處來說說它的作用。(4分)</p><p class="ql-block">(1)開頭寫家人為看五猖會做準備的忙碌場景和結尾部分“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形成鮮明的對比,烘托父親讓我背書給我?guī)淼耐纯喔惺?,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p><p class="ql-block">(2)“我”開始“跳來跳去”很興奮與后來背完書的落寂之情作對比(“我”被父親強令背書前后心情的強烈反差)表現(xiàn)以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家長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寫出一點即可)</p><p class="ql-block">(3)在文章最后,家人們興奮的心情與我心情的對比,分析同第1點。</p><p class="ql-block">(二)范愛農之死、報館案風波</p><p class="ql-block">20.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p><p class="ql-block">“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lt;/p><p class="ql-block">這兩句分別用了什么描寫手法,對刻畫范愛農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分)</p><p class="ql-block">外貌描寫(或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革命后的范愛農心情愉快的一面,刻畫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三)文段內容:</p><p class="ql-block">A百草園的景物描寫</p><p class="ql-block">B出發(fā)前對賽會的介紹</p><p class="ql-block">21.這兩段文字選自哪部文學名著?A段和B段又分別選自哪篇文章?(3分)</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p><p class="ql-block">22.請分析A段“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表達效果。</p><p class="ql-block">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叫聲的悅耳動聽,表達了百草園給兒時的“我”無限的樂趣。</p><p class="ql-block">23.B段中的“我”為什么希望得一場重???父親讓我去看廟會給我提了個什么條件?</p><p class="ql-block">因為我那時希望在賽會上“扮犯人”,這在當時的我看來是一件很光榮、很幸運、很出風頭的事,我生一場重病,好使母親到廟里給我許個“扮犯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父親以讓我背完《鑒略》為條件。</p><p class="ql-block">24.結尾最后一句“我至今已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有何作用?</p><p class="ql-block">畫龍點睛,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p><p class="ql-block">(四)出發(fā)前父親強迫我背《鑒略》</p><p class="ql-block">25.請概括《五猖會》的主要思想內容。</p><p class="ql-block">《五猖會》記述了作者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傷害,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p><p class="ql-block">26.選文開頭寫家人為看五猖會作準備的忙碌場景和結尾部分“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烘托父親讓“我”背書給“我”帶來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p><p class="ql-block">27.從選文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p><p class="ql-block">父親是一個專制、不了解兒童心理的封建家長。</p><p class="ql-block">28.閱讀選文后,你有怎樣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家長應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強制學習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p><p class="ql-block">(五)記敘了作者認識范愛農的事</p><p class="ql-block">1.請歸納選文-段的主要情節(jié),并分析其作用。</p><p class="ql-block">記敘了作者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作用:先抑后揚。先抒發(fā)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后文寫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p><p class="ql-block">2.第段中劃線句子“在衙門里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并不冷?!边@句話有何含義,對刻畫范愛農有何作用?</p><p class="ql-block">這里寫光復后的紹興現(xiàn)實,換湯不換藥,沒有什么變化,對寫范愛農的悲劇埋下了伏筆。</p><p class="ql-block">3.對人物的刻畫,魯迅一向是主張“畫眼睛、勾靈魂”的。評析語句: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fā),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藐視。</p><p class="ql-block">這是魯迅對范愛農的客觀描述,范愛農的“白眼”,是憤世嫉俗的心靈的真實寫照。在他的冷漠外表下是對時勢現(xiàn)實的焦慮、擔憂、沉思,甚至不滿。</p><p class="ql-block">(六)文段內容:</p><p class="ql-block">A去賽會前父親強迫我背《鑒略》</p><p class="ql-block">B把人類和動物作對比,人類虛偽、殘忍,遠不如動物真誠</p><p class="ql-block">21.A、B兩段文字選自哪一部文學名著?兩段文字各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1分)A段揭示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作者對此進行了批判。(2分)B段作者對說空話、虛偽、自作聰明的所謂“正人君子們”進行辛辣的嘲諷,表現(xiàn)了作者的憤慨之情。(2分)</p><p class="ql-block">22.A段“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墻,天氣很清朗?!边\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p><p class="ql-block">環(huán)境描寫(1分)。說明背書的時間很長,襯托“我”當時心情的急躁、無奈。(2分)</p><p class="ql-block">23.B段中寫“蟲蛆、鷙禽猛獸”的目的是什么?(2分)</p><p class="ql-block">目的是將“正人君子們”與“蟲蛆、鷙禽猛獸”作對比,將他們虛偽、丑惡的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p> 生平經歷 <p class="ql-block">魯迅(1881-1936)</p><p class="ql-block">《五猖會》(七歲)。</p><p class="ql-block">《狗貓鼠》(十歲)。</p><p class="ql-block">《阿長與山海經》(十歲)。</p><p class="ql-block">1892年,入三味書屋讀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2歲)。</p><p class="ql-block">1893年,祖父因科場案入獄,父親重病,全家鄉(xiāng)下避難。出入當鋪與藥店。《社戲》。</p><p class="ql-block">1896年,父親去世?!陡赣H的病》。</p><p class="ql-block">1898年,赴南京,入江南水師學堂?!冬嵱洝?。</p><p class="ql-block">1899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p><p class="ql-block">1902年3月,作為江南督練所派遣的官派留學生前往日本留學。</p><p class="ql-block">1904年9月,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短僖跋壬贰?lt;/p><p class="ql-block">1906年1月,看日俄戰(zhàn)爭教育片,決定棄醫(yī)從文。</p><p class="ql-block">七年留學生活里,魯迅做了不少評論家和翻譯方面的工作?!对陆缏眯小罚?903,翻譯)、《地界旅行》(1906,翻譯)、《文化偏至論》和《摩羅詩力說》(1907)、《域外小說集(上下)》(1909,翻譯)。</p><p class="ql-block">1909年8月,魯迅回國,經友人許壽裳介紹,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初級、高級)師范學堂任化學和生理學教員,還兼任教植物學的日本教員的翻譯?!斗稅坜r》。</p><p class="ql-block">1912年,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教育部僉事。抄古碑。</p><p class="ql-block">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雜志4卷5號。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xiàn)代體式創(chuàng)作的白話短篇小說。</p><p class="ql-block">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p><p class="ql-block">1923年,小說集《吶喊》出版。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吨袊≌f史略》上冊出版。</p><p class="ql-block">1925年,女師大風潮,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斗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職。</p><p class="ql-block">1926年,三一八慘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于山本醫(yī)院。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p><p class="ql-block">1926.2.21,《狗貓鼠》。</p><p class="ql-block">1926.11.18,《范愛農》。</p><p class="ql-block">1927.5.1,小引。</p><p class="ql-block">1927.7.11,后記。</p><p class="ql-block">1928年,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19日逝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