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四)第四步,分析出句的詞性。</b></p><p class="ql-block"> 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的相對的部分要詞性相同。</p><p class="ql-block"> 詞性的放寬,王步高《詩詞格律與寫作》中認為,“工對要求對仗的詞有一大半是工的就可以,七個字有五個字以上是工的就是工對;七個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對?!币簿褪钦f,工對可以允許有一兩個字不對應(yīng)。</p><p class="ql-block"> “詩中對仗,應(yīng)該講求,但不應(yīng)過執(zhí)。我以為,只要詞性、意義、平仄相對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太過工整。太過工整的,往往顯得雕琢而死板,要不然就傷于纖巧繯薄。古人的原則是:寧粗毋弱,寧拙毋巧,寧樸毋華?!保ㄖ車[天《詩詞寫作十談》引徐晉如語)</p><p class="ql-block"> <b> 1.詞性相同,其對仗要求有三方面的含義:</b></p><p class="ql-block"> 一是傳統(tǒng)字類相同者可以相對。二是詞性相同者可以相對。三是語法作用相同者可以相對。</p><p class="ql-block"> <b>(1)傳統(tǒng)字類相同者可以相對。</b></p><p class="ql-block"> 古人屬對一般把字分作實字、虛字、助字和半虛半實字。其定義是:“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fā)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實、虛、死、活”,就是詞性概念。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詞性的分類對照,所謂的“實字”都是名詞;“半實”是抽象名詞;“虛字(活)”是動詞;“虛字(死)”是形容詞;“助字”就是包括現(xiàn)在所說的連詞、介詞、助詞等虛詞;“半虛”,除方位詞外,還包括一些意義比較抽象的形容詞和時間詞。古人屬對的要求是:“實對實,虛對虛,死對死,活對活”。</p><p class="ql-block"> 下邊借用語法功能來從另一個角度論述,大體上可以認為 :(1)充當修飾語(“定語、狀語、補語”),一般屬于死字。(2) 充當主語中心詞或賓語中心詞,一般屬于實字。(3) 充當謂語中心詞,一般屬于活字。 </p><p class="ql-block"> 王永江先生:<b>不管是一句聯(lián)還是多句聯(lián),古代都要求上下聯(lián)逐字對仗。</b>當然,“逐字對仗”這是最嚴格的要求。放寬的話,可以按照詞語(短語)來對仗。比如“春風”對“細雨”,“斜陽”對“落雁”等,雖然第一個字“春”對"細","斜"對"落",都不是很工,但因為都是偏正短語,中心詞是第二個字,所以第二個字對仗工整而第一個字稍微不工的話,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b>(2)詞性相同者可以相對。</b></p><p class="ql-block"> 而今講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就是從詞性上說的。</p><p class="ql-block"> <b>(3)語法作用相同者可以相對。</b></p><p class="ql-block"> 如都作主語時動詞形容詞可以與名詞相對,都作狀語時形容詞數(shù)詞可以與副詞相對,等等。如“忠愛著朝端”對“文章行海外”,其中之“忠愛”對“文章”,過去認為是形容詞或者動詞與名詞相對,即因二者都作主語,語法作用相同,而今則認為是“忠”與“愛”自對,“文”與“章”自對。(余德泉《中華對聯(lián)通論》)(注:可以理解為<b>對聯(lián)中詞性的“寬”,一般可以放寬到語法成分相同,可以借用古人所謂“轉(zhuǎn)品”的說法</b>)</p><p class="ql-block"> 借用傳統(tǒng)字類“虛實死活”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主語中心詞和賓語中心詞,一般屬于實字。定語狀語補語,一般屬于死字。謂語中心詞,一般屬于活字。</p><p class="ql-block"> <b>2.詞性的嚴與寬。</b></p><p class="ql-block"> (1)在節(jié)奏點要求嚴,詞性要相同,非節(jié)奏點適當放寬。</p><p class="ql-block"> (2)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對實詞的要求比較嚴。</p><p class="ql-block"> (3)對名詞(實字)要求比較嚴,對非名詞(虛字)要求比較寬。</p><p class="ql-block"> (4)對于偏正短語而言,中心詞要求嚴,修飾語(定語、狀語、補語)可以放寬。</p><p class="ql-block"> 單從工整的角度說, 如果修飾語是名詞,先考慮以名詞相對,其次才是其他詞類。</p><p class="ql-block"> (5)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語、謂語、賓語的中心詞,詞性要求嚴,句子的枝葉成分,即定語、狀語、補語,其詞性可以放寬。 </p><p class="ql-block"> (6)工與意的取舍,一般舍工整而取意勝,偶有舍意而取工整。如何達到工與意的平衡,需要綜合考慮。</p><p class="ql-block"> <b> 3.顏色字、方位字、數(shù)目字,一般盡量要用同類字相對。</b></p><p class="ql-block"> 王力先生說:數(shù)量詞、顏色詞、方位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這幾類詞同類相對,對聯(lián)就顯得特別工整。</p><p class="ql-block"> “本來,對仗很難字字工整;但衹要每聯(lián)有一大半的字是工對,其他的字雖差些,也已經(jīng)令人覺得很工。尤其是顏色,數(shù)目和方位,<b>如果對得工了,其余各字就跟著顯得工</b>。”</p><p class="ql-block"> 數(shù)目字對數(shù)目字,其后邊的一個字一般可以不論,構(gòu)成類似數(shù)量詞。</p><p class="ql-block"> 方位字對方位字,其前邊的一個字一般可以不論,構(gòu)成類似方位詞。</p><p class="ql-block"> 顏色字對顏色字,其前邊或后邊的一個字一般可以不論,構(gòu)成相對的詞語。</p><p class="ql-block"> <b>4.連綿詞。</b></p><p class="ql-block">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說:聯(lián)綿詞(王力先生稱為“聯(lián)綿字”)只能跟聯(lián)綿詞相對,聯(lián)綿詞中又再分為名詞性聯(lián)綿詞(鴛鴦、鸚鵡等)、形容詞性聯(lián)綿詞(磅礴、逶迤等)、動詞性聯(lián)綿詞(躊躇、踴躍等),不同詞性的聯(lián)綿詞一般還是不能相對。這是從工對的角度說。</p><p class="ql-block"> 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談鄰對時又說:聯(lián)綿詞與并列式同義詞、反義詞可以相對。這是比工對略放寬。</p><p class="ql-block"> <b> 5.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b></p><p class="ql-block"> <b>6.專名一般與專名相對,最好是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b></p><p class="ql-block"> <b> 7.疊音詞只能和疊音詞或臨時重復使用的詞語搭配。</b></p><p class="ql-block"><b> </b>疊音詞對疊音詞,其前邊或后邊的一個詞一般可以不論,構(gòu)成相對的短語。</p><p class="ql-block"> <b>8.名詞的虛對虛,實對實。</b></p><p class="ql-block"> 所謂“實”,可理解為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往往形成“畫面”,給人以視覺、聽覺、觸覺的印象。反之,</p><p class="ql-block">“虛”則是抽象的,只有概念和理論色彩。(常江《對聯(lián)知識手冊》)</p><p class="ql-block"> 聯(lián)中“實對”,多用于名勝、居室。如:</p><p class="ql-block"> 梧桐葉上聽秋雨</p><p class="ql-block"> 楊柳絲中見遠山</p><p class="ql-block"> ——福建明溪歸化謝園</p><p class="ql-block"> 聯(lián)中“虛對”多用于題贈、格言和慶祝聯(lián)。如:</p><p class="ql-block"> 精神到處文章老</p><p class="ql-block"> 學問深時意氣平</p><p class="ql-block"> ——格言聯(lián)</p><p class="ql-block"> 把虛實結(jié)合起來,可以成為虛實對。它的好處是融景象與想象為一體,能最有效地避免合掌,使內(nèi)容更為濃縮,從而形成細密而又宏大的藝術(shù)境界。</p><p class="ql-block"> 虛名詞:夢、意、韻、魂、情、痕、影、聲、香……</p><p class="ql-block"> 實名詞:山、水、月、花、草、樹、木、鳥、魚……</p><p class="ql-block"> <b> 9.名詞的小類(門類)相對最工</b></p><p class="ql-block"> 名詞小類(門類)相對,最工整,大類相對其次,相鄰的小類再其次,隔得遠的又其次。不過凡事講究辯證,小類相對,容易意境狹窄,隔得太遠,又容易造成聯(lián)意缺乏相關(guān)性,所以還需要從整體的意境與主題的表達來綜合考慮。</p><p class="ql-block"> <b>10.習慣屬對的詞</b></p><p class="ql-block"> 有些名詞在不同小類,甚至兩小類相距較遠,但傳統(tǒng)對仗中習慣性屬對,也認為是工對。王力先生舉例的這類的詞有:“金玉”“金石”“花鳥”“人地”“人物”“兵馬”“聲色”“心跡”“老病”“蕭劍”“詩酒”等。</p><p class="ql-block"> 王力先生說:“常被用為對稱者,如‘歌舞’‘聲色’‘心跡’‘老病’等等,如果用為對仗,就被認為最工?!?lt;/p><p class="ql-block"> <b> 11.“無+名詞”和“不+動詞(形容詞)”可以相對。</b></p><p class="ql-block"> “無”和“不”,一個是動詞, 一個是副詞;但因它們都是否定詞,所以常被用來對仗。這樣,“無”字下面自然是名詞, “不”字下面自然是動詞或形容詞,在詞性上雖不相對,也可認為相對。例如:</p><p class="ql-block"> 牛馬行無色,蛟龍鬮不開。(杜甫)</p><p class="ql-block"> 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杜甫)</p><p class="ql-block"> <b>11.實詞盡量避免同義詞相對。</b></p><p class="ql-block"> 同義詞相對,叫合掌。盡量避免,尤其是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避免同義詞相對,最嚴的是名詞,其次是動詞、形容詞。副詞,是半實詞(王力語),允許有個別近義詞相對,但不可多。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則允許同義詞相對。</p><p class="ql-block"> 修飾語(定語、狀語、補語),同義詞相對,適當放寬,中心語(主謂賓的中心詞)從嚴。</p><p class="ql-block"> 合掌,比較容易出現(xiàn)在正對中。反對中出現(xiàn)個別同義詞也不輕易判合掌,需要從整體考量。</p><p class="ql-block"> 合掌,先從整句上判斷,如果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句意相同或相近,稱全聯(lián)合掌。如果個別詞語意思相同或相近,稱部分合掌。有一個地方合掌,稱一處合掌,有兩個地方合掌,稱兩處合掌。</p><p class="ql-block"> 實詞的同義詞相對,即使不是合掌,因語意接近,也是有“滯粘”的感覺,盡量避免。</p><p class="ql-block"> <b>12.上聯(lián)出現(xiàn)過的景物類名詞,下聯(lián)要避免再次出現(xiàn)</b></p><p class="ql-block"> 上聯(lián)已經(jīng)提到過的東西,下聯(lián)就不要重復再提,也就是避免名詞概念的包含與重復。至于交叉關(guān)系,能避免最好。譬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水四時容我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河萬里笑人忙。</p><p class="ql-block"> 這聯(lián)里,上聯(lián)“山水”已經(jīng)概括了山和水,而江河是包含在水里的,所以這里江河就顯得多余,下聯(lián)就出現(xiàn)問題了。如果上聯(lián)是“山岳”那就又不一樣。上聯(lián)講山,下聯(lián)講水,不存在重復。</p><p class="ql-block"> <b>13.上聯(lián)出現(xiàn)過的名詞,下聯(lián)要避免再次出現(xiàn)包含關(guān)系、交叉關(guān)系的名詞。</b></p><p class="ql-block"><b> </b>是否包含關(guān)系或交叉關(guān)系,看具體的語意。</p><p class="ql-block"> <b>14.忌不規(guī)則重字與非虛詞類同位重字。</b></p><p class="ql-block"><b> </b> 有規(guī)則重字,是一種手法。</p><p class="ql-block"> <b>不規(guī)則重字,</b>指在對聯(lián)不同位置使用了相同的字,而沒有規(guī)律可尋。這分兩種情形∶</p><p class="ql-block"> (1)相對部分所重復的詞語不在同一位置,如:</p><p class="ql-block"> 秋風拂皺秋池水;</p><p class="ql-block"> 明月照明桂樹林。</p><p class="ql-block">聯(lián)中的第二個“秋”和“明”就不在同一位置上。</p><p class="ql-block"> (2)相對部分所重復的詞語重復的次數(shù)不等。這在長聯(lián)中容易被忽視。</p><p class="ql-block"> <b>同位重字,</b>指上下聯(lián)相對的位置用相同的字。這也分兩種情形:</p><p class="ql-block"> (1)“之”“而”“以”“于”“者”等虛詞上下聯(lián)同位重字,這是允許的。</p><p class="ql-block"> (2)除以上虛字之外的其他字的同位重字,一般不允許。</p><p class="ql-block"> <b>15.對于歷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屬對格式,例如,字法中的疊語、嵌字、銜字,音法中的借音、諧音、聯(lián)綿,詞法中的互成、交股、轉(zhuǎn)品,句法中的當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傳統(tǒng)修辭對格,即可視為成對,體現(xiàn)對格詞語的詞性與結(jié)構(gòu)的對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則從寬。</b></p><p class="ql-block"><b> 16.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也就是可以突破詞性或平仄上的正常規(guī)范。</b></p><p class="ql-block"> <b> 17.其它詞性放寬的,可以參考《聯(lián)律通則》:“允許不同詞性相對的范圍。</b>”如:</p><p class="ql-block"> (1)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p><p class="ql-block"> (2)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shù)目、數(shù)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聯(lián)綿、反義與聯(lián)綿、副詞與連詞介詞、連詞介詞與助詞、聯(lián)綿字互對等常見對仗形式;</p><p class="ql-block"> (注:1.方位詞與數(shù)目詞、顏色詞。2.同義詞并列自對,反義詞并列自對。3.并列式詞語與連綿詞。4.不同詞性的連綿詞。5.虛詞中的副詞與連詞、介詞。6.虛詞中的連詞、介詞與助詞)</p><p class="ql-block"> (3)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兩種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shù)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屬相,以及即事為文合乎邏輯的臨時結(jié)構(gòu)系列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