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進李加云竹編傳習館,清幽雅靜的一方小院內,琳瑯滿目的各式竹編工藝品,無一不在訴說著竹編非遺傳承人李加云老師的竹藝人生。</p> <p class="ql-block">“中國有句老話:破篾的是師傅,編的是徒弟,掌握好寬窄厚薄很難,只要持刀力度和手指捏勁稍有不均,刀與竹失去平衡,破出的竹篾就用不了?!痹趥髁曫^內,李老師低坐在窗邊,正一刀刀破著竹篾。經他純手工破出的篾條,寬窄均勻、厚薄相同,摸起來光滑圓潤,絲毫不劃手。</p> <p class="ql-block">竹編非遺傳承人李加云老師,1963生于宜良縣北古城鎮(zhèn)的一個竹編世家,祖上數(shù)代均以竹編手藝謀生。自幼受父親影響,初中畢業(yè)后遂從事竹編工藝制作,至今已40余年。</p><p class="ql-block">2006年,聯(lián)合國反饑餓組織在宜良宣組織竹編培訓,拜師日本著名竹編大師八木澤正,竹編技藝迅速提升。經過李老師多年研究,反復試驗,代表作品“竹籃養(yǎng)魚”誕生,目前該作品被多家媒體報道,同時被云南博物館等收藏。昆明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在2013年榮獲年云南省產業(yè)博覽會優(yōu)秀獎、2014年第四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lián)展組委會評選銀獎。</p> <p class="ql-block">這看似簡單的動作,李老師少說就練了3年。因破篾對精度的要求極高,每天僅能破篾700余片。竹編制品使用的竹材經過嚴格挑選,從竹篾到成品,需經過破篾、去節(jié)、分層、起底、編織、索口等不下20道手工工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分繁瑣。</p> <p class="ql-block">對李老師來說,竹編不僅是“非遺”,更是生活。李老師出生在昆明市宜良縣的一個竹編世家,受家庭影響,孩童時期的他便開始和竹子打交道。篾帽、籮筐、簸箕、筲箕、提籃、背籮……一根普通的竹子,經破竹削篾、挑壓交織,便能形成千變萬化的圖案,制作出千姿百態(tài)的竹編產品。</p> <p class="ql-block">這門古老手藝的精妙巧思,讓李老師很是著迷。經過日復一日的破篾、年復一年的編竹,李加云逐漸積累起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p> <p class="ql-block">為了傳承竹編技藝,李老師傾囊相授不惜賜教,成功帶出4名徒弟;他開始頻繁地四方傳藝,進社區(qū)、進校園、進景區(qū)、進村莊,足跡遍布省內外,只為把非遺傳承的種子撒向更廣闊的地方。非遺傳承,不僅是傳承文化,更要授人以漁。李老師每年都會參加農村勞動技能培訓,為殘疾人、貧困戶等現(xiàn)場講解竹編技藝知識,手把手教授編織動作和技巧。</p> <p class="ql-block">千錘百煉,方能呈現(xiàn)出竹編的千變萬化</p> <p class="ql-block">不斷創(chuàng)新,讓竹編再度融入當下生活</p> <p class="ql-block">對于竹編,李老師用三心來總結:“做竹編需要三顆心:一顆不畏失敗與困難的堅強心,一顆熱愛生活享受竹編的創(chuàng)意心,一顆默默無聞持久追求的耐心。”話如其人,樸實卻又充滿著匠意。</p> <p class="ql-block">日新月異的今天,李老師依舊孜孜不倦,在創(chuàng)作和傳承的路上不懈追求、悉心堅守,因為他堅信:心胸寬廣,生活處處是舞臺;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人人都是大師,個個都能成為專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