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白馬寺主要旅游景點(diǎn)美篇

任國吉

<p class="ql-block"><b>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佛教圣地。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釋教發(fā)源地)和“祖庭”(祖師之庭)。</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后來又進(jìn)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因此20世紀(jì)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并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fēng)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huì),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shí)的“天下第一寺”。</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纻像等。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dòng),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入選“洛陽八大景”之中。</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現(xiàn)為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首批國家AAAA級(jí)國家旅游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rèn)為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b></p><p class="ql-block"><b>直到今天,白馬寺保存下來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還留有“祖庭”和“釋源”字樣。這就使洛陽白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區(qū)別,從而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一種獨(dú)特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佛教雖起源于印度,但發(fā)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后,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xiāng)僻壤,九州起廟,五岳樹塔,“金剎與靈臺(tái)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于漢明帝之創(chuàng)建白馬寺。</b></p><p class="ql-block"><b>佛教不但對(duì)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還經(jīng)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jì)末、二十世紀(jì)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著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jìn)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b></p><p class="ql-block"><b>所以,實(shí)際上對(duì)于諸如越南、朝鮮、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寺院布局</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分為中國古建區(qū)、齊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不僅是中華佛教的“祖庭”,也承載著促進(jìn)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成為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時(shí),也接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拜者膜拜。</b></p><p class="ql-block"><b>19世紀(jì)末21世紀(jì)初,印度、緬甸、泰國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迄今為止,白馬寺是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fēng)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b></p><p class="ql-block"><b>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向西游走,來到集各國佛殿于一處的國際佛殿薈萃苑,苑內(nèi)的異國風(fēng)格佛殿美輪美奐,中外佛教文化在這里得以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國古建筑區(qū)</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古建區(qū)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chuàng)建時(shí)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dòng)過,因而漢時(shí)的臺(tái)、 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gè)大院以及東西廂房。</b></p><p class="ql-block"><b>整個(gè)寺廟布局規(guī)整,風(fēng)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cè)為綠地。左右相對(duì)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dāng),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fù)重狀。</b></p><p class="ql-block"><b>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jié)和尚搬遷至此。</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古建區(qū)內(nèi)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的佛殿,從前到后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tái)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門</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gè)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tái)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山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鐘鼓樓</b></p><p class="ql-block"><b>分別位于山門內(nèi)南北中軸線東側(cè)和西側(cè)。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鼓樓于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tái)基之上。鐘鼓樓的建成恢復(fù)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恢復(fù)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馬寺鐘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法寶閣與藏經(jīng)閣</b></p><p class="ql-block"><b>藏經(jīng)閣位于清涼臺(tái)的西側(cè),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zèng)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收藏有龍藏經(jīng)、中華大藏經(jīng)、日本大藏經(jīng)、西藏大藏經(jīng)、敦煌大藏經(jīng)等10余種藏經(jīng);</b></p><p class="ql-block"><b>法寶閣位于清涼臺(tái)東側(cè),收藏有數(shù)十種“法寶”,又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shí)贈(zèng)送的一尊銅佛像“釋迦太子像”,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著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彌須座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臥玉佛殿</b></p><p class="ql-block"><b>臥玉佛殿位于大佛殿東側(cè),原為齋堂,1996年辟建。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tái)基之上。</b></p><p class="ql-block"><b>臥玉佛殿中供奉臥玉佛一尊,是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所捐資,用緬甸玉敬雕成臥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hù)送到白馬寺,供奉于臥玉佛殿內(nèi)。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huì)。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cè)臥于榻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白云塔院</b></p><p class="ql-block"><b>白馬寺齊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b></p><p class="ql-block"><b>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shí),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zhàn)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密檐式磚塔,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xiàn)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jù)東漢明帝創(chuàng)建齊云塔的記載改稱“齊云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洛陽市人民政府對(duì)齊云塔實(shí)施保護(hù),于1990年建成,占地15畝的齊云塔院。</b></p> <p class="ql-block"><b>布局: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云塔等建筑。在齊云塔的東西兩側(cè)分布著附屬建筑:西側(cè)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cè)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xùn)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筑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cè)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yīng)化事跡”及高僧大德墨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