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大戰(zhàn)役時有多少國軍高級將領起義,他們后來都是什么結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946年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時,我黨的軍事力量與國民黨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到1948年,兩黨的軍事力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黨已經(jīng)具備了與國軍決戰(zhàn)的實力,三大戰(zhàn)役基本摧毀了蔣介石的嫡系力量,加速了歷史的進程。</p><p class="ql-block">在三大戰(zhàn)役期間,先后有多位國軍高級將領起義,他們的起義對當時的戰(zhàn)局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就來盤點一下在三大戰(zhàn)役中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p><p class="ql-block">1、鄭洞國將軍</p><p class="ql-block">鄭洞國是在遼沈戰(zhàn)役期間在長春起義的,當時鄭洞國的職務是“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長官,負責固守長春。</p><p class="ql-block">鄭洞國是湖南石門人,黃埔一期畢業(yè),是國軍當中較早參加抗日的將領之一,1933年就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zhàn),在古北口南天門一線與日軍血戰(zhàn)八晝夜。</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變”后,鄭洞國再次投入抗日戰(zhàn)場,基本上打遍了整個抗日戰(zhàn)場,率部先后參加了保定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桂南會戰(zhàn)、昆侖關大戰(zhàn)、棗宜會戰(zhàn)、鄂西會戰(zhàn)、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以及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等戰(zhàn)役。期間先后擔任了第二師師長、第98軍軍長、榮譽一師師長、新1軍軍長等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鄭洞國</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后,鄭洞國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代理司令長官,代替杜聿明指揮東北的國軍。然而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東北的國軍被分割在幾個大城市里,遼沈戰(zhàn)役時,為避免長春免遭戰(zhàn)爭的荼毒,鄭洞國在周桓等人的爭取下率部起義。</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鄭洞國被任命為水利部參事,長期在水利部工作,后來又擔任民革第五、六、七屆中央副主席,長期致力于國家和民族的統(tǒng)一,1991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是數(shù)百名黃埔系將領中唯二的被兩岸同時追到的將領,另一位是杜聿明。</p><p class="ql-block">2、曾澤生將軍</p><p class="ql-block">曾澤生將軍也是在遼沈戰(zhàn)役時期在長春率部起義的,他當時擔任國民革命軍第60軍軍長。</p><p class="ql-block">曾澤生是云南永善人,云南陸軍講武堂第18期畢業(yè),是朱老總和葉帥的小師弟,長期在滇軍中任職。1938年徐州會戰(zhàn)時期的王禹山之戰(zhàn),曾澤生率部打出了滇軍的血性與頑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曾澤生將軍</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后,第60軍被蔣介石調(diào)到東北參加內(nèi)戰(zhàn),然而曾澤生早已厭倦蔣介石的獨裁統(tǒng)治,毅然于1948年10月在長春率領60軍起義,起義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曾澤生仍然擔任該軍軍長。</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曾澤生率領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zhàn)役,漢江一戰(zhàn),曾澤生率部堅守50多個晝夜,成功的完成了阻擊任務,受到志愿軍總部和彭老總的嘉獎。1955年,曾澤生被授予中將軍銜,197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p><p class="ql-block">3、侯鏡如將軍</p><p class="ql-block">侯鏡如是河南永城人,1924年考入黃埔一期,次年在周總理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在賀龍的第20軍擔任教導團團長,并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之后被組織派往上海參加地下工作。1931年顧順章叛變后,侯鏡如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自此脫離了黨,到國軍中任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侯鏡如</p><p class="ql-block">在國軍中,侯鏡如擔任過第30師89旅旅長,92軍21師師長、92軍軍長等職。率部先后參加了臺兒莊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棗宜會戰(zhàn)等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遼沈戰(zhàn)役時,侯鏡如曾指揮部隊強攻塔山,結果卻在我軍的頑強阻擊下無功而返,戰(zhàn)役后期,侯鏡如離開東北,卻指示自己的部隊在戰(zhàn)場起義,1949年8月侯鏡如率部起義。</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侯鏡如擔任國務院參事,政協(xié)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等職,199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p><p class="ql-block">4、何基灃將軍</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8日清晨,時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長官的何基灃和張克俠率領59軍全部,77軍大部兩萬余人在賈汪一帶起義,宣布加入中共一方。</p><p class="ql-block">何基灃,河北藁城人,1919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后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是西北軍著名將領。1933年率部趕赴喜峰口抗擊日軍,戰(zhàn)后因功升任第110旅旅長。</p><p class="ql-block">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何基灃率部與日軍在宛平城一帶激戰(zhàn),戰(zhàn)至最后甚至開展了白刃戰(zhàn)。同年11月,何基灃率部與日軍在大名府激戰(zhàn),最終因彈盡糧絕而失守。1938年何基灃秘密進入延安,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何基灃將軍</p><p class="ql-block">此后,何基灃以共產(chǎn)黨員的身份在國民黨軍中從事兵運等工作??箲?zhàn)勝利后,何基灃率部駐防在徐州,因與解放軍作戰(zhàn)不力,被蔣介石以明升暗降的方法,免去77軍軍長的職務,重新任命為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員,實際上是削去了他的兵權。</p><p class="ql-block">淮海戰(zhàn)役前夕,何基灃與張克俠率部在賈汪、臺兒莊一帶起義,加入人民陣營。起義后,何基灃任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三十四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渡江戰(zhàn)役,直搗南京,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新功。</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何基灃擔任過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局局長,水利部副部長,農(nóng)業(yè)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198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p><p class="ql-block">5、張克俠</p><p class="ql-block">張克俠與何基灃于1948年11月8日清晨率部在賈汪、臺兒莊一帶起義,宣布加入人民的一方。</p><p class="ql-block">張克俠,河北獻縣人,1921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后加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宋哲元麾下任職,是西北軍中的著名將領。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張克俠擔任29軍副參謀長,參加了盧溝橋抗戰(zhà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張克俠將軍</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期間,張克俠先后擔任過59軍參謀長、第33集團軍參謀長、副總司令長官等職??箲?zhàn)勝利后,張克俠被任命為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長官,淮海戰(zhàn)役前夕與何基灃一起率部起義。</p><p class="ql-block">早在1929年,何基灃就秘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特別的黨員?;春?zhàn)場上起義算是重新回來了。起義后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軍長并兼任上海淞滬警備區(qū)參謀長。</p><p class="ql-block">建國后,張克俠擔任過林業(yè)部副部長、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p><p class="ql-block">6、廖運周</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7日,廖運周率領第110師5500余人戰(zhàn)場起義,宣布加入人民陣營,加速了黃維兵團的滅亡。</p><p class="ql-block">廖運周,安徽鳳臺人,1926年考入黃埔五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因為黨組織受到破壞,廖運周奉命長期隱蔽。此后他一直以“黨國忠臣”的面目出現(xiàn),努力取得國民黨首腦的信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廖運周將軍</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期間,廖運周擔任過110師656團團長、330旅旅長、110師副師長、師長等職。淮海戰(zhàn)場上,廖運周率部在戰(zhàn)場上起義,起義后廖運周所屬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第14軍第42師,廖運周擔任該師師長。</p><p class="ql-block">建國后,廖運周擔任過沈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p><p class="ql-block">7、傅作義將軍</p><p class="ql-block">傅作義將軍是三大戰(zhàn)役起義將領中職位最高的一位將軍。</p><p class="ql-block">傅作義,山西臨猗人,是晉綏軍著名將領。1915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兵科學習。軍閥混戰(zhàn)期間,傅作義不斷升職,到1931年他已是晉綏軍第35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1936年傅作義發(fā)起百靈廟戰(zhàn)役,肅清了綏遠境內(nèi)的偽軍,挫敗了日軍西進綏遠的陰謀??箲?zhàn)爆發(fā)后,傅作義被任命為第7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了太原保衛(wèi)戰(zhàn)。之后又升任第2戰(zhàn)區(qū)北路軍總司令部上將總司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傅作義將軍</p><p class="ql-block">解放戰(zhàn)爭期間,傅作義被任命為“華北剿總”總司令,后來在我華北野戰(zhàn)軍和東北野戰(zhàn)軍的大兵壓境之下,傅作義最終宣布和平起義,使北京這座古老的都城免遭戰(zhàn)火的荼毒。</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傅作義先后擔任過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他擔任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長達22年,為新中國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p><p class="ql-block">以下四位都是跟隨傅作義起義的軍長。</p><p class="ql-block">8、35軍軍長朱大純</p><p class="ql-block">朱大純,山西定襄人,1936年從南京陸軍大學畢業(yè),長期在晉綏軍任職??箲?zhàn)期間,朱大純先后擔任過第66師206旅432團上校團長、新編第32師上校參謀長、副師長、暫編第17師少將師長等職。1948年12月被任命為第35軍少將軍長,1949年1月在北平接受了和平改編,改編之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第二副軍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朱大純將軍</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朱大純擔任過南京軍事學院戰(zhàn)術教授會研究員、戰(zhàn)役戰(zhàn)術教授會軍事教員、軍事科學研究部軍事史料 研究處副處長等職。1958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9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p><p class="ql-block">9、92軍軍長黃翔</p><p class="ql-block">黃翔,湖北長陽人,抗戰(zhàn)時期擔任過第5軍新兵訓練處處長,第5軍參謀長、第5軍新編22師副師長兼游擊支隊司令、第5軍96師師長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黃翔在1948年10月被任命為第92軍軍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黃翔</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黃翔跟隨傅作義參加了北平和平起義,建國后相繼擔任水電部參事,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第一、二屆理事和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老年攝影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等職。1990年在美國探親期間病逝,享年86歲。</p><p class="ql-block">10、101軍軍長李士林</p><p class="ql-block">李士林,河北蠡縣人,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抗戰(zhàn)時期擔任過第99師副師長、中央軍校(即黃埔軍校)第7分校第十七期第十三大隊少將總隊長、軍政部第7補訓處少將處長等職,先后參加了鄂西會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桂柳會戰(zhàn)、湘西會戰(zhàn)等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李士林與傅作義等人</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后。李士林在1948年9月被任命為101軍軍長,1949年1月跟隨傅作義參加了北平和平起義,之后擔任四野第13兵團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張家口市政協(xié)參議及張家口市水利局局長等職,1958年在張家口不幸逝世,終年60歲。</p><p class="ql-block">11、104軍軍長安春山</p><p class="ql-block">安春山,山西聞喜人,抗戰(zhàn)時期擔任過第35軍新編31師93團團長、新編31師師長等職。1947年擔任暫編第3軍軍長,1948年9月又擔任第104軍軍長,1949年1月跟隨傅作義參加了北平和平起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之后安春山擔任過綏遠軍政委員會委員,綏遠省交通局局長,綏遠省林業(yè)局局長,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林業(yè)廳副廳長,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委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197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p><p class="ql-block">小結:</p><p class="ql-block">三大戰(zhàn)役期間起義的這些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抗戰(zhàn)期間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起義之后加入人民陣營,在人民政府中任職,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