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土坯模子</b> 用來做土坯的器具,四塊木板組成長方形框,兩邊有橫梁。</p><p class="ql-block"> 土坯是當年農(nóng)村的一種建筑材料,壘墻搭屋,盤炕建窩,都用得著它。它跟磚起同樣的作用,只是因沒有經(jīng)火燒煉,沒有磚堅固,形制也比一般的磚大。制作土坯就要用坯模子,這一過程我們家鄉(xiāng)叫“脫坯”。</p><p class="ql-block"> 脫坯是一重活兒,農(nóng)村人說,“脫坯打墻,活見閻王”。脫坯先要攪拌和泥,一大堆稀稠合適的泥準備好了,倆人合作,一個供泥,一個掌握坯模子脫坯。先把模子在水里泡濕浸透,然后把它平放在平整干凈的地上,用泥填滿,手按實四角,脫大型坯時還要塞進幾根小木棍或秫秸桿,用手抹平抹光上面,輕輕地抬起(拔出)模子,用清水洗凈模子內(nèi)壁,后退一步,脫下一塊,如此反復。同時,供泥人不斷將泥漿用鍬運送到模子里。這樣,地上的土坯越來越多,排列成行。幾天后,將土坯抬起,豎立曬干,就可以收攏使用了。這活兒累就累在脫坯人蹲著、手始終在泥中泥邊用力,供泥人同泥打交道往返穿梭,也不容易。農(nóng)村建墻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土炕要年年換新坯,所以幾乎每年都要脫坯。在這一過程中,我往往是供泥的角色,體驗了脫坯的艱辛,更體驗和見證了我爸爸掌控坯模子的艱辛,也了解了坯模子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土坯相對于磚來說是初級產(chǎn)品,不規(guī)整、易碎,不能反復使用。古代人嘆道:“窯頭坯,隨風破,只是未曾經(jīng)水火,若經(jīng)水火燒成磚,留向世間住萬年?!庇捎谕僚鞯牟煌晟?,古人將坯模視為不成熟的象征,用它來形容事物的雛形?!吨熳尤珪吩啤肮耪咝W,已自暗養(yǎng)成了,到長來已自在圣賢坯模?!?lt;/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個初級產(chǎn)品的工具,反映了當時農(nóng)村的落后。面對著不斷涌起的磚窯,它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了。</p> <p class="ql-block"> <b>鏡子</b> 鏡子是表面光滑、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遠古時,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fā)明后,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當時這盆被稱之為“鑒”。約4000年前,隨著合金技術(shù)的進步,開始使用銅、錫、銀、鉛等制作的銅鏡。《軒轅內(nèi)傳》:“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或云始于堯臣尹壽?!弊郧厥?,中國人大規(guī)模使用銅鏡,形制、材料和文化內(nèi)涵不斷豐富發(fā)展,生動細膩,五彩紛呈。13世紀意大利人發(fā)明了玻璃生產(chǎn)技術(shù),15世紀出現(xiàn)了玻璃鏡。玻璃鏡制品明末傳入中國,清代取代了銅鏡為國人使用。</p><p class="ql-block"> 我幼時家鄉(xiāng)流行的玻璃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方或圓形的,以金屬絲為支架,安放在屋里梳妝臺或箱、柜上。另一種較小,圓形居多,無支架,隨身攜帶。</p><p class="ql-block">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泵刻煸缟?,女子都在鏡前梳洗打扮,離時不斷顧目流盼。勞動婦女不會象古時貴婦名媛那樣在自己皮膚上精描細綴,但梳梳頭發(fā)、打個花結(jié)、涂胭抹粉等還是有的,有時也在眉、唇上做點文章。就是男子,出門前梳理一下頭發(fā),弄弄胡須什么的,也要在鏡中端詳一下的。就這樣,那放在柜、箱上的玻璃鏡也總是被挪來挪去的,久了,框也會生銹、邊也會掉水銀,慢慢的也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了。</p><p class="ql-block"> 這面放在家里公用的鏡子,一般都是出自新婚之日。姑娘出嫁,帶到婆家的嫁妝中,必有一面閃閃發(fā)光的新鏡子,就像她必帶去自己繡的花枕套一樣。她在這面鏡子前把自己的面目弄清爽,同丈夫共度良宵。同樣,新郎也要在這面鏡子前裝扮自己一番。</p><p class="ql-block"> 圓圓的小鏡,揣在衣兜里,很方便使用。無論走到哪里,臉上是否干凈、衣帽是否端正,隨時拿出來照一照。那時,青年男女基本都帶在身上一個,特別是女性。我也有一個,放在兜里,干活不礙事,但有時需要特殊關(guān)照,小心別壓碎。那時,我主要用它對照來拔胡子。男性總用鏡照面,總是給人很娘的印象,所以用時還得盡量避人。</p><p class="ql-block"> 鏡子這種東西,能把人復制出來,把一個人變成兩個人,總覺得很神奇。有時鏡前把弄,很有意思。對著鏡面走來走去,向它揮手、向它說話,覺得蠻有情趣?!坝[鏡影還在,掩鏡影還去。試問鏡中人,卻歸什么處!”古今之人,在鏡前都能喚起童心。</p><p class="ql-block"> 鏡子的形制美也是它令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就玻璃鏡而言,它引人入勝的是它的邊緣,或金屬、或塑料包邊,圓潤光滑,把玩有趣。要說古代銅鏡,光鑒照人不如玻璃,但其邊緣、銘文、銘物,蘊含豐富人類智慧,照人照物外的其它功能,顯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的魅力。《本事詩》記載,南朝陳國將亡,駙馬徐德言預料在戰(zhàn)亂中會夫妻分離,將一面銅鏡分割成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約定在正月十五到京城去賣,以通消息。后其妻樂昌公主流落到隋朝開國功臣楊素家,她按約定派人到市上去賣鏡,被徐德言看見并買下。他托賣者捎去幾句話:“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在楊素幫助下,夫妻得以團聚。這就是“破鏡重圓”的典故。如果是當今的玻璃鏡,破后當信物就顯得有點不雅,去賣也就沒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鏡子作為照物的器物,在人類文化中別有意趣,可以作為反觀、審視人自身的一種象征。蘇格拉底經(jīng)常告誡自己的學生照鏡子,說:如果你美,那就要配得上你的美;如果你丑,那就要用內(nèi)在價值去彌補不足。這就把鏡子的反映物的功能上升到了反映精神狀態(tài)、人格、素質(zhì)的高度。黨的建設(shè)中反腐倡廉要求照鏡子,也是這個意思。</p><p class="ql-block"> 把鏡子看做審視、人自身境界的衡器,要用開放的心態(tài)、廣闊的胸襟看待、對待鏡子。鏡子作為一個物體,它受著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影響。那照鏡后相繼問妻、妾、友與城北徐公誰美的鄒忌,最后在與徐公當面比較后再照鏡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確不如徐,進而意識到“私我”、“畏我”、“有求于我”造成的阿諛掩蓋了真相。這就是照鏡的科學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 能把照鏡子看做是警示和教育自我,是一種深刻的內(nèi)省和自我約束精神,這種精神體現(xiàn)在大人物身上更加可貴。唐太宗李世民在敢于直諫的魏征死后,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樣寬廣的視野,錚錚作響的聲音,為中國后世幾千年所傳誦,連同“貞觀之治”,銘刻在中華兒女心中。</p><p class="ql-block"> 這是大人物的胸襟,就普通老百姓而言,關(guān)照自己的容貌,是賦予鏡子的唯一職責。就容顏說,也有一個如何審視自身的問題。人們多專心于對美的享受和追求,卻很少察覺鏡子的另類警示?;蛘哒f,鏡子所警示的,往往是一些人不愿正視的。對于容顏的負面表現(xiàn)有意地遮掩,如憔悴和衰老等,從而對鏡子反映的狀況進行淡化和否認?!皶早R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豈復更藏年,實年君不信”,這種坦然,才能得到鏡光的青睞,才值得時常直面任何鏡子。</p><p class="ql-block"> 鏡子正當時,即將淘汰的是擺在箱、柜上和存在衣兜里的鏡子。面向更加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的玻璃鏡,直面現(xiàn)實,時常引鑒,來日方長。打開手機點了幾下,里面?zhèn)鞒鰟㈤L瑜的京劇唱段,全然沒有小鐵梅的剛勁,卻聽到女性的甜潤和歡快,讓我進一步相信鏡子不會退場,唱詞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早起來菱花鏡子照,梳一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油頭桂花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是,我找出一面小鏡子來,對之端詳自己面容,在臉上看過去的影子,似乎往昔的氣度猶存??粗粗?,越看越喜歡它,眼前似乎只有這面鏡子了,我馬上將它珍藏起來。我知道,因成長而妥協(xié)的自己也曾有過純真的心,因成長而年邁的自己也會找回那純真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柴門 </b> 柴門,用樹枝、柴木編夾的門。一般用作院門。 </p><p class="ql-block"> 這種門,極其簡陋,透風。造價低廉,自己弄些草木就能編釘成。在那個年代,遼西農(nóng)村好多人家都用這樣的門來堵同樣簡陋的院墻進出缺口。</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見過的最土氣、簡單的門。進門時,往往用手一推再一抬,挪開一個縫就擠進去,然后一抬就端嚴。這樣的門讓崇尚門神的百姓無法安放他們的寄托,平時就是虛掩著擋掩一下外界的目光而已,也根本起不到防衛(wèi)的作用。那家中安全靠什么?回答是:狗,家家養(yǎng)著看家狗。落后嘛,就是這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勞動基本靠手,治安基本靠狗。在鄉(xiāng)村,進這樣的院門不用敲,但進去后要小心狗的襲擊,等主人出來攔住狗才可以進屋?!皯獞z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葉紹翁先生還講究禮節(jié),院里沒動靜他不斷地敲門,院門一定插死了,院里一定沒有狗。過一會兒,他意識到不對勁,“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原來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正出軌呢。呵呵,趕緊回去吧!</p><p class="ql-block"> 門是進出的必然通道,是允許或禁止的關(guān)卡?!伴T”字組成的一些詞從不同側(cè)面反映出門的性質(zhì)。如,“門第”,從一個門走出來的就是源于同一血緣,一個門就是一個家族,這個家族的身世、即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是門第,可見門不是可以選擇的?!伴T戶”,這個概念比上一個小,一個門就是一戶人家。站在街口或村中望去,每一個門就是一戶?!伴T面”,門是家庭或家族的面子。高貴還是貧寒,通過門就一目了然。“朱門酒肉臭”,是富豪人家,只有紅漆大門人家才能酒肉奢爛。再厲害的象正陽門、永定門,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天大的面子。“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不用解釋,這又是貧苦人家,只不過比紅杏出墻那家多出一個狗罷了?!伴T道”、“門路”,門本身就是道路,但它不是普通的道路,是關(guān)卡,要過去得有韜略、智慧,或是有可靠的、能起暢通作用的人。這兩個意義相近的詞反映出中國民間的一些行事規(guī)則和人際關(guān)系,水深水淺,只有自己去趟。我想,這里能量的大小要看是什么門,要過柴門,那再卑微的人也具備“門道”和“門路”。這也是我對柴門念念不忘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推柴門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好多年前,家鄉(xiāng)的家家戶戶都有了能工工整整張貼對聯(lián)的門了。這幾十年改換門庭的進度是史無前例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錢包</b> 顧名思義,是裝錢的包包。</p><p class="ql-block"> 錢包的歷史久遠。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冰雪中發(fā)現(xiàn)一具公元前3400--3100年的奧茨冰人尸體,隨身物品中有一個皮質(zhì)荷包,這是人類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錢包。</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貝殼、鹽、巧克力等是貨幣形態(tài),原始錢包即裝有這些東西;食物也是硬通貨,包里也少不了它,隨便提供能量供給。富人包里還帶一些貴重物品,如一包胡椒、茶葉等。</p><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人們衣著“寬袍廣袖”,袖內(nèi)會縫一個倒梯的口袋,里面放一些碎銀、書信及后來的銀票,兜雖小裝東西不少,由此產(chǎn)生“袖珍”一詞。勞動者一身短褐,則身帶褡褳,或披于肩或掛馬背上。同時,人們普遍使用荷包,大是牛、羊皮制作而成??脊虐l(fā)現(xiàn)最早的荷包用于春秋時期,從《隋書·禮儀志》中看,荷包到秦漢時已流行。隨著紙幣的通行,折疊錢包應運而生。漸漸地,荷包、香囊等成為定情物、裝飾物。</p><p class="ql-block"> 我小時候,家鄉(xiāng)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錢包,多數(shù)是塑料、人造革材質(zhì)的,極少是皮質(zhì)的,都是從中間折疊的那種。我經(jīng)常見到我父親衣兜揣著一個黑色的造革錢包,除了勞動都帶在身上,糧票、布票也都放一些在里面,花錢時從里面拿出來。困難時期,哪有多少錢,包總是癟的。后來我離家到外鄉(xiāng)讀高中,也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錢包,藍色塑料的。里面裝有家里給的可憐的幾個零錢,還有糧票和其它一些票據(jù)。這些錢票都是零散小幣,但都整整齊齊地碼好,整整齊齊地放好。打開最外一層有個透明兜,里面放上一張自己的照片。也是沒有多少錢,不得不節(jié)省過日子,那包里始終不厚也不薄。杜甫作《空囊》詩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span></p><p class="ql-block">宋代陰時夫《韻正群玉·陽韻---錢囊》中記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阮孚持一皂囊,游會稽??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錢看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空恐羞澀?!?lt;/span></p><p class="ql-block">杜甫是否真的那樣貧苦,不得而知,也許是詩意的夸張,但兜里沒錢日子肯定不好過;阮孚一生為高官,生活奢華,史載“以金貂換酒”。他到會稽,也許是一時手頭拮據(jù),也許是他玩票眩富,也許是后人杜撰。不管怎樣,這二位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囊中羞澀”一詞。我那時攥著錢包的日子就是這樣,沒有任何詩意,也發(fā)不出詼諧情緒。后來上了大學,還是這個錢包隨我遠行,只是包里多出一個學生證和一張餐證。有這兩證件,錢包與我須臾不離。一次,同小胡同學去看電影,我同他爭著買票??赐昊貋?,發(fā)現(xiàn)我的錢包不見了,那里面沒有多少錢,最可惜的就是近一個月的餐證和我的學生證。我只好再去辦理學生證,再買餐證,當然,還要再買一個錢包。呵呵,原來的錢包跟隨我多年了,也該換了,可沒想到它用這種方式離開,把我的證件帶走。這新錢包是紫色的,隨我走上工作崗位。在單位吃食堂時,同錢等混在一起,包里塞著餐券,鼓鼓囊囊。后來干脆把錢取出單放衣兜里,錢包清爽許多。再后來結(jié)婚,錢繼續(xù)直接放衣兜,錢包被我無情地拋棄了。此際,正是錢包花樣翻新的時候,各種真皮、仿皮、造革、布料的小包琳瑯滿目,而我覺得直接從衣服里掏錢很方便,就抵制了誘惑。</p><p class="ql-block"> 囊中干癟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還能自我調(diào)侃,不是大胸懷就是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或者是裝出來的羞澀。電視劇《無道》中,丁元英醉賦《自嘲》,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經(jīng)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一邊揶揄自己卑微無知,一邊顯示自己淡泊名利、心胸寬大。這不是一個吃不飽飯的人所能體現(xiàn)的風度,一定是有自鳴得意之處。最后一句話,看什么情況。如果是大部分人都囊中羞澀,那就是客觀環(huán)境的問題,“怒指乾坤錯”應該;如果不是使許多人貧窮的環(huán)境,少數(shù)人還羞噠噠的,再怨乾坤,那就無理取鬧了。無論是命中沒有,還是自己努力不夠或資質(zhì)不夠,我后來始終處在羞澀的邊緣,就不能怪罪別的了。事到如今,啥原因也不必探究了,根據(jù)現(xiàn)有的錢包安排余生罷了。</span></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抵制錢包誘惑的過程中,信息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使貨幣的傳輸數(shù)字化,錢包迅速淡出了人們生活。貨幣的如何使用與錢財本身沒有關(guān)系,就是古代也有不用錢包的時候。人們交易時包里裝錢很不方便,把銅錢串起纏在腰間,自宋始還把銀兩打成腰帶系在腰間,80年代初,我在揚州,看見一副對聯(lián):“手著五千言乘車出涵谷,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我知上聯(lián)是指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下聯(lián)不得其解。后查閱資料,知語出南朝·梁殷蕓《小說·吳蜀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客相從,各言所志?;蛟笧?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升。某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鶴上揚州。”欲兼三者。</span></p><p class="ql-block">呵呵,看來貧窮與富足與錢財處所沒有關(guān)系,就是纏在腰上,也可成為大富翁。那褡褳、荷包、香囊都退出了歷史,錢包嘛,也會有同樣的結(jié)局的。</p><p class="ql-block"> “時間流逝,每時每刻留下印記,那些銘心記取的,那些來不及遺忘的,統(tǒng)統(tǒng)成為生命的點滴珍藏?!别堁┞f的對,在我生命中珍藏的老物件中,錢包的分量不輕不重,但它反映的生活狀態(tài),卻讓我刻骨銘心。有它的時候,沒有使它有用武之地,很多時候它處于閑置狀態(tài);當能用到它的時候,又棄之不用了??赡芫褪撬倪@種尷尬讓我牢記在心吧:錢的重要就是日子的重要,那么細致穩(wěn)妥地安放錢,就是細致穩(wěn)妥地恭敬日子、恭敬那瑣碎清貧的日子。漸漸地,這個世界變了模樣,錢還是往日意義上的錢,而日子已大不同從前。手中的錢比過去多,而心里的快樂卻不是太多,人們依舊為錢所累,不少人淪為奴仆,也因此遮蔽和放棄了本該感念的東西。錢變得赤裸、冷漠、生硬,不需要那么溫馨的場所貯存了,甚至和那種叫做日子的溫潤相去甚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