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參加"飛躍地平線"戶外活動,感覺很新鮮。早六點從邯鄲出發(fā),前往王莽嶺,因為修路繞行,約二百公里的路程,半下午才到達目的地。王莽嶺在南太行晉豫交界的山西晉城陵川一側(cè),景區(qū)內(nèi)有多個相對獨立的分景區(qū),組織者介紹了各景區(qū)的基本情況后,并不要求大家統(tǒng)一行動,而是讓大家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行選擇游覽。由于時間晚,還有陣雨,多數(shù)成員就近去了錫崖溝大紅谷。 錫崖溝,王莽嶺崇山峻嶺中的一個小山村。傳說,古時有一老道(亦說神仙)在此冶錫煉丹,將村莊背后的山壁熏烤成了黑白相間的鉛灰色,人稱“錫崖”;老道煉丹時,丹鍋傾覆,赤紅的丹水流經(jīng)之處,萬物熄滅,皆成灰燼;流到山谷,在山谷間燙出一條地縫般深不可測的紅色大深溝,“錫崖溝”由此得名。后來發(fā)展旅游,當?shù)厝擞纸o大深溝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太行紅巖大峽谷,簡稱大紅谷。 大紅谷谷口距我們住宿的農(nóng)家樂“源源山莊”,直線距離大約二三百來米,中間隔著一汪水潭,叫青龍?zhí)?,?jù)說水潭的出水口就是大紅谷的谷口。青龍?zhí)恫淮?,寬一二十米,長百八十米,而繞行至水潭的另一端,卻走了兩三里路。到了水潭出水口,右邊是一座半騎著水潭的龍王廟,左邊突起的山石上建有一座帶廊的小閣樓,前方有一小橋,橋頭立著一座青石牌坊,唯獨不見大紅谷谷口大深溝。 過橋過牌坊,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左拐往前數(shù)步,發(fā)現(xiàn)小閣樓背面是一塊石壁,一股溪流從閣樓下面涌出;逼近路邊再看,路邊竟然就是直壁,直壁向東延展,足有百米,偌大的一塊大石壁直直地切向深溝,令人心悸。溪流從石壁頂端傾瀉而下,形成一掛寬數(shù)米,高數(shù)十米的飛瀑,直搗溝底。石壁靠路一側(cè)還有一個天然大洞,是青龍?zhí)对瓉淼某鏊?,青龍?zhí)缎藿ǖ虊魏螅诖蠖闯闪诵购榈馈? 石壁的對面也是直直的石壁,緊緊地夾峙著深溝,只是在距崖頂約三分之一處形成了一個寬大的平臺,正好做觀景臺。從路邊到平臺高差十余米,靠著石壁壘有石梯,坡度不算陡,然而,許多游客尚未從意外撞見大深溝的驚悸中緩過神來,扶墻下石梯,依然顫顫巍巍。平臺的出口在另一邊,那里建有一個鐵架盤梯,梯窄彎急坡陡,懸在空中,可能游客的心情多已平復了,攀爬懸梯少有恐高的。 登上崖頂,回到觀光道上往前,看到的景色與來路無異,相對開闊平坦的山谷里,一切似乎都是平常的樣子。路邊有個小石包,石包下有一塊巨大的紅色石板,逼近石板邊緣再看,又是大深溝!大深溝從閣樓大石壁的盡頭折了個九十度的彎,一路向南延伸,至前方崖壁遮擋處,目測至少有一兩公里。大石板是大深溝一處崖壁的頂端,半懸于深溝之上。較之瀑布谷口,大深溝越往南越深…… <p class="ql-block"> 被眼前的景象吸引,愈發(fā)想要對大深溝探個究竟,而前方已無路可走,只好循著景區(qū)指示牌指引的方向,原路返回到大紅谷景區(qū)入口處,再沿一條鄉(xiāng)村公路向南繞行。行進大約四五里,透過路邊的樹縫,隱隱約約又看見了大深溝的紅色石壁,不過這里的深溝已不再象地縫般狹窄,這里的溝谷空間要開闊得多。及至到了景區(qū)南門旁邊一個高聳的崖頂,許多游客發(fā)出驚嘆:哇,大紅谷,好大?。?lt;/p> 太行紅巖大峽谷,全長四十公里,寬五米至五百米,落差約一千四百米,為典型的“太行丹霞”地貌。大峽谷氣勢宏偉,景色壯觀,尤以錫崖溝大紅谷的絕壁丹崖最令人震撼。絕壁呈圓弧形,壁高一百三十至二百米,色澤赤紅,九十度直立于山谷中。太行丹霞赤壁并不稀罕,然而,象大紅谷如此巨大、整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赤壁卻很少見。因這塊大赤壁,王莽嶺躋身“國家地質(zhì)公園”行列。 大赤壁頂端豎著一塊題刻,上書“錫崖溝”三字。想來錫崖溝人對“錫崖溝”之名還是感到親切?!板a崖溝”,既是村名,也是溝名,從小在溝邊長大的人們,也許并不會覺得這條溝有多么的神奇,多么的了不起,不就是一條山溝嗎,也只有我們這些外地游客,見到什么都稀罕,一驚一乍,大驚小怪。也正是這“一驚一乍”,讓我們獲取了旅游的樂趣。參加這次“飛躍地平線”活動,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