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出然烏鎮(zhèn),雨又下大了。路上的車不是太多,我們也是不緊不慢地行進,不敢開快,路面濕滑,安全為主。這也讓我能多看路邊的雨中美景。</b></p> <p class="ql-block"><b>此時318國道邊上的山更顯巍峨挺拔,山上的雪好像正在融化,各式各樣的瀑布在山間奔流。</b></p><p class="ql-block"><b>遠望去,萬丈青?襯著?銀,像?條?帶?掛在?上,清澈的?流從?上直瀉下來。近觀,?流撞擊著巖?上的棱?,飛濺起?朵朵?花,整個瀑布好似?個珍珠織成的屏。</b></p><p class="ql-block"><b>抬頭,只見這個水流更洶涌,直瀉的?向下?lián)鋪恚?花翻滾著,越滾越快,越滾越猛。最上?還像迭落的平滑?層,落到下?來已宛如雪?的銀鏈,再向下沖,猛然間似已變成了爆破的冰?、傾倒的雪峰,崩塌?下,直沖入帕隆藏布江。那瀑?沖擊的轟然巨響,猶如萬馬奔騰,?勢磅礴,真是</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b><b>啊!</b></p> <p class="ql-block"><b>這就形成了許多的過水路面。有一個沒名字的網紅景點,幾乎每輛自駕車都要違背警告,在這里小停一會兒,必定要拍個照錄個短視頻再走。</b></p><p class="ql-block"><b>按說川藏線上的過水路面不止這一處,但這里流過的水,水量大,流速急,是真真切切的一條小河。一旦有車經過,立即水花四濺,常常引起人們的驚呼。有的汽車或摩托車,會故意加速通過,來體驗一把刺激的感覺。</b></p><p class="ql-block"><b>其實這個過水路面出名的主要原因是電影《岡仁波齊》的取景地之一??催^影片的人都知道,影片講述了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在歷時1年2500公里朝圣之路,共組織十一個藏族人去神山岡仁波齊朝拜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時值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旅。他們經歷了落石、過水路、車禍等一系列的災難,一步三叩,風餐露宿地完成了神圣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b>《人類簡史》中說</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切苦難并非來自噩運、社會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lt;/b><b>信仰就是一種思想模式的極致。而對于信仰的踐行,除了有依據的修行,便是朝圣的身姿。</b></p><p class="ql-block"><b>我們吶,隔山渡河的來到這里,算不算是修行,又算不算朝圣!</b></p> <p class="ql-block"><b>在接近松宗時,雨終于小了點,山上的云霧被風吹散了一些,一座黑白相間的山峰顯出來,真是</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尋??床灰?,偶爾露崢嶸”</b><b>吶。</b></p><p class="ql-block"><b>這座山很特別,黑青色的山巖,成條塊狀分層迭起,白雪鋪在上面非常顯眼,層層迭迭黑白分明,神秘奇幻,真想不起有哪里的山峰會有這樣的地貌。</b></p><p class="ql-block"><b>看著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驚嘆起來,討論著這是如何形成的。到了松宗鎮(zhèn),終于知道了這座奇峰的名字:盔甲山。</b></p><p class="ql-block"><b>松宗鎮(zhèn)是被數座山峰包圍著的,資料說:其中宋東巴熱神山最為有名,主峰海拔5028米。傳說中,宋東巴熱神山與云南卡瓦嘎波神山一起,是藏傳佛教著名的十三大圣地之一。</b></p><p class="ql-block"><b>宋東巴熱山上有蓮花生大師修行的溶洞,格薩爾王的石像,神山中心和四方有"五獸神"率百萬天兵把守,天然的石頭上顯現(xiàn)出"六字真言"經文字母。</b></p><p class="ql-block"><b>?文成公主曾朝拜過此神山,同時,這里是苯波教派的圣地,有釋迦牟尼和噶舉教派創(chuàng)始人美拉熱巴的化石像。民間傳說轉此神山一圈,即可成佛。</b></p><p class="ql-block"><b>盔甲山是宋東巴熱神山的主峰之一,又名為鎧甲山。每年4—5月或9—10月,積雪在石板上化掉一部分后,遠遠望去,就如同士兵的鎧甲。山峰的幾個尖頂如同一位大將軍被護衛(wèi)軍校簇擁著,屹立在那兒,冷面無情,氣勢逼人!</b></p><p class="ql-block"><b>“將軍”身上的白袍飄動,鎧甲強硬緊繃,山下的云霧如旌旗颯颯,藏著千軍萬馬,我就想問一問:大將軍何時到此,為誰守候,為誰而戰(zhàn)?是否因堅守長立,終化作鐵峰,永遠保護著這片土地!</b></p> <p class="ql-block"><b>過了林芝界,去往波密的路上,我們似乎到了另一個世界。國道兩邊清一色的松樹林,茫茫林海雪原一眼看不透邊際,道路無窮盡延伸,好一個“綠野仙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b><b>與過往公路不同的是,這些樹木更高大、更稠密,樹種更繁多,風景更迷人,我們仿佛就是在遠古洪荒時代的原始森林中穿行。</b></p><p class="ql-block"><b>蔥蘢的大青山上,山頂白雪覆蓋無心去來,山腰白云繚繞虛無縹緲。</b></p> <p class="ql-block"><b>“藏王故里”,看到這四個字你就知道到波密了,因為波密在藏語里是“祖先”的意思。是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出生地。</b></p><p class="ql-block"><b>關于西藏歷史上的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有很多傳說。據吐蕃波密地方12世紀成書的《德烏宗教源流》記載:</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波沃地方有一名婦女名甲姆尊,生有九子,其最幼者名喚'瑪聶烏比熱’,該兒舌大可覆面,指間有蹼相連,十分勇猛,具大法力。因其法力過大。眾人商議,需將其驅逐。波沃地區(qū)本教徒乃舉行送太讓儀式,將其驅逐出境,適逢番地尋求國王之人,大家問他:你從何處來?他說:我從波沃來。又問他:看汝指間有蹼,舌大覆面,相貌奇特,可有法力乎?他說:皆因法力與變幻本領巨大,故遭驅逐。眾人曰:'如此,請為我等之主?!⒙曆裕?#x27;此乃聶赤贊普也?!?lt;/b></p> <p class="ql-block"><b>318國道穿城而過,讓素來享有“西藏的瑞士”、“綠海中的明珠”、“雪域的江南”、“旅游之勝地”美譽的波密更具人氣。</b></p><p class="ql-block"><b>我們在路邊加完油,繼續(xù)前行,想趕到魯朗。</b></p> <p class="ql-block"><b>帕隆藏布江一直在路邊的叢林中時隱時現(xiàn)。江邊連綿起伏的大山一半隱沒在云霧里,一半布滿叢林,江水從彎彎曲曲的山谷間奔騰而來,河床越發(fā)開闊。河水不停歇地向山下奔去,山頭上依然籠罩著一屢屢灰白色的云霧。</b></p> <p class="ql-block"><b>前行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路況不是很好。右側是夾雜大小石塊的山坡,土質疏松,瀑布沖擊著山石,隨時可能滑坡,或有飛石落下,左側的帕隆藏布江深陷谷底,水流更加洶涌。路窄、彎多、坡度陡,路面坑洼不平,而且暗坑很多,一不留神就會刮到車子的地盤。</b></p><p class="ql-block"><b>我們小心翼翼,蜿蜒盤旋,想盡快通過這段險路,但又不能太快,在彎道看不見對面來車,又不敢鳴笛,喇叭一響,萬一和哪塊石頭共振,它掉落下來,后果不堪設想。雨,越來越大,路,越來越難……</b></p> <p class="ql-block"><b>關鍵時刻,我們最不想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過一個大暗坑時,我們后面那輛車爆胎了。開始我把事情想的很簡單,雖然我不會開車,但我知道每輛車都有備胎,換上就行啊。可是偏偏這款車它就沒有,怎么會沒有呢?生產廠家就這么自信,認為他們的車不會爆胎?</b></p><p class="ql-block"><b>沒辦法,我們只好聯(lián)系最近的汽車維修點,他們說,得把輪胎型號發(fā)給他們,看有沒同樣的,一來二去,最后回答他們也沒有,得從別的地方調配,時間可能會長點,問我們愿不愿意等?這話多余問,我們現(xiàn)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不等怎么辦?他們又說得先打點定金,定金打過去以后,我們就只能耐心等待了。</b></p> <p class="ql-block"><b>等待的過程中,發(fā)生許多讓我感動的事。過往的車輛,有的車減速,搖下車窗問咋回事 ,有的會停下來尋問,看有沒有能幫上忙的?包括一些騎行的人,也停住腳步,看能不能搭把手。尤其是陜A牌照車的人會格外關切,有人問要不要維修工具,一對青年夫婦,還把自己的車停在安全區(qū)域,下車過來問怎么回事,需不需要幫啥忙?從他們關心的話語中我看到了熱心和善良。</b></p> <p class="ql-block"><b>我閑著沒事,沿路看風景,認識了幾種花草。這在風雨中搖曳的花,叫接骨草。因身材高挑,花朵碩大而搖擺不停,《酉陽雜俎》稱她為“舞草”。它還是一味中藥,能強壯筋骨,治風濕骨痛。</b></p> <p class="ql-block"><b>這種花既好看,又能祛風濕,止咳,消炎,名字也好奇怪哦,明明是花草,卻叫圓錐山螞蟥,螞蟥不是蟲子嗎?那年玉龍雪山被螞蟥叮咬的疼癢我還記憶尤新。</b></p> <p class="ql-block"><b>毛蕊花別看長得毛絨絨的,還萌萌噠。別名卻威武霸氣,一些醫(yī)藥書稱之為牛耳草、一柱香(《云南中草藥》);虎尾鞭、霸王鞭(《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等。 它能清熱解毒,止血散瘀,治肺炎,慢性闌尾炎。</b></p> <p class="ql-block"><b>更讓人驚奇的是,在潮濕的草叢里,我發(fā)現(xiàn)了地軟。用它包的包子可是我的最愛??!地軟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軟,但比粉皮為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有一種特有的爽適感。食用方法也很多,除過我愛吃的包子,還可炒食、涼拌、餾、燴、作羹等。</b></p> <p class="ql-block"><b>我還發(fā)現(xiàn),因長期的風吹雨淋,路邊砌的墻縫,長滿了青苔,形成一個個綠色的圈圈,標志明確,很是可愛;山上的藤蔓也掛滿了毛毛的苔蘚,彎彎曲曲,奇形怪狀,如青蛇般扭曲著、糾結著。</b></p><p class="ql-block"><b>遙遙無期的等待中,天慢慢暗了起來,氣溫下降,甚至有點冷了。我們有人穿上了羽絨服,有人把能保暖的衣服都套在身上,也沒有飯吃,只能用隨身攜帶的零食填飽肚子。</b></p><p class="ql-block"><b>雨時大時小,茫茫黑夜中,感覺帕隆藏布江越發(fā)洶涌,谷中水深流急,奔騰呼嘯,形成無數漩渦,聲振谷間,令人驚心動魄。大有</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b><b style="color:rgb(1, 1, 1);">之感。</b></p><p class="ql-block"><b>偶爾經過的車輛看見我們也無計可施,還有一輛警車要去前面辦事,詢問情況,并告訴我們這里不能久停,可能會有落石,很危險的。我們也沒辦法啊,他也公務在身,只好再三囑咐注意觀察周圍環(huán)境,注意安全。</b></p> <p class="ql-block"><b>漫長的等待終于有了結果,先是輪胎店送來了同型號的輪胎,再是維修人員也來了??吹轿覀兺\嚨奈恢脟樍艘惶f太危險,這時候正是雨季,久雨不停,山體土石松軟,隨時會有墜石。便趕緊更換輪胎,我們也把所有能照明的東西都打開給他照亮,大家齊心協(xié)力,冒雨完成了輪胎的更換。這才松了一口氣,又開車慢慢小心前行。</b></p><p class="ql-block"><b>雨越來越大,天又黑,路還是坑坑洼洼,不知轉了幾道彎,翻過多少梁,才看到前面依稀的燈光,一看時間,已經夜半,聽說前面的路更不好走,我們司機說,這種路就不像是國道,像是農村的鄉(xiāng)道一樣,天黑視線不好,再繼續(xù)走的話會有更大的危險。便決定在這個名叫通麥的小鎮(zhèn)上休息,等天亮再說。</b></p> <p class="ql-block"><b>我們住宿的“蓮花莊溫泉酒店(通麥店)”是這個鎮(zhèn)子比較大的酒店,環(huán)境不錯。早晨起來,雖然還是細雨蒙蒙,但是空氣清新。我們從不早起鍛煉的司機,也在空地上伸胳膊踢腿,平復一下昨天晚上那個驚心動魄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吃過早飯,我們出發(fā)去魯朗。半路上搭載了一位警察小伙子。他說昨天晚上12點多,通麥大橋附近發(fā)生了泥石流,他們幾個半夜過來組織人連夜清理淤泥。聽了我們昨天晚上的遭遇,慶幸地說,多虧你們沒有趕路,要不然被泥石流堵在半路,那會更慘。</b></p><p class="ql-block"><b>他又介紹說,從通麥鎮(zhèn)開始一直到105道班有段長14公里的路,屬于川藏線行車中最困難的地方,人稱“通麥天險”,而在通麥天險中又以排龍老虎嘴最為出名。由通麥出來,過通麥大橋進入排龍段,炮彈坑此起彼伏,小車很容易蹭底,山上飛石、塌方泥石流說來就來,下雨天道路變的異常泥濘,大車走過去一壓,泥巴都擠到路中間,晴天一干中間道路就特別突出,這也是容易蹭底的原因。排龍段沒有隧道的地方爛路加沿河路,道路窄而顛,錯車不便,大車一來想要錯車后視鏡都得收起來。你們一定要小心啊。</b></p><p class="ql-block"><b>果然,我們到通麥大橋時,清理路面的機械車還在作業(yè),道路也只是單向放車。警察小伙子下車了,我們繼續(xù)趕路。</b></p> <p class="ql-block"><b>正如警察小伙子所說,在下山那一側的半山腰上,有一截酷似怒江七十二拐的擰巴路,坑多水深,只是總長度要比七十二拐少多了。</b></p><p class="ql-block"><b>過了這段擰巴路,就到魯朗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