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目前為止,撫順所有的歷史專家無一人能確切地說出撫順“將軍堡”的來歷,這件像笑話的事卻是擺在撫順史學研究上的現(xiàn)實。無論互聯(lián)網(wǎng)的網(wǎng)友還是對撫順歷史好奇的群友都曾提出過撫順“將軍堡”來歷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也沒一個有確鑿證據(jù)。莫非撫順將軍堡成了迷?其實我也不知道真相,但我通過考證可以接近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撫順將軍堡之所以如此受到人們關(guān)注,是因為此地在撫順比較重要。如今的將軍堡已經(jīng)是撫順最大的街道,西起雷鋒體育場,東至高爾山火車站,面積達9.6平方千米。將軍堡街道有十萬居民,一度是撫順人口最多的街道。將軍堡街道是渾河北岸離市中心最近的地方,中心有一條連接將軍橋的將軍街,過河了就是撫順站前。將軍堡街道位于高爾山的南山腳下,渾河的北岸,所謂山南水北為陽,是撫順的風水寶地。將軍堡街道的居民樓多為20世紀90年代建成,層數(shù)不高,房價也不高,這里已經(jīng)有了成型的商業(yè)模式,街邊隨處可見小飯店和便利店,并且路網(wǎng)密布交通便利,還不擁堵??傊≡谶@里不孤單也不吵鬧,生活得安逸又便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更多的人管這里叫“將軍”,如不是街道的名稱還叫將軍堡可能住在將軍的年輕人早把“堡”忘了,因為將軍地區(qū)隨處可見的標志牌上根本沒有“堡”。將軍橋、將軍街、將軍商場(已倒閉)、將軍酒樓(已倒閉)、將軍一二三四五校、將軍游樂場(已拆除)、將軍尚層、將軍華府……這里有幾個將軍地標都不存在了,將軍離“堡”就越來越遠了。</p> <p class="ql-block">實際將軍地區(qū)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淡化“堡”了。1955年1月12日,將軍堡合并到北關(guān)街道,開始向城市過渡。1956年8月,城建部門在將軍堡以南至渾河的地方規(guī)劃路網(wǎng),建設(shè)住宅,并將新開發(fā)的地方命名為將軍街(片區(qū)),成為新設(shè)立的河北區(qū)的一部分,正式成為城市。也就是說,如今的將軍是“堡”外的,“堡”里的只有沈吉鐵路以北的地區(qū),如:遠洋城、香山美墅、伴山林溪、勞模公寓,而鐵道南的廣大地區(qū)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一直是平坦的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軍堡這個名字一舉成名還要數(shù)這里有一座火車站。將軍堡火車站位于滴臺站與撫順北站之間,建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站舍是平房,面積很小,但它在撫順的影響力卻很大,尤其在將軍地區(qū)開發(fā)為城市后,方便了許多旅客的出行。20世紀80年代撫順鐵路線上所有的小火車站還經(jīng)停,早晨和傍晚站臺上有許多沈陽撫順兩地通勤的職工來來往往,我媽就是其中的一員。據(jù)原將軍堡火車站的調(diào)度阿姨說,火車站在1994年就停運了,她被安排到瓢兒屯工作,站舍一直閑置。我知道之后通往站臺的臺階被延吉路農(nóng)貿(mào)市場的小商販用鐵板房堵得嚴嚴實實,以至于我想看一看都過不去。夏天的傍晚將軍堡火車站南側(cè)的廣場上老年人扭起了秧歌,廢棄的站房躺在彩鋼板后方的角落,好像與鑼鼓聲是兩個世界。2009年沈吉鐵路改造,老站舍被拆掉了,由于鐵板房的遮擋沒多少人知道,就連我媽還在幾年后問我站房哪去了。也許再過幾年將軍街北延,建筑原址都會蕩然無存,人們會忘記這里有過一個小火車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將軍堡火車站的歷史再向前倒,就產(chǎn)生了不確定性,正如開頭闡述的現(xiàn)象:將軍堡一名怎么來的?幾年前劉栩辰在《撫順撫順》的歌詞中寫道“將軍街真的住著將軍嗎?”,我感覺有點意思,將軍堡有沒有將軍都不好說,更別說將軍街了,將軍街以前叫輯安街,1985年才改名叫將軍街。</p> <p class="ql-block">研究撫順歷史的人都知道,將軍堡另外還有兩個名字:偃牛莊和關(guān)家溝。這三個地名都曾在地圖上出現(xiàn)過,資料里這三個地名的使用時間上是錯亂的,它的演變歷史究竟怎樣?目前我所見到的最早標有將軍堡的地圖是楊柏大叔收藏的日本人印刷的日俄戰(zhàn)爭《撫順城附近之戰(zhàn)斗》圖,由圖例還可知日俄戰(zhàn)爭中此地為鴨綠江軍第二師團控制地帶。接著我找到1911年2月的《撫順炭礦地形圖》,上面依然標注的是將軍堡。一直到1919年《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十年史》上的《撫順炭礦地形圖》還寫著將軍堡。難道這里名稱一直未變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在1911年7月,撫順縣趙宇航、程廷恒組織編纂的《撫順縣志略》書中,將軍堡位置寫的是偃牛莊,并標注了32戶人家和221口人的數(shù)據(jù),繪圖員李春榮還將偃牛莊寫成了偃牛錄莊子。我查閱了1928年4月、1932年4月、1933年12月、1935年12月的撫順城地形圖,除1935年的地形圖標注為將軍堡,其他都標注為偃牛莊子。此外,1928年發(fā)行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第二個十年史》上印有《撫順炭礦地形圖》,這里沒有出現(xiàn)偃牛莊和將軍堡,而是出現(xiàn)了關(guān)家溝,難道這個時候又改名為關(guān)家溝?1935年印刷的《撫順大繪卷》也標注著關(guān)家溝。這很簡單,將軍堡清朝時住的是正白旗瓜爾佳氏,滿清王朝覆滅后,瓜爾佳氏改漢姓“關(guān)”,此地處于山溝,“關(guān)家溝”一名應(yīng)運而生。這是按姓氏命名的地名,特別常見。還有資料稱其“關(guān)家西溝”:“因該村居民,原皆關(guān)姓,加之地處當時的撫順縣城西約二華里,而俗稱“關(guān)家西溝”。這是一個地名的兩種叫法。</p> <p class="ql-block">將軍堡給人的疑惑主要在于偃牛莊和將軍堡的來歷與變遷。偃牛莊的傳說故事稱:距撫順城西三里,渾河北岸有個村子叫偃牛莊,又叫關(guān)家西溝。村東頭有石牛一個。它的驅(qū)體要比真牛大上幾倍,耳朵、鼻子、嘴、眼睛樣樣具全。這頭石牛遍體光滑,背呈紫綠色,四肢彎曲,一年四季俯臥在村外河灘之中。這牛是何人所造?從何時何地來到此村?誰也說不明白??墒怯幸患?,村中老翁卻是一清二楚的。清光緒十四年夏季大雨連綿,晝夜不停,河水暴漲,地上一片汪洋,石牛卻隨著水勢漲落,時起時伏,尤如真牛在水中游泳。當雨停水落時,石牛復已入沙漠之中。從這以后,幾百年中,每遇大雨均是如此,因此人稱此村為偃牛莊。這個資料最起碼來源于清代,見證了清光緒十四年的老翁早已無處可尋。孫亦馳的《將軍堡的來歷》一文也寫道:將軍街北面半山坡上,原有一個月五六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因在其西山腳下的沼澤地里,有一巨石露出地面,形狀似一臥牛,故該村原名“偃牛莊子”。如果“偃牛莊”的名稱果真源于此,則是憑地貌特征起名,在古代比較常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堰牛莊的名字由來學術(shù)界也有不同的看法。盧然老師曾寫過考證撫順將軍地名的文章,他認為“偃牛莊子”地名源于沼澤地里的石牛之說為杜撰。這里的“?!睉?yīng)是“牛錄”。牛錄是女真臨時性的狩獵、武裝組織,由努爾哈赤改造為軍事、政治、經(jīng)濟三位一體的社會組織,是八旗制度發(fā)展的基礎(chǔ),與石牛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與“偃牛錄莊子”一嶺之隔還有“馬牛錄莊子”,今天的馬金村為一回事。清史專家佟悅老師也認為偃牛莊是牛錄,并且他還延伸到“將軍堡”一名的來源,他認為牛錄的首領(lǐng)章京是將軍的意思,“將軍堡”原來應(yīng)是“章京堡。結(jié)合資料可知:滿洲八旗中的“章京”從高到低依次為昂邦章京(相當于明朝的總兵)、梅勒章京(相當于副將)、甲喇章京(相當于參將)和牛錄章京(相當于備御官),這是四個最基本的章京。清入關(guān)前八旗組織中基層編制單位牛錄之長官。初設(shè)時稱牛錄額真。清太祖天命五年(1620年)改為備御官。清太宗天聰八年(1634年)改為牛錄章京。順治十七年(1650年)定漢名為佐領(lǐ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認同偃牛莊是牛錄的說法,因為清朝時關(guān)外由八旗居住的村莊都是牛錄,但我并不認為偃牛莊和石牛沒關(guān)系,偃牛莊最初形成應(yīng)是偃牛牛錄莊子,后來省略了一個牛子而已,如果偃牛莊與倒下的石牛沒關(guān)系,“偃”字無法解釋。還有,我也不認為將軍堡是由“章京堡”翻譯而來,雖然章京是牛錄的首領(lǐng),但牛錄章京屬于備御官,按現(xiàn)在軍銜來說相當于營級,化成地方官職相當于鄉(xiāng)科級,顯然不同于章京。并且每一個牛錄都有牛錄章京,為何只有偃牛莊被翻譯成了將軍堡?我認為,這一定和偃牛莊出了將軍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將軍堡”的由來就略顯復雜,我將其歸納為紀念說和謊言說。趙廣慶老師曾分析將軍堡來源于將軍峰:撫順城北三里多路,有座峰叫將軍峰。將軍峰地處渾河之畔。四周群山環(huán)繞,氣勢凜然。將軍峰上有一平臺。臺為方形,高五尺,寬丈余,系用古磚瓦砌成。唐朝時。居住在吉林境內(nèi)的撫余族人有個叫朱蒙的。在通化一帶建立了高句麗國。他與唐王朝對立。經(jīng)常越邊侵擾。高勾麗在現(xiàn)今的撫順城北高爾山上修城一座,名為新城。這是高勾麗的一個重要據(jù)點,扼守著高勾麗首都的西大門。唐王朝多次征朱氏高句麗,均不得勝。這一年唐王派大將薛仁貴出征。薛仁貴兵到新城,短兵相接。打了幾次,又失敗了。這時唐的官兵土氣低落,紛紛敗逃。薛仁貴幾乎變成了“光桿司令”。薛仁貴敗到新城西的一座山頭,重新籌劃戰(zhàn)策。他令軍士們修筑土臺一座,在臺上樹起大旗,薛仁貴威武地立于大旗之下。佇立良久,潰散的士兵們遙見大旗,紛紛投奔而來。片刻間,聚集了千軍萬馬,薛仁貴身著白袍激昂慷慨,布置攻城之策。傳令將校,由誰助攻由誰防守。說罷薛仁貴便率隊出發(fā),兵威大振。不久就攻克了新城。到了唐中期,地方官為了紀念這位白袍將軍,重修了這座土臺,起名為點將臺。把這座峰譽為“將軍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關(guān)于“將軍堡”最早的主流傳說,流傳于20世紀末的史學屆,但并沒有找到根據(jù)。比較將軍堡與將軍峰的地名產(chǎn)生時間,我更傾向于先有村落名,后有山脈名,古代人數(shù)較少,交通不便,當人們在某地定居下來才有可能給附近的山川起名,不可能根據(jù)歷史典故給荒郊野嶺起名。</p> <p class="ql-block">孫亦馳的《將軍堡的來歷》一文為第一種謊言說:據(jù)《關(guān)氏家譜》記載,及關(guān)氏家族世代相傳,關(guān)氏滿族姓氏為“瓜爾佳”,漢譯為“關(guān)”,屬滿洲正白旗。其一世祖瓜爾佳白新曾隨努爾哈赤攻陷遼陽,立大功,授頭品頂戴。其二世祖瓜爾佳巴爾虎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二品御前待衛(wèi)。雍正年間,其三世祖瓜爾佳花色,被造回“福陵”作護陵將軍。其后人引退,乃于“偃牛莊子”一帶“跑馬占地”而定居。某年,道光皇帝赴“永陵”謁陵,順御路(現(xiàn)在的新城路舊道)東行,途經(jīng)“偃牛莊子”村前時,遠見半山坡上的小山村,樹木掩映,雞犬相聞…乃問伴駕大臣:“北面是何村莊?”大臣因“偃牛莊子”的“偃”字,與“晏”同音,怕犯忌諱(皇帝死,稱“晏駕”),略一思付,乃回類日:“北面村莊是將軍堡”,皇帝接著問:“是哪一將軍居???”大臣回奏,“其祖輩瓜爾佳白新曾隨老罕王效力…”接著將其后代守陵、引退等據(jù)實奏聞?;实勰苏俟蠣柤咽虾笕藭x見,命復其世襲“牛祿”職…?!皩④姳ぁ币环Q,自此產(chǎn)生,并越傳越廣。民國年間,此村以“堰牛莊子”為正式名稱,以后又改稱“將軍堡”?!?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原文可知,乾隆謁陵時路過偃牛莊子問大臣此地地名,大臣為了避諱諧音騙皇帝此地叫“將軍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我在《順城區(qū)志第二卷》上看見將軍堡的另一個名字“顏家溝”,這為第二個謊言說。書上寫道:“將軍堡”歷史上叫“顏家溝”,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明軍作戰(zhàn)時曾駐蹕此地,其部下巴爾虎將軍感到“顏家”與皇帝的“晏駕”犯忌,隨口將“顏家溝”改稱“將軍堡”,意為將軍到過的地方,一直延續(xù)至今”。但找不到這個材料最早出處,而且老地圖上只寫過“關(guān)家溝”,并沒寫過“顏家溝”,我認為“顏家溝”的說法很可能為后人對“關(guān)家溝”的杜撰,基本可以排除掉這種說法,倒是孫亦馳的文章可信度高,因為他參照了《撫順縣志略》中對瓜爾佳氏的介紹?!稉犴樋h志略》記載:“瓜爾佳氏本福陵正白旗人,雍正初年自京都移居撫順城西將軍堡。始祖白新從太祖破遼陽,賞頭品頂待侍衛(wèi),授輕騎都尉世職。二世祖巴爾虎、五世祖阿倫太由筆帖式相繼襲職簪纓,不絕亦巨族也。”這基本把撫順的關(guān)氏家族淵源表達清楚,但為什么改稱將軍堡還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為了找尋真相,我從瓜爾佳氏后人關(guān)仁喜大叔手中要到了21世紀之前重新修訂的《關(guān)氏家譜》。這是由原呼和浩特水利局關(guān)玉璋老人寫序言,他的侄子關(guān)世華寫簡言,關(guān)世昌寫續(xù)言的家譜,是根據(jù)關(guān)世勛在“文革”《關(guān)氏家譜》焚毀前手抄的版本基礎(chǔ)上修訂的,譜系與原文一致,只是沒有對將軍堡的文言文介紹。關(guān)玉璋老人對家譜回憶道:“大約1931年的冬天,在我大哥關(guān)玉書授意下,我五哥關(guān)玉德對我們舊家譜作了一次比較系統(tǒng)的續(xù)寫,保存在祖先龕內(nèi)。(龕內(nèi)有家譜和關(guān)公像)可惜由于十年動亂,這個家譜遭到焚失。我家系滿族正白旗,居住城西將軍堡已有十一世矣。我先祖在東陵當差,官名輕騎都尉,按我們這一代推算,大約在200多年前,清康熙年間或稍前一點,由花色領(lǐng)名,托羅,托代在高爾山西山腳下開荒定居下來。所謂西山腳下,即距高爾山西約五華里的地方,有一條比較開闊的溝膛座北朝南,地勢雄偉,南有平地可以開墾,東、西、北有山可以放牧。由于村前有一從西山落下的巨石,東西長約五米,高三米,中間起脊,形似臥牛,故取名偃牛莊子,在清朝此村全為關(guān)姓,又在撫順城以西,故又名關(guān)家西溝。據(jù)說有位將軍曾來此找過媽媽,所以在民國初年把村名改為將軍堡?!?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世昌在續(xù)言中寫道:“家鄉(xiāng)將軍堡的得名,祖父關(guān)國興曾言傳過,這次結(jié)合查閱資料的考證,我五世祖云清、關(guān)錦于清雍正初年從京都遷來撫順后,在這山明水秀,由三世祖花色領(lǐng)名的地方定居下來,村名叫堰牛莊子。爾后子孫們過著自食其力的農(nóng)牧生活。1829年道光皇帝去永陵謁陵路過撫順,葛布垓大營駐于我村前,帝舉目北望,見這景色幽美的小山村,問隨駕大臣此村何名?大臣因偃牛的“偃”字與晏駕的“晏”字諧音,犯忌諱不敢實奏,而說此村乃將軍堡。帝問是何將軍居此?臣答乃瓜爾佳氏后代?;实蹞峤褡肺糇髟娨皇妆磉_“殷懷故里問關(guān)山”,“勉承大業(yè)戒耽閑”的心情。將軍堡也因此而得名,村名于清末正式改稱將軍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guān)氏家譜》中并未提到牛錄,我認為并不能說明偃牛莊不是牛錄,但可以說明偃牛莊一名并非產(chǎn)生于牛錄。將軍堡為山溝,綜合以上多種材料表明,偃牛莊就是根據(jù)一塊形似臥牛的山石,此名產(chǎn)生于雍正年間建村時,使用到1936年。盡管日俄戰(zhàn)爭時出現(xiàn)了將軍堡一名,民國出現(xiàn)了關(guān)家溝一名,但偃牛莊作為舊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還流傳著,直到日偽實施新村制。1936年(偽滿康德三年)2月1日,日偽實施新村制,把將軍堡與馬金莊、撫順城、歐家屯、施家溝、龔家溝、上黃旗營子、中黃旗營子一起作為副村被列為第二區(qū)所轄(主村為撫西村),寫入行政區(qū)劃資料中,廢掉了“偃牛莊子”和“關(guān)家溝”地名,“將軍堡”這才固定下來。</p> <p class="ql-block">將軍堡到底怎么來的,一定和瓜爾佳氏有關(guān),將軍指的是誰?既可以指始祖白新,他是頭品頂戴侍衛(wèi)、輕騎都尉世職,也可以指二世祖巴爾虎,他是二品御前侍衛(wèi),還可以指三世祖花色,他是福陵的護陵將軍。我認為都不是,白新與巴爾虎沒有住在偃牛莊子,到了雍正年間花色從福陵告老還鄉(xiāng)才跑馬占地帶領(lǐng)家族移居偃牛莊子。將軍堡指的不是在指某一個人,而是指獲得世襲將軍資格的家族瓜爾佳氏,因為從始祖白新獲得輕騎都尉世職,瓜爾佳氏就擁有了世襲將軍的資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軍堡”最早出現(xiàn)于道光年間,為何直到日俄戰(zhàn)爭才落到紙面上?我認為一方面是地名存在固定性和客觀性。不論古今,只要原有地名不出現(xiàn)重大問題,一般不會更改的,并且地名的命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即便瓜爾佳氏為世襲將軍,他們也不能左右地名的命名。為何“將軍堡”最早出現(xiàn)在日本人印制的地圖上?因為在地圖繪制前日本人已經(jīng)在中國的領(lǐng)土做了詳細調(diào)查,當時“關(guān)家溝”一名還未出現(xiàn),日本人肯定在當?shù)鼐用窨谥袉柕搅恕百扰Gf子”和“將軍堡”兩個名字,最終選擇了“將軍堡”印在地圖上。日本人的地圖上已經(jīng)正式標明將軍堡,《撫順縣志略》上為何依然寫偃牛莊子?不排除中國人與日本人出版物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將軍堡”是民間叫法,沒有得到當時的官方認可,尤其在民國成立后,官方更不會推崇清朝的世襲將軍家族。不過《撫順縣志略》記載瓜爾佳氏一段提到了將軍堡,這說明在民間“將軍堡”的流傳度高于“偃牛莊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撫順縣志略》編成后,“偃牛莊子”一名得到廣泛傳播,日本人意識到“偃牛莊子”是官名,在繪制地圖時順從了《撫順縣志略》的說法,他們依然不認可“偃牛莊子”一名,因為“偃”是文言文的字,是“倒”的意思,日本人很難理解和翻譯,他們試圖尋找另一個地名代替“偃牛莊子”。民國成立后,滿族被排斥,將軍堡不可能成為官名,又因“瓜爾佳”改成了“關(guān)”,“關(guān)家溝”一名產(chǎn)生,代替了將軍堡。然而關(guān)氏家族對地名關(guān)家溝并不滿意,本來瓜爾佳改稱關(guān)就是迫于無奈,關(guān)家溝又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地名,只有將軍堡才能突出關(guān)氏祖先的顯赫,關(guān)氏家族在修家譜的同時試圖恢復將軍堡?!熬乓话恕笔伦兒螅駠疅o暇顧及對“將軍堡”的限制,“將軍堡”地名東山再起。1936年日偽新村制實行后,正式把將軍堡用作官名,1945年將軍堡火車站建成,將軍堡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其余兩個地名淡化在人們的記憶里。</p> <p class="ql-block">文到此處,將軍堡給人的疑惑基本解開了,同一個地方具有三個地名在國內(nèi)也不多見。“將軍堡”這個撫順人耳熟能詳?shù)拿直澈箅[藏了許多問題,有瓜爾佳氏的榮耀,有民族關(guān)系復雜性,也有中日關(guān)系博弈,能流傳至今靠的除了響亮的名詞,不可忽略的還有火車站的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07—28初稿</p><p class="ql-block">2022—09—06修改</p><p class="ql-block">2023—04—04修改</p><p class="ql-block">2023—07—04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