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kJi1iMncxJDqqxv5l54b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20730《慈溪本土文化》</a></p> 早就聽說在慈溪市宗漢街道百兩村,有位八旬高齡的匠人至今還在制作燈籠,為此我一直有想去拜見他的念頭,直到七月流火的這個“大暑”節(jié)后兩天,終于同當?shù)匾晃恍旅襟w記者,一起相約踏進了這位老人家的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老人與燈籠結(jié)交已70載</b></font></h3> 這位制作燈籠的老工匠叫鄒永泉,雖已86歲高齡,但在交談時反應(yīng)敏捷,思路也非常清晰。 鄒老說他的父親便是當?shù)氐囊幻麩艋\匠,12歲那年到寧波拜師學(xué)習燈籠的制作技藝,學(xué)成歸來后與燈籠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鄒老跟隨自己的父親學(xué)習了這門技術(shù),在鄉(xiāng)村眾多的“手工藝(業(yè))大家族”中屬于“子承父業(yè)”這一類。他說正式加入時,自己還才13歲。如此算來,老人已與燈籠結(jié)交了73年而一直沒有歇手過,就連過去“文革”“破四舊”的年代里,也“偷偷摸摸”地在“照做不誤”,至今難以忘懷的是,有一次被“抲牢”,去觀城參加了三個月的“破四舊學(xué)習班”。 據(jù)鄒老介紹,他家共有兄弟姐妹12人,過去為了養(yǎng)家糊口,兄妹們也相繼跟隨父親參與過燈籠的制作,對這門手藝都多少也精通一些。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鋸燈籠底盤和提手的材料</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過去用的是手工鋸</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現(xiàn)也改用電工鋸了</font></div></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與鄒老聊聊燈籠的“前世今生”</b></font></h3> 過去家家戶戶必備的手電筒,眼下已漸漸成了一種塵封的“老用品”,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前,手電筒還是農(nóng)村人極為難得的生活奢侈品。過去每當人們在“月黑風高”而又有急事需外出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靠打著燈籠前行,否則就要面臨街頭的“‘起翹’石板”、泥濘的田間小道上那大大小小的“缺口”時,就會顯得寸步難行。當我提及兒時的這一記憶時,得到了鄒老的認可,他說當時的燈籠“每戶家庭都要備著的”。 那天鄒老對我說了這樣一件事:過去的行販(批發(fā)商)都有自己的商行,商行對前來進貨的客戶(零售的攤販)都會贈送一只寫有商行標記的燈籠給常來進貨的客戶,凡日后有手提這只燈籠前來的,不論是否相識,一般都會好茶招待,價鈿也會打折優(yōu)惠。此燈籠實乃視作了商行的“名片”,而且批發(fā)貨物通常是在夜間,通過燈籠的照明,也給進貨趕夜路的人提供了方便。 常規(guī)的燈籠分有紅、白兩色。鄒老很坦誠地介紹道,紅燈籠僅用于喜慶這幾天,事后精心收藏,用途單一,添置一對后可一直用上好幾個頭年,而白燈籠卻用途廣泛。為此,當?shù)氐臒艋\匠是不做紅燈籠而專做白燈籠的。這說明有些手藝的分工是很精細的。由此讓我聯(lián)想起早兩年采訪過的一位老石匠,說石匠這一行業(yè)有“雕花石匠”與“平板石匠”之分,而咱們當?shù)氐氖尘鶎儆诤笠活悺?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過去老堂前最外面的梁下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都安裝有掛紅白喜事的燈籠鉤</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此圖攝于坎墩羊路頭五房老堂前)</font></div></h5> 我們在鄒老家中看到已裱糊好的白燈籠有大小之別,老人說過去主要用于夜間照明的叫作“長白燈籠”,而今已退出了“市場”?,F(xiàn)在做的,“大的叫‘長明燈’,小的稱‘庚申燈’,這兩種燈籠在傳統(tǒng)的喪葬風俗中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其大小不一,是因為有不同的用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這大的叫作長明燈”</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這小的稱作庚申燈”</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制作燈籠流程一二三</b></font></h3> 制作燈籠的工序比較復(fù)雜,經(jīng)鄒老介紹,大致是這樣的: 拗骨架。選取節(jié)長且任性好的竹子,將竹子按所編燈籠的大小和尺寸截取,然后把竹子放進水池內(nèi)浸泡,使竹子更具柔韌和彈性。 劈篾。把泡好的竹節(jié)一層層地劈成細篾,清理竹片上的雜質(zhì),每層所劈的篾條要厚薄均勻。 編織。需把燈籠的骨架編織得渾圓,最后收口時要特別細致,一般是向一個方向穿插收口,再剪去多余的細篾。 烘烤。在火爐旁邊烘烤,邊捏成橢圓形以定型。 糊紙。把燈籠在事先打好的面漿糊上翻滾均勻,然后就可以糊紙了。由于糊燈籠的漿糊很稀薄,天冷或雨天時要晾(曬)燥很慢,所以盡量安排在天氣好或溫度高時再糊。 加裝底盤和提手。另取一長竹篾,兩頭彎下插入燈籠中,下面串上一截木樁做底盤,這樣燈籠就成型了。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這橫截下來的木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用來做插蠟燭和安裝提手的</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燈籠底盤用的”</font></div></h5> 最后在燈籠上畫上“雙錢”“蓮花”等抽象畫,白燈籠制作流水線就這樣完成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這抽象畫意指的是雙錢和蓮花(荷花)</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分工合作,續(xù)寫燈籠的故事……</b></font></h3> 以上的制作流程中,有一個重大環(huán)節(jié)已在近10幾年中得到了改進,即制作燈籠的骨架,過去由鄒永泉師傅親手劈篾拗扎,變成了委托他人進行專業(yè)定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這是從外地扎捆進來的燈籠骨架”</font></h5> 鄒老說,省內(nèi)專門有象我們長河一帶過去委托散戶編織草帽那樣加工模式的地方,有人先收購進柔性好、富有彈力的上等好竹,委托制作牙簽的生產(chǎn)廠家進行細篾加工,然后再分發(fā)給會拗燈籠骨架的老太太們進行編織,事后定向收攏后扎捆好再發(fā)給他。 燈籠紙的裁切、裱糊與晾曬,由鄒老的老伴負責。在裱糊之前,需要將從外地運來的骨架經(jīng)過“騰胖”處理,這是一項技術(shù)性很強的活,稍有不慎則要折斷,為此由鄒老親自處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鄒老在“騰胖”燈籠骨架</font></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裁切燈籠紙也是鄒師母的“生活”</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因鄒師母那天不在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鄒老僅作了一次“演示”</font></div></div></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鄒老說:“老伴就是先在家里用竹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將燈籠骨架串起來后糊紙</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后再摯到外面去晾曬的”</font></div></h5> 那天見老人在作“騰胖”處理前,用自來水沖了一下,問及何故?答復(fù)是因為天氣太干燥! 讓鄒老值得欣慰的是,他已有了制作燈籠的接班人。鄒老告訴我說,他有一個也會制作燈籠的嫡親侄子,過去偶爾在空閑時“練練手”,現(xiàn)已辭去了其他職業(yè),一門心思伏在制作燈籠這門手藝上,用心做一個手藝人了。 從父親那兒接下來老手藝,現(xiàn)又有了接班人,為何這位86歲的老人至今還在身體力行之中?永泉師傅說:雖然白燈籠的照明功能早已癮退了半個多世紀,但在三北一帶的喪事文化中依然少不了它的存在。 每一位踏上不歸路的逝者,有兩樣“標配”物資一定要焚燒“送行”:一雙草鞋和一只白燈籠,以寄托親人最后的哀思與意愿——“一路走好”! 在我們眼中的燈籠匠,就是專門為傳承三北喪事文化,仍在默默地堅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