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八連的那條小河 這是海南尖峰嶺原始森林的一條小河。當年八連的小河也像這條河一樣,河水是那么清澈,河中也有大小不一的石頭。在比較寬闊的河面,河邊的石頭經(jīng)過水的沖刷,表面更光滑。人們在河邊洗衣、洗澡。我當炊事員的時候,經(jīng)常挑著滿滿一擔青菜,在河的上游洗菜,下游有婆婆媽媽們在洗衣,嘰嘰喳喳,嘻嘻哈哈。八連的小河,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br> 八連依山傍水,可最初隊里沒有電。我們晚上開會、看書,都得點煤油燈。夜晚,自制的煤油燈那花生粒大小的火焰,要擺得近近的,才能看清書上的字。我們迫切盼望早點有電。1969年,工作組進隊后,帶領(lǐng)我們知青和老工人,修起了水壩,建起了水電站,從此結(jié)束了黑暗的夜晚,有電燈啦。<br>八連的小河、水壩,成了八連一景,留下我們青春的影像,留下我們一串串笑聲。 <p class="ql-block">2008年,在我們下鄉(xiāng)四十周年后,我們又一次回到八連。除了會見老工人,我們都想再看看當年我們親手建設(shè)的水電站,看看那條美麗的小河。</p> 盡管如此,還是留影做個紀念吧! <p class="ql-block">水電站在哪?</p> <p class="ql-block">應(yīng)該是這里!</p> <p class="ql-block">原來的水電站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望著眼前的荒涼景象,水電站的管理者心里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聽魯石的話語——</p><p class="ql-block">很難忘記參加興建小水電站的這段經(jīng)歷,也很難忘記那幾百個凌晨和夜晚,無論是明月當頭,還是伸手不見五指;無論是晴天,還是臺風來臨的風雨交加,一個人走在去水電站的小路上。</p><p class="ql-block">謝謝你們!</p><p class="ql-block">讓八連的美景和我們的青春歲月一起,留在我們的心底。</p><p class="ql-block">(林子)</p><p class="ql-block">后續(xù)——德全大哥補充:工作組老林,弄來七千瓦水輪機組,規(guī)劃指導修水覇和引水渠。場部撥的水泥不夠,比例不足,沙和石灰多了,大霸垮了。后來又重新動工,那時我已離開八連。</p> 梁森 <br><br>斷壩隨感<br><br>巍巍水壩青春影,<br>當年嘻笑逐眼前。<br>中流擊水摧壩斷,<br>小溪流流四十年。<br>雖敗猶榮蹉跎路,<br>此生難悔聚八連。<br>故園記憶難揮去,<br>尚喜夕陽霞滿天。<br><br>故園:牛坡園<br><br><br><br> 異鄉(xiāng)明月中國心 <br>2014-04-26 <br> <br> 那年9月,我們一家三口就要移居美國紐約生活了。女兒剛滿七歲,已有幸被培正小學錄取,這可是廣州一流的小學啊,但我們行程在即,辦理退學手續(xù)時,真是黯然神傷。<br> 9月13日,小女成了紐約市124小學的二年級學生(美國是六歲上一年級,小女七歲,就插班進入二年級)。這所公立小學位于紐約曼哈頓中國城(也叫唐人街),學生們自然大多是我們黃皮膚黑頭發(fā)的后代,老師也有很多是炎黃子孫。有時接送孩子時,在熙熙攘攘的中國家長與學生中,我們會渾然忘記身在異國!<br> 但我們實實在在腳踏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不久,小女已能用地道的美式英語與人交談,英文也寫的似模似樣。不過,這畢竟不是祖國的方塊字,糟糕的是,以前她能寫自己的中文姓名,現(xiàn)在也忘記了,我想,將來她大概只能認出斗大的“一”字了。更令人擔心的是,她的中國話也越來越講不好,成為夾中夾英的大雜燴。她能用中文讀出“飛機”“火箭”;她當然能用中文說“豬馬牛羊”,但她看見圖畫中侏羅紀里的四腳爬蟲,她會說:“這是一只dinosaur?!币驗樗恢肋@東西中文叫“恐龍”。<br> 有一次吃飯,小女突然說:“我不吃這個octopus?!蔽叶ňσ豢?,是一盤炒章魚!又有一次,我問她英語Obey是什么意思,她想了一下,說:“比方有人叫你去做一件事,你很聽話,馬上去做了?!?lt;br> “噢,這叫‘服從’?!蔽倚α恕?lt;br> 一天,在紐約格蘭街地鐵站出口,有人遞給我一份免費贈閱的中文報紙,這一期四大版都圍繞一個題目:如何教育華人后代學習中文?這的確是令家長們十分關(guān)注的話題,各種議論各種意見,七嘴八舌,但只得一個“難”字。<br> 上面的一張漫畫很典型:年輕的父母滿頭大汗,氣勢洶洶地對他們的寶貝兒子,父親手里握著一根雞毛覃子,母親則拿著一本中文課本。不用說,這是“武力逼學”了。而孩子卻滿不在乎,雙手抱胸,一付不屑的神氣:“給我一個理由,我為什么要學中文?”(聽聽,連口氣都美國化了?。?。<br> 為什么?因為你是中國人,你的每個毛孔,每個細胞都滲透著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屬性。<br>每當周末,我在地鐵??吹竭@樣生動的一幕:一些老華僑帶著他們年幼的孫兒孫女,背著書包到中國城補習中文,孩子們嘻嘻哈哈,互相考問生字,解釋詞義,引起很多美國人的會心微笑。而我只能用羨慕的眼光向他們致敬。為生活奔波,我在休息日也要工作。<br> 女兒八歲了,她那聰明的黑眼睛自然注意到我們的煩惱。一天,她興沖沖地向我們宣布:“爹地,媽咪,你們不用擔心我不懂中文了,密斯陳今天說,我們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文,她還要教我們讀詩呢!”陳小姐是小女所在班的老師,也是中國人,我們真是大喜過望。<br> 過了幾天,小女神氣活現(xiàn)地給我們背誦了一首唐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lt;br> 太棒了,連唐詩都學了,而且是在美國!馬上寫出來恐怕不行,不要緊,慢慢來。<br> “但是,你能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嗎?”她媽媽問道。<br>“當然啦,你們聽好了。”小女倒是胸有成竹,“當你躺在bed(床)的時候,看到天上的Moon(月亮),為什么在Room(房間)里沒有Light(燈),地上還那么Bright(明亮)呢?…….”<br>是這樣學中文的嗎?我和妻不禁目瞪口呆:“Oh, My God!”(噢,我的天!)<br> <br>此文刊登在1995年10月2日的《羊城晚報》家庭廣角欄<br><div>作者:陽光</div> 那時我們還年輕 <div>2015-11-13 <br><br>那時候我們還年輕,<br>姑娘們都穿著裙子。<br>知青的歲月為我們增添英氣,</div><div>辛勞的年輪只刻在心里。<br>那座城市, 我們陌生而又熟悉, </div><div>不管前路如何,<br>心里總感覺到光明。<br>那時候我們還年輕,<br>對新的生活充滿熱情。<br>只是當時可能沒有意識到,<br>牛坡園的土地,<br>加成山的石頭, <br>在我們腳下墊了硬硬的基底。<br>那時我們還年輕<br><br>作者 德全<br><br><br></div> 這卡這國徽 <br>. <br> 看正面可見國徽<br> 看背面知我是誰<br> 我攜卡起程出行<br> 卡與我終生伴隨<br>. <br> 一生持卡無數(shù)<br> 唯獨這卡珍貴<br> 問我身世身份<br> 數(shù)我年年歲歲<br>. <br> 孩童時的朗讀聲<br> 成年舉手宣誓聲<br> 倫理道德<br> 國法家規(guī)<br> 如山一般的叮囑<br> 似海一樣的教誨<br> 統(tǒng)統(tǒng)收入卡內(nèi)<br>.<br> 感受五千年的燦爛<br> 沐浴新世紀的朝暉<br> 我就認這張卡<br> 我只認這國徽<br> 人在卡在 <br> 至死不悔<br><br> ——牛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