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廬山石松傳奇

西林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1995年在廬山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華國鋒和他的秘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廬山接待第一位外國元首——胡志明</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9日,越南民主主義共和國主席胡志明乘專機(jī)抵九江,乘車上廬山,下榻中9路394號別墅。胡志明是廬山歷史上接待的第一位外國元首。</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我和同事興致勃勃地登上了廬山。這是當(dāng)時拍的紀(jì)念照,這里是廬山石松,那時,這里有個國營攝影點,給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拍照。我們跟隨游客一起排隊等候,輪到我們,高興地登上了蟾蜍石,沿著“豁然貫通”四個大字的邊緣,小心翼翼走到了崖邊,拍了這張照片。</p><p class="ql-block"> 石松是廬山的標(biāo)志,理所當(dāng)然的成為,來廬山療養(yǎng)游玩的客人們,照相留念的首選。</p><p class="ql-block"> 數(shù)碼相機(jī)普及前,到過廬山的人,幾乎都有一張這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剛上小學(xué)就知道這棵樹,那是通過廬山牌香煙認(rèn)識的。那時的人們都很窮,物資匱乏,孩子們幾乎都沒什么玩具,男孩子都喜歡這種不用花一分錢的煙標(biāo)。文革時聽說,這棵石松被人砍了幾刀,差點毀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媽媽 攝于1975年)</p><p class="ql-block"> 前陣上圖書館看書,看到了中國黨史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我的親歷 見證九江三十年------1949--1978》,作者張雷寫的題為《廬山石松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一文,終于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全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廬山仙人洞旁有一巨石橫空兀出,上刻有“蟾蜍石”三字。很久以前,從這石縫里長出了一株小松苗,由于缺少土壤、水分,松苗生長緩慢。它生長緩慢的原因是因在長根,因為在這惡劣的生長條件下,它要把根扎入石縫的底下,并努力在石縫下的土壤里尋找水分。經(jīng)過多年的苦苦筑基,終于它的根須布滿了巨石周邊。</p><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50年代,小松樹已長成一棵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的大樹了。它巨石兀立,舒展著樹冠,傲然地?fù)沃黄{(lán)天。這棵廬山松,人們稱它為“石松”。經(jīng)百年的風(fēng)吹雨打,依然笑傲蒼穹且生機(jī)盎然。</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毛澤東為仙人洞題詩,將它譽(yù)為“勁松”,從此它名揚(yáng)天下。誰料到“文化大革命”中,石松卻遭到一場生死劫難。1966年,紅衛(wèi)兵開始“破四舊”,四處打砸搶。有一天,九江“白求恩戰(zhàn)斗隊”上山,揚(yáng)言要砍掉石松。這一消息由電話傳到管理局領(lǐng)導(dǎo)李覺民的耳朵里,他萬分焦急,但也束手無策。消息不脛而走,后來,讓廬山中學(xué)的學(xué)生知道了,學(xué)生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火速趕到現(xiàn)場進(jìn)行制止。</p> <p class="ql-block">  一邊要砍,一邊不準(zhǔn)砍,“白求恩戰(zhàn)斗隊”朝石松沖去,被廬山的學(xué)生擋了回來。接著,又沖,又被擋回來……氣氛異常激烈。這時,廬山的一位女學(xué)生突然從人群中站了起來大喊一聲:“革命的同志們!”全場立即鴉雀無聲。她用清亮的聲音對“白求恩戰(zhàn)斗隊”的人說:“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迸畬W(xué)生又接著說:“毛主席的“勁松”,怎么能砍呢?”這句話奇跡般的靈驗,經(jīng)過這位女學(xué)生提醒,“白求恩戰(zhàn)斗隊”的部分人,也覺得不能砍,紛紛低下了頭,丟下了斧子、砍刀。石松逃過了第一次劫難。</p> <p class="ql-block">  不久,毛澤東這首贊譽(yù)“勁松”的詩詞,被編成了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廬山人就將這棵石松改稱“勁松”。接著,紅衛(wèi)兵開始全國大串聯(lián),來山的紅衛(wèi)兵與日俱增。他們都要到仙人洞體驗一下偉大領(lǐng)袖詩篇的意境,為了和勁松留影,大家都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有些廬山石松留影者還要在勁松上摘下幾根松針,夾在“紅寶書”里帶走。這樣,你摘他也摘,僅幾個多月的時間,就將手能夠得到的地方全摘光了。后來,有的人干脆爬上樹,或雙手吊在樹枝上玩起蕩秋千。久之,勁松的主根也被搖松。1967年春,它開始一天天變黃,下半年已經(jīng)奄奄一息。當(dāng)時景區(qū)看護(hù)員張友傳看到這一情景,十分心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太太 攝于1977年)</p><p class="ql-block"> 他馬上向上級匯報:勁松危在旦夕?;◤礁镂瘯魅螚钚赂5弥?,他與熊夢曦、伍來斌同志一起來到現(xiàn)場,就如何拯救勁松商量對策。勁松松針枯黃,估計十有八九已經(jīng)死去,有人提議,把它砍了重新移栽一棵。熊夢曦在景區(qū)工作多年,在小學(xué)上學(xué)時,老師就介紹過這棵石松,那時,他就對它十分神往。他仔細(xì)看了勁松的枝丫,又查看了根部,發(fā)現(xiàn)它的主根雖然已經(jīng)松動,可側(cè)根、毛細(xì)根還扎入石縫的深處,尚未受到傷害,還有一線希望。同來的人都搖頭,這怎能救得活?看小熊固執(zhí)地堅持著,大家只好同意。熊夢曦懷著景仰之情,精心在山上先挖來黃土?xí)窀伞⒕哪胨?,又用篩子過一次,并分幾次把黃土一點點的注入勁松根部的石縫中,再一次次的灌入水,讓裸露的根得到水土的滋養(yǎng)。那段時間干旱,他還為樹根、樹冠噴水養(yǎng)護(hù)。勁松憑著它牢牢扎下的根基維系著生命。</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勁松除了被拔“毛”的枝丫死去,其余的開始返青了。勁松憑著它的韌性從死亡的邊緣生還了。熊夢曦將死去的枝丫修整,勁松像一位傷殘的戰(zhàn)士,歷盡坎坷、傷痕累累的屹立在巨石邊。與它原來那挺拔的身軀相比,現(xiàn)在,它的外形丑陋多了??删把鰟潘傻娜藗冋J(rèn)為,這種丑陋也是一種美。</p><p class="ql-block">勁松雖然逃過了第二次劫難,可它的生存環(huán)境仍令人擔(dān)憂。每天,仍有許多游人排著隊靠在它身上照相,沒有對它采取任何保護(hù)措施。還有人認(rèn)為,這棵松樹已經(jīng)不行了,滿山都是松樹,換一棵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第二年春,花徑革委會移栽了一棵松樹在它的旁邊,如果它死去,就用這棵移栽的替代,因為,蟾蜍石上不能沒有松??蓻]過幾年,新移栽的松樹死了,人們又不斷地移栽,然后,不斷地死去。而勁松卻仍在艱難地活著。</p> <p class="ql-block">  從動亂中挺過來的勁松經(jīng)過自身的調(diào)整,1976年開始走出低谷,又一次郁郁蔥蔥了。這年初夏,中國科學(xué)院學(xué)部委員時年78歲高齡的陳騊聲先生來到廬山,他聽說石松的這些年的遭遇,很有感嘆,當(dāng)即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蟾蜍石上一株松,疑見黃山笫幾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偃蹇枝柯何代物,相看應(yīng)笑我龍鐘。</p><p class="ql-block"> 在1984年,為了保護(hù)勁松,將進(jìn)入蟾蜍石的小路封堵,做一伸出的崖石平臺供游人攝影,把石松與游人分隔,勁松的生存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p><p class="ql-block"> 蟾蜍石上缺少土壤、水分,生長條件惡劣,這20多年來,多次補(bǔ)栽的松樹沒有一棵成活。但是,真正的勁松卻化險為夷,歷盡磨難死而后生,而且長勢越長越好。</p><p class="ql-block"> 勁松如今又長高了,樹干也長粗了,它經(jīng)歷了從生到死,死而復(fù)生的輪回?,F(xiàn)在,更顯得蕭然清逸,如果它能開口,又會向我們傾訴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本文完)</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6日,第二次上廬山與國民黨進(jìn)行合作抗日談判的中共代表周恩來,在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的陪同下游覽仙人洞。周恩來仔細(xì)端詳“蟾蜍石”上的兩幅石刻“縱覽云飛”、“豁然貫通”,不禁點頭贊道,不錯,不錯,字好,意思更好。他意味深長地對張沖說道:站得高一點,就能豁然貫通,縱覽大好風(fēng)光。我們兩黨的談判也應(yīng)如此,只要我們站在國家利益的高度上,以民族大業(yè)為重,很多問題都能豁然貫通,以前的恩恩怨怨都可以消除,真誠合作,共同抗日。張沖連連點頭,表示贊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學(xué) 攝于1963年)</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了,每次走過石松,我都會注目細(xì)看,都會想“豁然貫通”和“縱覽云飛”的巨大石刻,究竟是什么人刻的?又是什么時候?</p> <p class="ql-block">  前幾年我在一本介紹廬山的書上看到過,只記得姓馬,這回怎么也找不到。干脆上網(wǎng)試試,還真給查到了。</p><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寫到,2000年7月24日《九江日報》,刊登了李革民撰寫的“‘縱覽云飛’摩崖石刻有新發(fā)現(xiàn)”一文,解開了這一多年難解的謎題。</p><p class="ql-block"> 原來蟾蜍石上“豁然貫通”的作者名為馬福德,“縱覽云飛”作者是馬鴻炳,題寫時間為1933年,有趣的是他們還是父子呢!為何如此定論呢?原來在“縱覽云飛”石刻左下旁有:</p><p class="ql-block"> “余達(dá)廬山游此處,觀見先君諱福德道旁刻有‘豁然貫通’四字,心中口感亦須刻字以紀(jì)念。 民國二十二年秋,右馬鴻炳題”</p><p class="ql-block"> 共計46字,其中有口形兩字已完全風(fēng)化,辨識不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孩子 攝于1988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謝謝光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謝謝閱讀</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