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質(zhì),又有它所對應(yīng)的最輝煌的文學。唐朝是詩歌,宋朝是詞,元朝是曲,明清是小說,南北朝這個時期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比較亂的亂世,這個時期他的文學特質(zhì)最輝煌的是兩個字,叫做民歌。從來就沒聽說過老百姓創(chuàng)作的人民勞動歌曲能夠當作文學給弄出來。這在南北朝是一個特例。</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常年的對峙局面導(dǎo)致了南北方在各個方面(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土人情、自然環(huán)境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導(dǎo)致南北方的民歌風格和民歌的情調(diào)也不盡相同。</p> <p class="ql-block">流傳下來的作品中,南北朝民歌各有一首代表作,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的是《西洲曲》,代表北朝民歌最高成就的是《木蘭詩》。</p> 南朝民歌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是我國文學史上民歌的又一次繁榮時期,沉寂已久的樂府民歌在此時重新放出了奪目的光彩。南北朝時期,南方戰(zhàn)禍少,時局相對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甜美。于是南方的少男少女們就有了更多時間可以談情說愛,所以,南朝民歌多為“戀愛之歌”。</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產(chǎn)生年代始于三國東吳,迄于陳。留存總數(shù)近五百首,分為“吳聲歌曲”和“西曲”兩大類。前者產(chǎn)生于六朝都城建業(yè)(今南京)及周圍地區(qū),這一帶習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后者產(chǎn)生于江漢流域的荊(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等幾個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鎮(zhèn)和經(jīng)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皡歉琛?、“西曲”是原有的名稱。北魏孝文、宣武時南侵,收得這兩種歌曲,借用漢樂府分類,總謂之“清商”(見《宋書·樂志》、《魏書·樂志》)。后世沿襲之,至宋代郭茂倩編纂《樂府詩集》,仍將這兩種歸為《清商曲辭》。</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中歡娛之辭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調(diào)是哀傷的。這一方面因為在浪漫的、非禮的愛情關(guān)系中,受阻被隔,空懷相思,或一晌貪歡,轉(zhuǎn)首負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傷的情調(diào);但另一方面,從審美趣味和娛樂性來說,也是由于傷感的情緒比歡娛的情緒更顯得優(yōu)美,更容易動人。美好的事物、真誠的感情受到破壞,不能實現(xiàn),會在人們心中喚起對它們的更為熱烈的向往與追求。其實不僅民歌,整個魏晉南北朝文學,都是以悲哀的情緒為主導(dǎo)的。</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幾乎都以女子和愛情為題材,有的寫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有的寫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有的寫情人分合的悲歡過程,有的寫男女分離的無限惆悵;還有的寫女子被男子所棄的無限痛苦……其中,《子夜歌》、《華山畿》、《讀曲歌》、《西洲曲》等,均是南方民歌中的佳作。在封建禮教壓迫的時代,這些作品描寫青年男女大膽堅決地談情說愛,這就具有沖擊舊禮教、開創(chuàng)新風氣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作為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的《西洲曲》,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潛稱在《古詩源》稱其為:“續(xù)續(xù)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則謂之曰:“言情之絕唱”。</p> <p class="ql-block">《西洲曲》最早著錄于南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后來被北宋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中。這首膾炙人口的樂府民歌,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豐富的美學意蘊,受到歷代欣賞者的喜愛。它譜寫的是一首純情的戀歌,通過描寫女子公對男主人公一年四季的執(zhí)著相思,展示其秀麗輕靈的外表美和真摯純潔的內(nèi)在美。</p> <p class="ql-block">《西洲曲》通過描寫季候特征和景物變化,用梅、蓮等清麗的意象營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其結(jié)構(gòu)精巧、婉曲,其語言清新、自然、蓄深婉,其音節(jié)流暢、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因此,許多人讀了這首《西洲曲》都贊不絕口、愛不釋手,例如,朱自清。他在其散文《荷塘月色》中就引用過其中的句子。</p> <p class="ql-block">這首《西洲曲》描寫了一位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從現(xiàn)實到夢境,對鐘愛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出鮮明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和純熟的表現(xiàn)技巧。</p> <p class="ql-block">《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樂府民歌中少見的長篇。全文感情十分細膩,女子從春至秋,想念,妝扮,等待,遙望,折梅一枝,采蓮一袖,花香人意,馥郁滿懷,悠悠入夢,幽幽醒來,聲情搖曳,楚楚動人?!俺錆M了曼麗宛曲的情調(diào),清辭俊語,連翩不絕,令人‘情靈搖蕩’?!薄段髦耷房芍^這一時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以前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chǔ)上,在建安時代興起了中國古代文人詩的第一次高潮。而此后,魏、晉樂府停止了對民歌的采集,文人詩也一步步雅化。雅化也是一種發(fā)展途徑,提供了許多新的東西,但也帶來文辭的艱深奧澀、繁復(fù)蕪雜,音樂感的破壞等等弊病。而南朝民歌的興起及其在上層的流播,再度把新鮮的血液輸入到文人創(chuàng)作中。于是從鮑照到齊、梁的文人詩,雅俗結(jié)合漸漸成為主導(dǎo)的方向,從而改變了面貌。另外,前面說過,南朝民歌與宮體詩的興起也有直接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南朝民歌繼續(xù)影響著文人的創(chuàng)作。最顯著的例子是李白。他的很多短詩,以語言清新自然見長,就是學習南朝民歌的收益。人所共知的名篇《靜夜思》,顯然是脫化于《子夜四時歌》秋歌中“秋風入窗里”一篇。直到清代為止,歷代文人模擬南朝民歌的現(xiàn)象,始終沒有斷絕過。</p> 北朝民歌 <p class="ql-block">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方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內(nèi)容豐富,語言質(zhì)樸,風格粗獷豪邁,其代表作《木蘭詩》等還入選了人教版教材,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北朝民歌,產(chǎn)生于黃河流域,歌詞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也有氐、羌、漢族的人民。歌詞有的是用漢語,有的是用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后被譯為漢語。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后由樂府機關(guān)采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歌辭的主要內(nèi)容,有的反映戰(zhàn)爭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蘭詩》),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愛情生活,有的描寫北方特有的風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內(nèi)容豐富,語言質(zhì)樸,風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氣絕體和七言古體及雜言體,對唐代的詩歌的發(fā)展有較大影響。北朝民歌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今存60多首。</p> <p class="ql-block">質(zhì)樸粗獷、豪邁雄壯,是北朝民歌最顯著的特色。這和北方的地理環(huán)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關(guān)系。北方?jīng)]有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濕潤的水網(wǎng),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在這單調(diào)之中,充分顯示出它的嚴峻、崇高、闊大。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大會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展,形成粗獷豪邁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原來都是以游牧為生的,社會結(jié)構(gòu)又有軍事化的性質(zhì)。游牧生活不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那樣安定,那樣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獲,而是充滿了變化和風險。各部落之間,也少有文化禮儀的虛飾,誰有力量誰就去征服。在與自然、與敵手的嚴酷斗爭中,造就了民眾的強悍氣質(zhì),他們不會喜愛南方人那種溫柔纏綿的歌。</p> <p class="ql-block">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樓和貴族宴會上由歌女們演唱的風情小調(diào),北朝民歌卻是在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產(chǎn)生的。有些題材,如戰(zhàn)爭生活、北地風光,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自然就有一種不同于南方歌謠的氣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單純寫景的作品,也比原來在南方之作來得雄壯。</p> <p class="ql-block">也正是因為北朝民歌產(chǎn)生的背景復(fù)雜多樣,所以盡管現(xiàn)存的數(shù)量較南朝民歌遠為少,所反映的生活內(nèi)容卻遠比南朝民歌來得廣泛,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北地風光、游牧生活的最著名的是《敕勒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b></p><p class="ql-block">敕勒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部落。據(jù)有些學者考證,敕勒川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渾沌蒼茫的景象,表現(xiàn)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后面描繪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點,大筆如椽,并且充分體現(xiàn)出人對自然的自豪。據(jù)《樂府廣題》說,東魏高歡攻西魏玉璧,兵敗疾發(fā),士氣沮喪,高歡令敕勒族大將斛律金在諸貴前高唱此歌,以安定軍心,可以推想它的音樂也一定是雄強有力的。</p> <p class="ql-block">北方游牧民族的社會組織原來是軍事化的,尚武是一貫傳統(tǒng)。進入中原后,雖生活方式、社會結(jié)構(gòu)逐漸改變,但民族精神仍舊勇悍好強。加上北朝戰(zhàn)爭不斷,更刺激了這一點。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對尚武精神的歌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男兒欲作健,結(jié)伴不須多。鷂子經(jīng)天飛,群雀兩向波。(《企喻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瑯琊王》)</b></p><p class="ql-block">前一首,以雄健的鷂鷹沖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兩側(cè)的形象,贊美真男兒敢以獨身敵眾的英雄氣概,足以感奮人心。后一首寫愛刀甚于少女,有一種獨特的情味。這里順帶提及《雜歌謠辭》中的《隴上歌》。這是漢族的歌,內(nèi)容系歌頌為抵御匈奴劉曜而戰(zhàn)死的陳安。語言樸素,內(nèi)容渾厚,也是相當出色的作品。<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長矛左右盤,十決十蕩無當前”,</b>寫得氣勢飛揚;<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b>顯出無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長期的戰(zhàn)亂,致使人民流離失所,甚或轉(zhuǎn)死溝壑。反映離鄉(xiāng)漂泊之悲,徭役、從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見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的一首樂府北朝民歌,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zhì)、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gòu)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zhàn)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tài),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tài),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與《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p> 《木蘭詩》讀后感 <p class="ql-block">《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蘭代父從軍、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北朝民風剽悍,尚武是一個時代的風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圍著閨房轉(zhuǎn),動輒就是針織女紅,而是和男子一樣習武練劍,弓馬嫻熟,武藝出眾。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就是這樣一位女子:“鬟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壘雙”。(《李波小妹歌》)受當時民風的影響,木蘭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后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了令許多須眉男子為之汗顏的巾幗英雄。</p> <p class="ql-block">木蘭這一藝術(shù)形象和僅僅是武藝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來,顯然更加嫵媚可愛,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樣具有尚武精神,武藝超群,不僅如此,在她身上還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其孝。聽到將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蘭十分著急,因為她上無兄長,沒有人能夠代替父親應(yīng)征,于是萌生了替父從軍的念頭:“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彼辉改赀~的父親去經(jīng)受征戰(zhàn)之苦,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辭別父母,踏上了征程,詩人只是用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二句,就寫出了木蘭見到“軍帖”的復(fù)雜心情,寫出了木蘭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焦慮和憂愁,表現(xiàn)出木蘭對父母的關(guān)愛和孝敬,一個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礎(chǔ),木蘭代父從軍,可謂是忠孝兩全。以女兒之身女扮男裝,和男子漢一樣戰(zhàn)場上與敵寇拼殺,既是為父盡孝,又是為國盡忠。她離開父母遠征,雖然不能膝前盡孝,但是卻用殺敵報國實現(xiàn)了對長輩的孝,而對國家的忠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再次是其勇。木蘭從軍之后,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奮不顧身:“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笔曛g,木蘭像真正的男兒一樣南征北戰(zhàn),身冒矢鏃,英勇作戰(zhàn),功勛卓著,表現(xiàn)出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抗敵御辱的愛國精神。</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其智。一個女孩兒家,和男子漢一樣征戰(zhàn)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兒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現(xiàn)其智慧的,則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祿。十二年的廝殺,木蘭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天子又是封賞、又是許官,若是尋常人物面對如此顯赫的功名利祿,恐怕早就對著皇帝佬兒三叩九拜山呼萬歲了。但是木蘭很明智,她可以為父盡孝,為國盡忠,卻不愿隨朝伴君,且不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駕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p> <p class="ql-block">木蘭代父從軍,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家。一旦戰(zhàn)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愿望則是回到家鄉(xiāng),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詩歌在簡約而凝煉地表現(xiàn)了木蘭的忠、孝、智、勇之后,著重描寫了她回歸女兒本色的天真快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碑斔砸簧砼畠簥y出來和昔日的戰(zhàn)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只此兩句,詩歌的喜劇效果盡數(shù)顯現(xiàn)出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伙伴的驚異和木蘭“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詼諧調(diào)笑中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p> 南朝民歌VS北朝民歌 相同之處 <p class="ql-block">1、都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后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xiàn)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是中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2、都反映了新的社會現(xiàn)實,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shù)形式和風格。</p><p class="ql-block">3、篇制短小,抒情多于敘事。</p> 不同之處 <p class="ql-block">1、南朝民歌多產(chǎn)生于商業(yè)發(fā)達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層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現(xiàn)存南朝樂府民歌的內(nèi)容比較狹窄,絕大多數(shù)是情歌,且多是女性口吻。</p><p class="ql-block">2、北朝樂府民歌,現(xiàn)存只有六十余首。由于北朝樂府民歌產(chǎn)生于長期處于混戰(zhàn)狀態(tài)的北方,又出于多個民族,因此反映現(xiàn)實生活比南朝要遠為深廣。</p><p class="ql-block">3、南朝民歌大量運用雙關(guān)語,也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吳歌的顯著特點。雙關(guān)語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同音異字的,另一類是同音同字的。</p><p class="ql-block">4、北朝民歌以反映戰(zhàn)爭、徭役和人民流離失所的詩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現(xiàn)壯烈犧牲、歌頌戰(zhàn)斗英雄。</p><p class="ql-block">5、北朝民歌數(shù)量雖然比南朝民歌少,但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p><p class="ql-block">6、北朝民歌語言樸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膽潑辣,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剛健豪放的風格,與南朝民歌的艷麗柔弱迥然不同,顯示出北方民族獨有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民歌是同一時代的產(chǎn)物,在歷史意義上來講,不僅僅是反映了我國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歷史狀況,更是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文學風格和藝術(shù)形式,是中國文學這個百花苑里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