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藝圃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古城西北閶門和金門之間的吳趨坊的文衙弄,位于小街深巷之中,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全園占地面積5.7畝,分住宅、花園兩部分。園子的布局是東宅西園。宅分五進,布局曲折。園在宅的西邊,取法自然、山水交融,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剛入門便見曲徑通幽。靜謐的世界,與外面的市井生活,僅有一墻之隔。繞過一個路口,隱藏在里面的藝圃門樓佇立在眼前,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入門,跌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走廊,碎石鋪就的路面,藤蔓爬墻,四月的藝圃,綠得格外厚重,那里的薔薇花越出圍墻,順著碧綠的藤蔓垂掛在墻面上,煞是養(yǎng)眼!</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蘇州拙政園、留園都有四時花卉,那藝圃卻是獨一份的。香草,棗樹、荷花最為知名,香草來自于藝圃的舊稱——藥圃,《楚辭·九歌·湘夫人》“辛夷楣兮藥房”,這里的藥,其實是白芷的意思。用于比德為君子、賢人的香草。藥圃顧名思義,就是種植香草的園子。藝圃有四面觀音蓮,一莖四花。但現(xiàn)已不存,也無法考證真假。</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蘇州絲綢同仁集資買下了藝圃,創(chuàng)建絲綢同業(yè)會館,并取詩經(jīng)“跂彼織女,終日七襄”之意,辟為“七襄公所”。</p> <p class="ql-block">世綸堂,名字為藝圃第二任主人,文徵明曾孫文震孟所起,明時父子或是祖孫相繼在中書省任職的稱為世掌絲綸。</p> <p class="ql-block">延光閣,現(xiàn)在蘇州園林中最大的水榭。整個水榭橫跨池塘的水面。整個園林清代后被據(jù)為他用,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整修重新開放。維修延光閣的工程獲得國家級的獎項,可見工程的施工難度之高。</p> <p class="ql-block">延光閣里面設有茶座,閑暇時分,品一杯香茗,與三五知己暢談人生,或是獨自遨游于書香之中,人生如此,夫復何求!</p> <p class="ql-block">步入乳魚亭,真不愧是蘇州園林里唯一遺留下來的明代建筑亭子,以結構獨特,美輪美奐的彩繪著稱,真有巧奪天工之感!旁邊一座假山,移步上去又見一亭,精妙絕倫,名喚:朝爽亭。有“翠竹繞亭幽,清風自然來"的意境。我縱觀四周,石條小橋,小荷初露,金鯉嬉戲,有“風吹葉動花搖逸,光影婆娑景斑駁”的曼妙。</p> <p class="ql-block">藝圃曾有“三萬頃湖裁一角,七十二峰剪片山”的美譽。藝圃以一大一小兩個池塘為水,以湖石為山。以湖石疊成絕壁、石徑。山水相映成趣,以求取法自然而求超越自然。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為情設,情因景現(xiàn),“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p> <p class="ql-block">藝圃的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穎堂。袁祖庚在蘇州擇地建造宅園,并懸匾額"城市山林",過隱士生活。袁祖庚以后,這個園子歸了文氏家族所有,主人是文震孟,文征明的曾孫,取名藥圃。從萬歷走到崇禎。文震孟罷官,復職,再罷官,最后病逝家中。八年后,他的弟弟文震亨為大明殉國,絕食而死。后人將藝圃外面的弄堂命名為文衙弄,也是為了紀念文氏家族。明亡后,在清初為明崇禎進士姜埰(號敬亭)所有,改稱"敬亭山房",又稱頤圃,后其子姜實節(jié)更名"藝圃"。至道光年間為綢緞業(yè)七襄公所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來自景區(qū)介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