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中才老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從小就喜歡文學,也曾夢想將來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那時,最崇拜的作家并不是名家,因為還不了解什么名家。那時最崇拜的作家叫胡遠,是我們莊南二里地大胡村人。 胡遠出生于1930年9月,1947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年輕時曾任閆坊區(qū)情報站大湖村分站通訊員,隨同閆坊區(qū)小隊民兵,在小清河一帶抗擊過北犯的國民黨軍。1950年代末,這位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胡遠,竟然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小清河上的風云》。這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胡遠在十里八村名聲大振。因為是鄰村人,寫的是家鄉(xiāng)事,又正值我剛剛能讀得了小說,所以讀起來就感到特別親切。</p><p class="ql-block">我喜歡小說,卻從來不敢像胡遠那樣鼓起勇氣寫小說。因為我慣于直線型思維,腦子不太會拐彎,什么一條線、兩條線、主線副線平行線,什么插敘、倒敘、伏筆,攪得腦子里一鍋粥,稀里糊涂。更難的是編故事,要新奇、曲折、復雜,什么矛盾沖突、典型環(huán)境、人物性格、情節(jié)發(fā)展、細節(jié)描寫、人物刻畫等等,粗粗一想,腦袋都會變大。</p><p class="ql-block">因此,我比較喜歡散文。那時,學識淺,對散文的理解和認識也十分膚淺。認為無非是寫景、抒情、言志, 篇幅短,情節(jié)簡單,不要編故事,寫起來順手、自由??汕那脑囍鴮戇^幾次后,才漸漸明白遠遠不是那么回事??粗菀?,做起來難。這是我很早以前就給散文認定的突出特點。至今,我的這個觀點仍未改變。</p> <p class="ql-block">《解放軍文藝》1973年11期封面。</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教我寫散文的人,是著名的軍旅作家王中才老師。1973年6月起,我們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yè)進入畢業(yè)前創(chuàng)作實習階段,我與邱復興、竇益山、孫洪玉分到《解放軍文藝》社實習,學習文學編輯和文學創(chuàng)作。竇益山和孫紅玉去了“小說編輯組”。我和邱復興到了“散文和報告文學編輯組”,在紀鵬(組長)、王中才、袁厚春、雷抒雁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學習散文和報告文學的編輯與創(chuàng)作。第一步是學習選稿,時間是一個月,任務是從大量的來稿中選出能用的稿件交給老編輯編用。當時,《解放軍文藝》不僅是全軍唯一的文藝刊物,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全國發(fā)行的文藝刊物,來稿很多,軍內(nèi)軍外都有,老作者、習作者,水平參差不齊。我每天閱讀大量的來稿,做著沙里淘金的工作,這對應用所學的文學知識,提高文學鑒別能力,很有幫助。第二步是學習編 稿,時間也是一個月,任務是挑選出好的來稿,向指導老師匯報選材理由和編用意見,征得同意后開始編輯工作。然后, 將編好的稿件送指導老師把關(guān),再由組長紀鵬在每月的全社編前會上匯報題材,經(jīng)編前會同意后,正式列入編用計劃。接下來,從編輯、改稿件直至校對清樣,整個出刊的全過程從頭至尾實習一遍。第三步,是學習創(chuàng)作,時間還是一個月。當時,《解放軍文藝》社正好有一個創(chuàng)作計劃,即為了紀念毛主席號召“一定要根治海河”十周年,要創(chuàng)作一批以治理海河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于是,社長胡奇決定,由王中才老師率領(lǐng)我們四名實習生,在河北省軍區(qū)的配合下,深入海河流域采訪,并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一批以治理海河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我們一行先到石家莊,與河北省軍區(qū)政治部文化干事郭建英匯合,住在河北省軍區(qū)招待所。郭建英同志16歲(1950年)參加人民志愿軍,上過朝鮮戰(zhàn)場。她個頭不高,大眼睛,俊美,活潑,開朗,熱情,大方,既負責創(chuàng)作小組的保障工作,又是創(chuàng)作小組成員,參與采訪與創(chuàng)作。在聽取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對治河情況的介紹以后,創(chuàng)作小組即分散到各地采訪。我一個人揣著一張《解放軍文藝》社的介紹信,開始了漫長的海河之旅。由石家莊至衡水、至德州、至東光、至阜城,最后在滄州與王中才老師他們會齊,開始構(gòu)思創(chuàng)作提綱。</p> <p class="ql-block"> 《解放軍文藝》1973年11期目錄。首篇是王中才老師的《海河紀行》,第二篇是本人的《車輪滾滾》。</p> <p class="ql-block">海河流域,包括河北省的中南部和山東省的北部。其特點是支流多,水系復雜,入海主河道只有海河一條,且流徑短,河道淤塞嚴重。從太行山急泄而下的洪水,通過眾多的支流,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匯入流徑很短的主河道,超出主河道的泄洪承受能力,造成頻繁的洪澇災害。鑒于海河幾乎年年為患百姓,毛主席于1963年11月17日發(fā)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此后,每年冬春季節(jié),都有幾十萬或上百萬治河民工,涌向治河第一線。趕著大車的,牽著毛驢的,推著小車的,挑著擔子的,人歡馬叫,車輪滾滾,揚塵蔽日,浩浩蕩蕩。那場面,決不亞于當年百萬支前大軍下淮海的壯觀情景。它所展示的,是我們民族面對自然災害時團結(jié)抗爭、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是我們民族鋼鐵般的肩膀和不屈的脊梁,是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歷史力量。在一股湃湃激情的驅(qū)使下,我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完成了特寫《車輪滾滾》,得到王中才老師和胡奇社長的認可,發(fā)表在《解放軍文藝》1973年第11期上。因此說,王中才老師是教我寫散文的第一位老師。我從不敢說跟著王中才老師走進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大門,因為即使學習一輩子,也未必能夠真正入門。但是,我卻可以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說:是王中才老師給了我知識、勇氣和信心。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永遠忘不了,是王中才老師教會我寫散文。</p> <p class="ql-block"> 王中才老師,1976年主持福州軍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時在廈門前沿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結(jié)束在《解放軍文藝》社的實習,從北大中文系畢業(yè)回到部隊后,雖然有空便學著寫寫散文,卻一直沒有什么大的造化。在《前線報》上發(fā)過一篇《海樹》,還讓劉靄庭編輯給改成了“小小說”。在《福建日報》上發(fā)過一篇《連心鎖》,也讓編輯給改成了“特寫”。由此可見,我的習作定是沒有什么散文的味道與特色。</p><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哪一天記不清了,直工處處長李文生告訴我一個消息,《解放軍文藝》社的王中才同志,要在福州軍區(qū)開辦一期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王中才同志已經(jīng)到了軍區(qū)文化部,并特意打電話給處里,希望處里能派我去參加培訓。李處長說,處里已經(jīng)同意我去參加培訓,要我按時趕赴93師招待所報到。我正苦于無人指導,無法提高呢!恰巧,我的老師就來了,而且還點名讓我參加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我內(nèi)心的感覺,就如同久旱喜逢及時雨,又高興,又感激。</p> <p class="ql-block"> 王中才老師(前排右二),夏衍緒干事(前排右三)與創(chuàng)作培訓班部分學員在廈門前沿合影留念。后排右三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趕到同安93師招待所,見到面帶微笑和靄可親的王中才老師后,我心里自然又是好一陣激動。在這里,結(jié)識了一批 朝氣蓬勃的培訓班同學:福州軍區(qū)后勤的王健如,福州軍區(qū)空軍的周鐵人,海軍福建基地的黃傳會,85師的張魯濱,92師的艾青峰、炮三師的楊萬青,等等。他們個個都具有兩棲作戰(zhàn)的本領(lǐng),既能搞文學創(chuàng)作,又能搞新聞報道,稱得上是各部隊的精英人物。能夠與他們在一起探討問題,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我受益匪淺。如今,雖然說幾十年過去了,可當我再次翻閱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的花名冊時,止不住一股激情在內(nèi)心翻涌。現(xiàn)將1976年3月福州軍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人員花名冊刊錄如下:</p><p class="ql-block">主講人:《解放軍文藝》社散文報告文學組王中才編輯。 </p><p class="ql-block">領(lǐng)隊:福州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夏衍緒干事。 </p><p class="ql-block">學員: 張傳桂,29軍通信連,副政指,1968年3月入伍,黨員,26歲。32303部隊27分隊。</p><p class="ql-block">張魯濱,85師253團,排長,1970年1月入伍,黨員,23歲。32343部隊54分隊。</p><p class="ql-block">艾青峰,92師275團,炮連戰(zhàn)士,1973年1月入伍,團員,21歲。32436部隊78分隊。</p><p class="ql-block">陳登來,93師277團,班長,1973年入伍,黨員,20歲。32448部隊84分隊。</p><p class="ql-block">雷勉回,93師279團,戰(zhàn)士,1975年1月入伍,團員,22歲。32449部隊83分隊。</p><p class="ql-block">朱林,93師炮團,指揮連戰(zhàn)士,1974年1月入伍,黨員,22歲。32450部隊82分隊。</p><p class="ql-block">楊萬青,炮3師17團,報話員,1974年1月入伍,團員,20歲。32442部隊52分隊。</p><p class="ql-block">張瑞林,井岡山軍分區(qū),干事,1968年2月入伍,黨員,28歲。井岡山軍分區(qū)宣傳科。</p><p class="ql-block">黃肇嵩,贛州軍分區(qū),干事,1969年4月入伍,黨員,29歲。贛州軍分區(qū)宣傳科。</p><p class="ql-block">張金禮,守備1師4團,排長,1971年入伍,黨員,23歲。福安32819部隊65分隊。</p><p class="ql-block">曾方忠,福州軍區(qū)通信團,駕駛員,1974年1月入伍,團員,22歲。32170部隊83分隊。</p><p class="ql-block">王健如,福州軍區(qū)汽車2團,修理連車工,1973年1月入伍,團員,22歲。32264部隊72分隊。</p><p class="ql-block"> 朱允祜,??照尾?,干事,1961年7月入伍,黨員,34歲。??照尾课幕?。</p><p class="ql-block">周鐵人,??展こ瘫?團,政治處書記,1970年1月入伍,黨員,27歲。江西九江87430部隊2大隊。</p><p class="ql-block">黃傳會,海軍福建基地岸炮3營,排長,1970年1月入伍,黨員,27歲。福建連江黃岐37845部隊62分隊。</p> <p class="ql-block"> 王中才老師(二排左一),夏衍緒干事(二排左三)與創(chuàng)作培訓班部分學員在廈門前沿合影留念。站立最后邊的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培訓班的教學計劃是:先在93師招待所集中授課,由王中才講授散文的基本知識和散文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成幾個創(chuàng)作小組,下到93師所屬各團體驗生活,收集挖掘創(chuàng)作題材,拉出創(chuàng)作提綱。此后,全體人員在廈門集中,參觀鄭成功紀念館及胡里山炮臺等地,走訪前沿小嶝島軍民,接受愛國主義和光榮傳統(tǒng)教育。最后 ,全體人員乘火車到福州軍區(qū)一所(梅峰)住下,逐個匯報創(chuàng)作題材和創(chuàng)作提綱,先由大家評頭論足,最后由王中才點評 ,可取的提出修改意見和要求,不可取的指明問題所在,推倒重來。對創(chuàng)作主題有明確要求:立足現(xiàn)實,反映學習無產(chǎn)階專政理論和反擊右傾翻案風。</p><p class="ql-block">我曾經(jīng)跟王中才老師學習過散文創(chuàng)作與編輯,知道他的文學功底深厚??墒牵犃怂v授的“散文討論”以后,還是有一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覺。或許,是他的散文功力又有了新的增進。也或許,是我有了些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后,對他的授課內(nèi)容理解更深。為了撰寫這篇文稿,我又翻出了當時的聽課筆記。幾十年過去了,望著那別具風格的授課題目“散文討論”,望著自己年輕時那稚嫩的字體,我感到似乎比當年更加親切。我甚至有些感激自己,感激自己保存下了這份筆記,更感激自己保存下了一份感情,一份老師對學生的關(guān)愛與期望之情,一份學生對老師的崇敬與信賴之情,一份千古不變的純潔而又崇高的師生感情。為了重溫這份崇高的師生感情,現(xiàn)將王中才老師授課的主要論點摘錄如下:</p><p class="ql-block">散文討論:</p><p class="ql-block">一、散文的涵義和作用。</p><p class="ql-block">最初,文學體裁分兩大類:韻文,散文。散文有感而發(fā), 比較及時,比較鋒利。它短小、精悍,有戰(zhàn)斗性。</p><p class="ql-block">二、散文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散文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情緒。思想鋭利,感情充沛;取材新穎,篇幅短??;手法靈活,結(jié)構(gòu)精巧;針對鮮明,戰(zhàn)斗力強。散文第一人稱的居多,因為它可以直接說出作者的話。 散文的取材要新鮮,但取材不要多。</p><p class="ql-block">三、散文的類型。</p><p class="ql-block">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論述散文。</p><p class="ql-block">記敘散文接近于小說,以記人敘事為主。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jié)。間以議論和抒情,借以更明確地表達主題。但它不像小說一樣多側(cè)面、多層次地刻畫人物,而是抓住人物最典型的一個側(cè)面,一個特點展開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就要很重視人物的語言、出場。它的情節(jié)不像小說那么錯綜復雜。它還需要議論和抒情。</p><p class="ql-block">抒情散文近似于詩。散文要有詩意,可以說是不押韻的詩,往往是直抒胸懷,輔助以寫景,寫物。</p><p class="ql-block">論述散文近于評論。以議論為主,思想鮮明,筆鋒犀利, 帶有一些警句的語言,哲理性的語言,間以寫點事,寫點景, 寫某種東西,借題發(fā)揮。</p><p class="ql-block">四、散文寫矛盾問題。</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要有矛盾,但散文寫矛盾又有它的特點。散文要有它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記敘文可以直接寫到矛盾。再就是文章中本身沒有矛盾,但它針對社會上某種錯誤觀點,這也是一對矛盾。還有兩種思想的交鋒,不一定是兩個人物在發(fā)生矛盾。</p><p class="ql-block">重溫當年王中才老師講授的這些論點,回顧自己這些年來散文寫作的體驗,我發(fā)現(xiàn)這些授課內(nèi)容至今對我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許多方面,我今后還需要継續(xù)努力。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磥?,這話確有它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王中才老師與創(chuàng)作班學員在廈門鼓浪嶼登高望遠。</p> <p class="ql-block">但是,集中授課結(jié)束后的創(chuàng)作活動,對我來說卻是一段并不愉快的記憶,甚至可說是痛苦的記憶。以至于,我在構(gòu)思 這篇文稿時,突然冒出了個標題:“同安不安”。因為在那段子里,我整天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煩躁不安。 當時,我和楊萬青、雷勉回三人組成一個小組,由我任組長, 下到93師炮團挖掘題材,構(gòu)思提綱。除去偶爾找戰(zhàn)士們開開座談會以外,大多數(shù)時間便是關(guān)在招待所的房間里,開始了一種 “硬憋”式的散文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真正是硬憋。回顧自己的寫作經(jīng)歷,不論是寫散文、寫消息、寫通訊、寫評論,還是寫理論文章、寫學術(shù)論文、寫經(jīng)驗總結(jié),最累、最苦、最艱難的一次,就是在93師炮團招待所的那次硬憋。那真的是異常困難,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仍舊是滿腦子混亂,既找不到突破口,更理不出什么線索。后來,回頭細想才醒悟,最大的困難是受創(chuàng)作主題的局限。在那個年代,對散文創(chuàng)作乃至一切文藝創(chuàng)作,有兩條根本性的原則要求:一是必須學習樣板戲;二是必須將塑造無產(chǎn)階級的英雄人物作為根本任 務。這兩條其實是一回事,就是要像樣板戲那樣,按照“三突出”的原則,塑造無產(chǎn)階級的英雄人物。寫人物本來就不是散文的長處,何況是塑造英雄人物。更困難的是,在我所接觸到的人物中,找不出“高、大、全”的無產(chǎn)階級英雄人物。見都沒見過,你怎么寫?還有,按照這一原則,培訓班對創(chuàng)作主題的要求是:立足現(xiàn)實,反映學習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和反擊右傾翻案風。這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塑造出學習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或者是反擊右傾翻案風的無產(chǎn)階級英雄人物。而這樣的英雄人物,我沒有見到過生活原型,除去關(guān)在房間里硬憋,還能有什么高招?</p><p class="ql-block">我感到絕望了。開始怪自己笨,不會編,不會塑造。因為同小組的楊萬青,已經(jīng)塑造出了一個學習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的小英雄,外號叫做“小剛鉆”。講的是一名農(nóng)村入伍的文化不高的小戰(zhàn)士,如何克服困難,像金剛鉆一般鉆研《哥達綱領(lǐng)批判》、《國家與革命》等等。眼見他人的鍋都快燒開了,而自己卻還沒找到柴,心里怎么能不急?不煩?我正急得打轉(zhuǎn)轉(zhuǎn),偏偏那位雷勉回老是來打擾。小雷是來自野戰(zhàn)部隊的新戰(zhàn)士,很老實,組織紀律觀念又極強。創(chuàng)作組規(guī)定外出必須請假,他機械得連大小便都跑來請假,規(guī)規(guī)矩矩地敲敲門 :“報告組長,我要去小便。”開始,我尊重他的組織紀律觀念,強忍著沒發(fā)火??蓭状我院?,我實在是煩透了,就說: 你怎么就不知道什么是原則,什么是靈活?像你這種性格怎么搞文學創(chuàng)作?我就夠笨了,你比我還不靈活。我都快憋傻了,你能憋出個什么?”</p> <p class="ql-block"> 王中才老師(前排右三),夏衍緒干事(前排右四)與創(chuàng)作培訓班全體學員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前合影留念。二排左二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果然,楊萬青最聰明,最靈活。不但靈活,甚至稱得上是豪放、浪漫,頗有點“斗酒詩百篇”的太白遺風。他塑造的《小剛鉆》,后來在《解放軍文藝》上發(fā)表。雷勉回最機械 ,什么也沒有寫出來。我比雷勉回略強,憋出了篇《校園燈光》。 之所以將目光重新轉(zhuǎn)回大學校園,是因為從部隊里實在是找不出學習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和反擊右傾翻案風的英雄,只好去校園里塑造一個工農(nóng)兵學員與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作斗爭、 反擊右傾翻案風的英雄。</p><p class="ql-block">《校園燈光》的草稿拿給王中才老師看時,他開始還點了點頭,蠻欣賞的樣子??山酉氯ィ瑓s是邊看邊搖頭。最后,他的點評是:開頭部分寫得不錯,有點抒情的味道。中間部分寫得很粗,只是敘述過程,缺少情節(jié),更沒有細節(jié)描寫,不像散文,要大改。后邊部分都是議論加口號,空洞、枯燥,根本不是散文,要推倒重來。</p><p class="ql-block">能夠在王中才老師的指點下寫出一篇散文,不僅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和提高,而且還有機會在 《解放軍文藝》上發(fā)表。因此,我很想大改,也很想推倒重來 。我也試著大改過,試著推倒重來過??墒牵趺创蟾囊哺牟怀鰜?。最終,《校園燈光》沒有點亮。</p><p class="ql-block">然而,這次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卻讓我得到了另外一種收獲。它使我認識到:散文來源于生活,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痛脹腦袋的硬憋。硬憋是自我摧殘,而不是散文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 《小清河上的風云》,胡遠著。</p><p class="ql-block"> 胡遠, 男,漢族,山東省博興縣閆坊鄉(xiāng)大湖村人,1930年9月20日出生,1947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先后任閆坊區(qū)情報站大湖村分站通訊員,蒲臺縣龍居區(qū)團委委員,濱縣團縣委干事,中共曲阜市委黨校副校長。1989年離休,1997年10月逝世。胡遠早期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小清河上的風云》曾產(chǎn)生較大影響</p> <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王中才老師在老山前線采訪。</p><p class="ql-block"> 王中才,山東寧津人。1940年出生。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yè)于天津財經(jīng)學院。1961年應征入伍,歷任戰(zhàn)士、副班長、軍機關(guān)干事、秘書,總政《解放軍文藝》散文組編輯、副組長,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主任,專業(yè)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196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散文詩集《曉星集》、《光斑集》散文集《何處覓天涯》、《朔方履痕》,中篇小說集《龍鳳硯傳奇》、《希里免克的傳說》,中短篇小說集《三角梅》,長篇報告文學《戰(zhàn)神的橄欖樹》,長卷散文《黑色旅程》等。短篇小說《三角梅》獲1982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最后的塹壕》獲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及第二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王中才同志于2019年9月3日在沈陽逝世,享年79歲。</p> <p class="ql-block"> 夏衍緒站長。</p><p class="ql-block"> 夏衍緒,江西廣豐人,1943年8月出生 ,1963年8月入伍,1966年1月9日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99年8月批準退休,2007年移交至銅盤軍休所。歷任通信8團訓練隊戰(zhàn)士,福州軍區(qū)政治部影工作站干事,南京軍區(qū)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福州中心站站長等職。</p> <p class="ql-block"> 此文原載本人作品集《登高望太平》,海風出版社,1999年出版。2022年7月25日修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