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個人絕不應該忘記最初哺育自己的那塊土地”</p><p class="ql-block"> ——題 記</p> <p class="ql-block"> 家鄉(xiāng)的那棵紅棗樹</p><p class="ql-block"> 伴著我曾住過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有過多少童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記著我曾走過的路</p><p class="ql-block"> 當初離開家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棗樹花香開滿枝頭</p><p class="ql-block"> 每當我孤獨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就想起家鄉(xiāng)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 繁星滿天的一個深夜,突然失眠的我百無聊賴。捧一本書在手,竟也少了素日興趣?!班?,嘟——”聲音響過,手機屏幕亮起。懶散地拿起,緩慢地打開,寡然地“暢游”微信朋友圈,見一友人發(fā)“晚安!”祝福,并附有一首歌。打開來聽,是陌生的《家鄉(xiāng)的紅棗樹》。舒緩悠揚的旋律,深情款款的歌詞,優(yōu)美甜潤的歌唱,猶如一股清涼纏綿的溪水,緩緩流進心田。一遍、兩遍,既然欲罷不能干脆就設置成循環(huán)模式,讓這首歌通過耳機,溫情地“按摩”耳膜。</p> <p class="ql-block"> 聽著聽著,故鄉(xiāng)的那片棗樹林,就從記憶深處款款地浮現(xiàn)出來,并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萌芽、開花、結果··· 隨即而來的是心潮如大海波濤般翻滾,思緒似高天白云般飄蕩。</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憶家鄉(xiāng)棗樹,竟也想起魯迅《秋夜》一文來。二十多年前初讀此文,便被文章不尋常的起句所震撼,并一度被縷縷情思牽引,走回故鄉(xiāng)那片棗樹林。當時雖沒有把那份懷想寫成文字,但被點燃的那撮火苗卻一直燃在心里。也許是人過五十愛懷舊,抑或是離故鄉(xiāng)越久懷戀越深的緣故,這次,就在這萬籟俱寂之夜,隨著紅棗樹歌曲的深情旋律,我情不自禁打開了電腦······</p> <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原屬河北邯鄲縣。6年前縣被撤銷后并入邯鄲市。生養(yǎng)我的那個小村莊叫劉張莊,位居所屬邯山區(qū)的最南端,百米開外就是磁縣屬地。村子人家不到百戶,一條六七百米長的街道貫穿東西,把村子一分為二。在村西,確切說是西南一隅,即在我家門前一百多米的地方,是一片十多畝地的棗樹林,約有五六十棵棗樹。另外還有二三十棵,散長在村東村南的田間地頭,以及少數(shù)人家的院子里。自打記事兒起,棗樹就蓬勃在故鄉(xiāng)那片豐饒土地上,年復一年給鄉(xiāng)親們帶來喜悅的果實。棗樹樹莖都在十幾公分左右,高的超兩米,矮的也在一米五以上。那焦黑皴裂的形象,一如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鄉(xiāng)親。</p> <p class="ql-block"> 除種植棗樹外,村后(村北)長有一片高大的柳樹,村東土路兩側則是挺拔的白楊。村西面積不大的蘆葦蕩里,也蓬勃著七八棵俊秀的大柳樹。一年之中多半時間,村莊都被綠色掩映著,給鄉(xiāng)親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蔭涼的眷顧。如果說楊柳似剛強的父親,日夜守護著可愛家園,而棗樹則像慈愛的母親,年年為兒女帶來幸福的甘甜;如果說鄉(xiāng)親們對楊柳樹的期盼是快快長高,早日成為可用之材,而對棗樹的熱望則是多多結果,一年勝似一年甜。</p><p class="ql-block"> 在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給棗樹起了許多綽號,有的說“像黑不溜秋的壯小伙”,有的稱“是慢性子的大姑娘”,有的叫“多子多福的老大爺”。</p> <p class="ql-block"> 說它黑,是因為“樹皮粗皴而焦黑”;說它壯,是因為樹干較其它樹種堅硬,就是狂風暴雨把樹連根拔起,枝干都不會被輕易吹斷,可謂“鋼筋鐵骨”。論挺拔偉岸,棗樹比不上白楊;論阿娜多姿,棗樹比不上柳樹。其枝干也多是枝杈雜亂,長短橫生,頗有些“不倫不類”。“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皮似皴鬼手······”也只因為棗樹粗皴和樹干不宜折斷,就特令我與小伙伴們待見?!皹淦ぴ健疂胶门馈薄N覀兇蠖际窃跅棙渖蠈W會爬樹的,而且無數(shù)次爬上樹后,攀著細枝比膽量,看誰攀的最高時間最長。因爬棗樹,我的褲子不知多少次被磨破,氣的母親揚言不再給我縫補,“不怕丟人你就露著腚出門吧!”有一次,比誰一口氣上下樹次數(shù)多時,我大腿內側和肚子被磨出了血,走起路就像鴨子一樣叉巴著腿。還有幾次我與小伙伴們斗膽,不小心“扒斷”細樹枝從近三米高空跌落,好在土地比較“喧和”,也好在“費氣”的我已是“久經(jīng)磨礪”“皮糙肉厚”,摔地下后“齜牙咧嘴”一會兒,便又在小伙伴的哄笑聲中,勇敢地爬了起來······樹上樹下,刻錄下我們無數(shù)次嬉鬧的身影和歡快的笑聲。</p> <p class="ql-block"> 杜甫有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如果將第二句改為“棗樹初醒始發(fā)芽”來形容棗樹,我看也蠻合適。是的,棗樹的“蘇醒”與“發(fā)芽”,并不跟隨春天的腳步,而是靜等春季將盡百花開始凋敝時,它才從冬眠中睜開惺忪的眼睛,粉墨登場,開始萌芽。萌芽也似少女一般羞羞答答。先是彎彎曲曲的枝干由原來的灰黑漸變?yōu)榍寤?。不幾天,枝干長出細長柔韌的綠枝條,接著枝條上顯露出細小而微黃的顆粒,似人們清晨醒來后眼角上的“眵目糊”。這是棗樹最初的嫩苞。幾天后,嫩黃的葉芽便拱了出來。如站在一定距離觀看樹冠,似朦朧著一層淡綠色的云煙。慢慢地,嫩芽變成樹葉。約一個月之后,樹葉完全成型,整個樹冠便被包裹上了閃亮的青綠,樹下也浮現(xiàn)出斑駁的綠蔭。這時候,在“發(fā)育”成熟的深綠色葉子之間,開始滋生出小米粒一樣的東西,這便是棗樹的花骨朵了。也就是兩三天時間,花骨朵競相開放,一簇簇金黃色的五瓣棗花便密匝匝地擠滿枝頭?!盎[籟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p> <p class="ql-block"> 棗花不像桃花那樣驚艷奪目,也不如梨花那樣風姿卓著,它身形太小小到一點兒都不起眼,一點兒都不明媚鮮艷,但這也正是棗花最奇異之處。正如北宋詩人王曙所贊美的那樣,“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靶δ档と缍反螅怀梢皇掠挚罩??!痹谖已劾铮瑮椈ú粌H能成實,而且其香清新甜蜜,醇厚濃郁。我和小伙伴特別喜歡在棗花盛開的日子鉆進棗林,枝影婆娑之下,或用“土坷垃”互相扔打,或頭戴柳枝編織的“偽裝帽”爬到樹上“藏老某”。溢滿原野的醇香,不光吸引著我們這些“野小子”們,也引誘者野蜜蜂和美麗的蝴蝶來此翩翩起舞。棗花盛開期只有短短幾天,隨著棗花在空中飛舞,并最終飄一層金黃覆蓋大地,坐果便開始了,大小先是如小米粒,爾后就是綠豆、花生米······這是盎然的生機,也是鄉(xiāng)親們對甜蜜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巴デ鞍嗽吕鏃検?,一日能上幾千回”。“棗欲初赤時,人從四邊來”。古人的這些詩句,形象地描繪出了棗子快熟時悠然浪漫的情景。進入大暑,當柔枝上的棗長到鵪鶉蛋大時,個頭就算基本足實了。這時已進入最炎熱的季節(jié),炙熱的太陽光親吻著果實,并在光合作用下,把無限摯愛與甜蜜注入果實之中。也就從此時起,我與小伙伴們那顆貪吃的心,便開始蠢蠢欲動了,上樹的次數(shù)也頻繁了起來。盡管果實還清淡寡味,但我們還是會忍不住摘幾顆塞進“清湯寡水”的肚子里。</p> <p class="ql-block"> 當然這個時節(jié)爬棗樹還有一個“使命”——“粘知了”。我們在長棍頂部綁上一根細柳枝,再把麥粒用嘴嚼成黏黏糊糊的面筋粘在柳條上,爾后支棱起耳朵瞪大眼睛尋找樹上的“獵物”,如果棍子夠不著,就爬到樹上以縮短距離。隨著日子日益靠近秋分,果實也由青開始變黃,向著太陽的一面逐漸泛起“紅潤”。也許是糖分增加了果實分量,它們將枝條壓彎了下去,如同長蒜辮一般,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堪重負。這時,生產(chǎn)隊就安排專人開始看守棗樹了。長在自留地的棗樹,其主人也提高了看護警覺性。雖然當時尚處“饑饉”年代,人們肚子里大都“缺食兒”,但大家集體意識很強,也很守規(guī)矩,大人們是很少有“偷摘”行為的。</p> <p class="ql-block"> 而我們正處于懵懂狂野的年齡,每每看到樹上瑪瑙一般滾圓的大棗,想到它的脆甜,想到它既能解渴又能充饑,便很不自覺地“饑腸轆轆”起來,口水也開始“泛濫”。于是,我們便把長在玉米地里的棗樹當成了對象,趁著看守人員不在,偷偷溜進玉米地,躡手躡腳爬上樹,快速地揀最大的摘上十幾二十顆(也不敢多摘)裝進衣服兜。其實看守也多次發(fā)現(xiàn)過我們,但他知道我們是一幫正處“費氣”年齡的孩子,于是,他要么假裝沒看見,要么就“幽默”地高喊一句:“記得摘幾個解解饞就行了!”聽到喊話,我們便會迅速從樹上“出溜”下來··</p> <p class="ql-block"> 棗終于紅了!打棗的日子也終于到了!這個時候玉米已全部刈割完畢,唯有一棵棵掛滿紅果實的棗樹,矗立在湛藍天空之下。每到這天,全村就像過年一樣,大人小孩一起拿著竹竿和“臥單”(床單),直奔棗樹下。把“臥單”鋪好后,有的直接用竹竿子敲打樹枝,有的爬到樹上使勁搖晃樹枝,棗便像下冰雹一樣從天而降,滿地骨碌碌亂滾。孩子們嘴里一邊吃著棗(打棗時是可以隨便吃的),一邊追撿地上的棗,有的不小心被落下的棗砸了腦袋,干吼幾聲見大人不搭理,就自己在疼處揉一揉接著撿。敲打樹枝的啪啪聲,搖晃樹枝的嘩嘩聲,人們喜樂的歡笑聲,此起彼伏,灑滿了整個樹林。待全部打完并把所有棗集中到一起后,按照每家人口多少,以洗臉盆為計量單位開始分棗。望著小山似的那堆紅棗,不少人拍著剛吃飽棗的肚子,開心地笑著。</p> <p class="ql-block"> “妙味宜天人,色香絕凡俗”。許多家庭往往先把棗拿到房頂上曬干,爾后再好好保存起來。在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視紅棗為“仙果”,他們不僅把紅棗當作祭神祭祖的貢品,也當作姑娘或兒媳婦生孩子坐月子熬小米粥時的補品,還把它用作走親訪友時的禮品。記得有一年跟著大人們鬧一新媳婦“洞房”,看見新郎的母親和嬸嬸將紅棗與花生一起,放在每條新被子的四個角,炕上已鋪好的被子口也是向上。期初我們不知道啥意思,還想著掏出來吃了,后經(jīng)大人提醒,才知道那是期盼“早生貴子”的意思。至于被子口為何朝上,記得一位叔叔當時拍著我的腦袋說:“等你小子長大后‘信了秀的’(邯鄲土話娶媳婦的意思)就知道啦”!隨即,鬧洞房的大人們便笑聲一片?!?lt;/p><p class="ql-block"> 不僅如此,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糕”?;ǜ庖话惴侄鄬?,且在每一個花瓣上都會“摁”上一個棗,寓意步步升高,紅紅火火,甜甜蜜蜜。不僅春節(jié)時做花糕,平時娶媳婦、出嫁閨女或者家里生了小孩時也要做,棗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作料”。</p> <p class="ql-block"> 也正因為棗是如此之好,如此之珍貴,我對棗樹上的“漏網(wǎng)之魚”是絕對不會放過的。每年打完棗后,總會有個別棗被“遺留”在樹上。有的可能是“發(fā)育”的遲長的慢,打棗時尚小,打棗的人就有意把它留在了樹上;有的因是長在了最高枝杈上,打棗人夠不著也晃不下來,只能對它“長之任之”。多天之后,這些棗就會成熟變紅,而此時,樹上的葉子已基本掉光,仍懸掛在光禿禿高枝上的紅棗,就顯得格外耀眼,格外親切。秋日的高天往往碧藍如洗,反而把樹上的那抹“棗紅”映襯的艷麗無比。雖然那時自己年紀尚小,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對這種秋色的贊美,但心里卻是非常喜歡的,希望這樣的秋色能多留些日子。可同時心里也清楚,我不上手別人也會上手的。因此,我就發(fā)揮善于爬樹的特長,拿著竹竿子爬上樹把它們打下來。對長在樹尖上實在夠不著的,就用“彈弓子”打,有的需要十幾次才能打準。不知是否在樹上多吸收了幾天營養(yǎng)的緣故,這些棗特別甜,我往往是隨打隨吃,但會留幾顆又大又紅的給母親和弟弟。</p> <p class="ql-block"> 唐朝詩人白居易詩云:“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須此材”;宋詩人王安石也寫道,“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這是我多年后才讀到的詩句,但深感詩人對棗樹的稱贊寫的準妙。如果說鄉(xiāng)親們對紅棗是情有獨鐘,而對棗樹本身也是喜愛有加。這不僅僅是因為紅棗產(chǎn)于棗樹,也是因為棗樹本身還有許多的用途。幾乎每個家庭的蒜臼子、搗蒜錘、搟面杖、棒槌、切菜板等諸多生活用品,大都是由棗木做成的。小時候我不知道蜂蜜是什么,參軍后方知蜂蜜是高級營養(yǎng)品,而且還了解到棗花蜜是蜂蜜品類中最好的。鄉(xiāng)親們稱棗樹為“生命樹”“糧食樹”“寶貝樹”,也就毫不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 “忽憶故鄉(xiāng)樹,棗花色正新”。按說,眼下正是棗子飽滿成長,醞釀甜蜜的最佳季節(jié)??晒枢l(xiāng)的那些棗樹卻永遠消失了。它們腳下的土地,在我八十年代初參軍離家不久,就全部分給了個人,進而就變成了住房、廠房······不僅如此,就連那一棵棵高大俊秀的楊柳樹也消失了。記得參軍5年之后第一次回家探親時,看到的只是村頭路邊手腕粗的小樹,村莊不再是綠樹掩映,心中深感窅然。</p> <p class="ql-block"> 但我理解鄉(xiāng)親們,他們與我的所思所想是不一樣的。在我這個遠離故土已定居他鄉(xiāng)人的眼里,那些伴我長大的棗樹和楊柳樹,是我最深情的鄉(xiāng)愁和最美好的懷想。而在鄉(xiāng)親們看來,那些樹無法帶給他們最大的經(jīng)濟利益。不僅我記憶中的那些棗樹和楊柳樹消失了,小時候與我一起在樹上樹下打鬧的伙伴中,也有兩人因病去世,一人因車禍遇難,一人得了腦血栓。我永遠還念他們(它們)!</p><p class="ql-block"> 家鄉(xiāng)的那棵紅棗樹</p><p class="ql-block"> 兒時我愛過的戀人</p><p class="ql-block"> 隨著那蹉跎的歲月</p><p class="ql-block"> 你是否依然花香如故······</p><p class="ql-block"> 歌也渺渺,樹也渺渺,情也渺渺,思念也渺渺······</p> <p class="ql-block"> (圖片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