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稿 朱長洪</p><p class="ql-block">攝影 制作 山野情趣</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三棟樓</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59年的鄭州電纜廠是原一機部所屬國有大型企業(yè),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在廠區(qū)開工建設之前就進行了家屬區(qū)的建設,紅瓦青磚的1.2.3號樓是家屬院最早的三棟樓。據廠誌記載,這三棟樓僅用了三個月就全部完工。</p><p class="ql-block"> 據一些老職工回憶,當時電纜廠的規(guī)模是要建成亞洲最大的電纜廠,建廠初期邊建設,邊招工,邊生產,陸續(xù)從河南各地農村招錄了大批工人,還有許多復轉軍人進廠,最多時達六,七千人,分散居住在廠區(qū)以西的洛達廟,石羊寺,鄭灣等農村的民房甚至窯洞里,搭起草棚,支起大鍋就是食堂。一些東北等地來的職工還借住在鄭州飯店,二砂平房,崗劉村民房,地質學校教室以及國棉廠的家屬宿舍等,就是在如此艱難困苦的居住條件下,第一代的電纜人風餐露宿,戰(zhàn)天斗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電纜廠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號樓</p> <p class="ql-block">2.3號樓</p> <p class="ql-block"> 老灰樓</p><p class="ql-block"> 廠誌記載4至8號樓建成于1960年,這5棟樓,房型結構基本相同,都是青磚三層,通稱為“老灰樓”,之后又在廠小學兩側蓋了不少平房,基本解決了職工的住房問題,家屬院也初具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4.5.6號樓</p> <p class="ql-block">7.8號樓</p> <p class="ql-block"> 9號,10號樓</p><p class="ql-block"> 9,10號樓建成于1965年,是電纜廠恢復上馬后最先建造的兩棟樓,由廠基建處設計,全廠職工參加義務勞動建造的,地基與建筑材料極為堅固,9號樓起初是三層樓,后來又加蓋為五層,足見其堅固程度。廠級領導在9號樓居住的比較多,幾任書記,廠長,副廠長都在此居住過。</p><p class="ql-block"> 1966年2月,我們家隨我父親從山東博山電機廠調來電纜廠就被安排住在9號樓,是9號樓最老的住戶之一。</p><p class="ql-block"> 10號樓與9號樓結構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9號樓</p> <p class="ql-block">10號樓</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9號樓</p> <p class="ql-block"> 11號樓與少年往事</p><p class="ql-block"> 位于伏牛路,伊河路口東南角的11號樓,建于文革開始的1966年,是一棟簡易的3.4層的拐角樓,通走廊,公用廁所,水池等。1至11號樓是家屬院東院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那時,家屬院沒有圍墻,四通八達,西邊是伏牛路,往南一直到電器廠兩邊全是莊稼地。北邊伊河路和二砂家屬院一路之隔。伏牛路,伊河路還都是沙土路也不通公交車,伊河路上還時常看到115炮校的戰(zhàn)士騎著軍馬疾馳而過,去賈魯河馴馬。南面不遠就是崗劉村,我們經常到村里摘桑葉,夠柿子,撈魚蟲。東走不遠就是桐柏路,文革時期我們還到鄭州一中,輕工業(yè)學校,中原路上的紡機電學校,機器制造學校,地質學校等觀看大字報,聽兩派學生的大辯論。機校的“八二六”和“八一戰(zhàn)斗隊”是兩大派,紡機電的“1017”兵團和“鋼軍”是兩大派,兩派各占據一棟宿舍樓,用高音喇叭相互攻擊,后來發(fā)展成武斗,雙方用自制彈弓,石塊等互相投射,玻璃全打碎了。那時我們也不上學了,經常到這些學校的樓下看熱鬧。</p><p class="ql-block"> 黑白圖片是七十年代的崗劉村,中原影劇院,西流湖。崗劉村早已變?yōu)橹性鲁?。在中原影劇院三次看影劇印象最深,電影《地道?zhàn)》(1966年從山東到鄭州看的第一部電影),河南省話劇團演出的話劇《槐樹莊》(1971年剛返城不久看的第一部話?。?,日本電影《啊,海軍》(1974年國內放映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內部片之一),現中原影劇院早已拆除。七十年代經常去西流湖游泳,劃船,乘坐游艇等,現在西流湖正改造修建中。</p> <p class="ql-block">11號樓</p> <p class="ql-block">崗劉村</p> <p class="ql-block">中原影劇院</p> <p class="ql-block">西流湖</p> <p class="ql-block">伏牛飯店,百貨商店,蔬菜店</p><p class="ql-block"> 隨著電纜廠家屬院的擴展,伏牛路東側陸續(xù)建起了飯店,蔬菜店,百貨商店等。</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合記燴面館就是原來的伏牛飯店,六,七十年代,這可是伏牛路上唯一的一家飯店,那時飯菜便宜,炒葷菜一元左右,素菜幾角錢,我記得還買過8毛一斤的豬頭肉,4毛一斤的水煮花生米還有2兩糧票8分錢一碗的肉骨湯面條等。早餐油條一兩糧票6分錢一根,豆?jié){2分錢一碗,加糖5分。</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胡辣湯店是原來的蔬菜商店,母親常給我三,五角錢去買菜,番茄4分,黃瓜,茄子5分一斤,大白菜,蘿卜2分一斤,所以三,五角錢也能買十斤八斤菜了。</p><p class="ql-block"> 伏牛飯店南側是原百貨商店,1968年底,我下鄉(xiāng)時,母親帶我來商店挑選了一件厚實的棉猴,大約花了20多元錢,這是我長大以來穿過的最好的衣服,也是第一次遠走他鄉(xiāng),“兒行千里母擔憂”,怕我去農村受凍挨餓,向來省吃儉用的母親卻花去了我們家近半個月的生活費買了這件棉猴,回想起母親給我的愛與溫暖,時常還會傷心落淚。我返城后,這件棉猴又傳給了下鄉(xiāng)的妹妹,弟弟。</p><p class="ql-block"> 伏牛路上又陸續(xù)增添了糧店,副食品商店,新華書店等,都是占用家屬院的臨街樓房。</p> <p class="ql-block">伏牛飯店,百貨商店舊址</p> <p class="ql-block">蔬菜商店舊址</p> <p class="ql-block">12至35號樓與我住29號樓的軼事</p><p class="ql-block"> 12至35號樓,是七十年代初在伏牛路西陸續(xù)蓋起的20余棟樓房,是家屬院西院的基礎,其中的29.30號樓為通走廊的四層樓。1984年秋,我分到了29號樓的一間16平米㎡的一居室。開房票時,房產處說房鑰匙在原廠團委書記魏民洲手上,讓我找他要。他當時已經調到團省委任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他任廠團委書記時,我任團委委員,畢竟彼此共過事,他對我還算比較尊重,我去團省委找過他幾次,他把鑰匙給了我。</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2年6月,準備召開團代會,選舉產生新一屆團委,我們這屆團委委員大都超齡了,要讓位于年輕人。幾個團委委員做了分工,我負責起草團代會《閉幕詞》,閉幕詞結尾,我引用了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寫完后,交給魏民洲過目,他說,朱老師,最后的兩句詩最好改動為“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劈不開的芝麻桿”,我說,小魏啊,那可是李白的名句啊!稿子交給宣傳部審核時,還是保留了我的原稿,未做改動。</p><p class="ql-block"> 后來魏民洲調回陜西,官至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18年11月因違規(guī)違法被判處無期徒刑。</p><p class="ql-block"> 我在29號樓住了4年,直到1988年搬到汝河小區(qū)。</p> <p class="ql-block">家屬院西院南門</p> <p class="ql-block">西院家屬樓</p> <p class="ql-block">29號樓</p> <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出席鄭州市青代會的電纜廠代表。開會期間住嵩山飯店,我還編寫了一個反映與會代表風貌的三句半,我和張松正(后來成為鄭州有名的雕塑家)等四人,分別敲著茶缸,飯盒,瓷碗,臉盆等在聯歡會上登臺表演,大受歡迎。</p> <p class="ql-block">1982年6月參加廠團代會,團市委團干培訓班</p> <p class="ql-block"> 獨身樓</p><p class="ql-block"> 獨身樓即廠職工集體宿舍,建于1965年前后。1964年開始,電纜廠每年都要從河南各地招收大批的青年工人,還有不少分配來的大中專畢業(yè)生,新進廠的職工大都分配住在獨身樓,男職工住南樓,女職工住北樓。按所在單位分配宿舍,每間宿舍放四張高低床,住8個人。七十年代初,獨身樓還安置了一臺電視機,播放電視新聞,樣板戲之類,我和家屬院的人也經常上樓觀看。</p><p class="ql-block"> 1970年,和我同批進廠的幾百名青工大都住進了這里。凡家在鄭州,不住獨身樓,路途遠的職工,每月可報銷一張公交車月票。那時電纜,二砂這一帶就只有一趟9路公交車,從花園路至二砂廠門口,雨雪天氣,人多車少,很多人因坐公交而遲到。</p><p class="ql-block">現在獨身樓是技工學校的學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獨身樓大門</p> <p class="ql-block">男宿舍樓</p> <p class="ql-block">女宿舍樓</p> <p class="ql-block"> 32,33號號樓與閱覽室</p><p class="ql-block"> 位于東院的32.33號樓,建于七十年代中期,這里曾是廠醫(yī)務所,總務科,職工俱樂部的幾排平房。1966年2月我們家從山東調來,剛住到9號樓,對周邊環(huán)境還不熟悉,晚上看到這里燈火通明,房里好像有人看書,下棋,打乒乓球等。我走進閱覽室,看到擺放有許多報紙,雜志等,就在桌子邊翻看了起來,第一次看到了《河南日報》,《鄭州晚報》,還有不少電纜,機械方面的專業(yè)雜志等,在家屬院里,有這樣讀書看報的地方,真是太好了!記得在《河南日報》上看到了穆青等人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非常感人,記憶深刻,后來得知焦裕祿是我的家鄉(xiāng)山東博山人,心中更是充滿了崇敬與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鄭州晚報》是一張4開紙四個版面的小報,第四版是文藝副刊,經常發(fā)表些本地作者的散文,詩歌之類,還有個名為《瞭望塔》的專欄,主要針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不良現象進行批評。放學路上,時常碰到有售賣晚報的人,一份報紙2分錢,看到有喜歡的文章,就想買一份,作為一名初中生的我,囊中羞澀,2分錢也拿不出來,好在晚上可以去閱覽室看??上?,文革開始不久,《鄭州晚報》就???,俱樂部,閱覽室也停辦了。</p> <p class="ql-block"> 37至52號樓與體育場</p><p class="ql-block"> 位于伏牛路西,潁河路南的37至52號樓,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家屬院南院的基礎。中間的空地被建造成體育場,有足球場,標準的跑道,簡易的觀禮臺等。這里曾舉辦過幾屆“鄭纜職工運動會”,分田賽,徑賽等多個項目,參賽的職工情緒高漲,各單位為自己的運動員吶喊助威,場面熱烈而壯觀。教培中心由于參賽的在校學生多,時常將總分第一的獎杯收入囊中。</p><p class="ql-block"> 運動會裁判組,由各學校的體育老師為主挑選人員組成,我曾入選過裁判組,穿著統(tǒng)一發(fā)放的服裝,運動會開幕式率先入場,很是神氣。運動會結束,廠黨政工團領導會宴請裁判,祝賀運動會圓滿結束,感謝裁判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電纜廠經濟實力雄厚,建有男,女籃球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足球隊等,經常參加省,市的各類比賽。全廠性的各項體育比賽活動也開展的有聲有色。</p><p class="ql-block"> 現體育場已經拆除,改造成了社區(qū)花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家屬院南院北門</p> <p class="ql-block">南院家屬樓</p> <p class="ql-block">體育場舊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職工運動會開幕式</p> <p class="ql-block"> 54號樓與職工食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東院的54號樓建于1984年前后,其原址是廠職工食堂,職工用糧票和現金換成用于打飯的飯票和菜金,開飯時間,人來人往,很是熱鬧。那時飯菜很便宜,素菜5分,肉菜1角至2角一份,蒸排骨2角5分,小酥肉3角一份,能夠買上一份排骨,酥肉之類那就很奢侈了。文革初期,職工食堂還搞過憶苦飯,職工家屬都要來吃,記得好像吃的是摻了野菜的黃面糊糊和高粱面窩頭之類。</p><p class="ql-block"> 許多老資格的廠領導及部分中層干部都在54號樓居住,是名副其實的“老干部樓”。</p><p class="ql-block"> 54號樓還是家屬院第一個成功加裝電梯的樓房。</p> <p class="ql-block"> 55,56號樓</p><p class="ql-block"> 與54號樓同期建造的55,56號樓,原址是平房區(qū)。建廠初期的幾位高級工程師,部分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以及部分中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都在此居住,又被稱為“科技干部樓”??萍既藛T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有許多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哈電工,合肥工大,湖南大學等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p> <p class="ql-block">53.57至60號樓與家屬招待所,針廠</p><p class="ql-block"> 53.57至60號樓,建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主要安置64年之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又稱為“老工人樓”。原址是廠家屬招待所的幾排平房,招待所是為兩地分居的職工或親屬探親時臨時居住所用。</p><p class="ql-block"> 平房西邊是電纜廠扶持的鄭州針廠,針廠的前身是鄭纜家屬工廠,據說針廠當時是河南唯一一家生產工業(yè)用針和民用針的企業(yè),產品暢銷全國各地。1972年,針廠招收了一批老三屆的知青,改善了職工隊伍結構,恢復高考后許多人考上大學,離開了針廠。</p><p class="ql-block"> 針廠舊址早已成為商品住宅樓。</p> <p class="ql-block">老工人樓大門</p> <p class="ql-block"> 61至69號樓</p><p class="ql-block"> 61至69號樓建于九十年代初。61至67號樓位于家屬院西院,居住的大部分是七十年代前后進廠的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彼此都很熟悉,裝修房子時互相參觀模仿,于是就有了“一層到六層,家家都有吸頂燈”的笑談。</p><p class="ql-block"> 68.69號樓位于家屬院南院,安排當時比較年輕的中層干部居住,又稱為“干部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61號樓</p> <p class="ql-block">68號樓</p> <p class="ql-block"> 70.71號樓與“大鍋”</p><p class="ql-block"> 70.71號樓建于九十年代中期,原址是被稱作“大鍋”的燈光球場。燈光球場呈鍋底狀,底部是標準的籃球場,四周是階梯狀的看臺,可容納幾千人。</p><p class="ql-block"> 當時鄭州市總工會每年都組織開展全市企業(yè)職工籃球聯賽,廠燈光球場是聯賽的會場之一。電纜廠的男,女籃球隊都是鄭州市的強隊,每有廠球隊比賽的場次,觀眾特別多,吶喊聲,鼓掌聲此起彼伏。二砂,電纜,水工,煤機等國有大廠往往都是奪冠的熱門球隊。</p><p class="ql-block"> 燈光球場還是召開職工大會,組織文藝匯演等活動的場地。1999年舉辦的國慶50周年,廠慶40周年合唱比賽是電纜廠最隆重也是最后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歌詠比賽活動。各單位的合唱隊伍,統(tǒng)一服裝,整齊劃一的依次登場,歌聲嘹亮,聲震云霄,充分體現出鄭纜職工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企業(yè),團結奮斗,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p> <p class="ql-block">70號樓</p> <p class="ql-block">71號樓</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燈光球場(大鍋)</p> <p class="ql-block"> 小車庫與馬車棚</p><p class="ql-block"> 位于家屬院東院的小車庫,1966年時全廠還只有兩輛車,一輛銀白色的蘇聯伏爾加轎車,一輛綠色的長江吉普車。隨著工廠的不斷發(fā)展,陸續(xù)購置了不同款型的轎車,面包車還有接送小學生的大轎車,運垃圾的翻斗車等,小車庫的容量越來越大。現如今小車庫早已廢棄,家屬院幾乎家家都有車,院里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汽車。</p><p class="ql-block"> 1966年時,9號樓東墻外面還有個馬車棚,有一匹馬(也可能是騾子),一駕馬車,趕車的是一姓馮的老師傅,我們還坐著這輛馬車到廠區(qū)空地割荒草喂馬呢!據說這輛馬車是為了解決工廠運輸車輛不足,也是為了省汽油而添置的,后來馬車不知去向了。</p> <p class="ql-block">小車庫舊址</p> <p class="ql-block"> 防空洞</p><p class="ql-block"> 1967年前后,毛主席發(fā)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最高指示,全國各地開始挖防空洞,電纜廠也不例外。9號樓南墻下就是一個防空洞出口,挖洞的工人坐卷揚機吊籃從豎井下到洞底,用鐵鎬,鐵鍬把地下土挖出來,一筐筐的運到地面。我們這些中小學生也時常下到洞里幫忙挖土,工人師傅獎勵我們廠里制作的酸梅湯,冰汽水隨便喝。家屬院地下防空洞,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我們從這個洞口下去,還看到過職工食堂存放的土豆,白菜,冬瓜等。</p><p class="ql-block"> 鄭州市還設置了人防工程辦公室,專門管理各單位的防空洞,有些防空洞改造成了地下商場,地下舞廳等。八十年代中期,碧沙崗公園北門西側有個地下舞廳,燈光閃爍,冬暖夏涼,門票3角,月票6元,年輕的我們時常去玩。</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位于露天舞臺東北角的防空洞洞口。</p> <p class="ql-block"> 露天舞臺</p><p class="ql-block"> 露天舞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這里曾是電纜廠職工家屬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舞臺就是個土臺子,埋有兩根木桿,掛上銀幕,每周末晚上放露天電影。文革開始不久,舞臺加蓋了頂層,建造成了正規(guī)的舞臺,經常召開革命群眾聚會和各種各樣的批判會,還有省,市的文藝團體來演出革命樣板戲。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省京劇團演出的鋼琴伴奏《紅燈記》,演員英武漂亮,唱腔優(yōu)美動聽,比那咿咿呀呀的老京戲好看多了。</p><p class="ql-block"> 還時常有大中專院校的紅衛(wèi)兵宣傳隊來演出,表演的有忠字舞,語錄歌,樣板戲,對口詞,三句半等。廠里建立了毛澤東思想廣播站,露天舞臺安裝了高音喇叭,每天早中晚三次播放,整個家屬院聽得清清楚楚。文革時期,舞臺還發(fā)生過一起兇殺案,電纜,二砂兩個廠的子弟因看電影斗毆,一人被刺死,一人被判死刑,此案件在鄭州市引起極大震動。</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工廠的文體活動依然在露天舞臺進行,放映機改成了室內座機,銀幕也換成了自動升降式,放電影的次數也增多了。如今露天舞臺成為社區(qū)服務中心的辦公場所,臺前廣場依然是居民休閑鍛煉的場地。</p> <p class="ql-block">露天舞臺舊址</p> <p class="ql-block">臺前廣場</p> <p class="ql-block"> 職工俱樂部</p><p class="ql-block"> 舞臺兩側的二層樓后來成為廠工會的職工俱樂部,二樓是圖書館,閱覽室,棋牌室等,一樓是乒乓球室等。每到晚上俱樂部燈火輝煌,前來參加娛樂活動的人絡繹不絕。閱覽室仍然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各種各樣的報刊雜志,《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散文》《詩刊》《解放軍文藝》《十月》《收獲》等,文學大家的名篇名著等均可借閱。</p><p class="ql-block"> 廠工會還時常舉辦象棋,乒乓球,籃球比賽,歌詠比賽,拔河比賽,書法展覽,郵票展覽等,春節(jié)假期還組織猜燈謎,文體娛樂等活動。舞臺對面的二層樓還一度改造成舞廳,周末舉辦舞會。豐富多彩的企業(yè)文化,彰顯出國有大型企業(yè)職工的精神風貌和經濟實力。</p> <p class="ql-block">俱樂部舞廳舊址</p> <p class="ql-block">我保存的俱樂部處理的舊雜志</p> <p class="ql-block"> 子弟小學與《白毛女》</p><p class="ql-block"> 廠子弟小學建成于1960年,和我同齡的幾十名電纜廠子弟在二砂小學借讀一年后轉回到剛建好的廠小學,是學校1965年的畢業(yè)生。我們都是隨父母從沈陽,上海,湖南湘潭,山東博山等全國各地的一機部所屬電纜,電機企業(yè)調來的。我們家調來時,我已上初中,可我的弟弟妹妹以及我的女兒都是畢業(yè)于這個小學。</p><p class="ql-block"> 家屬院的子弟雖然來自全國各地,由于從東北來的最早,也最多,所以電纜廠子弟都說東北普通話,幾乎沒有人說河南話。和我同齡的廠子弟,小學畢業(yè)后考入不同的中學,之后又成為下鄉(xiāng)知青,70年前后有不少人和我一樣招工進了電纜廠,成為電纜廠第二代創(chuàng)業(yè)者。</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子弟小學編排了芭蕾舞劇《白毛女》,喜兒,大春,楊白勞,黃世仁,穆仁智等所有人物均由小學生扮演,樂隊由廠里職工組成。我曾隨樂隊和劇組到廠礦,部隊,農村公社演出,深受歡迎,那時演出也沒有報酬,只是管幾頓比較豐盛的加餐而已。《白毛女》的轟動演出,使電纜廠小學名聲大噪,廠樂隊也出了名,一些小演員還被部隊特招當了兵。</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初,小學被中原區(qū)教委收編,大門改在潁河路,更名為伏牛路第二小學。</p> <p class="ql-block">子弟小學大門舊址</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小學大門</p> <p class="ql-block">1965年廠子弟小學全體教師</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廠小學班級畢業(yè)照</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廠小學</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與我同時返城進廠的電纜廠子弟,相聚在尖崗水庫,人民公園(1972年)他們大都是廠小學1965屆畢業(yè)生。</p> <p class="ql-block"> 子弟中學</p><p class="ql-block"> 子弟中學建于1972年,學校建成后,解決了職工子弟的上學問題,不出家屬院就能上中學了。學校建有兩座教學樓,有圖書館,籃球場,體育操場等,電纜廠大部分子弟都是就讀,畢業(yè)于電纜中學,這里也是我從教開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初,市教委將廠中學與二砂中學合并,更名為鄭州市第六十九中學,搬遷至中原西路。現如今舊校址為中原區(qū)教委所用。</p> <p class="ql-block">中學大門舊址</p> <p class="ql-block">教學樓舊址</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廠中學班級畢業(yè)照</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廠中學女生籃球隊</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廠中學</p> <p class="ql-block"> 職工中專</p><p class="ql-block"> 位于前進路的這棟二層小樓最早是廠幼兒園,后為廠教育科,職工學校,職工中專所用。職工中專成立于1983年,是經國家機械工業(yè)部審核批文,河南省教委審批備案的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除招收本廠職工外還面向全國各地的電纜企業(yè)招生。</p><p class="ql-block"> 我在職工中專任教時,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大學語文》等課程并擔任班主任。曾組織學生騎車去侯寨三李村野炊,把家里的鍋燒得黢黑。還帶領畢業(yè)班學生到廬山,黃山,九華山,上海,杭州等地旅游。</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職工中專并入職工大學。中專樓現為中原刑偵大隊所用。</p> <p class="ql-block">中專85(2)班學生畢業(yè)照</p> <p class="ql-block">中專86(1)班師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帶領學生騎車去三李村郊游野炊</p> <p class="ql-block">1988年教師節(jié)優(yōu)秀教師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7年中專第一屆集郵展簽名簿</p> <p class="ql-block"> 技工學校</p><p class="ql-block"> 技工學校始建于1959年,1964年重建,原址在廠區(qū)東南角,文革期間停止招生。1980年恢復招生,面向社會公開統(tǒng)一考試,招收高,初中畢業(yè)生。因電纜廠是國有大型企業(yè),工資福利待遇高,許多成績優(yōu)秀的高中生放棄參加高考,報考技工學校,錄取分數線很高,之后,技工學校連年招生并擴大規(guī)模,增設工種班級,成為電纜廠技術工人的搖籃,畢業(yè)生成為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前后,我曾多次帶領青年技工參加省內外的技術比武大賽,選拔的參賽選手多為技校畢業(yè)生,多次獲得名次獎項,為電纜廠爭得了榮譽。</p><p class="ql-block">現技工學校仍面向社會公開招生,為全國各地線纜企業(yè)培養(yǎng)輸送技術人才。</p> <p class="ql-block">1969年技工學校畢業(yè)生</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技工學校</p> <p class="ql-block"> 1990年6月帶隊赴湘潭電纜廠參加線纜行業(yè)技術比武,我廠參賽選手均為技校畢業(yè)生,取得優(yōu)異成績,廠部獎勵取道長沙,張家界,芙蓉鎮(zhèn)等地旅游。下圖是在張家界景區(qū)合影。</p> <p class="ql-block"> 職工大學</p><p class="ql-block"> 職工大學的前身為1975年成立的“721工人大學”,1980年經國家機械工業(yè)部審核驗收,批文成立“鄭纜職工大學”,面向全國,通過成人高等教育考試招錄學生。職工大學的專業(yè)課教師,大多聘請廠中高級技術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的教師擔任。</p><p class="ql-block"> 和我同時進廠的許多“老三屆”考入職工大學,改變了工人身份。在校生除本廠職工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電線電纜企業(yè)的在職職工。學校建有圖書館,學生宿舍,學生食堂等,其專業(yè)規(guī)模在全國電線電纜行業(yè)首屈一指。畢業(yè)生成為工廠技術,科研的生力軍,同時也為全國各地電纜企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技術人才。</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職工大學還開辦了電視大學文科班,理工科班,企管班,與鄭州大學合辦了政工班等,除招收本廠職工外,還有其他企事業(yè)單位送培的學員。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文理科管理人才。</p> <p class="ql-block">職工大學電大文科班</p> <p class="ql-block"> 幼兒園</p><p class="ql-block"> 幼兒園建于1959年,園址幾經搬遷,于七十年代中期建址于此?;A設施完善,教學條件優(yōu)越,主要招收本廠職工子女。幼兒園為企業(yè)服務意識很強,職工因工作繁忙加班,不能按時接孩子,老師會一直陪伴到家長來接。七,八十年代,還在廠區(qū)開辦了哺乳室,哺乳期上班的女職工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喂奶時間,為職工解除了后顧之憂。</p><p class="ql-block"> 現在幼兒園仍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在鄭州西郊仍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幼兒園</p> <p class="ql-block"> 職工培訓大樓與教培中心</p><p class="ql-block"> 建于八十年代初的職工培訓大樓,既是全廠職工培訓基地,又是教育培訓中心的辦公樓。當時教培中心統(tǒng)管廠中,小學,技工學校,職工中專,職工大學,幼兒園,教育處等教育機構。1985年第一個教師節(jié),教培中心召開慶祝大會,隆重表彰優(yōu)秀教師,還為每位教職工發(fā)放了一支英雄牌純金鋼筆和一本影集冊。《鄭纜報》還制作了教師節(jié)???,發(fā)表了我創(chuàng)作的詩歌《獻給教師節(jié)的歌》。</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我在教育處主管技術工人培訓,每年負責起草制定全廠《職工教育培訓計劃》,經廠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后,組織實施,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級技術工人,工人技師,極大地提高了職工隊伍素質,為企業(yè)的改革發(fā)展,增加經濟效益發(fā)揮了有效作用。因此,電纜廠還榮獲了國家機械工業(yè)部頒發(fā)的“職工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職工培訓大樓的照片還登上了《中國機電教育》雜志封面,我撰寫的《對企業(yè)技術工人培訓的再認識》的論文也于同期發(fā)表。</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后期,鄭纜電視臺成立,演播室設在培訓大樓五樓,每周播放三次,職工家屬能及時了解廠內外新聞,并可觀看精彩的電視錄像節(jié)目?!多嵗|報》,鄭纜電視臺是電纜廠的兩大文化標志,我作為廠報,電視臺的通訊員時常有稿件得以發(fā)表。當時的培訓大樓,白天人來人往,夜晚燈火輝煌,成為家屬院最靚麗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圖3二樓最左邊的房間,是我任教培中心副主任時的辦公室,右邊是主任兼書記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教培中心大樓</p> <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省機械廳,市重工局及廠領導與前來參加中南五省線纜行業(yè)職教研討會的代表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中國機電職教》雜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雜志封二</p> <p class="ql-block">1997年4月《鄭纜報》,鄭纜電視臺部分編輯記者,通訊員郭亮村采風合影</p> <p class="ql-block"> 職工醫(yī)院</p><p class="ql-block"> 建于七十年代中期的職工醫(yī)院,是在廠醫(yī)務所的基礎上建造的,建有內科,外科,中醫(yī)科,手術室,放射科,化驗室,藥房等門類齊全的門診樓,有近百張病床的病房樓,配備有救護車等。 </p><p class="ql-block"> 為全廠職工建有醫(yī)療檔案,職工看病治療一律免費,職工獨生子女也是免費治療,直系親屬治療半價收費。職工患重大疑難疾病需轉院治療,由廠醫(yī)院開具“三聯單”,所有費用由工廠承擔。職工住院,單位還會派人陪護照顧。每逢春節(jié),廠黨政工領導都會到廠醫(yī)院探望慰問住院職工,送上對職工的關懷和溫暖。</p><p class="ql-block"> 本世紀初,職工醫(yī)院被市中心醫(yī)院收編,更名為“康復醫(yī)院”。職工,家屬看病住院需繳納進門費,按比例個人承擔部分醫(yī)療費用。</p> <p class="ql-block">醫(yī)院門診樓</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職工醫(yī)院</p> <p class="ql-block"> 干部招待所與鄭纜賓館</p><p class="ql-block"> 干部招待所建于六十年代末,為全國各地來電纜廠辦理業(yè)務的人員提供住宿。后又在潁河路上擴建為鄭纜賓館,建有四層樓的客房以及會議室,餐廳等。賓館還對外營業(yè),承接各類會議,聚會,宴會等。</p><p class="ql-block"> 教培中心或其他單位招待聯系業(yè)務的客人時,可到廠辦公室辦理就餐手續(xù),寫明招待客人的單位,職務,人數及陪同人數,經主管廠長批準后,憑此就餐單,可在賓館餐廳免費就餐。</p><p class="ql-block"> 現賓館早已出租給他人。</p> <p class="ql-block">干部招待所舊址</p> <p class="ql-block">鄭纜賓館舊址</p> <p class="ql-block"> 職工澡堂</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東院停車場東側曾是職工澡堂的舊址。建于六十年代初的澡堂最初只有一個浴室,每周一三五男用,二四六女用。七十年代后擴建為兩個浴室,每天開放,職工發(fā)放澡票,憑票入浴,家屬及外來人員購票入浴,澡票很便宜,一角一張。</p> <p class="ql-block">職工澡堂舊址</p> <p class="ql-block"> 職工理發(fā)店</p><p class="ql-block"> 家屬院東院西門口南側的這間長方形的房間,曾是職工理發(fā)店的舊址。理發(fā)店建于八十年代初,職工每人每月發(fā)一張理發(fā)票,憑票理發(fā)。據說理發(fā)師是從小有名氣的建設路上海理發(fā)店請來的師傅,手藝精湛,服務熱情,就連外單位的人也慕名而來。</p><p class="ql-block">現在這里早就改成小飯館了。</p> <p class="ql-block">家屬院東院西門</p> <p class="ql-block">理發(fā)店舊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汝河小區(qū)與華淮小區(qū)家屬樓</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電纜廠在汝河小區(qū)購買了15棟樓房,上世紀末在勞動公司舊址蓋了6棟樓,又在附近購買了幾棟,稱為華淮小區(qū)。</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分到了汝河小區(qū)80號樓一套50多平米㎡的住房,終于住上了二室一廳,獨立衛(wèi)生間,廚房的套房。</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女兒剛上小學,廠里派有接送學生的大轎車,每天往返接送孩子上下學,為居住在家屬院以外的職工提供了極大方便?;叵肫饋恚瑥S里對職工的關心關懷還是很暖心的。</p><p class="ql-block"> 現在每每看到學校,醫(yī)院,銀行,電力及政府機關等單位的退休職工逢年過節(jié)都會得到單位送的禮品,而電纜廠的退休職工早已無人問津。假如電纜廠還存在,他們是不是也會享有如此待遇?然而,歷史和現實從來就沒有假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汝河小區(qū)80號樓</p> <p class="ql-block">華淮小區(qū)一角</p> <p class="ql-block"> 73.74號樓與液化氣站</p><p class="ql-block"> 73.74號樓原址是廠液化氣和汽水站。八十年代初,廠里專門購置了制冷設備,制作汽水等飲品,夏天為職工成件發(fā)放。職工按月到煤氣罐站換取煤氣,電纜廠是八十年代鄭州市最早使用液化氣罐的單位之一。廠里效益好的時候,每到春節(jié)還在這里為職工發(fā)放年貨。</p><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視察電纜廠時還對廠里的后勤工作表示贊揚。</p><p class="ql-block"> 73.74號樓動工于1998年,建成于2002年,是電纜廠家屬院最新也是最后的兩棟樓,從此以后再也沒有蓋過或購買過一棟樓房。</p><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我從汝河小區(qū)搬到74號樓,一直居住至今,這是我在電纜廠的第四次分房,也是最后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73號樓</p> <p class="ql-block">74號樓</p> <p class="ql-block"> 鄭纜文化宮</p><p class="ql-block"> 鄭纜文化宮的前身是金海影劇院,八十年代初電纜廠將其收購,更名為鄭纜文化宮,成為電纜廠的文化活動場地。</p><p class="ql-block"> 2001年后文化宮賣給了房地產開發(fā)商,文化宮被拆除,在電纜廠家屬院區(qū)建起了幾棟不屬于電纜廠的商品房。</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退休職工在文化宮門前廣場表演</p> <p class="ql-block">難忘的記憶,曾經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鄭州電纜廠和建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二砂,鄭州煤礦機械廠曾被稱為華山路上國有企業(yè)“三巨頭”,為鄭州市的工業(yè)發(fā)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如今二砂和鄭煤機分別改造成為“二砂文創(chuàng)園”,“芝麻街文化園”,保留了廠區(qū)廠房的基礎建筑設施,留存下時代的印記和歷史的滄桑,唯獨電纜廠毀于一旦,蕩然無存,令人扼腕嘆息,只有殘存的圖片無言地敘述著記憶中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廠區(qū)大門,辦公樓,噴水池花園</p><p class="ql-block"> 位于華山路上的廠區(qū)大門,展現著鄭纜的輝煌。當年,每天清晨從家屬院經伊河路,潁河路騎自行車上班的職工隊伍匯成滾滾洪流進入廠區(qū)大門,生機勃勃,無比壯觀。</p><p class="ql-block"> 廠部辦公大樓是廠黨政工青領導,所屬機構以及財務,計劃,生產,銷售,勞動人事等處,室的辦公地點。四樓會議室是召開黨,團,工會代表會,中層干部會等重要會議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電纜廠區(qū)內曾建有綠化隊,建有暖房,花棚,苗圃等,電纜廠曾被評為“花園式企業(yè)”。</p> <p class="ql-block">電纜研究所,電工機械設計大樓</p><p class="ql-block"> 電纜研究所主要設計開發(fā)電線電纜新產品,據廠誌記載,至八十年代中期,電纜廠已生產出5大類480余品種,2500余規(guī)格的電纜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進入國際市場。</p><p class="ql-block"> 設計處負責電工機械設備的研制開發(fā),生產制造的各類電工機械設備,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許多產品供不應求。</p> <p class="ql-block">設計處職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電纜產品</p> <p class="ql-block">部分電工機械設備產品</p> <p class="ql-block">電纜廠房,金工廠房,交聯廠房與計量大樓,電話站。</p> <p class="ql-block">先進的檢測設備,科研儀器,為新產品的開發(f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提供了可靠保障。</p> <p class="ql-block">部分獲獎榮譽稱號,榮譽證書。</p> <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副總理田紀云視察電纜廠</p><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視察電纜廠</p> <p class="ql-block">1986年6月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視察電纜廠</p> <p class="ql-block"> 歷任廠級領導,其中的許多人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勛。他們忠誠于黨,服務于民,與全廠職工同甘共苦,為電纜廠的建設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廠級領導,九十年代后孟繁奇,韓先敏等先后擔任廠主要領導,他們大都是從最基層的工人,管理干部,技術人員中培養(yǎng)提拔起來的廠級領導干部,他們愛國愛廠,團結帶領全廠職工繼往開來,奮力拼搏,克服困難,頑強進取,為電纜廠的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 后 記</p><p class="ql-block"> 斗轉星移,滄桑巨變。曾經是全國唯一一家生產電線電纜,電工機械設備的國營部屬企業(yè),創(chuàng)造過歷史輝煌的鄭州電纜廠早已不復存在,電纜廠家屬院卻依然保存著昔日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大約是2003年前后,我在華山路與一位原同一車間班組的老師傅相遇,他指著已經變?yōu)橐黄瑥U墟的電纜廠舊址說,這里可是我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如今成了這樣,我就想哭!看著他如此傷心,我也想哭,電纜廠是我的父母親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更是我工作了一輩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由下鄉(xiāng)知青招工進廠,從銑工學徒工干起,當過工人,教師,擔任過廠團委委員,工會支會主席,科長,教培中心副主任等職務,親身經歷了電纜廠的建設發(fā)展,親眼目睹了電纜廠的興衰變遷,撫今追昔,萬千感慨。</p><p class="ql-block"> 縱觀家屬院的建設歷程,從建廠的1959年起至上世紀末,家屬院始終在不停地建設,不斷地增添新的樓房,職工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前后蓋了一百多棟樓,這百余棟樓以及學校,醫(yī)院,教育,后勤等建筑設施,都是一代又一代鄭纜人歷盡艱辛,攻堅克難,辛辛苦苦,一分一厘地掙出來的,一磚一瓦地建起來的。2000年以后,電纜廠家屬院終止了建設的步伐,再也沒有在家屬院或任何地方建造過一棟樓,家屬院的興衰,標志著電纜廠的興衰。2001年后,電纜廠快速衰敗,大批職工下崗,大量國有資產流失,隨著交聯塔的轟然倒塌,曾經擁有七千余職工,每年為國家上繳數千萬元利稅,屹立在華山路上近半個世紀的鄭州電纜廠徹底消失。</p><p class="ql-block"> 歲月無情人有情。感謝黨和政府,對老舊的電纜社區(qū)進行了改造,家屬院的面貌煥然一新。希望在電纜廠工作,生活過的職工及其家屬,回來看一看,找找你們熟悉的場景,見見你們熟悉的人,也許若干年后,你們熟悉的這一切永遠都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電纜廠家屬院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還能走多遠,我們不得而知。我?guī)缀鯖]有留存電纜廠廠區(qū)的照片,再想拍攝為時已晚,于是我拍攝了這組照片,制作了這個美篇,只是為了留存心中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如今,生活在家屬院的人們大都是電纜廠的退休職工及其子女,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的老人健在的已為數不多,第二代的建設者大多步入古稀甚至耄耋之年,他們經歷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與榮光也遭受過下崗失業(yè)的傷痛與無助,他們希望一個貪官毀掉一個廠,禍害幾代人的歷史悲劇不再重演,希望能得到更多一點的陽光照耀,得到黨和政府更多一些的關心關愛,撫平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讓這些為共和國的電纜制造發(fā)展事業(yè)做出過奉獻和犧牲的鄭纜人,能夠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謹以此篇獻給二十世紀鄭州電纜廠的創(chuàng)業(yè)者,建設者,勞動者及其家屬子女。</p><p class="ql-block"> 鄭纜業(yè)績永在,鄭纜精神長存!</p><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數據,圖片摘錄,翻拍自《鄭纜誌》,部分老照片由親朋好友,同事等提供,在此一并致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稿于二0二二年八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