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fā)起創(chuàng)建,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p> <p class="ql-block"> 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qū)孤山南麓,東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積7090平方米,建筑面積1750平方米。門楣上 “西泠印社”四字為沙孟海所題。</p><p class="ql-block"> 社址內(nèi)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筑遺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各具特色,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互相映襯,構(gòu)思布局極為精巧,園林精雅,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佳處”之譽。印社內(nèi)建筑雖然沒有傳統(tǒng)的縱橫格局,但亭臺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一層疊一層,井然有序,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各主要建筑均掛匾披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nèi)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shù)團體,以篆刻書畫創(chuàng)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shù)收藏享譽海內(nèi)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此碑為西泠印社百年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四人在孤山數(shù)峰閣旁買地筑室,創(chuàng)立印社?! ?lt;/p><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立印社后,孤山翻開了山水人文交融的佳篇樂章。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潘天壽、傅抱石、王個簃、唐云等名家加入其中,使其發(fā)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 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fā)展正處于鼎盛時期。眾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揚和發(fā)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輔之、葉為銘、吳隱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于是結(jié)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 當時清朝杭州府與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在印社初創(chuàng)的十年,四位創(chuàng)始人團結(jié)同仁,集資、規(guī)劃,“買山立社”,先后建造了“仰賢亭”等九處園林建筑,印社初具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 從白墻黑瓦的圓洞門入內(nèi),楹聯(lián)、匾額、摩崖石刻比比皆是,名人墨跡觸目可見,目不暇接,文化韻味撲面而來。這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交匯地,累積千年歷史文化底蘊,凝結(jié)印社百年辛勤耕耘,鑄就起今天的園林精華、印壇重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柏堂:當我們進入西泠印社的圓洞門,首先見到的就是柏堂,它是西泠印社前院的主要建筑。西湖志載原為宋代古跡。因堂前有古柏二株,故而名之柏堂。年久屋圮柏毀。清光緒二年(1876)重建。現(xiàn)堂前的兩棵柏樹,系1983年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紀念會時補種。</p><p class="ql-block"> 柏堂大門門楣上掛有首任社長吳昌碩所題隸書匾額“西泠印社”。旁有對聯(lián)“舊雨新雨西泠橋畔各題襟溯兩漢淵源籍征鴻雪,文泉印泉四照閣邊同剔蘚挹孤山蒼翠合仰名賢”,對聯(lián)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員胡宗成所撰。</p> <p class="ql-block"> 廳堂坎窗間嵌有大型人物畫屏風,畫中人物為印社四創(chuàng)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長,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為背景,人稱“西泠先賢圖”,為印社社員吳永良所畫。</p><p class="ql-block"> 屏風上方懸有 “柏堂”匾額,為清代文學家俞曲園手書,旁邊有一對聯(lián)“大好湖山歸管領(lǐng),無邊風月任平章”。大廳中間的兩排柱子上又分別懸有兩副對聯(lián),近門一側(cè)在大門背后的為“易雨易晴靜觀自得,盡善盡美為樂至斯”,再后的對聯(lián)為“訪三老碑亭東漢文留遺跡在,問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斷橋邊”。</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柏堂四周墻上還懸掛有印社四位創(chuàng)始人和前后六任社長的人物噴墨畫,同時還配有文字介紹。</p> <p class="ql-block"> 竹閣:在柏堂前的西側(cè)。西湖志載原為唐代古跡,傳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筑。因年代久遠,竹閣幾經(jīng)遷移和重建。</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竹閣為清光緒二年(1876)重建。位置在蓮池左側(cè),柏堂右前方。額枋上“竹閣”二字匾額,是浙江著名書畫家諸樂三先生篆書。兩旁楹聯(lián)“以文會友,與古為徒”由丁上左撰,已故副社長王個簃先生行書。</p> <p class="ql-block"> 印人書廊“西廡廊”:印廊在竹閣后面,柏堂的西面,與竹閣相連。印廊原為一堵墻,1998年印社95周年慶時改墻為廊,專門展示名家印蛻。</p> <p class="ql-block"> 印人書廊(東廡廊):書廊位于柏堂之東,和印廊一樣建于何時不詳。書廊在構(gòu)造上和印廊稍有區(qū)別,是為雙凹字形的六開間建筑,廊間有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之用。</p><p class="ql-block"> 廊內(nèi)的主要展示書法刻石,有丁敬、蔣仁、奚岡、黃易、鄧石如、陳豫鐘、陳鴻壽、吳讓之、趙之琛、錢松、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馬衡、張宗祥、沙孟海等著名印人的書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蓮池:進入印社圓洞門,在門左側(cè)、柏堂前面,有這一方形水池,現(xiàn)名“蓮池”,原名“小蓮池”或小方壺,開挖于何時不詳。</p><p class="ql-block"> 1953年時曾被填埋,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前夕重又疏浚開挖,并新作布置,池中種睡蓮并放養(yǎng)紅魚。在池左側(cè)立假山,假山上刻有印社社員李伏雨篆書 “蓮泉”二字。</p> <p class="ql-block"> 前門石坊:1913年,西泠印社前山石坊落成,從此孤山有了山門。最早構(gòu)建的山門全貌已很難找到,現(xiàn)在的這座,是1923年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石坊門楣上醒目的隸書“西泠印社”四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張祖翼親自書寫,兩側(cè)石柱上刻有創(chuàng)始人丁輔之與葉為銘寫的篆書楹聯(lián)“石藏東漢名三老,社結(jié)西泠紀廿年”,并落款“癸亥冬,丁仁撰,葉銘書”。楹聯(lián)后半句表明了石坊重修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 石坊右下方,崖壁上刻有“漸入佳境”四個字。</p> <p class="ql-block"> 石交亭:沿前山石坊拾級而上,可見一草亭(石交亭)。此亭1912年由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葉銘倡議構(gòu)建,為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石交亭取名寓意“結(jié)交金石”之意。亭額為印社社員賴少其所題。1982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和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社慶前夕曾作兩次大修?,F(xiàn)為毛杉木六角亭,亭內(nèi)正中放置一張石圓桌和四條石鼓凳,供游客休憩之用。</p><p class="ql-block"> 石交亭右上巖壁刻有篆書“靜觀” 二字,橫列,1983年由社員李伏雨所書。</p> <p class="ql-block"> 山川雨露圖書室:建于1912年,是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建筑之一。“山川雨露圖書室”匾額系清代文人翁方綱手書。會稽陶在寬手書楹聯(lián)一副:“湖勝瀟湘,樓若煙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無故今,登山遠覽屬騷人?!?lt;/p><p class="ql-block"> 這里原為印社諸子論印處,1956年辟為西泠印社金石書畫供應部。現(xiàn)作為印社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用房。</p> <p class="ql-block"> 仰賢亭:位于杭州西泠印社內(nèi),為明代故跡,但年久為墟?,F(xiàn)有建筑為1905年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所建。</p> <p class="ql-block"> 亭內(nèi)陳列有介紹丁敬、鄭板橋、趙之謙等印人的石刻畫像和題贊,亭的三面都懸有匾額,其中正面園洞門門楣“仰賢亭”匾額為趙樸初題寫,東門“仰賢亭”匾額由王個移書,南墻外“仰賢亭”匾額是1979年9月沙孟海書。</p> <p class="ql-block"> 寶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為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建筑之一,抗日戰(zhàn)爭期間失火焚毀,于1974年原地重建,集中邀請了當時建筑設(shè)計界精英,恢復它原來的風貌,同時以小曲廊與仰賢亭相接。</p><p class="ql-block"> 門楣上懸西泠八家之一趙之琛所書“寶印山房”匾額。兩旁又掛有清道人李瑞清所書金文五言聯(lián):“天地有正氣,山水函清暉?!?lt;/p><p class="ql-block"> 1977年整修后辟為外賓門市部。多年來,曾接待了數(shù)以萬計的國際友人和包括中央領(lǐng)導在內(nèi)的各類來賓?,F(xiàn)在是印社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場所。</p> <p class="ql-block"> 這里舊為印社界墻, 1911年久雨墻圮,掘地得泉。1913年經(jīng)過疏浚挖深,以印命名。泉北有一摩崖石刻,上書“印泉”二字,結(jié)體寬博,取勢橫扁,頗為古樸渾厚,有漢碑神韻。</p> <p class="ql-block"> 鴻雪徑:從印泉向右有一石徑是為鴻雪徑。鴻雪徑為印社初創(chuàng)時期所拓之徑,成于1911年印泉開鑿之后。有石級數(shù)十,拾級而上,中為涼堂,再北折而上可達四照閣。小徑依山壘壁,上覆藤棚,雅靜宜人。</p> <p class="ql-block"> 沿徑上行十數(shù)級,可見一壁嵌“印藏”刻石,由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葉銘篆書并跋。</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李叔同(弘一法師)1918年出家虎跑寺為僧,出家前將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日常用品分贈身邊,其中93方印章贈給了西泠印社。西泠印社為保存這些珍貴的印章,特在孤山鴻雪徑的石壁上開鑿庋藏,將93枚印章封存入內(nèi),石壁外覆尺余見方的石碑,鐫陰文小篆「印藏」二字。</p> <p class="ql-block"> “印藏”小碑,一尺見方,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就這樣在鴻雪徑的臺階上與人擦肩相遇?!坝〔亍笔蠎亲隽搜谏w,上面覆滿了青苔,是西泠印社僅少數(shù)人知曉的一個秘密。</p><p class="ql-block"> 45年后,1963年秋日,西泠印社召開建社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印社有關(guān)領(lǐng)導暨老社員數(shù)人前往鴻雪徑撬開石碑,取出印章,“印藏”才得以重現(xiàn)于世。</p> <p class="ql-block"> 涼堂:順鴻雪徑上來就是涼堂,為宋紹興年間古跡,遺址久湮,1924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1921年,南潯富紳張鈞衡復掘了閑泉。三年后,鐘愛西泠印社的他再次來到孤山,因見游人無處歇腳,便出資復建涼堂,作為孤山來客休憩歇腳之處。涼堂匾額 1925年張鈞衡書。</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張鈞衡考證,涼堂原為宋代古跡,四周遍植梅花,曾被稱作“西湖奇絕處”。</p> <p class="ql-block"> 從鴻雪徑過涼堂就來到了山頂。山頂上的北面是西泠印社精華之所在。左有觀樂樓,右有題襟館,中有華嚴經(jīng)塔和小龍泓洞。文泉閑泉一池靜水后面的巖體上布滿摩崖石刻,散發(fā)著濃郁的人文氣息。</p> <p class="ql-block"> 漢三老石室:位于杭州西泠印社觀樂樓南,文泉西。建于1921年。內(nèi)藏迄今為止浙江省最古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及自漢魏以來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塊。</p> <p class="ql-block"> 距今約1900多年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漢文石質(zhì)碑刻。 “三老”是漢代官職,此碑碑文基本完好,記錄了一位“三老”祖孫三代的名諱和祖、父輩逝世的日子,全碑217字,書體介于篆隸之間,經(jīng)鑒定,刻于東漢建武年間。<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其巨大的歷史和文字研究價值,被譽為“浙江第一石”。</span></p> <p class="ql-block"> 三老石室上多有楹聯(lián)匾額。石室門楣有匾額“漢三老石室”,楷書,馮煦1923年書。石墻上有楹聯(lián)三副,其中門旁有楹聯(lián)兩幅,中間一副為丁上左撰,黃葆戊1925年書:“競傳炎漢一片石,永共明湖萬斯年?!贝寺?lián)外還有一聯(lián),1924年張鈞衡集葩經(jīng)。上聯(lián)“我思古人有扁斯石”,下聯(lián)“其究安宅莫高匪山”。北面石柱上有一聯(lián),由朱景彝1924年題:“東漢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p> <p class="ql-block"> 漢三老石室的下方為歲青巖。歲青巖為一巖體,與阿彌陀經(jīng)幢相對,歲青巖起名于1918年。</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及其從孫吳善慶為表其先世歲青公之德在巖石處勒文述之,名歲青巖。首任社長吳昌碩為其篆書。書畫大師吳昌碩,時任西泠印社社長,篆書此記,勒于崖。巖壁“歲青巖”三字,1918年勒,楷書,橫列,無書人名。</p> <p class="ql-block"> 丁敬: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清代書畫家、篆刻家。乾隆初年舉鴻博不就,賣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工詩善畫,所畫梅筆意蒼秀。尤精篆刻,擅長切刀法,為“浙派篆刻”開山鼻祖,“西泠八家”之首。</p><p class="ql-block"> 1921年,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丁輔之得石于曜山之陰,似人狀,命工造丁敬身像,置三老石室旁,以志紀念?,F(xiàn)坐像重建于1978年。</p> <p class="ql-block"> 吳昌碩: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吳昌碩熱心提攜后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云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他與厲良玉、趙之謙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 鄧石如:清代著名的金石書畫家。其篆刻出入秦漢,自成一家。清代篆隸書的革新和碑學的興起,開拓出傳統(tǒng)書法的新生面,這個蓋世功勛是由鄧石如建立起來的。鄧之篆書結(jié)體靈動,用筆自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世稱“皖派”。</span></p><p class="ql-block"> 1924年,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丁輔之造鄧石如立像置小龍泓泉前,以志紀念。此像在“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立像重建于1978年。</p> <p class="ql-block"> 小龍泓洞:位于杭州西泠印社社址內(nèi),于1922年7月人工開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號命之。 洞內(nèi)匯聚吳昌碩、葉為銘、王一亭手跡。</p><p class="ql-block"> 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隸書“小龍泓洞”,無款識。下有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葉為銘隸書所題《小龍泓洞記》。</p><p class="ql-block"> 小龍泓洞西南口立著清代皖派篆刻大師鄧石如石像。</p> <p class="ql-block"> 小龍泓洞西側(cè)墻面上有王一亭畫、吳昌碩題的“送子觀音像”陰刻,高126厘米,寬64厘米,觀音趺坐,懷抱小兒,為王一亭1923年畫。</p><p class="ql-block"> 左上是吳昌碩題句:“行善之人善結(jié)果,贈以佳兒佛曰可,觀世觀人更觀我?!笔峭?、吳二人畫印唱和的最好見證。</p> <p class="ql-block"> 吳隱:近代篆刻家和書法家,是杭州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自幼家貧,自幼學習碑刻,居住在杭州,學習刻印,擅長篆書和隸書,成為當時著名的浙派篆刻名家。</p> <p class="ql-block"> 華嚴經(jīng)塔:位于杭州孤山山頂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點,為西泠印社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此處原為古四照閣舊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遷四照閣于涼堂之上,于原址建華嚴經(jīng)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層置于須彌座上每級中間雕有飛檐,檐角懸掛鈴鐺,微風過處,似有鈴聲泠泠成韻。石座邊緣刻著十八羅漢像,底層刻有佛教《華嚴經(jīng)》經(jīng)文?!度A嚴經(jīng)》是佛教的主要經(jīng)典,筑塔藏經(jīng),一般用于廣結(jié)佛緣、弘傳佛教,是佛教實現(xiàn)其以慈悲普度眾生理想的重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 四照閣:原為宋代古跡,始建于宋初,為都官關(guān)氏之別業(yè)。舊閣位置在現(xiàn)華嚴經(jīng)塔處,年久閣廢。</p><p class="ql-block"> 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閣,杭州人汪承啟為文記之,文中用“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風荷。兩峰夏云排闥送青,兩湖春漲拍岸澄碧”的優(yōu)美詩句描繪了四照閣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1924年,印社建造華嚴經(jīng)塔,便把四照閣遷建于涼堂之上。門楣上掛有西泠印社顧問、著名書畫家謝稚柳所題“四照閣”匾額。兩旁楹聯(lián):“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長劉江篆書。閣內(nèi)臨湖一面還掛有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八十八歲時所書“高閣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聯(lián)。</p> <p class="ql-block"> “四照閣”四周皆為明窗,遙對西湖三島,為眺望湖山之極佳處。</p> <p class="ql-block"> 剔蘚亭:位于杭州西泠印社社址內(nèi), 相鄰四照閣,建于1915年。</p> <p class="ql-block"> “剔蘚”一詞語出唐代文學家韓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蘚露節(jié)角”,大意是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蘚剜剔干凈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此亭命名“剔蘚”,形象地喻意了印社社員常在印社四照閣邊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靈秀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沿山徑一路曲折盤旋,于綠陰叢中穿行,能不時遇見一泓泓清泉,冷冽清幽,由下而上,依次為印泉、潛泉、文泉、閑泉,并稱“西泠四泉”。</p><p class="ql-block"> 印泉: 位于仰賢亭后,鴻雪徑側(cè),為四泉之一。 “印泉”二字是印社早期社員、日本長尾甲先生題寫。</p> <p class="ql-block"> 潛泉 :位于遁庵后,峭壁下方。潛泉,是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的號。1915年,吳隱于此因山泉鏟石土導為一渠潴而為池,命為“潛泉”。泉旁崖壁上刻有隸書“潛泉”二字(無書人名),及吳昌碩篆書《潛泉銘》和吳隱隸書《潛泉題記》。潛泉北坡上,立吳隱石刻坐像。</p> <p class="ql-block"> 文泉:池在山巔,據(jù)說明朝時候,杭州有個知府叫張奇逢,他在泉眼石壁高頭題寫了“斯文在茲”四個字。清朝光緒年間,大學問家俞樾看到了這四個字,題字“文泉”。泉水清冽如鏡,與茂林修竹為鄰,和館閣石塔相襯,風光宜人。泉北巖石上有鐘以敬書摩崖刻石篆書“西泠印社”和吳昌碩隸書題記。</p> <p class="ql-block"> 閑泉:閑泉位于文泉之東。1921年吳興張均衡來印社游,見林木陰翳,春夏苦濕,遂出資于山崖處鑿得一泉命之“閑泉”,經(jīng)疏導后與“文泉”合流。 張鈞衡在泉東小徑旁崖壁題篆書“閑泉”。 </p><p class="ql-block"> 泉上有一“錦帶橋”,乃抗戰(zhàn)期間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丁仁從西湖錦帶橋攜來一塊石墩穩(wěn)置于兩泉之間作橋,它以最小最短之橋載入我國橋梁之最。</p> <p class="ql-block"> 這座堪稱世間最小、最有意境的石橋——錦帶橋,橋長不足米,一步之跨,曲徑通幽,兩邊溪水潺潺,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 觀樂樓:位于杭州西泠印社華嚴經(jīng)塔西,1920年由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的重孫吳善慶捐資所建,用來紀念吳氏祖先季札,丁仁撰文,吳昌碩書丹,勒碑記之。</p><p class="ql-block"> 1974年觀樂樓在著名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指導下進行了整修,1983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前夕,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華誕前夕對觀樂樓兩次進行了大修。</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夏,吳昌碩曾小住西泠印社觀樂樓。1957年觀樂樓辟為吳昌碩紀念館,并將原吳昌碩為題襟館所題之聯(lián)移至觀樂樓,上聯(lián)“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shù)布衣曾開浙派”,下聯(lián)“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此聯(lián)原由吳昌碩書,現(xiàn)所掛之聯(lián)為諸樂三1979年書)</p> <p class="ql-block"> 題襟館:建于民國初年,屬中式花園別墅,位于西泠印社的最高處,面積約70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房子依山取勢,坐北朝南,古樸典雅,為吳昌碩在杭州的“創(chuàng)作別墅”。題襟館原是由吳昌碩領(lǐng)銜的滬上書畫組織題襟館書屋的名稱。</p><p class="ql-block"> 1913年西泠印社于孤山成立后,第一任社長吳昌碩在印社筑屋,將此雅號移稱屋名,1914年館舍落成,又稱隱閑樓,取蘇東坡詩意。吳昌碩每次來西湖,必扶級孤山,攀石題襟館,稱“每居此,則湖山之勝,必當奔集于腕下,駢羅于胸中”。此屋現(xiàn)為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遁庵:起名于1915年,是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隱的別號。匾額“遁庵”,朱祖謀書。</p><p class="ql-block"> 庵堂柱上有一隸書六言聯(lián),為張祖翼所寫:“既遁世而無悶,發(fā)潛德之幽光?!闭浅袇请[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擅甘心退隱,就沒有煩悶之虞,并且能繼續(xù)發(fā)揚大德。門旁兩側(cè)有聯(lián),丁上左撰:“趣洽情自超信知翰墨有真樂,造極境忽辟漫從詩畫記因緣。”</p> <p class="ql-block"> 還樸精廬: 還樸精廬建于1919年,為吳隱從孫吳善慶捐資修建,首任西泠印社社長吳昌碩為其篆額題記“以還樸名之”。還樸歸真,正切合了大師心意。</p><p class="ql-block"> 其前篆書四言聯(lián)曰:“君子好遁,彌勒同龕?!保ù寺?lián)曾掛于遁,為吳昌碩先生七十二歲時題寫。</p> <p class="ql-block"> 小盤谷:清光緒年間,湘陰李黼堂愛“西泠山水之勝,構(gòu)室孤山,居詩僧笠云且便游息,名曰小盤谷”。后屋圮[pǐ](毀壞;倒塌。)。1911年“其孫李庸奉父命以地屬之社,辟為一區(qū),復為文勒石記之”。</p> <p class="ql-block"> 小盤谷上通遁庵,下達印泉,竹樹茂密,怪石嶙峋,參差錯落,曲徑生幽,右側(cè)有“小盤谷”、“人間何處有此境”、“湖山最勝”、“印傳東漢”、“芋禪”、“留云”等近十處摩崖刻石。</p> <p class="ql-block"> 阿彌陀經(jīng)幢: “芋禪”、“留云” 摩崖之上有一經(jīng)幢,是為阿彌陀經(jīng)幢。經(jīng)幢建于1923年,山陰吳熊捐資敬造。石幢為六角攢尖頂,是我國佛教文化的一處重要史跡。據(jù)說原來經(jīng)幢六面刻有李叔同書寫的《阿彌陀經(jīng)》。摩崖石刻“芋禪”、“留云”</p><p class="ql-block"> 阿彌陀經(jīng)幢下方:1917年,勒李黼堂遺篆(1862年書)“留云”二字,款楷書二行。石刻篆書“芋禪”二字,俞曲園1881年書,于巖,跋語隸書,6行,行12字,“刻此二字于石上,用鄴侯故事也”。</p> <p class="ql-block"> 鑒亭:位于遁庵西邊墻下。1919年,由吳善慶捐資所建,以父字題之,并為文申其義。吳善慶撰《鑒亭記》以記之。</p><p class="ql-block"> 亭依墈而立,朝外一面有玲瓏翹角。亭頂為木結(jié)構(gòu),上覆蓋瓦片。立有四石柱,后兩柱配有矮欄。亭內(nèi)就墈壘石,嵌碑其上。碑上勒《鑒亭記》,亭內(nèi)匾額“鑒亭”二字,朱祖謀書。</p><p class="ql-block"> 石柱上有一隸書七言聯(lián),葉為銘1920年冬題書:“樂石吉金以為鑒,蒼官青士伴斯亭?!?lt;/p><p class="ql-block"> 內(nèi)石碑旁有鑒亭聯(lián),吳隱撰,吳昌碩題書:“攬景鑒湖同鷗鷺盡堪尋舊侶,成仁泰山重松筠猶自仰清風。”</p> <p class="ql-block"> 鶴廬:位于西泠印社題襟館北,1923年由丁仁捐資在題襟館后建造,與題襟館相連,以其號名之。</p><p class="ql-block"> 門楣隸書匾額“鶴廬”,吳讓之書。門兩旁楹聯(lián),觀津老人撰、清道人書聯(lián),上聯(lián)“梅鶴為鄰小坐依然圖畫”,下聯(lián)“莼鱸下酒故鄉(xiāng)無此湖山”,上下聯(lián)第二字藏有“鶴廬(鱸)”。</p> <p class="ql-block"> 鶴廬下為印社北門-石窟門,壘石而成,上有石梁,下有石門,沿階而下通里西湖。石窟門門楣約長一米,上刻行書“湖山最勝”系康有為1919年手書,后勒于石。石門兩旁對聯(lián):“高風振千古,印學話西泠?!必?,石門外墻旁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p> <p class="ql-block"> 沿著后孤山西泠印社石階而上,置于半山腰的鶴廬石窟門楣赫然映入眼簾,山門正中嵌有一塊長約1米、寬約半米,略呈青褐色的石刻,上書“湖山最勝”四個大字,署款為“己未秋九月南??涤袨椤?。此幀墨跡,原來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印社早期社員經(jīng)亨頤先生索求而得,后勒于石上的。</p> <p class="ql-block"> 后山石坊:建于1918年,文革時被毀,1983年重建,共有石階108級。它與前山石坊是一對姊妹坊,只是形制略有差異。石坊門額上也為隸書體“西泠印社”刻字,兩邊楹聯(lián)書“印傳東漢今猶昔,社結(jié)西泠久且長”。</p> <p class="ql-block"> 石坊背面碑文釋文:蓋聞湖山雅,故壇坫嬗其芳華,文字清緣金石,商其邃密秘事,昔修于上巳。印社今結(jié)于西泠,猥以蟲雕,寵之驥坿,觴詠叨陪,暢敘甚慰。友聲之求刻畫,敢云能為,所賴周行之示。淵源若接,衍籀斯一脈之傳。綽楔常新,擅南北兩峰之勝。戊午立秋,上海張文錦題。</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選址和營建都非常有講究。孤山雖是西湖邊最小的一座山,卻是一塊“風水寶地”。山不高,卻看得很遠;山不大,卻文脈綿延。 </p><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孤山園林,不僅是一個實體存在,也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的精神家園。</p> <p class="ql-block"> 1979年,西泠印社被國家批準為正式出版單位。</p><p class="ql-block"> 200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lǐng)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shù)”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2021年被命名為“浙江省國際人文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 近日,經(jīng)過一年閉園修繕的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恢復開放,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游客的到來。</p>